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耀荣,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副校长,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工作24年来,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07年)、广东省第九批特级教师(2016年)、广东省新一轮(2015-2017年)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15年)、广东省新一轮(2018-2020年)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17年)、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首批高中名教师培养对象(2016年)、江门市第三批名教师(2015年)、江门市首批名师名医名家(2017年)、江门市首批教育专家培养对象(2015年)、江门市第二届十大杰出教师(2015年)、江门市教坛新秀(2002年)、江门市高三教学先进个人(2009年)、江门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江门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优秀备课组成员(2012年、2014年)等省、市级荣誉。撰写论文三次获得省二等奖。近年主持的省级课题——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专项科研课题《中学语文导学式阅读教学有效调控的研究》(编号:YW005)以及市级课题《校园文化建设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编号:201310750134)均已获得结题证书。
我的教学风格:注重生成,指导调控,培育个性
所谓“注重生成”,就是让学生在思考中生成问题,让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谓“指导调控”,就是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调控达成教学目标。所谓“培育个性”,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培育独立思考、创新思考、批判思考、辩证思考的个性,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创见的现代人。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最本质的,就是教学生会思考,让学生有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有效学习、有效教学的开始。比如上《议论文段的扣题与升格》一课,我要求学生依据文段的意思,补写关键性句子。课堂上,我把段落结构比喻成汉堡包,补写要像汉堡包那样叠加分明,层次有序。但即堂练习中反馈,学生补的句子是叠加了,但意思、中心不统一。面对这个新出现的问题,我灵机一动,请学生在“汉堡包”中间加穿一杆,学生马上明白,各句意思要统一,为中心服务。这样的点拨,是课前我没有预想到的,但这件事告诉我:学生在生动课堂的有价值的原生态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之错误倾向。”可见,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敢于调控,善于调控。例如,我到鹤山二中上示范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出发前我对该校的学生一无所知,直到上示范课前才知道该校生源知识基础较薄弱,而临时收上来的预习学习单也印证了这一点,稍复杂点导学讨论的问题留空的居多。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就着农村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用学生听得懂的方法来分析文章。这次的调控,就体现了“学生决定课堂”的理念,学生的智能发展始终是教师教学的最终追求。
爱迪生说,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教学价值之一也应该追求培育学生的个性。我早年上《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课就值得反思,我在导学提纲中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课堂讨论。经过一番热闹的讨论,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也很顺畅,我就以为学生大体理解课文了,但在课后的质疑中,学生还是提出了很多涉及理解课文的基本问题。我就反思,课上得顺,不代表全部学生都读得懂,都能掌握解读的方法。导学路径的设计不应单满足于开放课堂自由讨论的热闹气氛,而应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冷静品读,大胆质疑,个性化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必要的。所以说,真正的课堂既属于学生整体,也属于学生个体。
我的成长历程:学习提高期与攀登上升期
我的成长历程与我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7月参加工作到2012年,这是学习提高期;第二阶段是从2012年到现在,为攀登上升期。
第一阶段——学习提高期。这时期的成长比较快,当然这跟机遇和学习有关。机遇就是,我一参加工作,就被分到与名师梁卫东校长一组,拜梁洪汉老师(现任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教育局纪检书记)为师傅。当时新会一中语文科组名师荟萃,有陈传和、邓新容、林龙光、何铭熙等知名教师,可谓星光熠熠、光彩夺目,这为我的学艺提供了最好的范本,为我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捷径。有一件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备《愚溪诗序》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夫智者,乐水也”的“乐”字,教参注读是“yɑo”,我当时就很疑惑,查现代汉语词典“乐”字是没有“yɑo”的读音的,我怀疑是教参搞错了,但没有寻根究底。后来偶然请教梁卫东校长,梁校长即从家中的藏书典籍中,找出众多“乐”字读“yɑo”的旁证。这体现了梁校长囊萤映雪、一丝不苟的精神,教材和教学中任一细节他都绝不放过。老师的严谨不光带动了自身的钻研,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可以以科学的精神感染学生,这一收获于学生是终身有益的。由此,我领略到一位学者型教师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风范,也深深把“努力成为优秀”的信念烙印在心底。
学习就是提高的捷径。在众多名师的帮助下,我任教的第一届教学班高考平均分就超过600分;2006届,在只教一个班的情况下,任教班高考平均分658分,有两个学生考了800分,17个学生考了700分,其中李秀芬同学以886分并列全省第四名,该成绩目前仍是江门市新会区语文高考标准分制的最高分;2008届,我任教新会一中圭峰校区高三语文,培养出江门文科状元刘佩秋,她的语文成绩为125分,名列新会区第七名。在这一期间,我从2004年到2009年一连六年常驻高三,成为名副其实的高三把关教师。
