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路径探析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武装、适应大学生网络及手机依赖现状、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根据问卷调查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同,但是在生活中践行的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在知性转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因此,高校需要从学习生活入手,整合资源育人;从集体生活入手,榜样典型育人;从网络生活入手,突破时空育人;从学生成长入手,自律实践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之一。习近平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多元文化输出,干扰着中国主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思想保障,大学生作为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中坚力量,身上肩负着特殊的时代使命和职责,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然后“潜移默化”地践行与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内涵
  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这一命题。他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习总书记的讲话从侧面说明,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能粗浅地停留在24个字的含义上,而是要让其真正融入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之中。核心价值观既是美德,也是约束,它是公民的日常行为规范,只有广大公民都能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能自觉地将其上升为行为准则,将从根本上提升公民素质,带来良好社会风气和经济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指通过各种教育和引导手段,让大学生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在思想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进而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作为实际学习、生活、工作的准则。[4]大学生不仅应该理论上认知、情感上认同,还必须在行为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大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的深刻内涵并熟稔于心。从认同的角度来看,大学生需要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主动学习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杜绝西方“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第三,从践行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要将学习领悟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于指导实践,实践内容其中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娱乐活动、兼职实践和职业规划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当代大学生所处的不仅是包括校园、家庭、社会在内的现实环境,同时也被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所包围。因此,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们不但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在网络上行为言语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展现大学生应有的良好风貌,在虚拟的世界中遵守法律法规、弘扬正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必要途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武装的需要
  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团结繁荣的前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各国的经济、人员、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西方的各种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通过互联网、影视剧等渠道不断传播渗透,在多种思想文化融合、碰撞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也出现了多元社会思潮同时存在的情况。大学生是当代年轻人的排头兵,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意志品质尚未成熟坚定的时期,极易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错误影响,将牺牲奉献精神、勤俭的美德、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抛诸脑后,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树立优良品德,明确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才能在判断事件的是非曲直时,在选择奋进与懒惰时,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适应大学生网络及手机依赖现状的需要
  網络与手机,是“95后”“00后”大学生离不开的生活必须品,他们对其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依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生活化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渗透式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教育对象长时间接触且乐意接触的事物当中,以求实现教育的目标、达到效果。高校需要依靠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巧妙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提升认同感的前提下主动践行。因此,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充分利用手机和网络,突破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的过程。通过网络与手机,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得以无限扩展,教育的频率也得以大幅增强。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高校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多地集中在理论讲授,而忽略了重要的实践领域,许多同学缺乏锻炼的机会,难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当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领域,往往发现学校里学习领悟的思想不能满足工作和社会的需求,无法学以致用,导致知行不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毕业生们在遇到复杂的社会现象或某些两难的抉择时,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出现表里不一,内心扭曲的情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讲座和班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需要充分挖掘各种隐藏在日常中的资源和契机,让学生们在看似一成不变的学习生活积累中,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进入社会工作时能够正确地判断、看待和处理各类问题。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现状的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的现状,笔者针对商学院四个年级的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34分,其中有效问卷328份,问卷回收率为95.43%,有效率为93.71%。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基本认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中和大学时期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多数的受访学生(89.2%)在了解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同时,也能认识到其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然而,当被问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关注度的问题时,仅有12.8%的同学表示密切关注,有15.85%的受访者不曾关注过这方面的问题。关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关键主导问题(多选题),学生更多地将期望寄托于“学校教育”以及“国家和政府”,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学生均超过了85%,而选择了“家庭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学生均低于50%。
