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人之间手的介质性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minsi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与触觉是我们感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认识世界需要触觉去把握,而视觉只能从世界的表面轻轻滑过。表面、体积、重量、密度并不是视觉现象,人最初是通过手指协同掌心手腕的触觉有了具体的感知,才将其转化为视觉现象,而视觉现象的产生也需要手来完成。正是因为手,人类区别于没有手的动物进入了艺术的门槛。手可以同时接触画布和材料,绘画中的笔触则是手用工具在材料上进行攻击所留下来的痕迹,艺术家的笔触则是人与艺术、人与物之间的直接接触,即是对世界的认识。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持续不断地在探索关于艺术的新的创作方式,这种对艺术的探索也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过程。
  关键词:手;触觉;认知方式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通过不同的身体部位完成对事物的认识,在认识的事物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事物。手的作用尤其重要,手是活的生命体,它意味着行动,它通过触和握完善对物体外形的知觉,视觉与心灵只能从表面滑过,而手能探明世界,无论心灵的接纳能力想、发明能力有多大,如果没有手的协助,这些能力只会在内部造成混乱。福西永指出“真正的艺术家,其标志就在于他有手,在他内心深处,形式与手永远处于冲突状态”。一切伟大的艺术品都是用手完成的,而伟大的艺术家都十分关注手的研究,艺术家的手可以同时接触画布和材料,绘画中的笔触则是手用工具在材料上进行攻击所留下来的痕迹,艺术家的笔触则是人与艺术、人与物之间的直接接触,即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
  目前关于“手”的研究已不是新鲜的话题,福西永在《形式的生命》中特以《手的礼赞》一文赞美手,它充分肯定了手的能动性。在文中他说到“这双手不仅帮助人实现目标,也有助于树立目标、明确目标,赋予这些目标以形式和形状,人创造了自己的双手——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人已逐渐使自己的双手摆脱了动物的世界,将它们从远古时代与生俱来的苦役中解救出来。不过,手也创造了人。手使人能够与世界进行某些接触,而人体的其他器官和部位则办不到。”①手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手不仅仅是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接触世界、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十分关注手的研究。他们的生活比其他人更依赖手,所以他们感受到了手所蕴含的特殊力量。”②
  1.手势和艺术图像中的 “手”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与肢体动作时我们表达自己最主要的方式,在语言尚未形成之前,语言最初是通过人们的肢体动作来体验的,所以不同的肢体动作与手势也即有表达的不同的含义。这也就决定了从一开始,行动与言语,手势与语声便是统一的。潘洛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的导论中也对脱帽致意这一手势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它是西方特有的行为方式,从骑士传统演化而来,今天表示友好含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同样有许多手势,食指与中指组合形成的“V”字型表示愉悦胜利;拇指与食指组合而成的“O”型形成的“OK”表示满意、可以;左右手组合,一手食指立起其余四抵在另一手五指张开的掌心之形成的暂停手势;手掌挥舞的再见手势以及宗教里的各种手势......如此种种,不管是象征手势还是指示手势,手势语言已经发展全面成熟,手势也业已通过各种接触和轮廓丰富了人们的知识。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早已对手予以了十分的关注。埃及人对手不同的细节描绘可窥一二,埃及绘画《最后的审判》,图中鹰头神荷鲁斯带着死者来到长着胡狼头的阿努比司神(Anubis)的面前,阿努比司用天秤评审这位死者的心是否纯正,而秤的另一端为象征真理与正义的玛特女神,从这图中看到天秤的两端是平衡的,表示这位死者的内心纯正,可以得到永生的灵魂。图中人物形象的手势通过埃及画家之手塑造的生动活泼,细腻非常,给人以触摸之感。在丢勒的画作中,也有许多关于手的习作,他深入表现的画面常常出发人类道德的敏感,《祈祷的手》便是其中代表。灰色的素描背景上,只画了一双正在向上帝祈祷的手,双手合十伸向天空。这是一双经历了岁月洗礼的普通劳动者的手,但虔诚感却通过丢勒的手用素描图像呈现了出来。关节的僵硬和手势的温柔形成对比;粗糙的双手代表的苦难与祈祷的虔诚形成对比;画中的阴影光线处理自然,丢勒对人体结构的细致表现,细腻的线条诗意地表达了一个关于奉献的主题。笔触承载着不可磨灭的生命痕迹。
  伦勃朗作品中也向公众展示了各种表情、类型、年岁和生活情状的手。他作品中的手以笔触凸显触摸感,通过对颜料的特殊处理,使得颜料本身的物质性得以显现,使得仅通过观看也可以体会到触觉所能感受到的某种质感——压力、重量以及物体的实体性。对伦勃朗来说,颜料不仅是视觉的中介,它还会唤起人们的触觉感受。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画了许多手抚前额思索的自画像,有时坦然,有时激动,画中的手充分传达了她的内心动态。
  2.艺术创作中手的独特性
  手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介质,具备一种居间性。在艺术中,手也处于同样的位置,艺术是用手做出来的,手是创造的工具。伯纳德·贝伦森提出了“触觉值”这一概念,他认为绘画就是促使我们运动着的肌肉通过内在的冲动来模仿画面所表现的运动,从而获得活灵活现的立体感和体积感——利用能够暗示物质、重量和生命力的所有东西。
