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富 贩牛娃出身的实业家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0927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5年前,14岁的杨广富辍学随长辈去贩牛贩羊的时候,没人能看出,这个孩子除了填饱肚子之外,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白手创富的故事很多,但这位主人公,起点在绝大多数人之下,最终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尊重。杨广富,当之无愧成为农村青年成就一番事业的榜样。
   1月8日,山东省2011年度“青年榜样”的颁奖晚宴上,虎背熊腰、嗓音浑厚的杨广富扬扬手里的手机,起身和记者打招呼。闲聊中他说,知道自己当选“青年榜样”,在济南工作的一大帮老乡和朋友已经备好了贺宴,等待他典礼结束后参加。
   1973年出生的杨广富,如今已是名人:坐拥庞大产业,各种荣誉等身。但是,25年前,年仅14岁、体格瘦弱的杨广富辍学随长辈去贩牛贩羊的时候,他身边没人能看出,这个孩子除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之外,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从放牛到贩牛,再到开办实业实现养殖、屠宰、加工、肥牛餐饮一条龙经营,杨广富实现了从农民到商贩,再到小业主,再到实业家的成长。
   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他建起了一条农业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成为阳信当地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和希望,并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尽管现在还很年轻,但杨广富的财富观已经升华。他说:“这钱是我的,但它本质上属于全社会。它用于企业,除了纳税,还要回报社会。”
   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在鲁北黄河平原,有个阳信县,那里出产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1973年,杨广富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回民家庭。和当时鲁西北多数农户一样,杨广富的家庭温饱都难。
   14岁那年,杨广富辍学——在那个年代,作为家里的长子,作为半个劳动力,面对艰难的家庭,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承担起一部分。这是压力,是责任,也是无奈。
   这个回族少年,从此风餐露宿,跟随父辈做起了收购、贩运牛羊的生意。
   尽管有同龄孩子少有的能吃苦和爱较真,但长辈们不得不承认,杨广富聪慧异常。生意场上,谁都不把这个小孩放在眼里,但短暂的忽略之后,他令所有人刮目相看——“这孩子天生是块做牛羊生意的料”!
   不管生意大小,都有各自的“道行”。杨广富白天跟着大人学,夜里躺在被窝里自己琢磨,甚至做梦都梦见牛。悟性和执着,让杨广富小小年纪便在牛羊行里出了名——搭眼一看,用手一摸,他就能知道牛的重量。
   每次收牛,养牛户都喜欢和这个小孩较量一番,输了不丢人,但谁要能赢杨广富一次,都会高兴得四处张扬。
   把生意真正做好,靠的不是聪明,而是做人。几年辛苦下来,杨广富手上已经有了一些积累。为把生意做大,他从中国银行阳信支行申请到了30万元贷款。但年纪轻轻,初涉商海,经验不足,他被一个外地客商一笔骗去85万元。
   商场如战场,类似折戟沉沙的故事并不少见,这也是许多创业者自此消沉的理由。但杨广富不准自己倒下——他赔掉的有银行贷款,有借别人的外债。他找遍亲朋好友,又筹到2万块钱,重新再来。结果,绝地反击不到一年,他如期还清了银行贷款和全部债务。
   自此,杨广富的守信之名传遍当地牛业,银行和客商也重新认识了这个年轻回民,愿意和他合作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1998年,杨广富成立了阳信县河流镇广富畜产品经营部。经过几年拼搏,经营部初具规模,杨广富在经济上解放了自己,也成了很多乡亲追随效仿的对象。很多农民开始从事贩牛,养牛、宰牛,当地形成了肉牛产销一体的产业聚集。