因此,这时期的成长关键词是学习,也正是在学习的带动下,我慢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在梁卫东校长的直接指导下,我于第一个循环教学就开始学着做语文“导学式”教学的探索。所谓“导学式”,就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一般程序是:课前预习——自主研修——分享交流、成果展示——总结归纳。课前预习是由老师布置预习提纲,或者由学生预读课文提出问题,在问题情境的激发下引出学生的自主研修。學生的自主研习,围绕预习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个人研读、网上查资料找答案等等。分享交流和成果展示,是导学式的重头戏,体现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习的成果,同时也是老师调控成果的集中体现。总结归纳,就是要系统、有条理地归纳知识点,突破课文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导学式”的核心理念就是两个字——“导”与“学”。“导”更多体现在老师引发问题以及设计学习路径上,“学”更多体现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探索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上。这样的特性,早早就决定了我与学生共构的课堂永远是开放的、互动的,有趣的,充满生命感的。由此,课堂生成的问题就会特别多。生成问题虽然是教学的火花,但也会成为课堂的阻力。因此,它需要老师的指导与调控。我把“注重生成”“指导调控”概括为我的教学风格之一,真的源自教学实践的探索。 第二阶段——攀登上升期。经过在重点中学十多年的浸润,我迎来了专业发展的春天,我评上了省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获正高级教师职称,荣获江门市新会区第五批优秀中青年专家、拔尖人才称号,还受聘为五邑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我认为,这些荣誉并不代表我可以停止在课堂教学实验上的攀登步伐,而事实上,近年,我提出“构建富有生命感的课堂”的教学主张,在课堂上始终注重实现一个价值追求:培育个性。
教学的价值不单是造就会考试的人才,更多的应是培育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学会利用语文更好地生活,让他们明白,学语文是一辈子的事情,中学阶段只不过是让他们感受、领会语文学科之美、语文学习之法、语文哲学之道。总而言之,作为教育人,既要关注学生成才的规模与效益,也要倾心学生个性的培育与发展。
我的教学主张:构建富有生命感的课堂
按冰山理论来说,我的教学主张是教学风格的“冰山之基”,是藏在洋面之下具有丰厚内涵的思想理念。其实,从2012年10月参加省“百千万”培训开始,每年的7月我都要进行“我的教学思想”的汇报,这也逼着我不断反思、提炼自己的教學主张、观念,从而初步形成一个思想体系。从学科哲学的角度思考,从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兼备的特质思考,我认为,我的教学主张是,构建富有生命感的课堂。在这里需要说明三点。
第一,从概念的含义说,与“教学”这一概念对应的是课堂。当然,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 ”的交融互通、跨界渗透等的推动,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但课堂乃至学校的作用仍会长期存在,所以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仍是教师坚守的本份,上好每一节课仍是教师最实际的追求。所谓“生命感”,有三个层面的解读。一是“双主双生”,“双主”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生”就是师生互为课堂组成部分,都是课堂里鲜活存在的生命体,他们之间关系平等,学术自由。二是教学相生,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是互动、对话、交流以及生成。三是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我就曾以电影赏析教学生学会选材、布局、细节刻画等写作之道,学生学语文应该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有趣。
第二,从结构的组成说,构建富有生命感的课堂,必须解决“学生思维如何激发”“老师如何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到底应该追求什么”这三个问题,与之相对应就是注重生成、指导调控、培育个性。
为什么要注重“生成”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所以作为课堂的生命体,学生必然要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当中,也必然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问题。这些问题的生成,带有随意性,但也带有认知的规律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产生的问题,一类是我们首先要有预判,结合经验在备课时先做考虑,学生不提我们主动提;一类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尽可能地即堂解决,让学生享受解决疑惑的愉悦;一类是脱离本堂目标但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可留待下一堂解决。当然,无关问题则要巧妙地避开。
由此也可看出,一对辩证的关系者,有生成就应有调控,与问题的生成对应,调控也分预设性、即堂性和补救性。总之,在开放型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调控。关于教师调控的理论,我参考了布鲁纳的《教学过程》、赫尔巴特的《五段式教学》、卡罗尔的《有效教学模式》、斯拉文的《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安德烈·焦尔当的《学习的本质》、查有梁的《教学过程控制》、陈晓端的《有效教学》等。《学记》:“故君子之教,喻也。”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调控。
“培育个性”为什么能成为语文课的价值追求呢?我通过讲座和阅读,了解到一些大家的教育主张,比如朱永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李希贵的《学校转型下的个性化教育》、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李凤的《构建语文无痕化》等,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教育目光投射到每一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上。是啊,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发生积极影响,才是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原就是关注个体的发展,所以我把“培育个性”既作为追求目标,也作为风格特色。