  但是艺术创作并不是如此简单,触觉只是创造的开始。艺术始于变性,继而是变形,艺术是材料的发明,也是形式的发明。手在艺术创作中如此重要,在于人能制造工具,这种不存在自然秩序的人工制品,是人类双手的延伸,它是一种新事物,手通过使用工具作用于材料可以使死气沉沉的东西变得人性化,使它独一无二,在这里,人類靠手生活,手与工具与材料之间具有隐秘又和谐的关系。艺术家用手使用工具接触画布和材料留下印记创造出作品。郑板桥画竹,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也即代表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审美观察阶段,这是一个感性阶段,胸中之竹来源于眼中之竹,它是反复分析、研究、概括复杂事物的提炼认识阶段,最后,通过手中之竹,则是将形象表现出来,将形象记忆变成作品的阶段。手具有能动性,认识世界,视觉与心灵只能从表面滑过,而手能探明世界,无论心灵的接纳能力何发明能力有多大,如果没有手的协助,这些能力只会在内部造成混乱。手使用工具在材料上形成的偶发效果与无意识行为和机械行为是截然相反的,在手用工具定义材料的形状时,心灵是觉醒的,但手并不是俯首心灵的奴隶,他甚至举例布莱克时代的艺术家,用现成的形式和平庸的风格制成的理想形式,这种行为心灵被杀死,心灵被麻痹,手在此不具有能动性,心灵与手的关系,并不是谁支配谁的关系,手刺激意识,塑造出新的世界,使用工具,作用于材料,改变形式,创造出艺术作品。   手對材料的加工使得想象力和感觉力获得形式,从而使它们在空间中并被占有,艺术家手工过程留下的印记即笔触便是艺术家被世界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福西永强调手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反对机械,在他看来,在机械制作的作品中,手是缺席的,就像弗吉尼亚·伍尔芙在《罗杰·弗莱》中因为一件学院派画的肖像作品时说“因为画的太像了,所以我看不到这个人”,这样的作品无法将生命的温暖和流动传递到作品中,五位一体的神在此并不会发生作用。因此,在他看来,最具有生命感和行动感的作品是素描,不用过多的画底材料,不用像油画一般上光油或颜料,即可赋予绘画深度和运动感。
  艺术创作因为手的参与,使得人们再一次发现了人本身。福西永在《手的礼赞》中说到:当人们认识到,一种调子或一种明暗值的特性不只是依赖于构造它的方式,也取决于安排它的方式。偶发效果便是其中之一。一台机器运行着,一切都是重复的、事先预定的;而偶发效果则相反,是突发性的,偶发是一种未知的生命形式。但是艺术家的偶发效果与常人僵硬手指形成的形式是不同的,这种偶发效果,它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它是艺术家双手长期实验才将偶发效果、刻苦钻研和灵活熟练统一在一起的结果,从而形成的新的艺术创作形式。
  3.ipad作画:“手”的缺席
  在艺术界不乏对艺术创作的技术进行深入探究的人,乔纳森·克拉里在《观察者的技术》中提到18世纪有许多关于艺术家如何利用暗箱帮助绘图的记录,18世纪中期,《百科全书》提到“暗箱”的作用③时,提到以下三点:它对视觉的本质大有启发;提供相当有娱乐性的奇观,呈现与原物极为相似的影像;它比任何其他再现方式更能传达对象的色彩及运动。在百科全书的后面还提到:“透过此一工具,不懂如何画图的人因此得以摹绘得相当精确”,大卫·霍克尼在他自己的著作《隐蔽的知识》中也揭露了许多古典写实主义大师可能是借助了曲面镜、透视镜等投影技术才得以画得如此逼真的效果。到了今天,逼真早已不是艺术创作的主题,对艺术创作技术的探究也一直在继续。大卫·霍克尼可做其中代表。在他一生的艺术作品中,使用到的媒介和材料包罗万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使用拼贴照片的方法组合一张复合图像,类似方法的第一张照片是他的母亲,其后他还涉及包括油画、水彩、摄影、印刷版画,并一直使用时代最前沿的科技参与创作,包括传真机、激光影印机、计算机,以及近年来使用的视频、iPhone手机、iPad等设备。霍克尼在他73岁高龄的时候拥有了第一台iPad,并用它作画,在他看来iPad能游戏、视频、浏览网页,还能在上面画画,消磨时光,人们只需带着一个速写本大小的iPad就能十分便捷的用它干各种事,随时随地,画画用的工具一应俱全,对于他来说,iPad只是介质的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这种介质表达出来的他对世界的情感和认识。技术层面来讲,iPad上的数字模式的画笔程序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痕迹和肌理,在它的画面上,同样有着福西永强调的艺术家的手法和笔触,艺术家只需要在上面用大拇指或光笔作画就能得到各式风格画作,虽然大部分艺术作品多带有非正式感,但它同样是心灵作用于手的产物。虽然与传统绘画想相比,“手”处于缺席状态,但是它也是一种触摸,也能完成各式肌理效果。
  作为大众传媒下的产物,与福西永笔下的面向艺术家、收藏家及鉴赏家的艺术作品不同,这种机械手段,是人类对于形式的不断探索。使艺术作品有了更为广阔的受众面,是一个革新。霍克尼认为,用Ipad作画,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为有了iPad,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画作进行改动。最后则是因为其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颠覆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不仅如此,还引起了一种新的多时空的观看机制,并且人人都可以通过这种观看方式获得原创的版本。ipad绘画摆脱了被机械复制时代的复制作品抑制的“此时此地”。
  结语:
