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视角初探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_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频道首播的《正是青春璀璨时》,以三线建设者方云鹤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展现三线建设者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和为国奉献的豪迈人生,重现三线建设的故事。
  这部取材新颖、背景宏大、意义深远的主旋律电视剧,一经推出就成为“爆款”,获得了较高收视率。在电视开机率持续走低的今天,《正是青春璀璨时》靠什么吸引受众?笔者通过此文从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方面来分析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探究其强大传播力背后的“秘密武器”。
  一、反映一个时代的声音
  好的影视作品和优秀文学作品一样,总是反映一个时代的声音,关注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关注着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关注着那个时代的人真真切切的工作生活状态。这就是好电影的高明之处,从大时代里截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片段呈现给受众,与受众形成心理共鸣、情感共鸣,实现电影高质量传播。
  《正是青春璀璨时》一剧,取材于三线建设时代。上个世纪60年代,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无数人从东北、沿海一带走进贵州,走进六盘水,挥洒青春与汗水,凭着“不想爹不想妈,挖不出煤不回家”的英雄气概,扎根大山,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赞歌。《正是青春璀璨时》聚焦在贵州六盘水发生的故事,着力展现“三线人”的家国情怀,讴歌他们爱党爱国精神。
  反映时代声音是电影传播的重要方面。《正是青春璀璨时》的热播,再一次印证了只有发出时代好声音,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纵览这部剧,我们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理解时代声音与传播的关系。
  第一个维度,时代成就传播“爆点”。
  围绕三线建设时代大背景进行讲述,是《正是青春璀璨时》这部电视剧的“根”和“魂”。国内影视制作行业发展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这个题材却甚少被触及,直到近几年才有零星的一些呈现。
  稀缺的电影题材,往往是有传播价值的。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收官之际,三线建设这个题材被搬上屏幕,浓墨重彩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亲历过三线建设的人,寻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让没有亲历过的人,知悉了这段历史。
  更重要的是,在快节奏、强压力的生活之下,更多的人通过这部电视,再次感受到了人生价值的真谛,唤醒了很多人心底那一份“把自己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浪潮”的勇气和自觉。
  时代成就的“爆点”,这个“爆点”其实正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遗产”在当代的回响。三线建设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这部电视剧,在今天的受众中引发了共鸣,很多观众在弹幕或者留言中写下的“原来真有这样的一群人”“致敬,为我们幸福生活拼命的人”“看着、看着,我默默地留下了眼泪”“原本以为我爷爷只是个普通工人,小时候也好奇他从吉林老家来贵州做什么,现在我才知道,他们才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一代”等諸多评价,可以说是片子带给每一个人的真切感动。也可以理解为,是那个奋斗的时代投影到每一个人心里,掀起了阵阵“涟漪”。
  第二个维度,时代促成传播“骨架”。
  万丈高楼平地起,有效的传播,需要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这个基础,就是时代促成的坚实“骨架”。从《正是青春璀璨时》这部电视剧来看,时间跨度从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期间国家发生的沧桑巨变,在这部剧中的故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无论是战天斗地的奋斗,还是改革开放的转型,再到面向新时代的憧憬,以时间轴线作为主干,中间不断衍生枝干,构成了整部电视剧完整的“骨架”。
  《正是青春璀璨时》开篇,就把观众的视线拉回到了60年代,这是第一个大节点,里面通过方云鹤等人主动请缨,扎根大西南的故事,展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在这里面,有“翻天覆地慨而慷”的奋斗,有“谁的青春不迷茫”的矛盾,更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所有这些都以小见大地描绘了时代的印记。从第31集后,《正是青春璀璨时》把关注点放在了改革开放这个大节点,通过人物的感情纠葛,矿务局改革的阵痛等等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了改革开放这个扭转乾坤的大时代背景。最后,以一种蒙太奇的手法,回望历史,更展望未来。三个节点,环环相扣,让传播更加地立体和丰满。
