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前人对顺承关联词语,如:“就”“便”“于是”“然后”“后来”“接着”“跟着”“首先”“起先”“先”“再”“又”“终于”“随后”“才”“可见”“最后”“从而”“从此”“继而”等词语的命名纷繁复杂。最常见的有:“顺承、连贯、承接、顺递”四种名称,它们常常被混为一谈。这是不严谨的,也不利于对该关联词语的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考察分析,确定“顺承关联词语”为其名称。该关联词语主要由副词和连词构成,其内涵为:顺承关联词语是指表示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的关系词语。它们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顺承关联词语可以连接词语、分句、句群乃至篇章,在复句中明确顺承关系,起显示、选示、转化或强化前后分句之间按顺序相继而下的意义的作用。
关键词:关联词语 顺承 正名
一、关联词语定义及分类研究
最早对关联词语做出界定的是语言学大师王力(1954):“词和词可以联结,句和句也可以联结;有些虚词居于词和词的中间,或句和句的中间,担任联结的任务。这种虚词,我们叫做联结词。”
对于“关联词语”的定义,学界已有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前人成果,最终认识到,关联词语,常用以明确表示各词、各分句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有标志意义的作用,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语就可以显示、选示、转化或强化出词和词之间,句和句之间的不同关系。
对于关联词的分类,前人大多在复句、句群,乃至语篇中讨论,却鲜少有人从“词语”的角度对其来进行讨论研究。本文也将首先从复句这个角度切入来讨论“顺承关联词语”。在汉语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组合方法有两种:意合法和关联法。其中用关联词语对分句进行关联是关联法之一,又叫形合法,属于形式标志。因此关联词语是复句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昭穆(1980)指出,虚词的关联作用只是复句分析的语法标志之一。
邢福义(2001)指出,复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复句的关系分类的着眼点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形合复句分类的一种方法就是根据关联词语所表明的各分句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来进行分类。
纵观前人对关联词语的分类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1.所连接的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2.关联词自身的词性角度;3.运用关联词时的单(合)用角度;4.关联词的语言色彩角度。
《马氏文通》把连字分为四类:提起、承接、转捩、推拓。把如今所说的“并列、承接、因果、转折、假设、让步、递进”等关系都纳入了这四类中。陈月明(2000)说:“《文通》对连字的区分主要是根据传统词章学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吕叔湘在“表达论”中提到以下几种关系:离合/向背、异同/高下、同时/先后、释因/纪效、假设/推论、擒纵/衬托。其中在讨论“同时/先后”关系时,又提到:时间背景、相承、先后紧接、习惯性承接、先后间隔、有待而然等。
邢福义(2001)提出复句的三分系统:因果、并列、转折。其中并列类有:并列句、连贯句、递进句、选择句。
钱乃荣(2001)指出在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并列和从属两大类。其中并列类有: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
黄伯荣、廖序东(2002)认为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十小类。其中联合复句又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
韩荔华(2002)认为根据分句之间的逻辑语意关系划分,可以将一般复句分为11种:并列复句、连贯复句、选择复句、解说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连锁复句。另外,句群可分为9种类型:并列句群、承接句群、选择句群、递进句群、转折句群、因果句群、假设句群、条件句群、解说句群。
以上皆从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入手,对复句或句群进行分类。由于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语显示不同的分句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该角度对复句或句群的分类也是对关联词的分类,即关联词语大概有10种类别。
在大约十种表示不同逻辑意义的关联词语中,吕叔湘、韩荔华等提到“承接”关系,邢福义、钱乃荣、韩荔华等提到了“连贯”关系,黄伯荣、廖序东等提到“顺承”关系。
二、顺承关联词语正名
张斌(2002)曾阐释顺承复句又叫连贯复句、承接复句、顺递复句,是几个分句述说连续动作或相关事物、道理,表示事物间先后相继的关系,因而分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语序不能任意颠倒。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顺承复句的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分句的次序是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作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
邢福义解释连贯句为分句间有先后相承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是合取性的。这类复句所说的事,在时间先后上形成纵线序列。
韩荔华认为连贯复句也叫承接复句,几个分句之间连续述说接连发生的动作和事件,前后相承,一贯而下,分句间的次序一般不能颠倒。
可见,虽然它们的名称各异,但是前人对“顺承、连贯、承接、顺递”这几种逻辑关系的阐释却惊人地相似。可以确定,“按顺序”是本文顺承关联词所连接的复句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顺承、连贯、承接、顺递”四种名称常常混用,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前人的解释和部分例句来推论“顺承、连贯、承接及顺递”四种逻辑关系事实上是同一种关系,即本文标题中的顺承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但事实证明,这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不严谨的。如果持续这种纷繁复杂的称名方式,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会带来许多麻烦。因此,我们有必要摒弃那些不合适的名称,选择最合适的名称来命名本文所提的“顺承关系”。
我们认为,“顺承”一词似乎是最合适的名称,原因如下:
首先,“连贯”作为语言学术语是Widdowson(1973)提出的。前人在讨论“连贯”这一术语时,常常与“衔接”一词进行区分。
