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不应该是课堂的点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体验式教学日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思想政治教师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却并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
  案例一:在教学《生活与哲学》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理解,教师设计了感受水果别样芬芳的体验活动。教师精心准备了水果,有苹果、梨子、菠萝、柑橘等,满满一箩筐。教师拎着箩筐在一、二、三、四排学生间快速穿梭,惟独第五排学生情绪低落,一学生叫嚷道:“老师,老师,我们还没有闻到呢!”之后,教师又安排了上台推介水果的活动,学生们玩得很开心。然而,第五排的学生虽然频频举手,却始终没有机会上台表演,一个学生说:“我们好可怜哪!”然后再也不举手了。
  案例二:一位新教师执教“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内容时,在列举了许多事例分析量变和质变原理的方法论以后,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个气球,让他们尽量吹,看谁吹得大。结果教室内噼噼啪啪一片气球爆炸声,女生们捂着耳朵,男生们则哈哈大笑。
  上述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民主,由接受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感悟,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享受乐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真实有效和适时适度。
  一、体验要真实有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体验情境之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个性特征和情感体验,设计的情境要从这些学情出发,而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现状。脱离了教与学的实际,情境就是虚假的情境,体验就是无效的体验。
  上述两个案例中的情境设计,都没有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违背设计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原则,也没有设计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探究问题,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水果和苹果、梨子等之间的联系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没必要挎篮水果进课堂。教学中事事都设计体验活动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也很宝贵。所以,体验活动的设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源自生活、来自实践、出自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感悟。
  二、活动要适时适度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其针对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果只追求表面的新奇和热闹,或把体验作为课堂的点缀,为体验而体验,就会冲淡学习主题,也就失去活动体验的必要性。其实,新课改并不排斥传统的、简洁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体验式学习,主张开展小品、课本剧、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但活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活动的开展要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正如大众传媒学者施拉姆所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比较简单的那种媒体。因此,体验活动的创设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在案例二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吹气球的体验活动,就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在教师举例、比较、分析、讨论之后,学生对于用量变质变看问题时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已经掌握了。对于教师此时设计的吹气球活动,学生已经失去了求知的兴趣,而把吹气球当作是一种游戏或比赛,使活动显得多此一举。当然,如果将此活动前移,设计为活动式导入,并进行正确的引导,效果也许会好一些。可见,体验式活动的设计既要适度又要适时,而非多多益善、有动就好。
  总之,实行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目前,体验式、合作式、探究式、沙龙式等学习方式,正在逐步成为新课堂的新亮点,丰富了新课程的内涵。但正如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历程一样,有的教师在实行体验式教学方式时,出现了“为体验而体验”的现象,影响新课程的学习。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讲求的是真切、实际、有效,而不是一味求新,盲目求活。无论何种教学方法,也许适合就好、本真就好。
其他文献
近年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党和国家相当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的颁发,还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展开,都证实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青少年素质相关工作已经得到有力落实,“少年强则国强”已成为社会共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具体要求,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思想和行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则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
会议
目的:探讨放射性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时辐射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9例多次行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累积剂量18.5~74.0 GBq)纳入研究对象,收集其治疗前及治疗后4
摘 要: 课程改革给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拓展了空间,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体育器材、将课堂教学的内容生活化、情景化是否可行?效果又如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法来阐述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可行的。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课堂教学 生活化    1.引言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受竞技运动体系和“封闭式”课程管理的影响,其技术要求高,动作难度大,场地器材的要求高
一、预演的精彩——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精心的、静态的弹性预设,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现场的动态生成,惟有追求动态生成才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教学过程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级里学生
间歇聚丙烯过程具有非线性、时变和易燃易爆的特点,由机理建模或实验的方法来得到过程的模型十分困难。该文讨论了一种利用BP网对非线性函数的映射能力,通过神经网络来建立过程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这说明道德教育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