  第三个维度,时代点燃传播“激情”。
  每一个时代都有值得珍藏的记忆,特别是通过影视剧的方式,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更容易入脑入心,形成大众记忆。《正是青春璀璨时》正是这样的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它描述的是小人物,讲的是平凡事,却因为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引起了广大受众内心的共鸣。
  重拾一个时代的声音,往往能唤出别样精彩。《正是青春璀璨时》这部剧,回首历史、解读历史、点赞历史,成功地唤醒了当代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对那个年代的崇敬,让更多的人愿意坐下来,用心用情欣赏,这其实就是时代的感召力,点燃了传播的“激情”,成为了传播的最大砝码。
  二、讲好一个时代的故事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现代社会,资讯越来越发达,传播也越来越快。但是“快”,意味着“速食品”越来越多,“营养品”越来越少。每年拍摄上千部影视作品,能让人看得入心、看得意犹未尽的却越来越少。
  与同期播出的电视剧相比,《正是青春璀璨时》播出之初并非观众心目中的大热之选。之所以能在没有热搜炒作、没有明星粉丝效应的加持下,收视一路走高,“斩获”一众“自来水”,成为今夏的大热剧。笔者以为,其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对故事情节的把控——用好的故事抓住观众视线,以真实的力量牵动电视前一个个家庭的心绪。
  共同记忆是讲述好故事的重要前提。“三线建设”不仅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壮举,更是来自全国各地数百万“三线建设”者的共同记忆。当初的“三线建设”者扎根在西南大地,与当地群众共生活、同奋斗,更是在多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矿区文化”。《正是青春璀璨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种特殊的文化,经过艺术化的加工,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人和事,这不仅是对历史和当年亲历者的尊重,更是让后来的受众触摸到这段热血往昔的关键。对研究“三线建设”的学者和同在“三线建设”相关人们来说,这部主旋律电视剧也观照了人性,体现了人情温暖,让故事有了更大的张力。   着重细节是讲述好故事的重要手段。该剧对“三线建设”历史的考据和再现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冲突和情节的推动上,更表现于无数个细节之中。比如剧中有不少关于饮食的细节就让笔者印象深刻。中国是饮食文化的集大成之地,各地吃的东西各具特色。一餐一饭、围桌举著之间,是国人饮食、家庭,乃至生活的方圆。之前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向我们表明:吃的变迁,是国内影视表现个人奋斗与时代风云的手法中,最亲切也最简洁有力的一种。在剧中的贵州六盘水市,支援“三线建设”的年轻人以东北、沪皖籍为主。剧情初期,“盘河”矿建设的年轻人主食多半以馒头、窝头之类的面食为主,饭后配汤,口味较为清淡,考虑到60年代的全国生活水平,无论是当地还是厂矿的员工,家中饭桌上的菜都是以蒸、煮类的蔬菜为主,需大量用油的炒、炖类食物基本看不到。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年轻人的在当地的不断融入,剧中青年乃至其后来组建的家庭餐桌上,“红色”的比例渐渐变多。笔者周围不少当年“三线建设”的亲历者都对这个细节给予了好评。因为在当时,不少的年轻人就是在同当地人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学会了吃辣,逐步适应、习惯了当地的口味。如今,在贵州不少当年“三线建设”的厂矿区内,也不难发现,居民楼里很多能干的女主人,她们的语言里夹杂了多个地方的口音,能炒出好味的辣子鸡,也会做素鸡、韭菜盒子等不同地方的菜。这些其实是当时“三线建设”的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同当地群众共同奋斗、相互分享、彼此包容的结果。这类背后藏着无数感人故事的细节在剧中比比皆是。正是通过这些匠心独运的细节,观众能够触碰到一个个鲜活热忱的灵魂,从而透过屏幕与他们同呼吸、共喜悲。
  歌颂崇高精神是讲述好故事的重要内核。《正是青春璀璨时》除了展现真实可感的历史细节,更是不遗余力地歌颂崇高精神。“三线建设”精神在当时,是特殊时期对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祖国各地上百万青年,在一声号召下,背起行囊,离开亲人和故土,出发前往当时一穷二白的西部。这些人中,不乏年轻学者、技术精英和政治骨干,踏上征程时他们韶华正好,多年后首次回乡,许多人已白了头发……这样一种不计较个人得失,无任何抱怨,只为建设祖国、只为服务边疆的理想主义精神,恰是时下影视剧市场不可或缺的一剂强心剂,也是如今年轻人面对时代变迁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恰同学少年,为理想洒热血,本就是全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瑰宝。剧中青年用热血芳华谱写那一段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乐章,讴歌的也恰恰是中华文化传承中最为璀璨的民族品性和坚定不移的文化之根。
