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融心、融智、融天下之的“融和”企业文化引领下,湖北电建二公司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发展企业文化和丰富了融和文化的深刻内涵,树立了企业品牌影响力。企业的发展理念、文化品牌、战略发展模式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广泛关注。
关键词:融和;企业文化;路径;分析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简称湖北电建二公司),成立于1959年4月,具有国家建设部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公司以国内外大型火力发电厂建筑安装和机组调试为主,涉及水电、核电、脱硝环保等新能源建筑安装,是一家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广泛深厚影响力的电建企业。近年来,公司不断创新和丰富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融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北电建二公司企业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四个阶段。
(一)创业文化阶段(1959-1984年)。公司全体职工以沙市热电厂、黄石电厂扩建、荆门热电厂等工程建设为载体,体现出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这段时期,由于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企业生存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紧密相连,企业随着工程建设的地点变化,居无定所,工程质量、工艺水平和劳动效率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成为这阶段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发展文化阶段(1985-1999年)。公司以阳逻电厂、襄樊电厂等工程建设为载体,着重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工艺,建立了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确立了“科学管理、质量第一、精心施工、业主满意”的质量方针,并于1997年创造年投产120.3万
kW的先进安装记录,成功建设襄樊A标精品工程,高分达标。这阶段,公司从南京扬子乙烯自备电厂工程开始,已逐步打破计划体制的局限,市场开发理念逐渐形成。1995年5月,公司总部正式迁至武汉,这阶段突出了质量效益发展,但企业文化还没有提升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层次上来。
(三)提升文化阶段(2000-2005年)。这时期,企业内部待岗机制、内部模拟市场制度不断确立和推行。蜕变后的企业以科学发展、创新管理、提升队伍品质为清晰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
2004年确定了公司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实现了市场开发的突破。
(四)融和文化阶段(2006年-2011年)。为了企业更好地、更快地发展,给员工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5年,公司管理层审时度势、达成共识:把企业管理提升到精神和文化层面,靠企业文化“软实力”提高内部执行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公司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2008年,公司确立了以“融心·融智·融天下”为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和”文化。一方面,不断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打造自己的核心团队。并不断吸收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向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公司以严格管理的作风大力推行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适应市场和战略的要求,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正是在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公司以文化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公司国内外市场的跃进型拓展、经营规模的多元化扩张、跨越发展的实现皆缘于此。
二、“融和”文化的核心内涵
公司以“融心、融智、融天下”与“己和、人和、万物和”作为“融和”文化内涵的表述,是企业内质外形的集中体现。以融众之心而融其智,以自我内心和谐来修己等,从而营造万物和谐的环境。“融和”文化以企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系统思考问题的根源,从公司历史发展和未来出发提炼文化理念,形成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融”的理念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呈现出外圆内方的文化形态。方:棱角分明,是公司优良文化传统的体现,代表了严格、规范、个性和原则;圆:灵活充盈,是公司对待外界环境的态度,具有包容性、适应性、灵活性和扩张性。其次,“融和”文化倡导以人为载体,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参与内外交往,在交往中,要擅长吸收先进的文化、技术、经验、方法,融合一切可以融合的要素,为我所用。在与其他先进文化的增进交流中,倡导“和而不同”,凸显独具特色的品牌和人本魅力。用文化的力量优化企业管理行为,用文化管理替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达到自主管理、文化管理的较高层面的管理境界。
三、“融和”文化的企业实践
(一)提炼核心,彰显特色企业文化。结合电建企业市场化、流动性特点,以完全市场化竞争、放眼国际市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2006年,湖北电建二公司与武汉大学进行为期二年的合作,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工程,通过市场勘查、基层调研、培训提升、调整执行等几个阶段,逐步将“融和”文化实施、深入推广。
(二)渗透企业管理,文化驱动战略引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依托行业优势,实现品牌文化、战略文化、市场文化的融合,以高瞻眼光先知市场,以高端战略激活市场,以卓越品牌稳踞市场,促进现代企业多元建设格局。
