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代初,上海的艺术家意识到展览是能够成为把自己作品公开化的有效方式,从那开始,上海的艺术家在组织展览上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目前面世的关于上海艺术史的记录依然只是围绕着艺术家的作品,而且通常都将这些作品从其出现和生效的上下文中隔离出来,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作品与其当时所处的展览之间的联系是极为紧密的。
即将出版的《上海展览史1979~2006》则是回溯艺术家在上海所组织并发起的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展览,以及通过这些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对固有的展览模式进行了实验性的探讨和持续不断地挑战。作者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展览场景,整理了前言、展览场地布置方式、现场照片和作品照片等呈现当时状况尽可能完整的材料,每一个展览还配搭了一位参展艺术家的采访。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及经验有限,没能进行有效的资料收集保存,本书中部分的信息是根据当时策划、参加展览的艺术家或参观过展览的媒体、观众的回忆整理而成的。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首先以1979年举办的“十二人画展”展开。1978年后,作为在野画展(即不由官方主办、出资,参展艺术家也大多无官方背景的画展)的“星星美展”对之后美术界的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力,但它并不是第一个在野画展。事实上1979年2月,在上海黄浦区少年宫举行“上海十二人画展”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艺术色彩的展览,也是全国第一个在野画展。
该展览由十二名非知名人士自由结合举办的,展览会采取“自负盈亏”的办法。探索、创新、争鸣,是画展在广告上的副标题,展会的前言则是一首不受约束的自由诗:“艺术之春开始降临大地,战胜了死亡的威胁,百花终于齐放……每一个艺术家都有权选择艺术的表现形式”。展厅的布置也较以往有大不同,展厅中央用于悬挂作品的屏风,被设计成X形;在展览展出的同时,展厅里还播放着禁止了十多年的音乐《蓝色多瑙河》。
资金的筹备往往是策展的一大难题,但是早期上海艺术家自发组织的展览并没有获得过赞助和支持。艺术家个人需要承担展览的所有费用,或者用人脉和关系创造举办展览的机会。在当时没有市场、没有藏家,没有批评家去客观地分析、推广这些有意义的实验性的展览,加上艺术家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去保存他们的作品,更没有人能预知这些作品在日后的价值,那时的很多作品都遗失或在展览后就马上被扔了。
在本书落脚的这段时间,由于文化断层等客观原因,不仅是上海,整个中国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于尝试都是不被理解的,在各种条件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上海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发组织展览为自己的作品争取展示平台,并为了更好地展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作品,在策展上寻求突破。
如今的中国的展览数量激增,但大部分艺术机构的策展实践大多墨守成规止步不前。策展是艺术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策展这个概念并不是作为所谓的策展人或机构的负责人致几句开幕词或者写一篇展览前言,而是通过展览去在新领域中展开探索工作,通过展览来让事物之间的关系得到发展,所以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展览机会,都应被视为第一次做展览,或最后一次做展览那样正式,因为每一次展览都在创造独一无二的相遇和分离。而《上海展览1979~2006》正为我们提供策展人的实践语境,也成为我们讨论策展实践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即将出版的《上海展览史1979~2006》则是回溯艺术家在上海所组织并发起的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展览,以及通过这些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对固有的展览模式进行了实验性的探讨和持续不断地挑战。作者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展览场景,整理了前言、展览场地布置方式、现场照片和作品照片等呈现当时状况尽可能完整的材料,每一个展览还配搭了一位参展艺术家的采访。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及经验有限,没能进行有效的资料收集保存,本书中部分的信息是根据当时策划、参加展览的艺术家或参观过展览的媒体、观众的回忆整理而成的。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首先以1979年举办的“十二人画展”展开。1978年后,作为在野画展(即不由官方主办、出资,参展艺术家也大多无官方背景的画展)的“星星美展”对之后美术界的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力,但它并不是第一个在野画展。事实上1979年2月,在上海黄浦区少年宫举行“上海十二人画展”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艺术色彩的展览,也是全国第一个在野画展。
该展览由十二名非知名人士自由结合举办的,展览会采取“自负盈亏”的办法。探索、创新、争鸣,是画展在广告上的副标题,展会的前言则是一首不受约束的自由诗:“艺术之春开始降临大地,战胜了死亡的威胁,百花终于齐放……每一个艺术家都有权选择艺术的表现形式”。展厅的布置也较以往有大不同,展厅中央用于悬挂作品的屏风,被设计成X形;在展览展出的同时,展厅里还播放着禁止了十多年的音乐《蓝色多瑙河》。
资金的筹备往往是策展的一大难题,但是早期上海艺术家自发组织的展览并没有获得过赞助和支持。艺术家个人需要承担展览的所有费用,或者用人脉和关系创造举办展览的机会。在当时没有市场、没有藏家,没有批评家去客观地分析、推广这些有意义的实验性的展览,加上艺术家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去保存他们的作品,更没有人能预知这些作品在日后的价值,那时的很多作品都遗失或在展览后就马上被扔了。
在本书落脚的这段时间,由于文化断层等客观原因,不仅是上海,整个中国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于尝试都是不被理解的,在各种条件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上海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发组织展览为自己的作品争取展示平台,并为了更好地展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作品,在策展上寻求突破。
如今的中国的展览数量激增,但大部分艺术机构的策展实践大多墨守成规止步不前。策展是艺术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策展这个概念并不是作为所谓的策展人或机构的负责人致几句开幕词或者写一篇展览前言,而是通过展览去在新领域中展开探索工作,通过展览来让事物之间的关系得到发展,所以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展览机会,都应被视为第一次做展览,或最后一次做展览那样正式,因为每一次展览都在创造独一无二的相遇和分离。而《上海展览1979~2006》正为我们提供策展人的实践语境,也成为我们讨论策展实践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