【摘 要】
: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变,能源结构的转变导致能源安全的内涵发生了改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总结了各类能源安全的定量评价方法,对比和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详细阐述了基于能源供应安全评价和基于国家或区域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在“双碳”目标下,能源安全指标参数与以往化石能源供应安全的评价指标不同,在参数选择上更加关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机 构】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变,能源结构的转变导致能源安全的内涵发生了改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总结了各类能源安全的定量评价方法,对比和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详细阐述了基于能源供应安全评价和基于国家或区域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在“双碳”目标下,能源安全指标参数与以往化石能源供应安全的评价指标不同,在参数选择上更加关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颗粒物的排放等环境指标,以及与之相关的水、粮食等也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纳入到能源安全定量评价体系中.在“双碳”目标下,特别是能源结构转型的过渡期,建立合理的能源安全定量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溶液除湿空调可以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具有避免再热、高能效、送风洁净度高等优势.溶液除湿空调在工业场景中应用节能效果显著,但相关研究较少.实测了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在某锂电池生产厂房中应用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夏季工况下,当送风含湿量为5.3~5.8 g/kg时,系统的COP可以达到3.1~3.3;相较于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的升温除湿过程,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可以实现降温除湿,除湿后无需再次对空气进行冷却;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再生温度显著低于转轮除湿空调系统,运行费用比转轮除湿空调系统低41.8%~44.7%.
在污泥的厌氧消化中,降低过程能耗与提高甲烷产量是实现污水处理系统“碳中和”的主要思路之一.热、化学、机械预处理是打破厌氧消化限速水解的有效手段,主要着眼于甲烷增产以形成更多的“碳补偿”.但从热力学角度,预处理是通过消耗电能、热能、化学能使有机物大量溶解,从而获得更多生物质能的过程,其本身作为一种能量输入形式增加了厌氧消化的能耗.以往的研究通常以污泥液相中有机物溶出、固相中有机物去除以及甲烷产量作为厌氧消化性能的评价指标,难以客观评估各类厌氧消化预处理的实际效益.本文从能源转换的角度出发,综述了各类污泥预处
建筑外墙侧凹槽式百叶窗空调机位空间较小,不利于空调室外机冷凝器换热,空调性能会受到影响.通过实验研究了百叶窗型式和靠墙距离对家用空调制冷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不同百叶窗型式和不同靠墙距离条件下空调的制冷量、制冷能效.提出了狭小空间内提高空调制冷性能的改善方案,设计了可直接安装在空调室外机上的导风圈.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安装于狭小空间的家用空调的性能.
针对传统太阳能被动供暖技术普遍存在的得热量少或房间温度波动大的问题,提出了阶跃传热南向外窗与太阳能热风蓄热系统组合的被动式供暖技术,以充分利用建筑南立面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得热,同时提高围护结构的蓄热量,减少房间温度的昼夜波动.对太阳能热风蓄热系统提出了与光伏发电系统耦合的自力式控制方式,实现了热风蓄热系统的全被动运行.通过对某项目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应用该组合技术的围护结构蓄放热特性及室内热环境状况.
功能水凝胶作为一种三维高分子网络结构的软湿材料,具有可灵活调控的功能特性,为设计和构建高性能柔性超级电容器提供了理想的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面向柔性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功能水凝胶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分类介绍了面向电化学双层电容器和赝电容器的功能水凝胶材料的设计构建和性能强化.探讨了通过水凝胶电解质及电极材料的组成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来提升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策略.同时,探讨了水凝胶电解质及电极材料的组成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在实现其自愈合、高耐寒等多样化功能特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功能水凝胶材料柔
结合实验和CFD模拟方法,研究了采用柱状下送风系统和侧壁喷口送风系统时区域间对流转移热量和区域间温差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讨论了 2种系统区域间换热情况.在缩尺实验室中,研究了无内热源且具有相同排风比的实验案例.根据实验结果,对CFD模拟得到的竖直温度分布和冷负荷结果进行了验证.通过将整个空间竖直划分为4个区域,计算得到区域间温差换热系数.结果显示:采用柱状下送风系统,温度梯度引起的热传导占主导作用;采用侧壁喷口送风系统,温度梯度引起的热传导和气流流动引起的气流换热量都不容忽视;区域间温差换热系数受送风方式
动力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20~50℃,因此热管理系统是其运行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变储热材料在发生相变时可以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并且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电池热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基于相变储热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基于相变材料的被动式热管理系统、主动式热管理系统以及主动式和被动相结合的耦合式热管理系统.综合来看,复合相变材料形状稳定性好、热导率高,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池组的温度,提高电池组的温度均匀性.导电复合相变材料的电热转换特性还可用于低温下快速加热电池,实现加热
基于全国热舒适调研数据库,对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环境中人体热舒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代表性城市上海和武汉的热环境参数和人体主观热反应,建立了 2个城市的热感觉评价模型和热适应模型,得到了热中性温度和人体可接受温度区间.结果表明,上海市和武汉市在自然通风环境下的人体可接受温度上限较高,80%的人可接受温度上限均为30.7℃.建立了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季自然通风环境热适应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室内空气温度和服装热阻对上海市人员热感觉具有显著性影响,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人员服装热阻对武汉市人员热感觉具有
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应用于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可有效提高系统效率,实现冷热电供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数学建模、运行策略、能源管理、多维评价、系统优化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根据现有研究,从能源禀赋、供需整合与多尺度建模、多能互补供能、系统评价体系、系统集成优化多方面指明未来该系统的研究可从多尺度建模、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完善系统评价体系以及系统优化与实时调控等方面进行,为得到更为全面高效稳定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提供新思路.
针对地下管廊综合舱热压自然通风设计,基于巫山管廊综合舱建立了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进排风口高差和舱内电缆散热量对管廊内不同位置剖面速度和温度分布的影响.对进排风口高差、舱内热源强度、管线布置及排风口尺寸进行了优化探究.结果表明,合理的自然通风设计可以有效排除综合舱内的热量,满足正常通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