  三、奏响一个时代的主旋律
  在电视剧里,一个时代里的“青春”是长久不衰的主题,也是国内观众审美疲劳的重灾区。而作为影视剧的创作者们,无论“前浪”、“后浪”,都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去唤起大众的共鸣,并推陈出新,尝试去解构、再塑“青春的价值”。作为一部没有IP没有流量加持的剧集,《正是青春璀璨时》相较于同期的历史题材或青春奋斗作品,能够脱颖而出,靠的其实是“旧瓶装新酒”,还原经典的同时,扣住时代的脉搏,抓住当下的痛点。
  三线精神是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基础的在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精神上的升华,表现为一种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实现之上,舍身为国的奉献精神。建设之初,有大批像剧中人物方云鹤、林雨平、夏文忠等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随着国家一声令下,便无怨无悔地登上列车,马不停蹄地赶往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他们躬耕俯仰在泥土之间,钻研奋斗在荒山野岭之侧,与闭塞艰苦为伴,开拓创新,艰苦创业,造福一方。
  近半个世纪以来,“三线建设”者们以其坚定不移的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一句怨言地走进贫困山区,创造一个个强基固本的国防工程,以身示范带动当地群众加入到建设中来。就像剧中的杨来福,本来是苗寨中的农民,加入了农场以后甚至还成为了农场的开发生产主力。剧中的“三线建设”者们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自我牺牲精神,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担当青春之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在电视剧里,一群年轻人面对生活环境的艰苦,面对发展环境的极为不利条件,没有放弃和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冲向前面,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一切时机,以不断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去设想,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工期、抢进度,用日以继夜的勤奋去搞研究、过难关,挖出了一座座矿井,凿出了一个个隧洞,建起了一条条生产线,硬是在山沟沟里创造出了科技神话,建设实施的许多工程不仅克服了当地复杂的地理因素,超越当时的国际水平,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任务,部分工程还得以沿用至今,为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多地加快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的战略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具有革命精神和创业品格的“三线精神”,放在今天也依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剧内剧外,六盘水这座因“三线建设”而诞生的城市,如今正在攻坚之路上积极地谋求转型;当年扎根的“三线人”,他们的下一代正踏着父辈足迹,怀抱着一样的热忱和勇气,走向田间地头,以青春铺就这片热土的致富之路。开启现代花建设新征程中,三线精神不可或缺,依然激励着新时代的人无私奉献、砥砺拼搏、创新发展。可以说,《正是青春璀璨时》表现出来的主旋律,不仅仅是往昔的激昂乐章、父辈的光荣回忆,更是激励时下青年人不懈奮斗的精神动力。电影展现的“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后无疑问,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璀璨夺目、勾人心魂,都会为那个时代留下最动人的注脚,从而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产生很好的共鸣,形成强有力的传播效果。
  结语
  在光影的世界里,没有什么能比一代代青年的精神被家国情怀点燃更能让人热血沸腾。“三线建设”过程中,青年人们背井离乡,毅然决然地前往一个从未听闻的地方,用血肉之躯去建设祖国的西部,奠定各地工业化的基础。而如今,也有无数的青年怀抱梦想和抱负,离开喧嚣浮华的都市,走进田间地头,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带领当地贫困群众走上了一条更加宽广的脱贫攻坚之路。
  《正是青春璀璨时》传播的内容,谱写了一曲时代之歌、奋斗之歌,唱出了普罗大众的心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预期,达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是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佳作。
  【作者简介】
其他文献
