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最主要的信息源。研究表明,人们越是积极地评价信息源。便越可能改变自己的态度。教育者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公正性与可信性、人格魅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
教育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态度改变过程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因素都无法比拟。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其是否具有坚定的主体意识及良好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首先。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与教育者的角色要求不匹配。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政治思想薄弱、理论知识欠缺、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有些教育者平时不注重学习新的理论成果,理论功底不扎实,讲起课来底气不足,面对疑难问题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思考,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些新问题。除此之外,一些教育者不注重工作方法,采取自上而下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没有和科技干部进行平等的互动,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更有一些教育者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说一套,做一套,极大地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角色认定上存在偏差,未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作用,影响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或有选择性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传递与个体相关体验相统一的过程。”受教育者及教育对象,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下以接受、实践相应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其施以影响,以期其形成相应思想政治素质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从教育者施教的角度来看,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疏导的客体,是教育活动的作用对象。而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以主体的身份对教育内容予以认识、理解和评价。通过自己的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予以选择,并逐渐内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他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体。但是,在部队科技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是领导、上级,他们容易认为只有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者只是单纯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我讲你听”,没有考虑到需要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有些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的单向传输过程,即教育者传输,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主动,受教育者被动;教育者是教育主体,而受教育者只是被动的客体,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经常被看成是“录音机”。这种没有主体自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压抑,是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导作用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具有特定意识和特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应具有的特定意识是指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自身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和所担负的具体使命,以及自身主体性活动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强烈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觉地以主体身份与责任意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者由应当的施教主体向实际的施教主体转化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具有主体意识,才能促使其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并随着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变化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方式,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具有主体意识外,还应具备特定的素质。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影响着其主导作用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全面的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学科,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知识。又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并能够根据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成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和权威,这样才能够保持对受教育者的足够影响力促使其态度的转变。此外,教育者的态度对受教育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示范作用。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越好,就越能将自身的能力展示出来,教育效果会越好。在态度改变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改变受教育者原有的不正确的态度。形成新的正确的态度的过程。根据霍夫兰德的“认知说服模型”,受教育者能否自觉自愿的接受教育者的教育与教育者的影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增强教育者的影响力,必须提高其权威性和可信性。教育者要提高其权威性和可信性就必须具有特定素质,它们包括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人格素质。
教育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态度改变过程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因素都无法比拟。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其是否具有坚定的主体意识及良好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首先。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与教育者的角色要求不匹配。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政治思想薄弱、理论知识欠缺、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有些教育者平时不注重学习新的理论成果,理论功底不扎实,讲起课来底气不足,面对疑难问题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思考,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些新问题。除此之外,一些教育者不注重工作方法,采取自上而下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没有和科技干部进行平等的互动,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更有一些教育者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说一套,做一套,极大地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角色认定上存在偏差,未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作用,影响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或有选择性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传递与个体相关体验相统一的过程。”受教育者及教育对象,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下以接受、实践相应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其施以影响,以期其形成相应思想政治素质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从教育者施教的角度来看,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疏导的客体,是教育活动的作用对象。而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角度看,受教育者是以主体的身份对教育内容予以认识、理解和评价。通过自己的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予以选择,并逐渐内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他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体。但是,在部队科技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是领导、上级,他们容易认为只有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者只是单纯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我讲你听”,没有考虑到需要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有些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的单向传输过程,即教育者传输,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主动,受教育者被动;教育者是教育主体,而受教育者只是被动的客体,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经常被看成是“录音机”。这种没有主体自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压抑,是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导作用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具有特定意识和特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应具有的特定意识是指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自身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和所担负的具体使命,以及自身主体性活动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强烈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觉地以主体身份与责任意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者由应当的施教主体向实际的施教主体转化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具有主体意识,才能促使其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并随着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变化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方式,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具有主体意识外,还应具备特定的素质。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影响着其主导作用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全面的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学科,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知识。又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并能够根据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成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和权威,这样才能够保持对受教育者的足够影响力促使其态度的转变。此外,教育者的态度对受教育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示范作用。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越好,就越能将自身的能力展示出来,教育效果会越好。在态度改变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改变受教育者原有的不正确的态度。形成新的正确的态度的过程。根据霍夫兰德的“认知说服模型”,受教育者能否自觉自愿的接受教育者的教育与教育者的影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增强教育者的影响力,必须提高其权威性和可信性。教育者要提高其权威性和可信性就必须具有特定素质,它们包括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人格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