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对象、范围下定义、举例子、用图示的方法进行论述,重新认识校园文化建设。
【主题词】校园文化 建设 新认识
校园文化,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笔者做了八年的校园文化建设者,在改中做,在做中改。但校园文化建设仍不规范,仍是这里贴几句名言,哪里挂几幅标语,红、蓝、白相互映衬,花花绿绿,还着实感觉自己在做校园文化建设。有时在教师们津津乐道授业、解惑的时候,我还独自站在本人指挥设计的校园文化墙前面孤芳自赏,看到自己洋洋洒洒的前言,辉煌雄伟的规划图,精炼意简的校训、校风、学风一应俱全。心里还觉得很踏实,感觉自己已经做了一项“伟大”的工程,有一种身在巅峰一览众山的感觉。
深圳之旅,聆听了专家们的点拨,得到辅导教师悉心的教诲,实地感受深圳南山的教育环境氛围,这里不愧为中国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国教育的“试验田”,我特别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讨教,倾心的感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回首这八年所做的校园文化建设,只做了一些低层次的工作,离终极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现谈谈笔者的一些新认识,与同仁共享。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对于校园文化的定义,有人从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工作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有用抽象、概括的语言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义,无论理解也好,概括也好,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进行定义也好,他们都不会离开“校园”这个实体。笔者比较赞同的是:“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定义既强调了校园文化不能脱离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导文化,又以学校的价值观为核心。既体现学校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以反映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蕴含着学校的传统,学校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校园环境等丰富的内涵。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理解
1.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从以上定义我们看出,学校的价值观(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最高层次的。它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观念,是一所学校的本质、个性特色、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又称为学校精神。正如北京大学的“挑战自我,争创佳绩,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农业大学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这些大学精神,近百年来,无论是在拯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解放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用他们在教育、科学、学术等各方面创造出的奇迹,和他们把国家前途命运同学校紧密相连的责任感,不断地传承、丰富和发展学校精神的内涵。今天,仍成为北大、清大、农大师生治学和做人的追求。已构成了北大、清大、农大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这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校风、教风、班风和学校的人际关系上。
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塑造,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为“校训、校歌、校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校师生内在动力,催人奋进。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特点,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教风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对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完善都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的领导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能在健康和谐的道路上发展。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2.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次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实现这一核心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它主要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各功能教室的建筑设计风格,以及校园的“四化”(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建设。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育人气氛,用环境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让环境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充实校园文化的物质底蕴,为师生拓展综合素质提供物质条件,让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连一块顽石,一块冰冷墙壁都赋予它人文的内涵,赋予灵性。让校园处处是教育,师生时时受熏陶。正如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师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当我们走进深圳南山的学校,那确实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茂密的绿荫丛中鲜花灿烂。桃源小学的育人氛围,包含在师生的分分秒秒中,浓浓的书香文化让你清清楚楚地感觉出素质教育的特色;华侨城小学雅静的环境,师生的举止习惯,无不让你感觉到你就生活在低碳的氛围中;走进桃源中学那科技的气息,让你仿佛置身于腾飞的科技时代。这些育人的环境不是我们追求的吗!
