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诗词鉴赏题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on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诗词鉴赏的应对策略及常见问题的类型和应答技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注重实用性,不唱高调,不避难点,希望能对高考学子有所启发。
   一、解题策略
   1.关注标题
   标题可以告诉我们诗词的表述对象、抒情范围、乃至思想情。
   如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标题就涵盖了时间、地点、对象,甚至感情——对友人的思念。
   2.关注背景
   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 作者人生经历、诗风特点、作品产生的时代、写作意图等。
   如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不考虑背景,只知道玄都观里荒芜一片,以前的刘郎现在又回来了,平淡无奇。联系背景后,別有一番洞天,原来是借此表达了诗人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精神。
   3.突破语意
   古诗是用文言写成,要想正确理解诗意,须注意词义的把握。古诗诗句的词义我们应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怜” 是可爱的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是作动词,吹绿;“东边日出西边雨,
   古诗词由于格律的需要,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们分析得出是宾语前置,应该是“应笑我多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省略介词“于”。
   4.留意注释
   注释是对诗词的较好补充,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注释有以下分类:
   介绍时代背景,交代作者情况,注解诗句。
   5.关注诗眼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愁”,淋漓的表达了范仲淹在外淹滞之久和相思之深。
   6.关注意象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常见意象很多,略举一二:月——思乡,怀人;松——孤直傲岸;梧桐——凄凉悲伤;杜鹃——凄怨哀伤,乡愁乡思;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柳——离情依依;菊花——清高。
   7.关注意境
   分析诗词的意境,通常有寻景、构景、析情三个步骤,最终归到情上。
   二、常见问法及应对技巧
   1.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
   答题要领: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结合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2.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题要领:要指出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感情,在谈写景对抒情的好处或作用,如烘托、渲染、借景抒情。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答题要领:要结合全诗中表现人物形象的诗句进行分析,指出哪一句,通过什么表现了人物形象什么样的特点。
   4.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的心情。
   答题要领:尽量不要直接说表现了什么什么心情,应该有较详细的分析过程。
   5.这首诗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
   答题要领:这要细细品味,找出能起到串联作用的对象,如时间、地点、人物、心情、意象,这样就找出了线索,随后点一点线索的作用。
   6.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某几句进行解析。
   答题要领:要指出哪一句是虚写,写了什么;哪一句是实写,写了什么。然后说明虚实结合的好处,以及这几句所表达的感情。
   7.简要分析某一句的妙处。
   答题要领:既然是妙处,要么是某个词很妙,要么句子运用的某种手法很妙,要么是选择的抒写角度很妙。解答时要指明这一妙处妙在哪里,对人物形象、主题、情感或者是景物有什么好处。
   8.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题要领:首先要明确这跟找线索不是一回事,怎么办呢?要从首联到尾联逐句去领悟,解答时指明层次,说明为何这样构思,好在哪里?这样的构思有何新意,对表达主题能起到什么作用。
其他文献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手法。要善于抓“题眼”“诗眼”。“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   我们切不可轻易放过一首诗后面命题人所给的补注,这些注解或为了方便疏通文句,或为了表明写作的背景,总之,这些注解对诗词的
期刊
古人云:“學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才会有新发现,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要想让课堂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努力增强提问的实效性。   一、注意提问的密度   近几年,课堂形式由传统教学的“满
期刊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然而对学生来说却往往很难理解,许多学生采取强行记忆的方式,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一旦换了新的文章,换了新的句子,学生就无法判断出它的句子类型了。   高中学生要掌握的文言宾语前置的现象主要有四种类型,相对其他特殊句式来说,宾语前置的类型偏多,判断起来难度也偏大,所以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一些更简单,更有效的方式来记忆理解宾语前置句。比如将宾语前置与我们从小就接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初中作文普遍存在着语言平淡,内容空洞,结构混乱,提作文头痛,文气不贯,不知如何下笔等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几年来,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注重研究,从点滴入手,不断摸索,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期刊
环境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會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多指社会环境。如《变色龙》的
期刊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人格堪称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仕宦出身,陶渊明本能在仕途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他却或仕或隐,乃至隐退不仕,这既有社会现实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一、出仕前——“少无适俗韵”与“猛志逸四海”  年少时的陶渊明志向远大,少年时期便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陶渊明天性闲静,对诗书、自然情
期刊
和一些文学爱好者聊天,发现有些人常常感慨于古代文化的雅致,以为文人聚在一起,把酒论诗、歌舞助兴,不啻为人间快事;之乎者也的,也非我辈俚俗不文的大白话所能比。他们有的现代文都还没作通却附庸风雅,毫无真情实感的一味拟古而自鸣得意,表现出一种很不好的倾向。   文化有雅俗,这是不争的事实。雅的未必就好,俗的谁说就一定不好呢?古代五经之一的《诗经》,现在是古奥难懂了,真是雅得很。可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就
期刊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递信息、传播知识、提升学生的“智商”,更要交流思想、培養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情商”。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歌就像图画。”图画离不开色彩的和谐,有了色彩,图画才缤纷斑斓,情趣盎然;色彩入诗,就更显得文美意丰,趣蕴其中,诗因色彩而增辉。其实,何止诗歌,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却出现这些的现象:或是重文轻言,使得学生对于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知识收获甚少;或是重言轻文,淡化了人文,文言文的教学几乎成了古代汉语课;或是只讲究字字落实,导致学生文言语感差,教学的效率低下;或是重教师讲解,轻学生自主学习,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文言并重。   “言”与“文”并重指的是既重视教学必要的古
期刊
还记得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质”与众大考生见面时,全中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考生“父母双亡,成了孤子”,这是多么“惨痛”的事实:亲生儿女生生地把父母推上“绝路”。为什么?阅卷者、评判者、社会、大众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显然非不得已,考生们是不会在决定自己人生命运的三岔口上给自己的父母来上这么一刀的。思来想去,原因只有一个:平淡的生活,难以激发考生的真情,只好用虚构的“惨痛”来填充作文的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