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来源 :共产党员·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443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党和国家对于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于敏能成为获奖者,是因为他隐姓埋名数十年,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5年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
  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的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这一刻,距离于敏名字解禁,也已过去了27年。因为工作的高度保密性,于敏曾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极好地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人生。
  国产专家一号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以各科均列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老师讲课更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他偏偏喜欢对新知寻根探源,高深的物理学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是,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了教授们的欣赏。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很快,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彭桓武称赞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曾有一位日本专家来中国访问,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风趣地回答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这位日本专家听后赞叹道:“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中国的“氢弹之父”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其实,于敏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没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绑得这么紧。是与钱三强的一次秘密谈话,让他的人生改变了轨道。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开门见山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从钱三强极其严肃的神情和语气中,于敏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后将继续研究氢弹,所以氢弹理论也要尽快研究。
  接下来,钱三强拍拍于敏的肩膀,郑重地对他说:“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我这样调兵遣将,请你不要有什么顾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片刻思考之后,于敏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表示服从分配:“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他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了深奥的核理论研究工作中。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唯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
  研制工作初期,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在当时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他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并依靠自己的勤奋进行艰难的理论探索。实现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理论突破,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零三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时间如此漫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有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来设计氢弹。不过,穷人有穷办法,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成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手中,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人提交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认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同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设计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带领科技人员总结经验,随即又设计了一批模型,终于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给在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年底,于敏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关键性理论问题。
  1967年6月17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8时整,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十几秒钟后,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翻腾起熊熊烈火,傳来滚滚的雷鸣声……当天,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多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同于敏晤面时,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技术难关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同行们评价为氢弹“首功”。此后,于敏继续为中国核事业呕心沥血,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持续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加上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那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迈上去。热试验前,他头冒冷汗,脸色苍白。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了些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恢复过来。
  1971年10月,上级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特许他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他。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后经医生抢救才转危为安。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正是靠着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奉献精神,于敏才对中国的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登上了核理论研究的科学高峰。
  对于自己的人生,于敏觉得有两个遗憾:一是对孩子们关心不够,二是没能到国外深造。其实,于敏的一生中,是有很多次出国机会的,但是由于工作保密,他的名字一直不能公开,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才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但是,这次出国后,于敏决定,以后再有出国机会,就让给年轻人,以便让他们能更快进步。这种境界,不由让人想起他客厅里高悬的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本栏编辑/厉飞
其他文献
终身教育指的是作为一个人从幼儿到老年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它是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
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在荣登“《福布斯》2001年中国内地100名富豪”榜首之后,对上海的记者感叹道:当一个人拥有10万元时,他对于财富的渴求最为强烈;当他口袋里装
“老马工作室”现在是网络上的热词。老马名叫马善祥,是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调研员。“老马工作室”是该街道兩年前成立的一个基层调解工作团队。以老马名字命名,是因为马善祥从事基层调解工作成绩卓著,名气越来越响。马善祥在基层工作26年,把为群众服务视为终生事业,在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人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分析问题、正确看待利益关系,为促进人际和善、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一公司因没有采取措施减少废气排放,致使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被环保部门依法处罚。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发现该公司的违法行为仍在持续进行中,于是提起公益诉讼,这是
报纸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抓、抓什么?笔者认为:人民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抓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罗斯308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540羽1日龄健康罗斯308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
局长爱下象棋,带动着局里的干部职工都爱下象棋。局工会顺应时势,决定举行一次象棋大赛,借以决出本局象棋冠军。
“能人”秦永春秦永春毕业于大连陆军学院本科队,作为全优学员,毕业后留校任教员直至学员队大队长。正当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踌躇满志、甩开膀子大干时,学院面临裁减,不得已他打起
<正>2018年12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部门联合发布2019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认为,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8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在中国劳动年
2006年,沈阳亿友陶瓷有限公司在辽宁法库经济开发区陶瓷工业园创建,是率先进入园区的民营企业,专业生产陶瓷屋面瓦系列产品及各种瓦配件。历经十年拼搏,企业迅速崛起,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线已达6条,产能3000余万平方米,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屋面瓦制造厂家。  亿友陶瓷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全自动电脑控制宽体窑生产线,生产设备配套齐全,生产技术工艺先进。2007年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