韩礼德与哈桑(1976)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即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连贯是采用这种手段所得到的结果,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陈海庆、张绍杰(2004)提出,言内行为中的有形连贯,连贯是通过语篇内一系列的结构或非结构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言外行为中的隐形连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是依赖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Hobbs(1979)指出,语篇是否连贯,不取决于是否有表面上的连接形式,而是取决于受话人能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周永红(2008)认为衔接是实现连贯的重要条件,衔接不是实现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来实现连接语篇的目的,是有形的、显性的;而连贯处于语篇的深层,是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达到使语篇通顺的目的。
综上可知,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语义的关联,通过逻辑推理而达到语义连贯,是一种主观意识,存在于语篇的深层。而关联词语是一种形合的衔接手段。因此,用“连贯”来命名是不合适的。
其次,“顺递”虽然是一种衔接手段,但是用“顺递”来命名一种关联词语,它所连接的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分句的次序是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作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这显然是极不合适的。
丁力(1999)从逻辑学角度提出顺递句的基本句法格式为“不但p,而且q”。
徐阳春(2001)从复句角度指出递进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顺递、转递和推论递进”三类。
陈淑芳(2008)、韩淑靖(2011)、张剑萍(2011)分别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从复句提到:1.递进包括“顺递、反逼递进和反递”三种;2.顺递是具有顺承关系基础的递进。
由此可知,用“顺递”来命名不仅完全不合理,而且容易让人在很多不同概念上产生混淆。这对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关于“顺承关联词”和“承接关联词”两个名称,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难取舍的两种名称。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义:“顺”:③使方向一致;使有条理次序。“承”:④继续;接续。“接”:②连接;使连接。
罗晓英,邵敬敏(2006)解释:语义上“顺承”,即向同一个方向加强。“可”除了顺承之外,还可以用于逆承。“逆承”有转折的意思。
肖奚强、王灿龙(2008)提出:“之所以”小句在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承接上文所提及的A,由A至A1,进而引出B。一般认为“之所以……是因为”与“因为……所以”都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不难看出,“承接”仅表示一种承上的作用,和顺序关系不大。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并列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还是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它们都是在承接上句,启发下句。顺着上文语义的方向承接下去,即为顺承,如顺承关系;逆着上文语义的方向承接下去,就是逆承,如转折关系。
“按顺序”是本文顺承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复句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用“顺承”一词来命名似乎是最合适的,它既能体现“按顺序”的意思,也能体现上下文的“承接”关系。
关于“承接”和“顺承”的关系,刘世儒(1963)指出承接复句分为三种类型:1.顺承的——“依时间而鱼贯”,“时间的先后,就是构成这种复句的重要因素”。分句间常用“跟着、接着、然后、于是”等连词。2.推探的——“按事理而蝉联”,“下句对上句或推论效果,或探索原因”。分句间常用“那么、只好、因此、所以、以便、免得、可见、原来”等连词。3.解断的——下句对上句加以解析或推断。分句间常用“就是说、这就是说、例如、总之、总而言之”等词组或句子来临时充当关联成分。
刘世儒的说法虽不是完全正确,但是他能认识到承接关联词语与顺承关联词语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三、结语
众所周知,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开始。然而,分类必须在已正名、有明确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鉴于前人对顺承关联词语纷繁复杂的命名的不利情况:“顺承、连贯、承接、顺递”四种名称常常被混为一谈,因此对顺承关联词语正名有其必要性。因此,本文确定“顺承关联词语”为相对恰当的名称,其内涵:顺承关联词语是指表示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的关系词语,包括“就”“便”“于是”“然后”“后来”“接着”“跟着”,“首先”“起先”“先”“再”“又”“终于”“随后”,“才”“可见”“最后”“从而”“从此”“继而”等词语。它们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顺承关联词语可以连接词语、分句、句群乃至篇章,在复句中明确顺承关系,起显示、选示、转化或强化前后分句之间按顺序相继而下的意义的作用。
(本文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0BYY006]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创新项目[09TS04]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郭昭穆.复句分类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1980,(4).
[3]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陈月明.《马氏文通》虚词学说中的几个问题[A].候精一.《马
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吕叔湘.吕叔湘全集(中国文法要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2002.
[6]钱乃荣.现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韩荔华.实用现代汉语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9]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
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6).
[10]丁力.反逼“别说”句[D].湖北大学,1999.
[11]徐阳春.递进句式的语义、语用考察[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1,(3).