   期间,杨广富干出的一桩传奇事件,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甚至反复被新闻媒体提及。
   2001年6月的一天,北京一家肉类加工企业卓宸公司要一天內收齐300头重500公斤以上的鲁西黄牛,而且这批牛必须在当日的24点前抵达北京,每头牛给经纪人200元差价。
   消息一出,阳信贩牛圈炸开了锅。要知道谁揽下这个活儿,就能一天稳赚6万元利润。但是,明明是肥差,却没人敢接。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00头牛过过磅,每头就算3分钟,就得一天时间,更别说凑齐这300头好牛了。
   上午9点,杨广富的电话响了——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打来的——电话里,杨广富接下了这单生意。这不仅是因为6万元差价,而是杨广富看到了背后更大的商机:这家公司是阳信当地最大的客户,如果能赢得这个客户,以后贩牛就不愁销路了。
   杨广富闯荡牛行10多年积累的人脉派上了用场。中午时分,养殖户、牛贩子给他牵来了400多头牛。为了抢时间,他全凭自己的一双眼睛给牛“称重”。凭着过人的本事,不到4个小时,他选出了300头500公斤以上的鲁西黄牛。
   当天夜里,300头鲁西黄牛准时抵达北京,最后的称量与杨广富目测的结果,误差不到50公斤。杨广富再次成了牛行众人的崇拜对象。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一些知名企业也主动找上门来跟他合作。
  执著于专,钟情于精
   杨广富能挣钱,但挣钱不是他的全部。由于威望很高,他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责任大了,他开始站在新的高度考虑问题。他认为,牛羊购销,只能给个人挣些小钱,可以脱贫,但对一方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只有整合当地资源,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才更安全、更主动,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2002年9月,杨广富成立山东省阳信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并着手投资建厂,2003年10月正式投产。这个公司主要依托当地鲁西黄牛、渤海黑牛等优良品种,从事肉牛屠宰深加工和销售。
  凭着他的名号,上门买肉的是不少,可几个月后,公司自己不但没赚到大钱,还赔钱了。杨广富正琢磨这事的时候,他发往蒙古的一批牛肉被原封不动退了回来。对方的理由是,这批牛肉与客户要求的用做美式牛排的背长肌部位不符合。
  原来牛肉分割也有科学!杨广富打听到一个业内高手,精通很多国家牛肉的分割方法。2003年底,杨广富以15万元的年薪,请来了这位高手。
  效益很快显现。一头900公斤重的好牛,被分割成210个种类,每个种类分销给不同客户。最后,这头牛卖出了2万元!
  次年,杨广富的牛肉已经打入了小肥羊、福城肥牛、三千里烤肉等知名餐饮业,每天仅北京的销量就在3吨左右。除此之外,产品还远销港、澳、韩及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杨广富善于发现商机。和餐饮企业的合作,让他看到了终端市场的利润。从2005年开始,杨广富成立餐饮公司,陆陆续续在国内开了几十家肥牛火锅店。
  2009年7月,新投资4000万元的阳信鸿安优质肉牛养殖基地正式运营。杨广富将传统、粗放的肉牛养殖,变为科学、统一的规范化绿色无“抗生素”养殖,为消费者提供“零药物残留”的牛肉品牌——鸿安。早些时,媒体上广为流传的“肉牛听音乐”的故事,就出自杨广富的鸿安肉牛养殖基地。
  鸿安肥牛,眼下已是中国名牌。鸿安牛肉可采取中式、美式、澳式的分割方法,满足国内市场肥牛、中餐、西餐、烧烤以及食品加工行业的不同需求。尤其是美式和法式高档产品的开发,大大地提高了牛肉的附加值,其高档牛肉每公斤卖价可达到千元。
  企业做大的同时,杨广富建立起来的产业链条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个链条上获益。举个例子,在阳信,玉米秸秆曾是废料,焚烧秸秆污染环境。而养殖基地的牛粪,处理不好也会污染环境。但秸秆是牛的上好青贮饲料,牛粪是上好的有机肥。2009年秋季,鸿安肉牛养殖基地开始以秸秆换牛粪的方式,换取附近乡镇近万亩鲜玉米秸杆,对其全部进行青贮氨化处理作为饲料。
