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郑板桥三竹说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理庵,因屋前有一板桥,故又号板桥,“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多画竹,略加以兰花和石头点缀,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经年累月的绘画创作使他得出了一套自己的创作理论。郑板桥有三竹说,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是绘画创作的三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关联。本文从三竹说出发,探讨这三个阶段的含义,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绘画创作中发挥的作用。
  一、眼中之竹——艺术积累
  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因为他认为“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眼中之竹是画家想表达的客观对象。人们在画画时,先要认真观察要绘画对象的特征、光影、细节,在脑海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对其有一定的理解,然后再下笔进行刻画。眼中之竹是艺术积累的过程,抑或是灵感产生的源泉。艺术家在构思一幅艺术作品时需要经过前期的素材积累,这可以为艺术创作做好准备。
  艺术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毛泽东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诚然,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主观认识和能动创造。艺术家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才能产生独特的感受,激发出强烈的感情,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创作出鲜活的形象,彰显艺术的价值和魅力。中国画论强调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是这个道理。
  边塞诗人只有自己见过了塞外风光,方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美篇章。唐代书法家张旭因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书法神韵,成为一代“草圣”。北宋画家范宽曾说:“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自然造化对艺术创作来说不可或缺,师法自然有其道理。
  二、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所形成的竹的形象,这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画家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赋予其精神气,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郑板桥的《兰竹石图》中,竹子细长而直挺,竹叶几丛,以淡墨浓墨分出前后虚实,整个画面简洁、大气。这与现实中的竹子不一样,是画家胸中之竹。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步骤,是藝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并获得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的指引下,在头脑中对生活素材进行反复分析,进而构思出艺术意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构思的主要内容是选择题材、挖掘主题、提炼情节、安排结构以及选用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有28个字,以极简的用语展现了丰富的意蕴。唐代王维提出“意在笔先”,张彦远加以完善,指出绘画创作必须对内容和旨意有一个通盘的谋划和明确的方向,也就是胸有成竹。
  胸中之竹是艺术构思的成果,这里的竹形象与真实的竹不一样,可以分为有竹与无竹之说,即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之说,前者是人们的知识储备和学识,后者是艺术表现心理,其本质就是要不断创新、突破自己,用全新的思维、眼光去深化自己的感悟。艺术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达内心的“自然”,也就是说,胸有成竹要变为胸无成竹。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的学识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阻碍,所以若想寻求真理、探求自我,需要先把心放空,用纯净、清澈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这样才能把胸有成竹变成胸无成竹。
  三、手中之竹——艺术表现
  手中之竹是画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即经过艺术积累与艺术构思之后呈现给世人的具体艺术表现形式。郑板桥认为:“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者先,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毋庸置疑的法则;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工。
  平时,人们在决定画一个事物之时,心中早就对其有一个大概的想象,只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使画出来的事物与现实不同。有时,尽管人们在心中有所想,呈现在纸上的却不一定是心中所想,而与想象中的事物有很大的差距。
  艺术表现是艺术构思的定型和艺术创作的完成。艺术构思是“形之于心”,艺术表现是“形之于手”。巧妙的构思不一定有精美的作品,因为艺术构思是一个艰辛的心理运作过程,艺术表现是更为艰辛的实践操作过程。艺术形象一旦生成,就要按自身的逻辑说完要说的话,做完应做的事。唐代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里记录了画家创作的过程。艺术技巧有高有低,是决定艺术作品优劣成败的关键因素。
  “谢赫六法”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谢赫以气韵来评定艺术的等级,但若抛去这一层次的含义,亦可以说是艺术的创作过程。绘画创作从传移模写开始,通过临摹前辈的画作,领悟创作的基本技法;接着通过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达到对艺术作品形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掌握,这是艺术的积累过程,是对艺术作品形、色、体的了解;然后是骨法用笔,即作品要有骨气,艺术家本身对所画的事物已有整体构思;最后方能“下笔如有神”,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这就是观郑板桥之画总觉洒脱、清闲的原因。自然本是一个大艺术家,艺术是个小自然。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眼中之竹是艺术积累,胸中之竹是艺术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表现,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足够的积累才能体悟世界、自然,如此才可呈现有意、有韵的艺术作品。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三个阶段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以眼中之竹作为先决条件,这体现了视觉美,再由胸中之竹形成艺术构思,接着借助手中之竹等材料创作出完美的绘画作品。
  眼中之竹并不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也不是手中之竹,这其中的差异和复杂,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体悟。
