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崛起

来源 :游遍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z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利于战备,且矿产和能源丰富,因而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是当年中国最贫困最落后的省份之一,山高,林密、洞多,但能源,矿藏丰富,当年被确定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作为西南国防工业的基础,设在遵义地区的061基地(航天工业),设在安顺地区的011基地(航天工业)和设在都匀地区的083基地(电子工业)启动建设。
  1964年10月14日,冶金工业部开始将大连钢厂、本溪钢厂,鞍山钢铁公司的部分设施向贵阳钢铁厂搬迁,贵州“三线建设”由此开始。
  “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使能源,钢铁,机械、化工工业相配套”的“三线建设”在贵州很快铺开,并且是以贵阳为中心,以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为重点,沿铁路干线向四方呈辐射状态展开的。
  1965年到1966年,贵州三线建设出现了高潮。1965年搬迁到贵州的项目(不包括国防工业)有26个,新建和改建项目也有26个。仅半年时间,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十多万施工队伍来到贵州。随后,国家先后安排和逐年施工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有200多个。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是贵州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国防科技工业的任务也很繁重,兵器,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工业建设项目很多,地方又安排了许多小型建设项目,组织了施工队伍和大量民兵参与三线建设,出现了国家,地方一齐上,共同建设大三线的壮观场面。
  伴随着贵州“三线建设”,还有解放以来声势最浩大的一次外来移民行动——铁路建设大军,煤炭勘探队伍,纺织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机械、电子,仪表,化工人员等等,来自四面八方的科技专家和工人陆续迁来贵州,在黔北,黔西,黔东南青葱荒凉的喀斯特石灰岩山野中安家落户。仅1964年到1965年,随迁职工和家属就达8.26万人,到1978年,迁黔建设人员已超过18万。超大型的厂区和工人居住聚集区不断涌现。
  “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的基本建设投资费用巨大,仅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贵州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就达46.26亿元,占全国三线地区同期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额的12.9%。这一时期,贵州除重点建设一批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外,列入计划的民用重点建设项目有92项。对贵州这种经济基础甚为薄弱的省份来说,逐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无疑像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不仅极大改善了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还构架起贵州现代工业格局,奠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基础。
  
  乌江
  
  乌江发源于贵州乌蒙山,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从云贵高原到渝东山地,1037公里的水路大都在跌宕中流泻。唐以前乌江称为延江,唐以后称为“巴涪水”、“涪陵江”,明代更名为乌江。
  乌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8.79多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山峦起伏,石灰岩地层分布广泛,多溶洞、伏流。沿岸的阴翳山峦把江水影映成一带圣绿,“乌江”之名倒也贴切。
  乌江历来是流放的惊悸之地。唐朝有李承乾、李忠、李明、李元轨等皇子获罪流放到黔州,长孙无忌在流放途中,一道密旨令其自尽,武隆乌江边上的衣冠冢仍然令人唏嘘。清人苏国珍触景感叹:“长安春色今犹好,忍说黔州被谪年。”
  历史把乌江的青黛染得如此凝重,江野荒痕,令人望而却步!
  但是,一种远离的坚守让乌江保持了自然灵性,一种至纯至美的江源风景引发了人们的视觉回归。作家徐迟说:大三峡、小三峡、阳朔山水甲桂林,都一样,在这里,它们已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不如乌江峡谷原生而近乎天然。
  乌江其山有夔门之雄、三峡之壮、峨眉之秀;其水如碧玉流,人在画中行。驾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沿江公路上,仿佛进入水圣仙境,远山神秘、近山奇雄、沟壑清幽、山峦秀丽、一里一景,气象万千……
  