3.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层次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层次,也就是最低层次。制度文化是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构成的显性文化,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得以实施的保障。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把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只有建立起学校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保障校园各方面的工作得以开展和落实。只有制度也是不行的,还需要有组织和落实制度的机构。因此,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制度和机构的建设。
制度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全部,每一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制度。如: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工会、党支部、教代会、少先队、后勤、安保等均有他的制度,还需要人去监督、去执行。让这些制度成为学校师生规范言行的指南。让各项工作上下左右联动,形成一股合力,保障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沿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涵盖学校的一切活动,我们平常所做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第一层次,在底层,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和保障。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第二层次是物质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这一核心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起来相对要难一点。最高一层是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金字塔尖上,做起来有难度,要做到更好就更难
校园文化建设虽有难度,但我们也要尽其心、尽其力把它做到更好。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的重要体现,对师生的影响是任何课程都不能取代的。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550400贵州省瓮安县鱼河中心完全小学)
【主题词】校园文化 建设 新认识
校园文化,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笔者做了八年的校园文化建设者,在改中做,在做中改。但校园文化建设仍不规范,仍是这里贴几句名言,哪里挂几幅标语,红、蓝、白相互映衬,花花绿绿,还着实感觉自己在做校园文化建设。有时在教师们津津乐道授业、解惑的时候,我还独自站在本人指挥设计的校园文化墙前面孤芳自赏,看到自己洋洋洒洒的前言,辉煌雄伟的规划图,精炼意简的校训、校风、学风一应俱全。心里还觉得很踏实,感觉自己已经做了一项“伟大”的工程,有一种身在巅峰一览众山的感觉。
深圳之旅,聆听了专家们的点拨,得到辅导教师悉心的教诲,实地感受深圳南山的教育环境氛围,这里不愧为中国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国教育的“试验田”,我特别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讨教,倾心的感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回首这八年所做的校园文化建设,只做了一些低层次的工作,离终极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现谈谈笔者的一些新认识,与同仁共享。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对于校园文化的定义,有人从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工作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有用抽象、概括的语言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义,无论理解也好,概括也好,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进行定义也好,他们都不会离开“校园”这个实体。笔者比较赞同的是:“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个定义既强调了校园文化不能脱离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导文化,又以学校的价值观为核心。既体现学校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以反映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蕴含着学校的传统,学校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校园环境等丰富的内涵。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理解
1.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从以上定义我们看出,学校的价值观(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最高层次的。它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观念,是一所学校的本质、个性特色、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又称为学校精神。正如北京大学的“挑战自我,争创佳绩,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农业大学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这些大学精神,近百年来,无论是在拯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解放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用他们在教育、科学、学术等各方面创造出的奇迹,和他们把国家前途命运同学校紧密相连的责任感,不断地传承、丰富和发展学校精神的内涵。今天,仍成为北大、清大、农大师生治学和做人的追求。已构成了北大、清大、农大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这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校风、教风、班风和学校的人际关系上。
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塑造,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为“校训、校歌、校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校师生内在动力,催人奋进。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特点,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教风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对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完善都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的领导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能在健康和谐的道路上发展。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2.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次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实现这一核心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它主要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各功能教室的建筑设计风格,以及校园的“四化”(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建设。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育人气氛,用环境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让环境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充实校园文化的物质底蕴,为师生拓展综合素质提供物质条件,让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连一块顽石,一块冰冷墙壁都赋予它人文的内涵,赋予灵性。让校园处处是教育,师生时时受熏陶。正如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师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当我们走进深圳南山的学校,那确实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茂密的绿荫丛中鲜花灿烂。桃源小学的育人氛围,包含在师生的分分秒秒中,浓浓的书香文化让你清清楚楚地感觉出素质教育的特色;华侨城小学雅静的环境,师生的举止习惯,无不让你感觉到你就生活在低碳的氛围中;走进桃源中学那科技的气息,让你仿佛置身于腾飞的科技时代。这些育人的环境不是我们追求的吗!
3.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层次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层次,也就是最低层次。制度文化是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构成的显性文化,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得以实施的保障。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把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只有建立起学校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保障校园各方面的工作得以开展和落实。只有制度也是不行的,还需要有组织和落实制度的机构。因此,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制度和机构的建设。
制度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全部,每一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制度。如: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工会、党支部、教代会、少先队、后勤、安保等均有他的制度,还需要人去监督、去执行。让这些制度成为学校师生规范言行的指南。让各项工作上下左右联动,形成一股合力,保障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沿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涵盖学校的一切活动,我们平常所做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第一层次,在底层,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和保障。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第二层次是物质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这一核心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起来相对要难一点。最高一层是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金字塔尖上,做起来有难度,要做到更好就更难
校园文化建设虽有难度,但我们也要尽其心、尽其力把它做到更好。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的重要体现,对师生的影响是任何课程都不能取代的。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550400贵州省瓮安县鱼河中心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