第三,从思想的形成说,我在省“百千万”培训提出的教学思想是“语文即幸福生活”,本来是提“快乐生活”的,后来在导师的指引下,我了解到“幸福”与“快乐”是有区别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比快乐高一层次。确实,快乐是一种短暂的愉悦体验,而幸福的追求则可贯穿人的一生。与之对应,教学的主张,我提“构建富有生命感的课堂”,生命感与幸福,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关系:先活下来,再活得好一点。风格,主张,乃至思想,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
我的教学风格:注重生成,指导调控,培育个性
所谓“注重生成”,就是让学生在思考中生成问题,让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谓“指导调控”,就是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调控达成教学目标。所谓“培育个性”,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培育独立思考、创新思考、批判思考、辩证思考的个性,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创见的现代人。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最本质的,就是教学生会思考,让学生有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有效学习、有效教学的开始。比如上《议论文段的扣题与升格》一课,我要求学生依据文段的意思,补写关键性句子。课堂上,我把段落结构比喻成汉堡包,补写要像汉堡包那样叠加分明,层次有序。但即堂练习中反馈,学生补的句子是叠加了,但意思、中心不统一。面对这个新出现的问题,我灵机一动,请学生在“汉堡包”中间加穿一杆,学生马上明白,各句意思要统一,为中心服务。这样的点拨,是课前我没有预想到的,但这件事告诉我:学生在生动课堂的有价值的原生态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之错误倾向。”可见,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敢于调控,善于调控。例如,我到鹤山二中上示范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出发前我对该校的学生一无所知,直到上示范课前才知道该校生源知识基础较薄弱,而临时收上来的预习学习单也印证了这一点,稍复杂点导学讨论的问题留空的居多。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就着农村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用学生听得懂的方法来分析文章。这次的调控,就体现了“学生决定课堂”的理念,学生的智能发展始终是教师教学的最终追求。
爱迪生说,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教学价值之一也应该追求培育学生的个性。我早年上《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课就值得反思,我在导学提纲中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课堂讨论。经过一番热闹的讨论,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也很顺畅,我就以为学生大体理解课文了,但在课后的质疑中,学生还是提出了很多涉及理解课文的基本问题。我就反思,课上得顺,不代表全部学生都读得懂,都能掌握解读的方法。导学路径的设计不应单满足于开放课堂自由讨论的热闹气氛,而应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冷静品读,大胆质疑,个性化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必要的。所以说,真正的课堂既属于学生整体,也属于学生个体。
我的成长历程:学习提高期与攀登上升期
我的成长历程与我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7月参加工作到2012年,这是学习提高期;第二阶段是从2012年到现在,为攀登上升期。
第一阶段——学习提高期。这时期的成长比较快,当然这跟机遇和学习有关。机遇就是,我一参加工作,就被分到与名师梁卫东校长一组,拜梁洪汉老师(现任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教育局纪检书记)为师傅。当时新会一中语文科组名师荟萃,有陈传和、邓新容、林龙光、何铭熙等知名教师,可谓星光熠熠、光彩夺目,这为我的学艺提供了最好的范本,为我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捷径。有一件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备《愚溪诗序》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夫智者,乐水也”的“乐”字,教参注读是“yɑo”,我当时就很疑惑,查现代汉语词典“乐”字是没有“yɑo”的读音的,我怀疑是教参搞错了,但没有寻根究底。后来偶然请教梁卫东校长,梁校长即从家中的藏书典籍中,找出众多“乐”字读“yɑo”的旁证。这体现了梁校长囊萤映雪、一丝不苟的精神,教材和教学中任一细节他都绝不放过。老师的严谨不光带动了自身的钻研,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可以以科学的精神感染学生,这一收获于学生是终身有益的。由此,我领略到一位学者型教师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风范,也深深把“努力成为优秀”的信念烙印在心底。
学习就是提高的捷径。在众多名师的帮助下,我任教的第一届教学班高考平均分就超过600分;2006届,在只教一个班的情况下,任教班高考平均分658分,有两个学生考了800分,17个学生考了700分,其中李秀芬同学以886分并列全省第四名,该成绩目前仍是江门市新会区语文高考标准分制的最高分;2008届,我任教新会一中圭峰校区高三语文,培养出江门文科状元刘佩秋,她的语文成绩为125分,名列新会区第七名。在这一期间,我从2004年到2009年一连六年常驻高三,成为名副其实的高三把关教师。