在市场开发战略上,市场开拓、权限放开。适时提出六个“统筹协调开发”,从单一的火电建设向新领域、外系统、非电力企业、海外市场拓展;十大振兴业务板块应运而生,多元产业架构日趋成形。同时,实施“市场新政”,果断将市场“松绑”,将市场开发主体、权限一次性“集体下放”到二级单位及所属公司,实行全盘市场化。在全盘市场化战略指引下,公司机械化公司吊车租赁业务步入核电等多个领域;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组建金源培训学校;物资公司对外签定合同额高达数亿元。
在海外战略上,规避风险,理智策略。依托“借船出海走出国门,塑造品牌、稳固市场、海外战略按部就班,发展迅速。在五年时间里,从走出国门到如今步入十一个国家,公司市场业绩覆盖亚洲、非洲、南美洲,工程分布越南、老挝、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家。所建工程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优质工程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建筑企业100强”、“中国对外施工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三)队伍“融智”,文化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秉承“为世界建设优质能源,为员工搭建人生舞台”的企业使命,公司为员工开展创先争优,各项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为职工实现职业理想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在湖北电建二公司,员工培训注重文化的提升和观念的培养,追职工整体素质的集体提高,成为塑造公司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培训工作,公司始终坚持以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培训原则,以技术技能培训为公司提供先进的生产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核心、被市场高度认同的企业品牌和形象,为员工超越自我增添了力量。
(四)文化助力企业品牌提升。实现了经济指标的持续稳定增长。五年来,公司年合同完成额和合同签订额平均增长率超过30%,2010年合同签订额达五年前的10倍。业务能力实现了四大跨越:企业资质获得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安装水平从30万跨入60万、100万千瓦机组主体安装行列。公司与五大发电集团、中国三大动力集团、CMEC、中国电工、光大环保、华润集团、石化系统、钢铁系统互信合作的强大协作网在公司稳固建立。在火电、水电、风电、输变电、核电、环保、检修等 “多元并济”的国内外市场领域,凭着品牌和实力自信前行。
结语:公司秉承“和谐求实拓新超越”的企业精神,“融心·融智·融天下”为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和”文化,成为广大员工自觉奉行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积极响应中国电建集团公司要求,适时实施国际化优先战略;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坚持六个统筹协调开发,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发布了“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将公司定位于“国际化、集团化、专业化,一流电力工程服务商”,以市场开发、项目管理、经营管理、人才强企等八个子战略作为支撑。公司国际化特征进一步明显,公司管理型、集团化步伐进一步加大。
关键词:融和;企业文化;路径;分析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简称湖北电建二公司),成立于1959年4月,具有国家建设部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公司以国内外大型火力发电厂建筑安装和机组调试为主,涉及水电、核电、脱硝环保等新能源建筑安装,是一家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广泛深厚影响力的电建企业。近年来,公司不断创新和丰富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融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北电建二公司企业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四个阶段。
(一)创业文化阶段(1959-1984年)。公司全体职工以沙市热电厂、黄石电厂扩建、荆门热电厂等工程建设为载体,体现出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这段时期,由于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企业生存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紧密相连,企业随着工程建设的地点变化,居无定所,工程质量、工艺水平和劳动效率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成为这阶段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发展文化阶段(1985-1999年)。公司以阳逻电厂、襄樊电厂等工程建设为载体,着重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工艺,建立了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确立了“科学管理、质量第一、精心施工、业主满意”的质量方针,并于1997年创造年投产120.3万
kW的先进安装记录,成功建设襄樊A标精品工程,高分达标。这阶段,公司从南京扬子乙烯自备电厂工程开始,已逐步打破计划体制的局限,市场开发理念逐渐形成。1995年5月,公司总部正式迁至武汉,这阶段突出了质量效益发展,但企业文化还没有提升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层次上来。
(三)提升文化阶段(2000-2005年)。这时期,企业内部待岗机制、内部模拟市场制度不断确立和推行。蜕变后的企业以科学发展、创新管理、提升队伍品质为清晰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
2004年确定了公司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实现了市场开发的突破。
