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觉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R66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教师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生者,课堂教学也自觉地由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引领者,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要主动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合作、互动的位置上,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
  教师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校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要尊重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他们才不会顾虑自己正常的过失,大胆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培养起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开掘自身潜能。教师的这种帮助不应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更不是威严的教育,而应该是平等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自主自发的参与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身上,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解放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经常反思。
  要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对此进行审视和分析,时刻提醒告诫自己:自己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同时,更应该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能耐心对待学生的进步和成熟。唯如此,教师才能在学生犯错时亦保持一颗平常心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也才能在认可了教科书时同样听得进学生质疑的声音,也才能有效地由自己而延伸至学生,挖掘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意识,培养起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备课——储备课堂生成资源
  
  要重视备学生的活动这一关键环节。一位好的教师不光是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就可以了,而且还需要懂得了解学生。教师需要在平时随时注意观察、分析、掌握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学习动态,而且要在备课的同时能随时随地照顾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合作探究,多一点自主训练的时间,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获取知识的主动者。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上课过程中提出过分详实、艰涩的问题,使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有畏难情绪,妨碍他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在课堂上提出过分简单无意的问题,让大部分甚至全部同学觉得自己全懂后索然寡味,进而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只有重视备课,才能在掌握学情动态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将会展现的一幕幕,从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中处理有关问题,不致于在发生突发事件时由于准备不足、考虑不周而伤害学生参与的自尊和热情。我们需要因为已经备好了课,所以能尽量地保护学生、呵护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老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这种主人翁意识能否被彻底地尊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是否周详缜密,否则,这将是一句空话。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要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独立地或合作地提出问题来,就不愁没有解决的办法。在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多为接受知识的“粉碎机”,老师只有硬塞、硬灌输,学生才会咀嚼,否则机器只是空转,即学了若干年仍然是囊中羞涩、腹中空空。我想,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凡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完文章不能说就没有了问题,事实上没问题就是大问题,暂时的平静难以掩饰住潜在的危机。因此,要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提出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或由老师帮助解决,从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好奇心理,把学生真正吸引到问题的海洋中来,捕捉知识的信息,充实探险的队伍,在合作中培养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加工厂”
  
  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地放权于学生,让他们成为能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的主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新课改提倡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是要从学生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生活学习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学生的成功中体现出教师的成果。课堂中的活泼是学习的正常气氛,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应该受到教师的保护和鼓励,而不是“善意的扼杀”。课堂中,学生的正襟危坐、敢想不敢言调动不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我们不是放得过分了,而是放得少了。惟有继续放权,才能保护好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和天然的求知欲,从而在这种天性的指引下,让他们大胆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开发。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这样一个教育科技取向日益鲜明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美术学科的教学之中,它给美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广大美术教师都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但探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模式还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系统化、规范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 创新意识    在信息技术迅猛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我,也是班主任中的一员,感受很深刻。班级管理千头万绪,学生思想瞬息万变,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灵活。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全面了解学生。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体会他们的内心要求。刚接手一个新班时,如果能在很短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来说,就是很高兴的事。这样,既能证明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位
期刊
随着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几个方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并运用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现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 丰富信息来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新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
期刊
在许多人的眼中,历史课往往是“教师上课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因此显得枯燥乏味。尤其古代史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很难理解,怎样引导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直是历史学科和广大历史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教学过程,使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已逐渐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这无疑为历史学科和广大
期刊
《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那么,怎样在思品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通过设问激发创造欲望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期刊
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读书,课堂上不能没有读书声。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为养成阅读习惯,非读不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所以,我想,应放手发动学生去阅读,反复地阅读,不能因为读书太浪费时间,或课堂气氛看起来不够活跃、热闹就忽视读这场重头戏。儒家学者认为文章是“读”出来的、“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练”出来的。叶
期刊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可以理解为: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响亮口号,它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针对化学学科,我认为在教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1、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老师可以把准备好的预习题发给学生,或者把下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目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程远离生活实践和具体实际是一个不争事实。本文提出“思品课程生活化”的观点。力求使认知与情感、意志、行为相和谐,促进儿童的心智成熟、习惯形成、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 生活化 认知 情感 行为    一、引子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这一界定驱使许多教师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基础道德是共产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因如此,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