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儿爬上地面的艰难历程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末夏初时分,最早的蝉开始从地下爬出地面。幼虫爬上地面后蜕变成蝉,在坚硬结实的土地上留下手指粗细的圆洞。这些地洞通常位于最热、最干燥的地方,似乎显示幼虫拥有锐利的工具,可以穿透干土,喜欢从最坚硬之处钻出地面。
  
  避难所是怎么建造的
  
  蝉的幼虫在地下建成最后居住的避难所,其工程土方量达到0.2立方米,为何竟然消失于无形之中?人们知道某些蛀蚀木头的昆虫如天牛类的幼虫,它们在树干里前进时,是通过幼虫运用有力的大颚咬下面前的木质,吃进肚里,从而形成面前的空洞。这些木质垦荒者吸收了木质微薄的营养物之后再将残物排到身后,彻底堵塞了后面的空间。这种经过粉碎、消化分解的物质,压缩得比原先的木质更为致密,就使得树干中腾出了一个额外的空间。这是容纳幼虫身躯的孔穴。那么,蝉的幼虫难道也要用类似的方式钻造地洞吗?
  蝉的幼虫要在地下生活约4年,但它们不会总是呆在一个地方,而是要四处迁移。它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把它的口器——一根可吸吮的针从一个树根插到另一个树根,吸取活命之泉。它们有时是为了从寒冷的上层土壤里逃到下层更温暖的部位,有时是为了定居在更适合需要的树种的根旁,以吸吮自己喜爱的乳汁。
  研究人员推测,每次迁居的时候蝉的幼虫要开出一条路,方法是用自己的挖土工具挖开前面的土壤抛到身后去。如果正好处在湿润柔软、容易压缩的泥土中,那么对它而言这些泥土也就相当于其他幼虫(例如天牛的幼虫)已经消化过的木头糊。这些泥土可以被加压压缩得更为紧密,从而腾挤出一个空着的孔洞。问题在于蝉的地洞却是在干燥的土壤中挖掘而成的,干燥的土壤很难压缩。另外,人们发现蝉的地洞内表面也不呈现干土粒那样的粗糙,而是一种经过涂饰的光滑表面。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观察到的各种迹象
  
  也有另一种解释:蝉的幼虫先用水搅和干土形成泥浆状,然后将自己光滑有力的身体钻过泥浆。蝉的幼虫通过后,便形成了永久的洞穴,表面上形成了光滑的泥浆涂层。
  这样的解释有根据吗?应该说虽未直接观察到蝉的幼虫正在通过泥浆的情景,但蛛丝马迹的证据却是有的。研究者看到刚爬出洞来的幼虫,身上或多或少地沾满了泥浆,有的干了,有的还湿着。它们用来挖掘的前爪尖沾满了淤泥,其余爪子也像戴了泥手套,背上也是一层黏土。研究人员本来预期它们应该是满身粉尘,实际却惊奇地发现它们浑身泥浆,活像一个个疏通下水道的清洁工,刚在淤泥中搅和了一番似的。此外,有人在发掘中得到了正在加工地洞的幼虫,它浑身苍白,眼睛硕大而近乎白色,浑浊不清,似乎看不见东西。
  那些出了地洞的幼虫双眼乌黑闪光,表明它们已能视物。这就说明蝉在从地下到地上的期间,其视力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幼虫在挖掘上升通道时,要艰苦地劳动相当长的时间,因为通向地面的地洞决不是个一蹴而就的即兴工程。其间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只苍白的盲眼幼虫的身体的体积比它成熟之后要大得多,像得了水肿病似的浑身充满了液体。
  如果把它抓在手里时,它便扭动着身子,尾部不断地渗出清澈的水液,弄得全身湿淋淋的。经过观察发现,幼虫的水液是由消化道排出的,其消化道也是它的贮水水袋。蝉的成虫也会排出这样的体液,例如它在为摆脱敌人而奋力起飞之际,往往要滋出一些体液作为回敬。
  显然,蝉的幼虫即使浑身积满了水,也不足以打通它所需要穿越的整个隧道,所以它必须拥有可以随时补充的水源地。关于这一点,研究者已经有了合理的答案。当你小心地挖开蝉的幼虫所穿行的地洞时,总可以毫无例外地找到1或2根有生命力的、粗细不等的树根,粗的如笔管大小,细的也有麦秸粗细。树根不一定很长,但至少也有若干毫米,足以供幼虫的口器刺入吸吮之用。而整根的树根则生机勃勃地深入穿插在周边的土层里。要问这种提供汁水的源泉究竟是偶然存在的呢,还是幼虫特地挑选的?科学家的意见倾向于后一种答案。
  他们这样解释:蝉的幼虫开始凿洞时,总要找到有树根的地方,并将树根刨出来,让树根位于它们的洞中(大多数在洞壁上),所以洞壁上这个有生命的部位(树根)就是一个活泉眼,是它整个工程用水的供应地。幼虫体内的水袋一旦水分不足就可由此得到补充。当它把干土变成泥浆时,如果这个钻探工的水袋干了,它就爬到树根处,插进吸管,从树根这个蓄水池饱饱地汲取一通,直到把自己的水袋灌满。然后幼虫又爬到打洞的工作面再度开工,把干土弄湿,用爪子拍打,拌成泥浆,再用自己的身体把泥浆向周遭压紧。蝉就这样建造了它那上下贯通的通道。
  
