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振宁教授曾多次指出:“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反映了现行教学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弊端。因此,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丰富的生物科技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走进课堂、又走出学校,让他们自主确立课题、提出方案、制定计划、亲身实践、撰写报告、交流评价成果。有好项目时,还要拿去参加各类科技活动比赛,从中体验实践的目的、获得创新和成功的快乐。
一、学习和了解科学家的故事,树立科学创新意识
在生物教材中,有着许多关于科学家们发明创造的故事。如《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珍妮·古多尔和黑猩猩交朋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他们发明创造的经过,拉近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我在所教的班级中,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生物科学家的故事,通过演讲、主题班会、办宣传展板或黑板报等科技活动形式。让学生明白科学家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最终有所创造。让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从小树立发明创造的志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建立创新思维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发现,去思考。我们学校位于四川省兴文县,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待遇县,苗族较多,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苗药充满了好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学生对苗药的好奇心,我校组织实施了“苗药调查”大型生物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请苗药专家到学校为学生作苗药的专题讲座;带学生们到野外进行苗药的调查;要求苗族学生回家收集有关苗药的知识等,让他们亲历实践、主动探究,体验着科学带来的成功与快乐。有了求知欲,便有了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转基因食品利用,都市病的高发,造成了人们吃的另一种危机——食品安全。于是长在荒野、自生自灭的野菜成了人们追求的绿色食品。食用野菜是安全和时尚的象征,但却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认识,如:“野菜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野菜是绿色食品,随时都可以大吃特吃”等。导致人们肆无忌惮的采摘,使野生植物遭到严重破坏。由此,我们学校生物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野菜的调查”科技实践活动,同时参加全国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四川省一等奖,被送往全国参赛。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探索未知的实践活动,必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广泛联想、大胆想象、灵活独特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产生强烈的创造意识,推动创造思维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三、尝试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当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或设想时,做老师的就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如果没有实践,再好的设想,再多的好点子。也只能是空想,毫无意义可言。我在08年高中教学时讲《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课,知识相当抽象,讲起困难,学生听起吃力。课后有学生来问我,能不能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做成模型。我给肯定的答案后,他动手制作出了该模型,虽然粗糙,但很实用,解决了老师上课讲授的困难,并在全国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四川省三等奖,该生其后又制作了《细胞膜流动模型》等。
四、利用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将大大调动学生参与新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当今社会,餐具洗洁剂正在逐步地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它作为消费者日常用品,有能迅速分解油腻,快速去污,洗时散发淡雅果香味等优点。但是,使用后废液的排放,对我们的植物生长有影响吗?为此,我们生物科技小组开展了“观察不同浓度的餐具洗洁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思想、动手能力、勇于实践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让教学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可实施的社会生产实践。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要让学生明白:创新并不困难,只要留心观察,只要努力研究,人人皆可为之。创新不是前人的专利,也不是以后人要干的事,更不是长大以后才能做的事。教师应多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要着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的人。
我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丰富的生物科技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走进课堂、又走出学校,让他们自主确立课题、提出方案、制定计划、亲身实践、撰写报告、交流评价成果。有好项目时,还要拿去参加各类科技活动比赛,从中体验实践的目的、获得创新和成功的快乐。
一、学习和了解科学家的故事,树立科学创新意识
在生物教材中,有着许多关于科学家们发明创造的故事。如《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珍妮·古多尔和黑猩猩交朋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他们发明创造的经过,拉近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我在所教的班级中,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生物科学家的故事,通过演讲、主题班会、办宣传展板或黑板报等科技活动形式。让学生明白科学家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最终有所创造。让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从小树立发明创造的志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建立创新思维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发现,去思考。我们学校位于四川省兴文县,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待遇县,苗族较多,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苗药充满了好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学生对苗药的好奇心,我校组织实施了“苗药调查”大型生物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请苗药专家到学校为学生作苗药的专题讲座;带学生们到野外进行苗药的调查;要求苗族学生回家收集有关苗药的知识等,让他们亲历实践、主动探究,体验着科学带来的成功与快乐。有了求知欲,便有了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转基因食品利用,都市病的高发,造成了人们吃的另一种危机——食品安全。于是长在荒野、自生自灭的野菜成了人们追求的绿色食品。食用野菜是安全和时尚的象征,但却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认识,如:“野菜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野菜是绿色食品,随时都可以大吃特吃”等。导致人们肆无忌惮的采摘,使野生植物遭到严重破坏。由此,我们学校生物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野菜的调查”科技实践活动,同时参加全国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四川省一等奖,被送往全国参赛。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探索未知的实践活动,必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广泛联想、大胆想象、灵活独特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产生强烈的创造意识,推动创造思维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三、尝试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当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或设想时,做老师的就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如果没有实践,再好的设想,再多的好点子。也只能是空想,毫无意义可言。我在08年高中教学时讲《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课,知识相当抽象,讲起困难,学生听起吃力。课后有学生来问我,能不能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做成模型。我给肯定的答案后,他动手制作出了该模型,虽然粗糙,但很实用,解决了老师上课讲授的困难,并在全国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四川省三等奖,该生其后又制作了《细胞膜流动模型》等。
四、利用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将大大调动学生参与新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当今社会,餐具洗洁剂正在逐步地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它作为消费者日常用品,有能迅速分解油腻,快速去污,洗时散发淡雅果香味等优点。但是,使用后废液的排放,对我们的植物生长有影响吗?为此,我们生物科技小组开展了“观察不同浓度的餐具洗洁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思想、动手能力、勇于实践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让教学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可实施的社会生产实践。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要让学生明白:创新并不困难,只要留心观察,只要努力研究,人人皆可为之。创新不是前人的专利,也不是以后人要干的事,更不是长大以后才能做的事。教师应多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要着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