因此,这时期的成长关键词是学习,也正是在学习的带动下,我慢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在梁卫东校长的直接指导下,我于第一个循环教学就开始学着做语文“导学式”教学的探索。所谓“导学式”,就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一般程序是:课前预习——自主研修——分享交流、成果展示——总结归纳。课前预习是由老师布置预习提纲,或者由学生预读课文提出问题,在问题情境的激发下引出学生的自主研修。學生的自主研习,围绕预习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个人研读、网上查资料找答案等等。分享交流和成果展示,是导学式的重头戏,体现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习的成果,同时也是老师调控成果的集中体现。总结归纳,就是要系统、有条理地归纳知识点,突破课文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导学式”的核心理念就是两个字——“导”与“学”。“导”更多体现在老师引发问题以及设计学习路径上,“学”更多体现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探索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上。这样的特性,早早就决定了我与学生共构的课堂永远是开放的、互动的,有趣的,充满生命感的。由此,课堂生成的问题就会特别多。生成问题虽然是教学的火花,但也会成为课堂的阻力。因此,它需要老师的指导与调控。我把“注重生成”“指导调控”概括为我的教学风格之一,真的源自教学实践的探索。 第二阶段——攀登上升期。经过在重点中学十多年的浸润,我迎来了专业发展的春天,我评上了省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获正高级教师职称,荣获江门市新会区第五批优秀中青年专家、拔尖人才称号,还受聘为五邑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我认为,这些荣誉并不代表我可以停止在课堂教学实验上的攀登步伐,而事实上,近年,我提出“构建富有生命感的课堂”的教学主张,在课堂上始终注重实现一个价值追求:培育个性。
教学的价值不单是造就会考试的人才,更多的应是培育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学会利用语文更好地生活,让他们明白,学语文是一辈子的事情,中学阶段只不过是让他们感受、领会语文学科之美、语文学习之法、语文哲学之道。总而言之,作为教育人,既要关注学生成才的规模与效益,也要倾心学生个性的培育与发展。
我的教学主张:构建富有生命感的课堂
按冰山理论来说,我的教学主张是教学风格的“冰山之基”,是藏在洋面之下具有丰厚内涵的思想理念。其实,从2012年10月参加省“百千万”培训开始,每年的7月我都要进行“我的教学思想”的汇报,这也逼着我不断反思、提炼自己的教學主张、观念,从而初步形成一个思想体系。从学科哲学的角度思考,从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兼备的特质思考,我认为,我的教学主张是,构建富有生命感的课堂。在这里需要说明三点。
第一,从概念的含义说,与“教学”这一概念对应的是课堂。当然,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 ”的交融互通、跨界渗透等的推动,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但课堂乃至学校的作用仍会长期存在,所以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仍是教师坚守的本份,上好每一节课仍是教师最实际的追求。所谓“生命感”,有三个层面的解读。一是“双主双生”,“双主”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生”就是师生互为课堂组成部分,都是课堂里鲜活存在的生命体,他们之间关系平等,学术自由。二是教学相生,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是互动、对话、交流以及生成。三是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我就曾以电影赏析教学生学会选材、布局、细节刻画等写作之道,学生学语文应该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有趣。
第二,从结构的组成说,构建富有生命感的课堂,必须解决“学生思维如何激发”“老师如何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到底应该追求什么”这三个问题,与之相对应就是注重生成、指导调控、培育个性。
为什么要注重“生成”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所以作为课堂的生命体,学生必然要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当中,也必然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问题。这些问题的生成,带有随意性,但也带有认知的规律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产生的问题,一类是我们首先要有预判,结合经验在备课时先做考虑,学生不提我们主动提;一类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尽可能地即堂解决,让学生享受解决疑惑的愉悦;一类是脱离本堂目标但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可留待下一堂解决。当然,无关问题则要巧妙地避开。
由此也可看出,一对辩证的关系者,有生成就应有调控,与问题的生成对应,调控也分预设性、即堂性和补救性。总之,在开放型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调控。关于教师调控的理论,我参考了布鲁纳的《教学过程》、赫尔巴特的《五段式教学》、卡罗尔的《有效教学模式》、斯拉文的《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安德烈·焦尔当的《学习的本质》、查有梁的《教学过程控制》、陈晓端的《有效教学》等。《学记》:“故君子之教,喻也。”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调控。
“培育个性”为什么能成为语文课的价值追求呢?我通过讲座和阅读,了解到一些大家的教育主张,比如朱永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李希贵的《学校转型下的个性化教育》、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李凤的《构建语文无痕化》等,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教育目光投射到每一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上。是啊,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发生积极影响,才是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原就是关注个体的发展,所以我把“培育个性”既作为追求目标,也作为风格特色。
第三,从思想的形成说,我在省“百千万”培训提出的教学思想是“语文即幸福生活”,本来是提“快乐生活”的,后来在导师的指引下,我了解到“幸福”与“快乐”是有区别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比快乐高一层次。确实,快乐是一种短暂的愉悦体验,而幸福的追求则可贯穿人的一生。与之对应,教学的主张,我提“构建富有生命感的课堂”,生命感与幸福,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关系:先活下来,再活得好一点。风格,主张,乃至思想,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