  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持良好态度,但对这个话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度。此外,家庭和自身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被大学生所忽视,而国家和学校的积极行动被寄予殷切希望。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认同与实践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良好,有91.46%的学生表示,他们愿意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的准则,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动力,是来源于“自身向好发展的内驱力”以及“社会正能量的感召”,选择这两项受访学生分别占46.65%和42.99%,此外,有10.37%的学生认为老师和家人的鼓励非常重要。当问及是否能成功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表示“一直能”和“经常能”的学生总占比为49.09%,未能超过半数,其中占比最高的是表示“偶尔能”的学生(45.43%),也有4.57%的学生表示不能。当问及其中原因时,学生们认为最大的原因是身边太多干扰的因素(90.85%)以及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力(80.18%),也有60.37%的 同学认为自己的力量有限,能做的事情太少,缺乏践行意识的同学仅占6.10%。
  由此分析,出于学生对自我良好发展的需求,加上学校教育基础以及良好的社会普遍舆论影响,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但是在生活中践行的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在知性转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优化路径
  (一)从学习生活入手,整合资源育人
  1.提高认识方面
  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为了让大学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实操培训上大下功夫,在思想道德品质塑造上的重视程度有限。为此,“立德树人”的理念需要在高校扎根,高校要从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加强社会关爱教育以及人格修养教育。
  2.课程设计方面,广大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同向育人意识
  在思政课领域,老师要改变“纯讲授”“照读PPT”的错误习惯,加强与学生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把抽象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日常事物联系起来,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雨课堂”等先进的教学软件,从“灌输教学”转变为“探究型教学”,让学生喜爱思政课,融入思政课。在其他课程领域,老师们应有意识地尝试把所教授的专业学科内容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跳出“纯学科”“纯学术”的讲授,在“知识”与“价值”之间转换,仔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政治资源,做到与思政课同向育人。
  3.体系保障方面
  国家和高校要推动形成全方位育人机制体系。首先,国家和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利用各种平台和媒介加强教育宣传,既循序渐进,又稳扎稳打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机制体系保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和社会化。此外,高校要完善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反馈的落实等方面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有效推进。
  (二)从集体生活入手,榜样典型育人
  1.集体生活方面
  马克思曾说“只有在共同體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5],集体是大学生进行学习、讨论、消费、交际的关键场域,良好的集体生活环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要土壤。
  在院系、班级、宿舍、社团等集体都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也是学生们树立和践行“友善意识”、“团结意识”“民主意识”、“和谐意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重要场所。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需要做好科学的引导,以运动会、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优秀班级评比、优秀社团评比、宿舍评比、拓展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们爱国爱校、集体优先、和谐友爱等良好品质。
  2.榜样示范方面
  大学生群体需要一些优秀的“领头雁”,即意见领袖,去调动、启发和激励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其他成员的响应和共鸣可以汇集成一股凝聚力,形成良好的风气,造就一个强大的集体。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又可以反过来激励每一位集体成员不断前进。党员、院干、班干、舍长以及在各种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同学都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审视自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引,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充分发挥优秀的感召力,做旗帜、树典型,在朋辈群体中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还需要重视对榜样的宣传推广,通过举办交流会、报告会、表彰会、展板宣传、公众号、易班宣传等方式,扩大榜样的影响力,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同学成为大家向往和学习的目标。   (三)从网络生活入手,突破时空育人
  1.提升媒体素养方面
  网络所创造出来的虚拟环境,与大学生衣、食、住、行所依赖的现实环境同时存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包含了网络生活的内容。大学生们即在网上购物、游戏、看剧、聊天、交友,也在网上查阅学习资料、观看学习视频。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看似精彩无限的网络世界里实际暗潮涌动、危机四伏。大量的迷信、黄色、暴力、犯罪信息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页充斥与网络世界。因此,需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筑牢思想防线,通过思政课等渠道帮助学生提升媒体素养,学习如何明辨网络是非,杜绝网络信息蛊惑和思想污染。大学生在发表评论时,要拒绝做“键盘侠”,心中要守住责任意识,不能不辨真伪地任意转发,不经大脑地“打嘴炮”;当大学生扮演的是发布信息的“UP主”角色时,要注意发布内容健康向上,不能为了“博眼球”而制作上传一些违反社会公序良俗或核心价值观的视频或信息。
  2.开辟网络教育阵地方面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活学活用网络信息技术,巧妙利用图片、视频、音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内容进行“包装”,使其满足大学生个性需求,抓住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让教育的内容“活起来”。在素材选取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心灵,以丰富优质的内容,如生活哲理、校园轶事、身边榜样,走进学生的内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网络投稿,诉说身边事,分享身边的美丽心灵,例如班级的奋进向上、同学间的友爱互助、个人勤俭自强的事例。在宣扬美德的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对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开展讨论和谴责,例如逃课行为、插队现行为、将共享单车“据为己有”的行为,不参加集体活动的行为等等。通过大学生群体自身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监督维护,汇聚并传播正能量,让被动的遵守校规校纪转变为大学生内心向好的自觉与深入骨髓的高尚品德。
  (四)从学生成长入手,自律实践育人
  1.加强自律管理方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大学生自身有意识的自我塑造。当前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的世界,以“自律能力差”,“身患懒癌”“身边诱惑太多”等原因作为借口,虚度了光阴。还有一些大学生只顾管好自己的学习,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处好人际关系,自私冷漠。因此,大学生应明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在科学自我认识的同时,管理和约束自我,利己达人,将遵守学校规章和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面上的“标准”升华为生活中的自觉“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向上向好的動力,进而转变为笃行的信念。
  2.注重日常实践方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既要靠灌输、教育,更要靠实践体验......”[6]大学生应该主动参加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如“三下乡”社会实践、帮助福利院老人与儿童、参观博物馆和革命老区,社会调研活动还可以参加最近兴起的网络公益活动等,在参与的过程中,砥砺思想,加强对社会现状与人民生活现状的了解,进而丰富经历与阅历,学习优秀典范,培养公益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与深远意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3]夏静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路径研究[D],安徽大学,2016.