  湘黔线
  
  上世纪60年代起,由于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解决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问题迫在眉睫。中央强调,贵州的三线建设,要以铁路为先导。在1959年初黔桂铁路全线通车的基础上,川黔、贵昆,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开阳,水大等支线相继建成通车。
  1970年8月,在着重研究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的一次会议上,李先念在强调抢通湘黔线的重要战略意义时风趣地说:“西南三省这个大胖子肚子大,嘴巴也大,但脖子太细。肚子大说明肚里有货,西南三省物产丰富,嘴巴大说明进得多,需求量大,脖子太细说明交通不发达,不通畅,所以吃不进也吐不出,迫切需要我们动大手术,把脖子加粗,增大进出口通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西南供求物资畅通无阻,要从时间上保证争取两年把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钢铁运输线建成。”
  湘黔铁路要穿越贵州高原的苗岭和云雾山区,其间要飞越诸多河流,不少地段布满了断层、裂谷,溶洞、暗河、流沙和软土层,给施工带来重重困难。历史上湘黔线曾三上三下,经历30余年仍未修通。
  1970年9月,会战指挥部发出号召,打一场湘黔铁路的人民战争!贵州各地纷纷出现全家参战,父子,夫妻,兄弟争相报名参加铁路建设的场面。仅一个月便汇集了34万会战大军,只有13万人口的江口县报名参战人数就达55000人。他们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道路,扛着红旗,背着背包,跋山涉水,一路高歌向工地集结。
  1972年10月13日,这是湘黔铁路沿线各族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东、西线胜利接轨通车。
  湘黔线630公里新修线路,从开工到通车历时仅两年,每公里铁路造价,隧道仅为242万元,桥梁仅为194万元。百万湘黔会战大军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苗岭
  
  历史上,弱小民族不断迁徒,走进了险峻、闭塞的大山深处。
  从荔波到镇远,从凯里到马岭河峡谷,在南花寨、季刀寨、郎德上寨、巴拉河畔的千户苗寨,有白裤瑶、红瑶、盘瑶、山瑶;有青、红、白、花苗;有东、西、南、北苗;有长裙苗有短裙苗,一个苗族有70多个分支、语言不同。还有侗族、黎族、布依族、神秘的岜沙人、毛南族……如今在群峰夹峙、巍峨如屏的大山里,在烟云迷漫的深沟幽谷中,苗、侗、瑶、布依族的村寨,千百年来演绎着多彩的习俗风情。
  
  山旮旯飞出的战鹰
  
  1960年,一片荒芜的贵州高原,迎来中航工业黎阳等五个单位。
  1965年,8名技术人员,协助设计院做新厂的初步设计。具体地点是贵州安顺市某县一溶洞方圆10公里。
  该洞是贵州远近闻名的大洞,符合“以洞定点”的原则,加之附近又有一个大的水源地,符合建厂的条件。所谓“以洞定点”,就是说,哪里有“洞”,就必须在哪里办厂。当时在黔西县,大方县,有许多厂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洞内分前后两个大厅,可以用来安置机床设备。洞顶还算平整,洞壁高高低低,凹凸不平,又潮又湿,要当车间用。必须做防潮处理。在洞的最后面,有一条地下暗河,可容一人进出。打着火把,带着手电,依次进到洞底,看到了静静流淌着的暗河,但不知有多深?有多远?流向何方?从生产角度考虑,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也没有进一步探寻的必要。从安全考虑,要把暗河的入口封死。同时还要考察洞外周围的地形、地貌以及附近村落风俗民情和人口组成……
  方案经过报审,受到有关领导的严厉批评:没有战争观念,没有体现六字方针的基本精神。进山不靠山,靠山不分散,分散不隐蔽,说人进山了,思想没有进山,厂房必须靠山而建,厂房之间距离要拉开,把几个车间合并在一个大厂房的做法不是明显把目标暴露给敌人吗?这当然不符合隐蔽的原则。
  所谓隐蔽,就是要尽一切可能进洞,即使无洞可进,也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例如镶,嵌,座,埋。这是当时要求推广的方法。结论:推倒重来,返工!
  1966年春节刚过,各基层干部近60余人,冒着初春的寒意,浩浩荡荡进驻选址地。人员化整为零,分别住进老乡家中,重新设计。爬遍了选址地周围10多公里的沟沟坎坎,不放过一个可以利用的洞穴。最后终于选择了另外三个洞。
  1g66年1月初,是一个阴雨的冬季,三机部抽调的首批筹建人员进驻大寨村,开始了建厂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建设黎阳拉开了帷幕。
  基建初期,大家都是住在大寨村老乡的家里,第一个厂部办公室也设在农民家里。黎阳的指挥中枢开始运转。
  “建设世界兵工厂”,“为了大打,早打,打核战争”、“把工厂建在保险柜里”使大家有很强的使命感。
  来的时候,每个人的历史都被认真审查,大家都感到能批准来三线是件很光荣的事,因此对贵州农村贫穷落后的情况,虽然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但都十分乐观。
  工厂建成后,上级要派飞机临空侦察、拍照,要能做到骗过飞行员的眼睛,才能验收合格。
  整个设计中,令四院最伤脑筋的是进厂的公路、锅炉房和试车台的隐蔽。按四院设计人员的理解,进厂公路是给飞行员成为最好的,明确的目标指示,因为在农村只有走马车的小道,不可能有走汽车的公路,沿着公路就可以找到工厂。
  