  此外,养殖基地附近的群众,纷纷搞起了蚯蚓养殖和双孢菇的种植。在正常情况下,3吨干牛粪可产出蚯蚓1吨,每吨蚯蚓的市场价格在1.4万元左右;用牛粪种植双孢菇,1斤双孢菇可以卖8元钱。
  大格局的财富观
   最令人尊敬的,是杨广富的财富观。他说:“从法定意义上说,这钱是我的,但它本质上属于全社会的,因为它用于企业。除了完成纳税,还要回报社会。”
  杨广富是阳信县河流镇刘庙大寺杨村村委会主任,全村九成群众都在从事畜牧加工业。杨广富的企业,已带动一万多农户,年增收2700余万元,每户净增收1700余元,直接吸纳农民工1100人,带动相关产业农民工达10000余人。
  从小家境贫困的杨广富,更明白“穷”字对于一个家庭的沉重。至今,杨广富始终保持着庄稼人的朴实善良和热心肠。平常职工和村民有困难,杨广富总是耐心询问情况,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
  2000年,还在做贩牛生意、并不算富裕的杨广富,就为“菅心刚教育基金会”存款2000元;2001年村里通公路,作为村主任、共产党员,他又带头出钱出力;2002年刘庙清真寺扩建,他捐款2万元,后来寺里铺地毯花了4.36万元,也是他出的钱,每年他还给寺里买30多吨煤。如今,全村200余户的有线电视费、医疗保险,都是他掏的钱。自从开起屠宰厂,每年过节都挨家挨户分牛肉,每户十多斤。”
  此外,杨广富还给村里建起了体育设施,组织村民上市里、县里打篮球比赛,每年都花费1万多。不仅这些,村里盖不起屋的、上不起学的、生病住不起院的,只要找到他,他都会尽力帮助。杨广富的热心肠很有名。村民杨茂文患重病无钱住院,杨广富听说后送去了1.5万元;村民杨波到北京做心脏移植手术,杨广富得知后多次派专车往返北京接送,并拿出2万现金为其垫付医药费;刘庙西杨村村民杨立岐的女儿得病需要换肾,手术前杨广富出了1万元,做完手术后又派人送去1万元……
  杨广富对村里老年人的生活十分关心。他投资10余万元给村里建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逢年过节到老年人家里走访,送肉、送油、送面;对不孝敬老人的年轻人,一律不准到他的企业务工。
  草根出身的杨广富,从14岁算起,一桩事业一干就是25年。尽管小小年纪就去贩牛,是出于糊口的无奈,但他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并且德行闻于乡里。记者看到,在互联网论坛上,当地网民这样评价他:“杨广富这人可以”、“好人杨广富”、“仗义”、“为富又仁”。
其他文献
试水村镇银行  2011年5月27日,由河南新郑农村合作银行发起设立的长葛轩辕村镇银行在长葛市正式开业。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贾明军马不停蹄地进行了一年半的市场调查,终于在不惑的年纪,由城市转向乡村,由企业经营投身金融服务,出任长葛轩辕村镇银行行长。  银行成立没多久就显出了成效。  “这笔钱是雪中送炭,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在金银花收购的季节,如果没有烘干机,遇到雨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烂掉。得到轩辕村
期刊
用科技约会“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信息时代的崭新机遇;侯小莉,数字领域引领科技的实干家。  这个亲和,娇小的中原女子有着不可小觑的爆发力。1998年,当“数字地球”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时,她便果断预见出新时代数字科技的广阔前景。2004年以来,她先后创立了多家数字科技公司,并于2010年在郑州创办了 中原3S产业基地。创业以来,她身先士卒,锐意进取,亲自带领业务人员开拓市场,使公司逐步
期刊
当得起“唐卡大师”称号  至2011年底,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唐卡大师娘本已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带着高原独特的民族之风而来,娘本将热贡艺术的绚烂之花献给艺术殿堂。  娘本就出生于热贡,这里“户户有画师,人人能做画”。娘本12岁起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学艺,20多年艺术生涯,娘本不仅自己痴迷热贡艺术之美,更备感责任之重。“我们的热贡艺术这么好,可是外面的人却不知道,我要把它从家乡做