  [4]贾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研究[D],中北大学,201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6]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牡会主义核也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责任编辑  陈杰聪
  作者简介:李春霞,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课题立项“微时代视阈下‘95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X2018Y088)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批特殊战斗革命群体,为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及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以湘籍为例,并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李达代表,论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经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新时代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当代青年学生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青年学生理想道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
期刊
摘 要:研究以python语言编写程序对新冠肺炎疫情中10所高校的宣传文本及受众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和高频词分析。结合文本分析方法发现:高校宣传话语可以归纳为“通知模式”“共情模式”和“共情行动模式”。其中,“通知模式”使用隐喻最少,多使用情感极性为中性的高频词,动员效果一般,受众评论中中性及负面情绪较多;“共情模式”广泛使用了“战争”“魔怪”“天使”等隐喻,高频词情感极性多为积极,广泛地激发了受
期刊
摘 要:2020年庚子新春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抗疫信心较低、焦虑情绪严重与信息辨别能力较差。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两大重要支点,高校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明灯”,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桥梁”。两者深度有机融合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对于当前凝聚思想共识和青春力量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微社区”方兴未艾,其中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虚位”和“缺位”的问题,亟待解决。做好大学生“微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教育宗旨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方法,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实际,精准制定和实施教育方案,真正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地、解渴、疗毒”的育人功效。  关键词:群众路线;微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技术、
期刊
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点关注对象。为了解大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转变,以2008年至2018年广州地区S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对待贫困态度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待“金钱决定幸福”的态度、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貧困生与非贫困生对待就业的态度、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途径等方面,并运用SPSS工具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大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和行为变化。  关键词:大学生;贫困生
期刊
摘 要: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重要目标。作为中国优秀革命精神的化身,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重要教育资源。将苏区精神融入到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中有利于增强高校党员的价值观修养、提高高校党建文化的工作水平与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高校党建工作要切实发挥苏区精神的文化引领作用,将其融入高校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党员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推动苏区精神的教育开展进度列入高校单位党建工作
期刊
摘 要:高校是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学生党建工作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学生党员参会率低、工作形式单一与工作流程的问题。因此,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事党建工作的辅导员需要与时俱进,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党建工作。易班网络平台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依托其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可创新工作方式,规范工作流程、丰富工作内容与促进党内民主化
期刊
摘 要:“发展为了人民”专题教学包括“发展为何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什么”以及“发展如何为了人民”三个核心环节,具体设计为:“发展为何为了人民”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论述发展为了人民的依据;“发展为了人民什么”从总体需求与个体需求、当前需求与未来需求、需求的历史性与合理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出发探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发展如何为了人民”则从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主体观和在顶层设计中全面推进五
期刊
摘 要:基于“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立德树人的视角对《报关报检实务》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本文选取了救灾捐赠物资报关的教学内容,精准地选取了“疫情防控”中大家最熟悉的、最关注的口罩捐赠的案例,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三层面挖掘捐赠口罩的感人事迹和典型人物,完成了救灾捐赠物资报关流程和报关单填制的知识能力目标,达到了遵纪守法、严谨细致和团结合作的素质目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目标;共建人类
期刊
摘 要:当前高校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由于在考察发展、培养教育、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以PDCA循环理论为支撑,构建“五环相扣”的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并构建以规范党员发展程序、考察标准、丰富教育方式以及提升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等方面为支持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党建;大学生党员;PDCA循环  据中组部党内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发展党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