  贵州喀斯特奇观
  
  “壮哉,大乞里,际天无极。”在文人笔下,仿佛天下的山峦,都在云贵会聚,千山万壑,犹如沧海。
  举目望去,贵州到处翠峰如簇,山石怪异,如狮如虎,如蛇如凤。这里还有由石灰岩组成的岩溶地貌。贵州是中国最大的一片喀斯特分布区,占全省总面积的61.9%。要看喀斯特景观,最理想的地方是贵州,有地上和地下两条奇异的风景线,地面上,有石牙、溶沟、峰林、峰丛、盲谷、槽谷、溶石、天生桥、穿洞。进入地下世界则更加奇妙,有溶洞、阴河、伏流、暗湖及千姿百态的钙质沉积形态。(欧阳昌佩 摄)
  锅炉房的大烟囱在农村也不可能有。还有试车台的排气高塔也是明确目标。锅炉房的烟囱有人想出了办法,即把锅炉房建在山脚下让烟囱沿着山爬,使烟囱掩没在岩石丛中。
  厂区建设为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确保厂区工程质量,厂房的屋架,结构材料,木材,水泥,钢筋都经过化验,混凝土构件均进行了试块试压合格。
  厂房里用的木材全部作了烘烤处理,砌砖抹缝按验收标准严格要求。2690平方米的高标准装配试验车间,就是在全厂职工,家属的辛勤劳动中矗立起来的。
  短短20余天,共挖填土石方650立方米,砌毛石380立方米、砌砖46万块,预制各种梁105根,预制和土法吊装各种水泥预制构建1000多件。
  三线人像像样样地建起了工厂,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山区,工厂成为一个小社会,成为一个“飞地”,成为被广大农村包围的一个“亮点”。
  1966年8月,现场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吴融峰副部长,在安顺召集了沈阳等13个老厂和贵州各新厂参加的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任务,争取早日出飞机。提出检查老厂和新厂的生产技术准备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议要求基地1968年要生产出歼7原型机。
  1967年初,锅炉房投入运行,为了防空,建在天然洞内,烟囱从洞中顺着山体而建,在山顶冒烟。把锅炉伪装似农民的炊烟。这样新奇的设计,只有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才得一见。
  建厂仅仅一年,从1967年开始,各机加车间陆续投入试生产。在三线的大山沟里,这样的速度,非同一般。
  1970年5月23日,贵州组装生产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车的轰鸣声,响彻峡谷,它是那么悦耳动听,它让创业者付出的一切得到了回报。从此,黎阳进入了批生产阶段,“夜郎国”跨入了生产航空发动机时代。
  