期刊
拿一本经得住检验的公益账  2011年,回族商人司本念拿出自己掌控和入股企业每年净利润的20%及个人收入的20%投向社会公益事业,成立了“本念公益基金会”。  如今,当你走进上前城村问起司本念时,全村老少无不知晓、无不称赞,因为他把全村老少的事放在心上、装在心间;当你走近受司本念资助的学校和学生时,辛勤园丁和莘莘学子无不道谢、无不敬仰,因为他把爱心和真情倾注给了困难学校和贫困学生……  经过近30
期刊
世界级男中音的“中国制造”  廖昌永1995年以硕士学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多年来不断荣获国际声乐大奖。他出生在四川郫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七岁丧父。他第一次对歌曲产生兴趣是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那天,廖昌永听到学校大喇叭里传出一首歌,觉得非常好听,放了两三遍之后他就会唱了,后来他才知道那首歌是关牧村演唱的《金风吹来的时候》。  从这首歌开始,廖昌永喜欢上了唱歌。高中毕业后他先后报考了四川音乐学院和中央
期刊
“意见领袖”这一年  芮成钢在2011年,更像一位意见领袖。  5月13日、14日,他连续在微博上爆料,称北京故宫建福宫内建高档会所,“据说建福宫会所的入会费是100万,500个会员就是5亿,够修5个建福宫”。  6月,他再次出语抨击“国人狂购奢侈品”,言辞犀利,又一次引发激烈讨论。  这些言行,使得本已光芒四射的他更加耀眼,但也由此引来更多的挑剔和质疑。对此他并不以为意。见不平,敢怒敢言。  从
期刊
关于道德,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没有创造出任何新奇的东西。我们所谈论的任何一个相关概念,都有其古老的起源和漫长历史,我们只是在不断的尝试,试图使它更加的丰富和完善,并且,我们清楚的知道,这种解释工作是不会有最终完成的。道德好像总是“旧的”,而人永远是“新的”。  一个道德概念(或者道德科目),其实是一个“有关生命成长的概念”,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启发一种内在性的精神活动,进而产生丰富和有意味的内容。这就像
期刊
水果小贩的大梦想  2011年,是万启贵在北京卖台湾精品水果的第四个年头。  这一年,他延续了公司一贯的企业宗旨,以“立足海峡两岸三农,推动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努力,推进国家的统一进程。  早在1993年,他还不过是北京街头上骑着三轮车卖水果的小贩,经过多年的辛苦打拼,在顺义开办了多家水果销售门市。四年前,他结识了有“大陆台湾水果销售第一人”之称的台商黄一钟,在顺义
期刊
《论语》说,见贤思齐,说的就是榜样的力量。榜样,是标杆和楷模,能弘扬美德,彰显精神,能给大家带来内心的激励和行动的效仿。  当历史进入这个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形态在变化,人们的思想方式、人生追求也在变化,价值观呈现多元。  和以往相比,人生起点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的际遇也更加丰富多彩。榜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许多我们当年景仰的榜样,已经无法企及,无法追求,无法复制,尽管依然耀眼,但已渐
期刊
为宝贝回家织就爱网  2011年,随着公安部第五次打拐专项行动的开展,两个特大拐卖儿童犯罪团伙被捣毁,近6000名被拐儿童被成功解救,“宝贝回家寻子网”公益网站创办人张宝艳感受到一股从未有过的力量。“这次我真正感受到,公安部对打拐工作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张宝艳如是说。这个创办于民间的网站,与公安部门的合作愈来愈紧密,效率也愈来愈高。  2007年,张宝艳着手建设“宝贝回家寻子网”。她南上北下收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