(四)融和文化阶段(2006年-2011年)。为了企业更好地、更快地发展,给员工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5年,公司管理层审时度势、达成共识:把企业管理提升到精神和文化层面,靠企业文化“软实力”提高内部执行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公司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2008年,公司确立了以“融心·融智·融天下”为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和”文化。一方面,不断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打造自己的核心团队。并不断吸收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向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公司以严格管理的作风大力推行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适应市场和战略的要求,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正是在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公司以文化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公司国内外市场的跃进型拓展、经营规模的多元化扩张、跨越发展的实现皆缘于此。
二、“融和”文化的核心内涵
公司以“融心、融智、融天下”与“己和、人和、万物和”作为“融和”文化内涵的表述,是企业内质外形的集中体现。以融众之心而融其智,以自我内心和谐来修己等,从而营造万物和谐的环境。“融和”文化以企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系统思考问题的根源,从公司历史发展和未来出发提炼文化理念,形成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融”的理念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呈现出外圆内方的文化形态。方:棱角分明,是公司优良文化传统的体现,代表了严格、规范、个性和原则;圆:灵活充盈,是公司对待外界环境的态度,具有包容性、适应性、灵活性和扩张性。其次,“融和”文化倡导以人为载体,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参与内外交往,在交往中,要擅长吸收先进的文化、技术、经验、方法,融合一切可以融合的要素,为我所用。在与其他先进文化的增进交流中,倡导“和而不同”,凸显独具特色的品牌和人本魅力。用文化的力量优化企业管理行为,用文化管理替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使企业管理达到自主管理、文化管理的较高层面的管理境界。
三、“融和”文化的企业实践
(一)提炼核心,彰显特色企业文化。结合电建企业市场化、流动性特点,以完全市场化竞争、放眼国际市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2006年,湖北电建二公司与武汉大学进行为期二年的合作,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工程,通过市场勘查、基层调研、培训提升、调整执行等几个阶段,逐步将“融和”文化实施、深入推广。
(二)渗透企业管理,文化驱动战略引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依托行业优势,实现品牌文化、战略文化、市场文化的融合,以高瞻眼光先知市场,以高端战略激活市场,以卓越品牌稳踞市场,促进现代企业多元建设格局。
在市场开发战略上,市场开拓、权限放开。适时提出六个“统筹协调开发”,从单一的火电建设向新领域、外系统、非电力企业、海外市场拓展;十大振兴业务板块应运而生,多元产业架构日趋成形。同时,实施“市场新政”,果断将市场“松绑”,将市场开发主体、权限一次性“集体下放”到二级单位及所属公司,实行全盘市场化。在全盘市场化战略指引下,公司机械化公司吊车租赁业务步入核电等多个领域;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组建金源培训学校;物资公司对外签定合同额高达数亿元。
在海外战略上,规避风险,理智策略。依托“借船出海走出国门,塑造品牌、稳固市场、海外战略按部就班,发展迅速。在五年时间里,从走出国门到如今步入十一个国家,公司市场业绩覆盖亚洲、非洲、南美洲,工程分布越南、老挝、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家。所建工程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优质工程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建筑企业100强”、“中国对外施工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三)队伍“融智”,文化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秉承“为世界建设优质能源,为员工搭建人生舞台”的企业使命,公司为员工开展创先争优,各项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为职工实现职业理想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在湖北电建二公司,员工培训注重文化的提升和观念的培养,追职工整体素质的集体提高,成为塑造公司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培训工作,公司始终坚持以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培训原则,以技术技能培训为公司提供先进的生产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核心、被市场高度认同的企业品牌和形象,为员工超越自我增添了力量。
(四)文化助力企业品牌提升。实现了经济指标的持续稳定增长。五年来,公司年合同完成额和合同签订额平均增长率超过30%,2010年合同签订额达五年前的10倍。业务能力实现了四大跨越:企业资质获得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安装水平从30万跨入60万、100万千瓦机组主体安装行列。公司与五大发电集团、中国三大动力集团、CMEC、中国电工、光大环保、华润集团、石化系统、钢铁系统互信合作的强大协作网在公司稳固建立。在火电、水电、风电、输变电、核电、环保、检修等 “多元并济”的国内外市场领域,凭着品牌和实力自信前行。
结语:公司秉承“和谐求实拓新超越”的企业精神,“融心·融智·融天下”为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和”文化,成为广大员工自觉奉行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积极响应中国电建集团公司要求,适时实施国际化优先战略;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坚持六个统筹协调开发,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发布了“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将公司定位于“国际化、集团化、专业化,一流电力工程服务商”,以市场开发、项目管理、经营管理、人才强企等八个子战略作为支撑。公司国际化特征进一步明显,公司管理型、集团化步伐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