  黄果树瀑布
  
  大旅行家徐霞客于明朝崇祯年间“万里远游”,亲临黄果树大瀑布。他在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中写道,一过镇宁,便看见陡坡塘瀑布,“白阔数丈,翻空涌雪”,“恨不能一抵其下”。当挑夫告诉他,前面还有更大的瀑布,他又“恨不能一当其境,心犹慊慊”。过了白虹桥,他听见水声雷鸣般的轰响,心中暗喜,“余意又奇境至矣”!在他眼前的黄果树瀑布,“一溪悬捣,万练飞空”,“如绞绡万幅……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钧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
  黄果树大瀑布从汩汩滔滔的白水河飞奔而来,犹如天河倒悬,骤然从74米的高崖上坠落。站在宽达81米的瀑布上端,侧身向下俯瞰,只见水势汹涌,有如万马奔腾,不觉心悸神悚。正面观看,飞流迎面直扑眼帘,奔腾喷薄之状,如雪崩,似海啸,激起阵阵浪花,一泻千里般冲入17米深的犀牛潭。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乌蒙山是乌江发源地,也是古夜郎文明发源地。上世纪红军转战于此,毛泽东一句“乌蒙磅礴走泥丸”让这座山闻名天下!
  在草海泛舟,在百草坪牧马,在韭菜坪漫步,在马摆大山骋车,在陆家大营远眺,在哈喇河赏花,在石门坎、可渡河、云顶关行走……乌蒙山,风情万种。
  威宁草海位于平均海拔2200米的黔西高原上,大约清道光年间,因山洪暴发,将落水洞堵塞,从此淹没成湖。草海面积45平方公里,与青海湖和滇池齐名,被称为“高原明珠”。草海是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有155种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黑颈鹤、白头鹤、白鹤、黑鹅、游隼5种,其中最珍贵的是“高原骄子”黑颈鹤,据说全世界幸存的只有500多只。黑颈鹤每年10月中下旬从青藏高原飞来草海,最多时达300多只。   
  会战六盘水
  
  在贵州西部群山之中,矗立着一座因煤而建,因“三线建设”应运而生的城市——六盘水。
  六盘水地处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地带,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社会发展落后。
  然而,地面的贫困掩盖不住地下的富饶。
  江南9省的煤主要在贵州,贵州的煤主要在六盘水,故有“江南煤都”之誉。数据显示,六盘水煤炭远景储量844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正是这“百年挖不完”的地下乌金,催生出了这座萌发勃勃生机的城市。
  1964年5月,中央决定在贵州西部煤炭蕴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三线建设煤炭基地。正是这一决策,使六盘水从边远封闭的穷乡僻壤之地迅速崛起。
  这一年秋天,10万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齐聚六盘水。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拓荒者”,以“天当被,地当床”的豪迈激情,战天斗地,拉开了六盘水第一次“黄金开发期”的序幕。
  为了与四川的工业配套,修通了六盘水通往攀枝花的铁路。修成了通往盘县火铺铁路。打通了云贵交接梅花山大隧道,通往昆明的铁路改变了云南省只有窄轨铁路的局面。当时援建三线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水钢援建人员来自鞍钢,煤炭设计院和煤机厂来自安徽,矿务局人员来自山东和东北,发电厂来自北京。新建了好多学校和医院,使得六盘水一时之间成为三线的重要地区。
  黔西是贵州最为闭塞的地方,三线建设在这部署了一批项目。贵昆干线复工的安顺一水城一沾益段横跨水城矿区,水城钢铁厂,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及水(城)大(湾)铁路支线等都地处矿区一期开发地带,10万职工和铁道兵指战员从全国各地同时涌进这个山峦起伏,贫困闭塞、高寒潮湿的新区,生活极其艰苦。
  职工来到贵州,取消了计件工资和各地名目各异的津贴奖励,统一执行国家新拟工资标准,即“一条龙工资标准”(相当于原五类半地区标准),而且建设初期均不准带家属子女。同时贵州过去很少重工业,劳保福利很少,艰苦工种的粮食定量一般都比老区每月低10余斤。职工加班延点,几倍地超额完成生产定额都只发正常的计时工资。因此,职工的实际收入普遍降低。矿区职工人均月收入1965年为62.9元,1966年为58.7元,1967年为52.1元,1968年为61.6元,1969年为64.1元,1970年为64.8元。但职工总是说:“这里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现在我们来建设大三线,就是不给钱也要干好”。
  1966年6月,煤炭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工作组向北京提出了两万余宇的报告,盛赞矿区的业绩。他们说:这样的条件,这样的速度,“这是我国,也是世界煤矿建设史上少有的”。
  1966年初,由鞍钢包建水城钢铁厂,第一座36孔焦炉和568立方米高炉于1969年9月和1970年9月建成。接着续建2号焦炉和1200立方米的二号高炉,累积投资6亿元以上。在以后又逐步完成了大型制氧机站,转炉连铸设备,钢轨(小型材和线材),开坯等全部配套工程,到了80年代末,使产量品种达到理想能力。
  此后20多年内,国家共投资40多亿元,建成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和水城钢铁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从而使六盘水这块边远封闭的穷乡僻壤一跃而起成为在中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占居一席之地,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现代工业城市。
  
