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有不少机构对年内调降准备金率抱着较大预期,但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中央恐怕会坚持进行政策观察,不会轻易出手。”11月9日,国内某大型非金融机构一位中层领导向记者透露。
该人士表示,目前市场资金面有较大改善,但都在公开市场操作范畴内,即使1年期央票中标利率下行了1个基点,也只是“预调微调”之下的市场力量使然,而非政策年内可转向的风向标。
该人士透露,导致决策层态度十分谨慎的最重要原因并非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快速回落的风险,甚至也不是出口萎缩,而是房地产调控。他还分析认为,决策层仍对经济增长抱有信心,因此借房地产调控抑制投资、促进结构转型也是题中之义。
但在为缓解住房刚需而大力推进的保障房建设等重重压力之下,银行业风险已触及周期底部,势将上升,而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宏观风险仍集中于银行体系,维持宏观偏紧可能是更审慎的做法。
政策放松面临宏观困境
尽管温家宝总理已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甚至管理层可以对银行系统采取口头指导,令其慎批开发贷,但下调准备金率等货币放松政策的真正成行恐怕还有很大障碍。
在上述人士看来,目前,大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中小银行约18%,一旦在高水位上划开个小口,就会有大量资金从银行体系内滚涌而出,管理部门很难让资金“听话”地流向三农、中小企业和在建基建项目等“定向宽松”领域,那时资金会像摆脱了小河道的滔滔江水,尽管可能经历九曲十八弯,但最终还是能进入最干涸的房地产企业。
在中国,货币信贷对房地产的影响一向明显大于食品,这决定了尽管通胀率已开启快速下滑的轨道,但只要中央决心把房地产调控进行到底,就会对放松信贷、调降准备金率和降息等促使资金流出银行体系的行动慎之又慎。
该人士认为,从当前形势看,中央对保增长仍抱有可控的信心,因此坚决调控房地产除了有抑制资产泡沫、稳定社会之功,由于房地产所涉投资领域众多,还可以此为突破口,逐步调整投资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
11月4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戛纳闭幕,在会议通过的《增长和就业行动计划》中,中国就扩大内需作出承诺,将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等制度调整举措,达到需求再平衡。
中投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邢微微认为,从所做的承诺来看,中国明年在外部环境动荡下,虽面临增长下行的风险,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宏观政策不会过快、过于大幅度地放宽,宏观调控整体格局会适当保持一定压力。
“我们认为,中国需要的是更审慎的做法,预调微调没有问题,就怕那种大的放松。”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郭书岑近日对《投资者报》表示,虽然在持续1年的紧缩调控下,实体经济出现了多个局部流动性过紧的状况,但2008年以来的快速信贷扩张和影子银行的急剧膨胀,中国银行业信贷泡沫化已日益显著,加大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宏观风险集中银行体系
“审慎”,是一个被许多研究者视为对既往经验和未来政策把握所需持有的一个关键态度。
穆迪的中国合作伙伴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在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的稳健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审慎的监管环境。而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双降”恐难继续,前期信贷巨量投放在地方融资平台领域积聚的风险可能滞后暴露,民间借贷引发资金链断裂及房地产调控带来的诸多压力都将威胁到银行资产质量,致使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
“我认为有两大风险点最要关注:一是地方债务风险,一是房地产风险。前者多少存在政府的隐性担保,因而风险也是隐性的;而后者却是显性风险,因为房地产调控下的民营开发商不会得到政府的救助,比如绿城。”穆迪中国金融市场董事总经理、中诚信国际CEO叶敏对记者说道。
中诚信报告还特别提到,由于大力推进的保障房的开发模式和盈利模式都不清晰,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筹集资金,并鼓励银行向该类平台发放贷款,势必会如平台贷款一样为银行埋下隐患。
去年,非金融部门债券融资规模大幅增长,银行资产脱媒日渐加速,但企业债的投资主体仍然集中于银行,经济运行风险仍集中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之内。