  两个验证性试验
  
  研究人员把一只刚刚出洞的蝉的幼虫抓来放在玻璃试管里,松散地埋上约有15厘米高的碎土。这一土层厚度大致相当于它刚刚爬出的那个地洞的三分之一。埋在疏松的土层中的幼虫能否顺利上升到地面上来呢?如果凭体力就可挖通地道,那么它肯定能够爬出来。但这只幼虫刚才爬出它原先的地洞时,耗尽了自身水袋中最后那点儿水,试管中没有水源可以补充,它只能凭自身那点儿体力进行挖掘。它努力撼动土粒,但无法将之黏结住,所以粉碎的土粒连续向下流散,终究不能形成地道。经过3天的无效劳作,幼虫格外奋力上爬了不足一指长的距离。第4天它就死了。
  假如幼虫有个装满的水袋,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人们选取了一只刚开始实施解放工程的幼虫来做同样的试验。这只体态鼓胀、尿液外渗,显得浑身湿漉漉的幼虫处在试管底部,上面疏松的人工土层对它而言似乎不在话下。这位钻洞能手不慌不忙地从随身水袋里弄出一点儿水来就能把这些土变成泥浆,再将之摊开黏糊到周遭洞壁上。这地洞是打通了,但很粗糙,也很不规则。幼虫不断地打洞上爬,身后的地洞几乎也随即倒塌或堵塞。好像幼虫意识到它不可能得到补充的水源,所以用水十分经济和格外节约,只在最需要时才稍稍消耗一点儿储备。就这么精打细算地奋斗了将近12天,这只幼虫终于爬上了地面。
  蝉的幼虫一旦出了地洞,就立刻爬上最近处的小树枝,开始进入最后阶段的蜕变。当晚它就羽化而成为蝉——成虫。翌日清晨,一只美丽矫健、能引吭高歌的蝉儿便愉快地飞离它暂栖的蓬荜之地,迁居到高大乔木的绿阴中去了。留下的那个旧皮囊——蝉蜕牢牢地挂在小树枝上,经历着秋风秋雨的吹打。(文章代码:100724)
  【责任编辑】张田勘
其他文献
人脑也有“蝙蝠视觉”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特定的功能区也可以产生“蝙蝠视觉”,即能够在黑暗的环境中依靠回声来确定方位并察看环境。这项研究有助于提高盲人“听声辨位”的能力。研究人员将盲人志愿者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回声录下来,然后让他们戴上耳机听录音,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当人在倾听回声时,大脑中通常与视觉相关的一个功能区会被激活。这表明在盲人利用回声定位
地球上存在一些“杀人岛”。这些岛有的曾遭到炭疽杆菌的袭击,有的充斥着大量核废料,还有的在不断放出毒气……下面就让我们戴上防毒面罩、穿上防辐射服去一探究竟。      1.大久野岛    大久野岛又被称作兔子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毒气工厂所在地。日军在这里生产了6千吨芥子毒气,并把兔子当作实验动物。现在,芥子毒气已被掩埋,岛上已被清理干净,兔子重又在这里繁衍生息,但岛上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以
许多人喜欢喝瓶装水,因为觉得它很透明,并且方便、卫生。然而来自英国的一份调查显示,瓶装水不仅价格高于普通的自来水,其本身还可能包括过量的盐,以及从塑料瓶中渗透出来的毒素和致癌物苯污染物等等,长期饮用可能会导致人体内某些微量元素超标,诱发心脏病或者其他疾病。更有人害怕浪费,喜欢反复使用同一塑料瓶来装水,甚至用塑料瓶来盛装滚烫的开水,塑料在温度很高的环境下容易变形,形成有毒有害物质,并伴随异味逸出,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们为城市的繁华而赞叹的时候,城镇化进程中相当多的个体却游离在田园牧歌和现代文明的边缘,体现着一种边缘亚文化样态。我们称之为“边缘人”。    概念起源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德国社会学奠基人齐美尔提出的“陌生人”理论。在一篇题为《陌生人》的文章中,齐美尔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陌生”的相对意义,他说,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
世人皆知,造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东汉时期的蔡伦被公认为世界造纸技术的发明者,公元105年被认定为纸的诞辰。蔡伦在宫中主营御用器物,在兵器刀剑上有着出色的改进与创造。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溪水内漂浮的絮状物,晒干后成片状,受到启发,便选用富含纤维的树皮、旧鱼网、麻布头等作原料,将其剪碎,加入石灰蒸煮使之成为浆状物,再以竹蔑捞出晾干,然后将其一张张地揭下来即成为最初的纸。后来
朝鲜核问题的反反复复已经让人见怪不怪,然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朝鲜到底奉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战略?当前,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文章很多,但是真正从战略角度来观察朝鲜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文章并不多见。    朝鲜拥核战略解析    朝鲜选择拥有核武器是其总体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打破朝鲜目前孤立困难局面的“复合型不对称战略”。  “对称”和“不对称”这两个术语是美国国防部在19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森林覆盖率比人类文明初期减少了50%。  ▲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1990年~2005年间,全球每年林地平均退化面积达1300万公顷,大部分都集中在热带地区。与此同时,由于乱砍滥伐和其他破坏林地行为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  ▲中国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暖冬年份已达近20年。  ▲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最新
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衍变过程中,生肖被不断赋予更多的内涵,不仅成为了一种形象生动的纪年、纪月的方法,更与天文星相和人类的性格结合起来,构成了十分独特的十二属相。因此,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相当古老而神秘的民俗文化事象。  人们对动物的崇拜不仅仅局限于十二生肖本身,甚至很多植物也被人类爱屋及乌地冠上了生肖动物的名字。有趣的是,这些“生肖植物”的性格特性与生肖动物本身往往
“古尔邦”,音译自阿拉伯语“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70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穆斯林举行
古时最高级的考试一“高考”,就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京城隆重举行。据统计,中国古代书生要背诵《论语》:11705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0845字;合计407179字。这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灯谜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