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得到整合,人类社会因此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社会发展带来一场巨大的技术变革,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尽管大数据的应用为组织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但现有研究对于为什么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大数据仍缺乏明确的指导.本文首先回顾了大数据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大数据对组织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提供了以归纳法为哲学方法论基础的研究范式,并阐明大数据背景下归纳研究法的优势,为传统基于演绎逻辑及假设检验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结合大数据的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河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6111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得到整合,人类社会因此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社会发展带来一场巨大的技术变革,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尽管大数据的应用为组织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但现有研究对于为什么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大数据仍缺乏明确的指导.本文首先回顾了大数据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大数据对组织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提供了以归纳法为哲学方法论基础的研究范式,并阐明大数据背景下归纳研究法的优势,为传统基于演绎逻辑及假设检验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结合大数据的研究形式.再次,进一步介绍了大数据研究的主要步骤及分析工具.最后,对大数据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中华民国都城是中国古都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1940-1948年发生了一场由知识阶层发起、被政界利用的关于都城选址问题的大讨论.它是近代建都问题争论时间最久、内容最复杂和保存资料最丰富的一次论战.有近20座城市或地区被选为未来都城所在,其诸多优势及不利条件均被提及并有所讨论.此次建都论战既有对中国古代建都经验的总结及对中国战后国防战略部署的思考,亦有对国外首都区位特征的借鉴,蕴含了近代都城空间生产的新动向.将都城选址问题作为国家战略问题,置入历史、未来和世界这样的时空框架中分析与研究,拓展了中国古都学研究
唐末时期,湖南地方势力以州为单位纷纷自立,或以观察使治所州为核心开始扩张,或以各自所在州为基础自我防卫.至马楚政权,渐次吞并各州势力,并开始通过马氏子弟掌控节度使治所州,亲信将领分领治下州的模式来掌控整个湖南.马楚亡后,朗州政权依然利用亲信将领统治各州,但逐渐用文人取代武将,并派兵更戍各州.随着各州的地方势力逐渐削弱,北宋才能在灭亡朗州政权后,将北方的文人知州制迅速移植到湖南地区.
在西安城市历史地理和黄土高原历史地理问题上,前辈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研究,提出系列真知灼见.20世纪90年代,史念海据西安郊区出土唐人墓志探讨了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和邻近地区小原分布及其与长安城址之关系,辑补唐长安城外龙首原及邻近小原32处以上.21世纪新出唐代墓志数量巨大,其中所见小原资料是进一步了解长安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手材料.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以新出碑志为主考察唐长安城周边小原27处,同时探讨碑志所载原的资料价值,以及使用此类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以谭其骧先生悉心指导研究生学习和论文写作、以及鼓励探索新学科引进发展创新的两个具体事例,纪念谭其骧先生冥诞110周年.具体事例一为指导《徐霞客疑论》的写作,另一为鼓励引进并建立中国的考古地理学学科的过程.
侯仁之(1911-2013),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创始人.原籍山东恩县,1911年12月6日出生于河北枣强.1932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36年获学士学位,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物理系,师从历史地理学家达比(H.C.Darby)教授学习.1949年夏,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归国.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兼任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历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地理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
万历年间,广西思明土府的官族为了争夺“四寨六团”归属权,不惜同室操戈.出于调停纷争的需要,明廷将“四寨六团”归思明土府同知所辖.在此过程中,“四寨六团”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辖区,有政区之实却无政区之名.又因同知久不驻该地,“四寨六团”在此后一直面临着行政治理的困难.清初,“四寨六团”的地方秩序已经失控,清廷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将“四寨六团”的叛乱平定,并实设宁明州知州对该地进行专治管理,然而在善后措施中又使原思明土府同知兼管上石西州事务,使得当地又出现一个畸形的辖区——明江厅,并影响了民间记忆与官方书写,以至
从秦汉以来广元段的金牛道实际有一个道路体系的变化过程,在历史上白水关道在汉魏最为重要,嘉陵江道在唐宋为主线,到元明清时期神宣中子道成为主线,藁本山道等其他三道仍是次要交通通道.从道路的空间体系中线路位置重要性变化趋势来看,存在路线主线随时代发展逐渐向东偏移的整体趋势.从金牛道的道路体系变化轨迹中可以看出,由于历史时期主线的易位,许多原来主线的山脉、关隘、驿站名称完全被后人转移到新的主线上,或重新构建在东面的一些道路上,而原来主线上的关隘、山脉、驿站反而被历史遗忘而无法寻访了,我们将这种地名的集体位移现象称
京掣为明廷在南京一带查验淮南盐的举措,入清后改称江掣.京掣地点原位于长江南岸的石灰山关,万历年间先后迁往长江北岸的青山和浦子口,最终在清代迁往仪真.京掣地点的迁移与南京八县食岸的形成发生于同一时期.随着南京八县食岸逐步形成,盐商在南京八县贩卖食盐的利润增加,不再有拖延抬价的必要,官府也不需要通过京掣敦促南京一带的盐商按时启程以防拖延.因此,在驻扎北岸的两淮巡盐御史执掌京掣后,京掣之地也顺势迁往北岸,最终迁离南京.
《墨子·尚贤下》等文献记载商代武丁贤相傅说早期曾居住在北海之洲、圜土之上,学术界对“北海之州”、“圜土”的解释说法不一.清华简《说命》上中下三篇提供了新资料,有助于厘清傅岩、北海之州与圜土的关系:北海之州位于北方的荒晦之域,傅岩是傅说及其部族为失仲服劳役之地,亦为北海之州的一具体地名.而“圜土”并非监狱之名,而是北海之州的一个都邑之名,与古圜水有关,在今无定河流域一带.傅说打败赤狄之后,便以此地作为自己的都邑“说邑”.
学界对于北宋石堡寨、西夏龙州的地理位置一直众说纷纭.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物资料和文献记载,对石堡寨和龙州地望作出了新的考证,认为崇宁三年之前今靖边县龙洲乡龙洲一村阎家石寨即为二者地望所在.崇宁三年,北宋在石堡寨旁另筑新堡,赐号威德军,新堡位置即今龙州乡龙州堡旧址.北宋灭亡之后,西夏再次占领该地,在新堡位置上复建龙州,并保留了旧石堡寨的建制,龙州之名遂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