银行风险回升或引再融资
“现在是不良贷款的短周期低点,未来银行风险将呈现上升趋势”, 穆迪金融机构副总裁章怡8日在穆迪—中诚信国际投资者见面会上表示,除上述风险外,银行表外风险敞口快速扩大也是资产质量恶化的诱因之一。
中金公司表示,继二季度上市银行合计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5%之后,三季度环比降幅缩窄到0.5%,显示不良贷款的持续下降或已经临近极限,未来继续控制的难度加大。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6978.79亿元,同比增长31.74%,也小于上半年34.34%的水平。
中诚信报告判断,在既有的经营体制和模式下,银行仍然钟情于信贷扩张,因此也就难以摆脱资本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而其内生性资本补充远远不足,加之资本监管要求一再提高,必然使银行的再融资年复一年成为常态。
最近几个交易日A股市场上银行股总体表现得萎靡难振也显示出投资者看淡银行业未来发展。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11月9日在京表示,未来银行的净息差收入有收窄趋势,盈利能力不会好转,如果还要维持此前的资本充足水平,难免要再融资,从而摊薄每股价值。
及早在审慎框架下解决问题
不过,汪涛表示,银行业未来的日子虽然难过一些,但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中国银行业坏账率10年前曾高达40%多,但靠注资、坏账剥离和经济增长,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2008年已经被收拾干净,从头开始。现在,银行业坏账率略超1%,拨备覆盖率在200%以上,资本充足率达12%,同时中国银行业还拥有最大的流动性优势,整个系统只有66%的存贷比水平,银行一边有钱放贷,一边还有大量被管制的低利率存款。
章怡也表示,虽然中国银行业面临多种宏观风险的冲击,但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不大。由于银行体系目前有足够的缓冲保护,因此及早解决问题才是更审慎的做法。
“政策失误,无论是过紧还是过松,都会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章怡说,但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与允许过剩的流动性继续积累相比,“短期偏紧的政策更有利于银行体系长期的信用质量”。在宏观政策不断调整的情况下,银行业需要更好的信用及流动性管理来应对一系列宏观变局和金融监管的挑战。
该人士表示,目前市场资金面有较大改善,但都在公开市场操作范畴内,即使1年期央票中标利率下行了1个基点,也只是“预调微调”之下的市场力量使然,而非政策年内可转向的风向标。
该人士透露,导致决策层态度十分谨慎的最重要原因并非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快速回落的风险,甚至也不是出口萎缩,而是房地产调控。他还分析认为,决策层仍对经济增长抱有信心,因此借房地产调控抑制投资、促进结构转型也是题中之义。
但在为缓解住房刚需而大力推进的保障房建设等重重压力之下,银行业风险已触及周期底部,势将上升,而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宏观风险仍集中于银行体系,维持宏观偏紧可能是更审慎的做法。
政策放松面临宏观困境
尽管温家宝总理已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甚至管理层可以对银行系统采取口头指导,令其慎批开发贷,但下调准备金率等货币放松政策的真正成行恐怕还有很大障碍。
在上述人士看来,目前,大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中小银行约18%,一旦在高水位上划开个小口,就会有大量资金从银行体系内滚涌而出,管理部门很难让资金“听话”地流向三农、中小企业和在建基建项目等“定向宽松”领域,那时资金会像摆脱了小河道的滔滔江水,尽管可能经历九曲十八弯,但最终还是能进入最干涸的房地产企业。
在中国,货币信贷对房地产的影响一向明显大于食品,这决定了尽管通胀率已开启快速下滑的轨道,但只要中央决心把房地产调控进行到底,就会对放松信贷、调降准备金率和降息等促使资金流出银行体系的行动慎之又慎。
该人士认为,从当前形势看,中央对保增长仍抱有可控的信心,因此坚决调控房地产除了有抑制资产泡沫、稳定社会之功,由于房地产所涉投资领域众多,还可以此为突破口,逐步调整投资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
11月4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戛纳闭幕,在会议通过的《增长和就业行动计划》中,中国就扩大内需作出承诺,将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等制度调整举措,达到需求再平衡。