  本雅明在论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时,已经意识到了摄影这种新技术的到来为艺术带来的变化。iPad作画这种机械手段,是人类对于形式的不断探索。人手不再只是作为绘画的手段,也不再是单纯的形式要素或者是图像母题,但是手作为人与世界之间的介质,它始终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与世界、人与物、人与艺术之间的一种介质。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手依然是艺术最重要的创造者,正如无论视觉通过何种方式去认知世界,触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注释:
  ①②【法】福西永著.形式的生命[M].陈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6,141.
  ③【美】乔纳森·克拉里著.观察者的技术[M].蔡佩君译.华东师范出版社,2017:54.
  参考文献:
  [1]【法】福西永著.形式的生命[M].陈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美】欧文·潘洛夫斯基著.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M].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
  [3]【美】乔纳森·克拉里著.观察者的技术[M].蔡佩君译.华东师范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段婷(1996.04—),女,汉族,四川达州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艺术批评与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如今,我国很多中职学校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开始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这一大举措对中职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意义。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起着积极作用。于是,将信息化应在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中成为了中职学校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 中职学校 教学诊断 教学改进  在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生产方式、工作方式
一、学校德育一般理论  (一)德育的内涵及功能  学校德育教育是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对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五个方面的培养。  道德教育的功能同样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职业中专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及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影响,长期实践证明,音乐具有开发人智力,提
近年来,血栓与止血诊断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由于实验指标的不断完善,在临床血栓与止血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手工操作,自配试剂,因效率低而无法满足临床的要求.
提高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在组织学习上下功夫,增强学习能力;在推动发展上下工夫,增强发展能力;在综合素质上下工夫,增强执行能力;在执政为民上下工夫,增强服务能力;在把握全局
在我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过程中,土地市场并非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往往易受到政府政策选择的干预,土地市场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政府官员的寻租行
课堂教学是河池学院英语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河池学院传统的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致使听与说成为英语专业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因
特色文化负载语的汉英口译一直是口译中的一项难点,本文以德国翻译理论的功能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笔者收集的特色文化负载语汉英口译实例为文本,分析在进行特色文化负载语汉
利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实现连续性指标值的离散化,对分析对象进行分类以获取指标的粗糙数,应用粗糙集约简方法生成约简的指标集并确定指标属性的权重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新
摘要:基于Henry Chesbrough教授提出的開放式创新概念,首先从资源、流程和知识三个视角对开放式创新定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然后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等进行了系统归纳与总结,最后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可从多案例实证分析、评价的规范化以及风险的规避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能力评价  1 引言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