  “眼”“心”“手”这三个阶段是艺术家创作必经历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实践、升华,才能把生活中的视觉美转化为艺术作品。物象、意象、形象是郑板桥的画竹“三部曲”,客观社会生活经由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的渗透以及改造、加工,最后凝结为艺术作品。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同艺术家展现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就创作而言,艺术家需经历获取物象的艺术积累,生成意象的艺术构思,化作形象的艺术表现这三个基本的步骤。在这三个步骤中,艺术积累是基础,艺术构思是核心,艺术表现是关键,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结语
  郑板桥关于艺术创作的三阶段理论一直被众多研究者所探讨。本文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方面进行解释,由此得出眼中之竹是艺术的积累,是对物象的把握;胸中之竹是艺术构思,是意象的形成;手中之竹是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将胸中意气展现出的物质存在。眼中之竹非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更不是单纯的胸中之竹,三者互相联系,同时又各为主体而存在。
  (宁夏大学)
  作者简介:欧阳姗姗(1997-),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其他文献
《堂吉诃德》被评论家称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塞万提斯生动地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并反映了时代背景下西班牙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堂吉诃德》的艺术表现手法十分新颖、独特,小说通过对堂吉诃德这一滑稽可笑的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多重深刻的现实主题以及现代风格。小说中,多重经
期刊
狼是寓言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为了起到寓言的教化目的,寓言家会用夸张、借喻等修辞手法来夸大狼的狡猾、兇残、贪婪等特点。然而在不同的寓言家笔下,狼意象的塑造呈现出细微的差别。本文从法国中世纪古典主义寓言家拉·封丹笔下的狼意象入手,探寻其所代表的文化与道德本质。  作为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让·德·拉·封丹写下了约240篇寓言诗,其中的大部分形象都是各种各样的动物,也不乏狼这一意象的塑造,如《鹤和狼
期刊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在资产阶级鄙夷下,努力读书、写作的故事,还包含着作者杰克·伦敦的一些社会见解。在小说中,作者杰克·伦敦塑造的女性形象比其笔下的其他作品相对多一些。本文主要围绕小说《马丁·伊登》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  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正处于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重要时期,资本主义也在逐渐过渡。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美国的社会结
期刊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起源于先秦百家学说,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吸收和借鉴中国文化的日本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日本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家训文化也是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养分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可以说,日本家训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对日本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
人们对声乐有着较强的感知能力以及共情能力,能够在不同的声乐演唱中感受到独特的演唱技巧,感受到声乐演唱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感表达以及演唱技巧直接决定了演唱者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演唱者要真正使现场观众的内心情感与声乐演唱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感表达以及演唱技巧缺一不可。本文就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之间的关系、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演唱技巧等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在表演过程中,为了能
期刊
戏剧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艺术。在多种艺术的相互交融下,人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不同的戏曲表演所传达出来的独特情感,也能领略到演员各自的独门绝活。这些引人注目的表演技巧以及传达出来的情感,彰显了戏剧表演的魅力。戏剧演员要不断练习表演技巧,这是传承并弘扬戏曲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戏曲表演当中的情感表达以及表现手法、技巧进行讨论与探索。  通过戏曲中的人物对白、伴奏乐曲和不同角色的塑造,人们能体会到中国
期刊
不管是戏剧表演中,还是生活中,人们了解一个人,首先是通过他的眼神。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演员通过眼神可以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巧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眼神交流在戏曲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戏剧演员要在表演之前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从而在舞台表演过程中灵活运用自己的眼神来打动观众。基于此,本文对戏曲表演中的眼神运用展开讨论。  不同的眼神可以表现不同的想法、传达不同的情绪。对戏剧演员来说,
期刊
在人们精神需求越来越高的当下,戏剧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不仅需要戏剧演员提高表演水平,还需要舞台灯光和舞台音响效果相互配合。恰当的舞台音响能够揭示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帮助观众深入了解剧情,达到渲染舞台氛围的作用,从而呈现更精彩的舞台效果。除此之外,音响效果能够制造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音响效果的作用进行简单阐述。  在戏剧舞台上,音响、音效往往贯穿始终,成
期刊
众所周知,一名舞蹈演员在舞蹈台上要想展示出优美的舞姿和身段,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条件和要求,如协调性、耐力、跳跃能力、爆发力等,其中,跳跃能力是一个舞蹈演员的重要能力之一。一名舞蹈演员不可能单纯地做地面的动作,而不做空中的动作,而空中的动作恰好又是跳跃能力的体现,但是有的舞蹈演员的跳跃身轻如燕,而有的舞蹈演员的跳跃却略显沉重,原因是什么呢?基于此,本文从舞蹈演员的所应具备的弹跳力种类和要求来阐述这一
期刊
后现代绘画形式诞生于工业社会,在20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后现代绘画在色彩、手法、素材等方面与传统绘画形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后现代绘画的“反审美”性质极为明显,从表面上看,后现代绘画艺术形式与大众审美有明显的不同,是对大众审美认知的一种超越。后现代绘画作品通常通过碎片化、抽象化的独特艺术创造形式,表达作者的精神和思想。创作者的精神境界是自由的,也是艺术的。  一、后现代绘画艺术的诞生及发展  “后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