  六盘水
  
  六盘水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县字头而得名。这里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被称“凉都”。
  六盘水山奇水秀,融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古文化遗址为一体。在市中心区,有“地海浮山”之誉的麒麟洞公园;在六枝江风景名胜区,有夜郎古国遗风、亚洲仅有的生态民俗长角苗博物馆,有北盘江峡谷奇山异景;竹海风景名胜区,有记载人类起源、进化和环境演变的全国重点文大洞旧石器遗址,有以半部藏经闻名的丹霞山,此外还有水城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天生桥,红军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以及南开苗族跳花节、玉舍和普古彝族火把节、坝湾布依族“郎节山”等节日。
  
  “O”字号三大基地
  
  1964年9月17日,一支以某分院为主的国防工业第六踏勘小组从北京踏进了山城贵阳。自此后20多年里,在这块号称天高皇帝远的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始料不及的悲喜剧……
  1964年,砍柴刀,水壶,电筒、蛇药,再加上拐杖,武装起来的踏勘小组上路了,几个月后,国防工业各部门分别在贵州的遵义,铜仁、毕节,安顺、凯里,都匀等地,踏勘了几百个点,经过上级鉴别批准,三大基地的建设便于1965年铺开了。然而到1966年,中央防空检查小组到贵州一看,问题又出来了。
  “这样不行,要以对空隐蔽为中心。主要设备要进洞,工厂要远离铁路,公路15-20公里,厂与厂之间至少要离开5-10公里,要进峡谷,钻深山,靠山坡,做到空中找不到,找到炸不到,炸不烂……”
  于是人们又纷纷废点、迁点、找洞,打洞……太分散小集中,波恩式的中小城市设想变成了“羊拉屎”、“葡萄串”。
  退伍军人成了三线建设的主力之一,几乎在每一座工厂,每一座电站工地上,都可以看到退伍军人的身影。据说当年彭德怀到某工地视察时,有人喊道:向彭总敬礼,于是整个工地上齐刷刷地站起成千上万名行军礼的退伍军人,让人感慨万千。
  当年,拮据的中国从牙缝里一点点挤出几十个亿,组建了上万个三线企业,在全国无数同行面前,无论设备还是技术,都堪称“老大哥”。就连外国人也注意到这一点,70年代初,0八三基地刚组建不久,外电就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
  “中国人在贵州东部建成了一座拥有最佳设备和技术力量的新兴电子工业城。”
  的确,当年的三线军工企业拥有60年代国际水准的精良设备,拥有强大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大批训练有素的生产骨干。而且无论是原材料供应还是产品的销售,对三线军工企业来说都是一路绿灯。
  从70年代初贵州三大基地相继投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些企业每年由国家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原材料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包销。就这样,有国家这个大老板撑腰,三线职工也就捧上了砸不碎摔不掉的铁饭碗。工资,福利都明显优于地方企业职工。那时,在黔北一个名叫板桥的小镇上,当地人就曾编了一顺口溜:“413,大老板,每月工资80元,又吃鸡,又吃蛋,天天三顿大米饭。”当地大大小小的头儿们,都想方设法把子女往这些“O”字号单位塞。
  后来,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迁到贵州的工厂受一些政治冲击,但军工单位的准军事组织纪律性和正规化的管理基础,以及战备观念带来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使得三线人年年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20多个春秋,仿佛是遥遥一梦。历史曾把三线企业推到波峰,又是历史把这些神秘的军工企业推入浪谷。15万贵州三线人选择留下,从1978年到1985年,经过几年的徘徊、挣扎,摸索和奋斗后,困顿三线军工企业开始军转民,贵航,风华电冰箱厂、群建厂……成为贵州新兴企业的代表。中国第一水溶洞——龙宫,位于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距省会贵阳市116公里。龙宫中心景区方圆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大大小小的水、旱溶洞90余个,是全世界水旱溶洞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获世界吉尼斯记录。
  一年一度的贵州·安顺(龙宫)油菜花旅游节实在不容错过。安顺龙宫油菜花“立体多层,起伏跌宕”,与布依族、苗族的姑娘们,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卷。(欧阳昌佩 摄)
  