[12]陈淑芳.对“连……都……”结构焦点及其篇章来源的考察[D].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13]韩淑靖.“不说”递进复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1.
[14]张剑萍.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递进复句习得研究[D].东北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罗晓英,邵敬敏.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J].暨
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6]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小句篇章功能论略[J].世界汉语
教学,2008,(3).
(周杨钰 宋春阳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030)
关键词:关联词语 顺承 正名
一、关联词语定义及分类研究
最早对关联词语做出界定的是语言学大师王力(1954):“词和词可以联结,句和句也可以联结;有些虚词居于词和词的中间,或句和句的中间,担任联结的任务。这种虚词,我们叫做联结词。”
对于“关联词语”的定义,学界已有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前人成果,最终认识到,关联词语,常用以明确表示各词、各分句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有标志意义的作用,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语就可以显示、选示、转化或强化出词和词之间,句和句之间的不同关系。
对于关联词的分类,前人大多在复句、句群,乃至语篇中讨论,却鲜少有人从“词语”的角度对其来进行讨论研究。本文也将首先从复句这个角度切入来讨论“顺承关联词语”。在汉语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组合方法有两种:意合法和关联法。其中用关联词语对分句进行关联是关联法之一,又叫形合法,属于形式标志。因此关联词语是复句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昭穆(1980)指出,虚词的关联作用只是复句分析的语法标志之一。
邢福义(2001)指出,复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复句的关系分类的着眼点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形合复句分类的一种方法就是根据关联词语所表明的各分句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来进行分类。
纵观前人对关联词语的分类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1.所连接的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2.关联词自身的词性角度;3.运用关联词时的单(合)用角度;4.关联词的语言色彩角度。
《马氏文通》把连字分为四类:提起、承接、转捩、推拓。把如今所说的“并列、承接、因果、转折、假设、让步、递进”等关系都纳入了这四类中。陈月明(2000)说:“《文通》对连字的区分主要是根据传统词章学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吕叔湘在“表达论”中提到以下几种关系:离合/向背、异同/高下、同时/先后、释因/纪效、假设/推论、擒纵/衬托。其中在讨论“同时/先后”关系时,又提到:时间背景、相承、先后紧接、习惯性承接、先后间隔、有待而然等。
邢福义(2001)提出复句的三分系统:因果、并列、转折。其中并列类有:并列句、连贯句、递进句、选择句。
钱乃荣(2001)指出在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并列和从属两大类。其中并列类有: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
黄伯荣、廖序东(2002)认为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十小类。其中联合复句又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
韩荔华(2002)认为根据分句之间的逻辑语意关系划分,可以将一般复句分为11种:并列复句、连贯复句、选择复句、解说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连锁复句。另外,句群可分为9种类型:并列句群、承接句群、选择句群、递进句群、转折句群、因果句群、假设句群、条件句群、解说句群。
以上皆从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入手,对复句或句群进行分类。由于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语显示不同的分句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该角度对复句或句群的分类也是对关联词的分类,即关联词语大概有10种类别。
在大约十种表示不同逻辑意义的关联词语中,吕叔湘、韩荔华等提到“承接”关系,邢福义、钱乃荣、韩荔华等提到了“连贯”关系,黄伯荣、廖序东等提到“顺承”关系。
二、顺承关联词语正名
张斌(2002)曾阐释顺承复句又叫连贯复句、承接复句、顺递复句,是几个分句述说连续动作或相关事物、道理,表示事物间先后相继的关系,因而分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语序不能任意颠倒。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顺承复句的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分句的次序是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作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
邢福义解释连贯句为分句间有先后相承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是合取性的。这类复句所说的事,在时间先后上形成纵线序列。
韩荔华认为连贯复句也叫承接复句,几个分句之间连续述说接连发生的动作和事件,前后相承,一贯而下,分句间的次序一般不能颠倒。
可见,虽然它们的名称各异,但是前人对“顺承、连贯、承接、顺递”这几种逻辑关系的阐释却惊人地相似。可以确定,“按顺序”是本文顺承关联词所连接的复句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顺承、连贯、承接、顺递”四种名称常常混用,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前人的解释和部分例句来推论“顺承、连贯、承接及顺递”四种逻辑关系事实上是同一种关系,即本文标题中的顺承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但事实证明,这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不严谨的。如果持续这种纷繁复杂的称名方式,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会带来许多麻烦。因此,我们有必要摒弃那些不合适的名称,选择最合适的名称来命名本文所提的“顺承关系”。
我们认为,“顺承”一词似乎是最合适的名称,原因如下:
首先,“连贯”作为语言学术语是Widdowson(1973)提出的。前人在讨论“连贯”这一术语时,常常与“衔接”一词进行区分。
