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当一粒种子被移植到另一片土壤的时候,这粒种子可能会长得更加茂盛,也可能会枯萎。辛勤的园丁会寻求最好的办法让它重新焕发生命,而不是遭受挫折。”这句话形象的描述了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的发展过程。从幼儿园到小学,两者在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儿童心理发展、师生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做好衔接工作,幼儿容易出现不适应现象,继而影响其今后的长远发展。
家长作为影响幼小衔接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共同生活环境为幼儿的幼小衔接提供了社会、文化和情感支持。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及其预备或已实施的行为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教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本研究从了解昆明市某幼儿园大班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与教育行为等着手,探究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问卷选用的是云南师范大学付熙媛在其硕士论文《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附录中的问卷《家庭对幼小衔接教育的情况调查问卷(幼儿家长卷)》。其中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量表与行为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695、0.841,信效度较好。材料收集完成以后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做出相应的统计推断,再进行详尽的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统计
此次调查面向昆明市某幼儿园全部大班家长,研究发放了171份问卷,剔除信息不完整或匹配信息不完整的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68 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98.25%。
2.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与行为基本情况
通过表1可知,家长在幼小衔接的认知方面,整体情况较好,评级为一般与优秀的人数较大,认知情况较差的仅为12人,占比仅为7.14%。
然而,家长在幼小衔接的行为准备方面,整体情况不如认知层面,优秀率较低,仅占5.95%。行为准备较差的人数占比也相对较高,占比高达40.48%。
3.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探究
由表2可知,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作用有了较好的认知,优秀率较高,但是家长在对幼小衔接的主体和内容方面认知还略显局限,优秀率较低。
4.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行为探究
家长在幼小衔接的行为准备层面,优秀率最高的是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层面,家长在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准备较差一些,优秀率较低。同时身体发展准备方面也不容乐观。
四、研究结论
不难发现,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受到了广大家长一定程度的重视,家长的认知方面整体优于行为层面。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教育主体、内容认知存在偏差。家长在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社会性发展行为准备方面较为欠缺。不同学历的家长在幼小衔接认知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幼小衔接行为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五、教育建议
(一)深化幼小衔接认知,做到知行合一
正如卢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造就的只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儿童”。符合儿童成长需求最佳衔接是实现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过渡。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就如同一场接力赛,幼小衔接就如同接力赛的“接棒区”,家长带领儿童超过接棒区提前接棒的犯规行为,将会直接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欲速则不达,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秉持長远发展的目光看待幼小衔接,明确自己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忌随波逐流,因小失大。
(二)积累实践经验,注重发展的全面性
根据调查发现家长在认知与言语发展层面准备较为充分,其后的努力方向就是还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发展,多积累实践经验,注重发展的全面性。
社会性发展:首先是社会交往方面,家长应该多提高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识,激发幼儿的交往欲望。其次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习惯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好习惯的养成不是只停留在“讲道理”上,很多家长会出于时间的考虑等经常帮幼儿包办代替,没有提供给幼儿充足的练习机会。能力是通过反复训练提升的,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给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和成功体验,孩子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和操作这些生活技能,减少依赖。
(三)以身作则,营造适宜的环境
幼儿的天性爱模仿,同时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他觉得父母永远是对的。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孩子就是父母身上的一面镜子,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父母的举手投足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在言行举止等方面一定要自慎,要处处给孩子做表率。
家长的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的各种支持细微但是有效。幼小衔接期家长坚持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坚持以身作则,陪伴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传递社会经验,认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营造宽松开放、自如轻松的家庭氛围,做儿童学习品质形成的示范者和领路人。
“当一粒种子被移植到另一片土壤的时候,这粒种子可能会长得更加茂盛,也可能会枯萎。辛勤的园丁会寻求最好的办法让它重新焕发生命,而不是遭受挫折。”这句话形象的描述了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的发展过程。从幼儿园到小学,两者在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儿童心理发展、师生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做好衔接工作,幼儿容易出现不适应现象,继而影响其今后的长远发展。
家长作为影响幼小衔接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共同生活环境为幼儿的幼小衔接提供了社会、文化和情感支持。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及其预备或已实施的行为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教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本研究从了解昆明市某幼儿园大班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与教育行为等着手,探究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问卷选用的是云南师范大学付熙媛在其硕士论文《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附录中的问卷《家庭对幼小衔接教育的情况调查问卷(幼儿家长卷)》。其中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量表与行为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695、0.841,信效度较好。材料收集完成以后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做出相应的统计推断,再进行详尽的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统计
此次调查面向昆明市某幼儿园全部大班家长,研究发放了171份问卷,剔除信息不完整或匹配信息不完整的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68 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98.25%。
2.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与行为基本情况
通过表1可知,家长在幼小衔接的认知方面,整体情况较好,评级为一般与优秀的人数较大,认知情况较差的仅为12人,占比仅为7.14%。
然而,家长在幼小衔接的行为准备方面,整体情况不如认知层面,优秀率较低,仅占5.95%。行为准备较差的人数占比也相对较高,占比高达40.48%。
3.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探究
由表2可知,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作用有了较好的认知,优秀率较高,但是家长在对幼小衔接的主体和内容方面认知还略显局限,优秀率较低。
4.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行为探究
家长在幼小衔接的行为准备层面,优秀率最高的是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层面,家长在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准备较差一些,优秀率较低。同时身体发展准备方面也不容乐观。
四、研究结论
不难发现,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受到了广大家长一定程度的重视,家长的认知方面整体优于行为层面。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教育主体、内容认知存在偏差。家长在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社会性发展行为准备方面较为欠缺。不同学历的家长在幼小衔接认知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幼小衔接行为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五、教育建议
(一)深化幼小衔接认知,做到知行合一
正如卢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造就的只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儿童”。符合儿童成长需求最佳衔接是实现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过渡。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就如同一场接力赛,幼小衔接就如同接力赛的“接棒区”,家长带领儿童超过接棒区提前接棒的犯规行为,将会直接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欲速则不达,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秉持長远发展的目光看待幼小衔接,明确自己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忌随波逐流,因小失大。
(二)积累实践经验,注重发展的全面性
根据调查发现家长在认知与言语发展层面准备较为充分,其后的努力方向就是还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发展,多积累实践经验,注重发展的全面性。
社会性发展:首先是社会交往方面,家长应该多提高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识,激发幼儿的交往欲望。其次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习惯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好习惯的养成不是只停留在“讲道理”上,很多家长会出于时间的考虑等经常帮幼儿包办代替,没有提供给幼儿充足的练习机会。能力是通过反复训练提升的,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给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和成功体验,孩子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和操作这些生活技能,减少依赖。
(三)以身作则,营造适宜的环境
幼儿的天性爱模仿,同时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他觉得父母永远是对的。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孩子就是父母身上的一面镜子,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父母的举手投足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在言行举止等方面一定要自慎,要处处给孩子做表率。
家长的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的各种支持细微但是有效。幼小衔接期家长坚持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坚持以身作则,陪伴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传递社会经验,认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营造宽松开放、自如轻松的家庭氛围,做儿童学习品质形成的示范者和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