  乌江渡水电站
  
  三线建设对贵州电力发展,是难得的机遇。一批六十年代初停、缓建工程项目开始复建,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列入发展计划,如贵阳电厂5号机组,都匀电厂2号机组、清镇电厂,乌江渡水电站。
  乌江渡水电站是乌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三线建设中建成的贵州最大的水电站和西南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水电站位于乌江渡以西附近,乌江中上游峡谷河段,是我国在喀斯特地区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
  世界上也曾有不少国家在石灰岩地区修建水库,但多因漏水而成了干库。所以一谈起在石灰岩地区修水库,人们就感到为难。而乌江渡正是岩熔发育的地区,因此决策者很难下定决心。1965年,当“三线”建设进入了高潮时,乌江渡水电站作为三线地区能源建设的重点工程提到议事日程。
  乌江渡水电站于1970年4月开始兴建,整个电站工程于1982年12月4日全部建成,历时12年半。
  
  乌江渡
  
  乌江渡水电站在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创建了奇迹,受到联合国大坝委员会高度重视。
  乌江水电站大坝截断乌江干流,形成烟波浩淼的高原平湖,库区有深水航道68公里,溯江而上直达修文县六广码头,贯穿5个地市5个县。库区山水雄奇,洞怪石绝,有七峡、九岩、六十景。库区内多条支流形成宽广水域,已形成“乌江大坝-两河口-化觉-六广”,“乌江大坝-傣族公园-神石山庄-三沙大桥”两条水上旅游黄金线。
其他文献
中山市因孙中山出生此地而闻名于世,这里有围绕着这个伟人的诸多景观与故事,许多人慕名而来。当你由一个匆匆的游客变成这个城市的漫步者,你会发现,这还是一个宜居小城。139.4万户籍人口,这是官方公布的数字,其实当你在街头问路时会发现,回答你的人,他用的也许是普通话,但他有可能来自四川。今日中山是一个移民城市,有数据说申山有一百万外来常驻人。当然中山还是一个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中山人有80万左右。
期刊
从威尼斯往西,将踏上一个神秘的国度——斯洛文尼亚,这里是中欧和西欧的交界处,夹在大国之间,斯洛文尼亚常常成为列强争夺的盘中餐,但是,山高水远,恬静的乡村生活,仍是几百年的主旋律。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很多人只把这里当作旅途中转站,现在,它却勾起我极大的好奇心。    我在卢布尔雅那住的青年旅馆由一所旧监狱改造而成。当天凌晨,很多年轻人聚在旅馆旁边的空地开Party,一直持续到天亮,旅馆服务
期刊
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位于肯尼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交界地区,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动物保护区相连,离首都内罗毕300多公里。因为路况并不理想,行车需要7小时左右。  在这里,我们有幸参观了当地土著居民马赛族人的村落。  马赛族是东非地区现存的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肯尼亚拥有58.4万马赛族人,约占肯尼亚人口总数的2%。  在马赛马拉区附近一个专门表演的马赛人村庄,每次每人收费20美金,每个团还要给当
期刊