韩礼德与哈桑(1976)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即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连贯是采用这种手段所得到的结果,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陈海庆、张绍杰(2004)提出,言内行为中的有形连贯,连贯是通过语篇内一系列的结构或非结构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言外行为中的隐形连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是依赖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Hobbs(1979)指出,语篇是否连贯,不取决于是否有表面上的连接形式,而是取决于受话人能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周永红(2008)认为衔接是实现连贯的重要条件,衔接不是实现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来实现连接语篇的目的,是有形的、显性的;而连贯处于语篇的深层,是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达到使语篇通顺的目的。
综上可知,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语义的关联,通过逻辑推理而达到语义连贯,是一种主观意识,存在于语篇的深层。而关联词语是一种形合的衔接手段。因此,用“连贯”来命名是不合适的。
其次,“顺递”虽然是一种衔接手段,但是用“顺递”来命名一种关联词语,它所连接的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分句的次序是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作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这显然是极不合适的。
丁力(1999)从逻辑学角度提出顺递句的基本句法格式为“不但p,而且q”。
徐阳春(2001)从复句角度指出递进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顺递、转递和推论递进”三类。
陈淑芳(2008)、韩淑靖(2011)、张剑萍(2011)分别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从复句提到:1.递进包括“顺递、反逼递进和反递”三种;2.顺递是具有顺承关系基础的递进。
由此可知,用“顺递”来命名不仅完全不合理,而且容易让人在很多不同概念上产生混淆。这对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关于“顺承关联词”和“承接关联词”两个名称,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难取舍的两种名称。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义:“顺”:③使方向一致;使有条理次序。“承”:④继续;接续。“接”:②连接;使连接。
罗晓英,邵敬敏(2006)解释:语义上“顺承”,即向同一个方向加强。“可”除了顺承之外,还可以用于逆承。“逆承”有转折的意思。
肖奚强、王灿龙(2008)提出:“之所以”小句在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承接上文所提及的A,由A至A1,进而引出B。一般认为“之所以……是因为”与“因为……所以”都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不难看出,“承接”仅表示一种承上的作用,和顺序关系不大。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并列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还是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它们都是在承接上句,启发下句。顺着上文语义的方向承接下去,即为顺承,如顺承关系;逆着上文语义的方向承接下去,就是逆承,如转折关系。
“按顺序”是本文顺承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复句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用“顺承”一词来命名似乎是最合适的,它既能体现“按顺序”的意思,也能体现上下文的“承接”关系。
关于“承接”和“顺承”的关系,刘世儒(1963)指出承接复句分为三种类型:1.顺承的——“依时间而鱼贯”,“时间的先后,就是构成这种复句的重要因素”。分句间常用“跟着、接着、然后、于是”等连词。2.推探的——“按事理而蝉联”,“下句对上句或推论效果,或探索原因”。分句间常用“那么、只好、因此、所以、以便、免得、可见、原来”等连词。3.解断的——下句对上句加以解析或推断。分句间常用“就是说、这就是说、例如、总之、总而言之”等词组或句子来临时充当关联成分。
刘世儒的说法虽不是完全正确,但是他能认识到承接关联词语与顺承关联词语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三、结语
众所周知,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开始。然而,分类必须在已正名、有明确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鉴于前人对顺承关联词语纷繁复杂的命名的不利情况:“顺承、连贯、承接、顺递”四种名称常常被混为一谈,因此对顺承关联词语正名有其必要性。因此,本文确定“顺承关联词语”为相对恰当的名称,其内涵:顺承关联词语是指表示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的关系词语,包括“就”“便”“于是”“然后”“后来”“接着”“跟着”,“首先”“起先”“先”“再”“又”“终于”“随后”,“才”“可见”“最后”“从而”“从此”“继而”等词语。它们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顺承关联词语可以连接词语、分句、句群乃至篇章,在复句中明确顺承关系,起显示、选示、转化或强化前后分句之间按顺序相继而下的意义的作用。
(本文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0BYY006]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创新项目[09TS04]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郭昭穆.复句分类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1980,(4).
[3]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陈月明.《马氏文通》虚词学说中的几个问题[A].候精一.《马
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吕叔湘.吕叔湘全集(中国文法要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2002.
[6]钱乃荣.现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韩荔华.实用现代汉语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9]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
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6).
[10]丁力.反逼“别说”句[D].湖北大学,1999.
[11]徐阳春.递进句式的语义、语用考察[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1,(3).
[12]陈淑芳.对“连……都……”结构焦点及其篇章来源的考察[D].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13]韩淑靖.“不说”递进复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1.
[14]张剑萍.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递进复句习得研究[D].东北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罗晓英,邵敬敏.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J].暨
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6]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小句篇章功能论略[J].世界汉语
教学,2008,(3).
(周杨钰 宋春阳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