中投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邢微微认为,从所做的承诺来看,中国明年在外部环境动荡下,虽面临增长下行的风险,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宏观政策不会过快、过于大幅度地放宽,宏观调控整体格局会适当保持一定压力。
“我们认为,中国需要的是更审慎的做法,预调微调没有问题,就怕那种大的放松。”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郭书岑近日对《投资者报》表示,虽然在持续1年的紧缩调控下,实体经济出现了多个局部流动性过紧的状况,但2008年以来的快速信贷扩张和影子银行的急剧膨胀,中国银行业信贷泡沫化已日益显著,加大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宏观风险集中银行体系
“审慎”,是一个被许多研究者视为对既往经验和未来政策把握所需持有的一个关键态度。
穆迪的中国合作伙伴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在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的稳健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审慎的监管环境。而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双降”恐难继续,前期信贷巨量投放在地方融资平台领域积聚的风险可能滞后暴露,民间借贷引发资金链断裂及房地产调控带来的诸多压力都将威胁到银行资产质量,致使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
“我认为有两大风险点最要关注:一是地方债务风险,一是房地产风险。前者多少存在政府的隐性担保,因而风险也是隐性的;而后者却是显性风险,因为房地产调控下的民营开发商不会得到政府的救助,比如绿城。”穆迪中国金融市场董事总经理、中诚信国际CEO叶敏对记者说道。
中诚信报告还特别提到,由于大力推进的保障房的开发模式和盈利模式都不清晰,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筹集资金,并鼓励银行向该类平台发放贷款,势必会如平台贷款一样为银行埋下隐患。
去年,非金融部门债券融资规模大幅增长,银行资产脱媒日渐加速,但企业债的投资主体仍然集中于银行,经济运行风险仍集中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之内。
银行风险回升或引再融资
“现在是不良贷款的短周期低点,未来银行风险将呈现上升趋势”, 穆迪金融机构副总裁章怡8日在穆迪—中诚信国际投资者见面会上表示,除上述风险外,银行表外风险敞口快速扩大也是资产质量恶化的诱因之一。
中金公司表示,继二季度上市银行合计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5%之后,三季度环比降幅缩窄到0.5%,显示不良贷款的持续下降或已经临近极限,未来继续控制的难度加大。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6978.79亿元,同比增长31.74%,也小于上半年34.34%的水平。
中诚信报告判断,在既有的经营体制和模式下,银行仍然钟情于信贷扩张,因此也就难以摆脱资本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而其内生性资本补充远远不足,加之资本监管要求一再提高,必然使银行的再融资年复一年成为常态。
最近几个交易日A股市场上银行股总体表现得萎靡难振也显示出投资者看淡银行业未来发展。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11月9日在京表示,未来银行的净息差收入有收窄趋势,盈利能力不会好转,如果还要维持此前的资本充足水平,难免要再融资,从而摊薄每股价值。
及早在审慎框架下解决问题
不过,汪涛表示,银行业未来的日子虽然难过一些,但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中国银行业坏账率10年前曾高达40%多,但靠注资、坏账剥离和经济增长,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2008年已经被收拾干净,从头开始。现在,银行业坏账率略超1%,拨备覆盖率在200%以上,资本充足率达12%,同时中国银行业还拥有最大的流动性优势,整个系统只有66%的存贷比水平,银行一边有钱放贷,一边还有大量被管制的低利率存款。
章怡也表示,虽然中国银行业面临多种宏观风险的冲击,但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不大。由于银行体系目前有足够的缓冲保护,因此及早解决问题才是更审慎的做法。
“政策失误,无论是过紧还是过松,都会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章怡说,但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与允许过剩的流动性继续积累相比,“短期偏紧的政策更有利于银行体系长期的信用质量”。在宏观政策不断调整的情况下,银行业需要更好的信用及流动性管理来应对一系列宏观变局和金融监管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