关于土耳其,如果只知道伊斯坦布尔。那就out了。  卡帕多奇亚距离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约260公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焕发着摄人魂魄的美,曾被美国《国家地理》评选为十大地球美景之一。因其酷似月球表面的地貌,当之无愧成为《星球大战》第一部的首选外景拍摄地。    距今约300万年前,两座巨大的火山喷发,使奈乌·谢希尔周围的高原被含有石灰岩,熔岩的石灰和泥浆等覆盖。脆弱的岩层被风化侵蚀后,露出赤、金、绿、灰
期刊
中山即有由政府投入、以公益为主的孙中山纪念馆、中山市博物馆,也有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山民俗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更有吸引人的古镇灯镇灯饰博物馆、收音机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另外,中山火炬开发区还有中国中药学博物馆、蝴蝶博物馆、蜜蜂博物馆等。  丰富多样的博物馆,使中山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    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位于中山市石岐区孙文中路197号。
期刊
荷兰有很多让我牵肠挂肚的诱惑——阿克马镇的奶酪交易、奶酪博物馆、世外桃源般的羊角村,阿姆斯特丹的大城小镇,斯安斯风车村……当然还有沃伦丹和马肯的多彩木鞋。  不过,来到丽兹市古老的库肯霍夫郁金香公园,我被阔大无比的花园镇住了。  各种花卉交织成一幅幅繁茂鲜亮的色彩毡垫,置身32公顷的绿草坪,仿佛徜徉花海搭建的天堂。    爱在花田    荷兰流传着郁金香的浪漫故事: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同时被三位英俊
期刊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的当下,泉州呈现给世人的,是她那谜一样的魔幻气质:现代开化与传统坚持的对立统一,最显性的表征,便是这开拓进取、流金淌银的城市中古老的建筑遗存比比皆是。    泉州这座自古便因面海地势而得开化之先的蔚蓝城市,一直与其顽强伴生的,是她内里对“古老”与“传统”的坚持。    双石塔,与原生态西街的休戚相关    “东西双石塔,南北一长街”——人们爱用董必武老人这句话扼要地概括泉州。泉州必
期刊
孙中山,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留给中国的无形资产之一,除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公园,还有学校、医院、桥梁、科考站等,可谓不计其数,甚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服饰潮流。    中山装:时代标签  ,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1 9
期刊
三月,正是踏青时节。  江西的春天,青山郁郁葱葱,田间五彩斑斓,乡村炊烟袅袅,是春季踏青线路最佳选择,尤其是三清山、婺源、龙虎山、景德镇等。“窝冬族”们,告别冬日慵懒,舒展筋骨,自驾江西,开怀一览,出发吧!
期刊
中山市旅游资源相当丰富,除了风味美食游、民间艺术游、博物馆游等线路,近年兴起的特色产业之旅引人注目。    区氏臻品镶嵌红木家具——古镇镇    国家颁布的两个“红木之乡”金宇招牌都在广东,其中一个就在中山。中山有中国最大的红木家具市场——隆都,濠涌和大涌三大家具卖场连接成片,在105国道旁那块风水宝地崛起。  想看红木家具,不妨探访中山的“十里家具长街”,而想看红木家具中的精品——工艺精妙的镶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