“我们是谁?我们像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源于哲学的种种发问,加拿大现代画家阿历克斯·柯尔维尔将其重复。那些古老的命题在时间中恒常煎熬,纵使是填海造山的现代人也未能幸免。焦躁、疲惫、困惑……战争与和平、工业与自然、人类与动物、“我”与“我自己”,现代人往往处于种种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中。游走在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柯尔维尔,用艺术寻找答案。  一、手枪  手枪这一并不具美感的形象作为柯尔维尔画作中的常客,
我们常说影画同源,照相术发明之初,摄影师经常模拟绘画作品的情节、构图及透视等技巧风格进行创作。现在我们又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数字大潮的挑战,利用电脑技术的便捷,影与画在张德福的手中,仿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影画”一般,让人难辨其委,但是由于摄影不似绘画,它的视觉效果更逼真、更立体,实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02年后我开始接触电脑,年近六旬,一切从零开始自学操作。软件是“我形我速”3.0
[摘要] 无论是《简爱》原著,还是2011电影版《简爱》,都体现了简爱对血缘亲情、男女爱情、人间真情的追寻,也正是她体验的、以及她理解和追求的人间同类之爱照亮了我们孤寂的生命之路。从童年到成年,寻找生命的暖色,是每个生命都要经历的情感成长历程,《简爱》原著及2011电影版都展现出了这样一种浑厚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 《简爱》 电影 成长 孤独 暖色  自1847年问世之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
[摘要]《夜宴》讲述了一场权力与欲望交织的历史中衍生出的宫闹政变。它的音乐,也更多地倾向落寞和凄凉。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失望中更加绝望。这些音符仿佛跨千年而来,尽情地诠释着这场古老的悲剧。  [关键词]《夜宴》 音乐 表现力    五代十国,烽火四起的年代。一段宫廷政变,即是一场血腥之灾。弑兄夺嫂、子报父仇,权力与欲望交织的历史中衍生出了一场豪华奢侈的“夜宴”《夜宴》庞大的叙事场景给我们呈现出一片
2020年,一部由喜剧短片编织而成的集锦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引发广泛关注,折射出了短片艺术多维度、多形态地介入到当下的影视创作之中。虽然这部电影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但在宁浩、徐峥、陈思诚、闫非与彭大魔、邓超与俞白眉等人的执导之下,五部风格各异的喜剧短片呈现出了不同的导演思维以及艺术个性,这部喜剧电影也为当下的影视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如何看待短片电影的作者问题。可以说,在喜剧短片创作日益显露的
王情 1988年出生,山东沂水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供职于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国家注册拍卖师。  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主流是以徐悲鸿为代表并享有盖世之誉的徐悲鸿学派。这个学派坚持走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借鉴西方艺术之长,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优秀传统,融中西艺术成就于一体,开中国绘画新境界。在这个学派的徐悲鸿弟子中黄养辉是其中最杰出者之一,研究黄养辉先生的艺术成就可得徐悲鸿学派之精髓。著名
摘要 静物画是油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艺术家和杰出的作品来。何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以独特的韵味和手法,将静物画的意境表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映像出人们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变化。这种表现方式不仅构成了作者独有的语言符号,也丰富了我们对于现代语境下的静物画艺术发展历程及方向及的认知。  关键词 静物画 表现主义 后印象主义    静物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最
摘 要: 本文以南京仙林大学城9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调研的方式对该校学生及其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的负责人员、实施状况及效果进行调研分析,进而提出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关键词: 高校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内涵 建设目标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幅度增加,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为推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发[2011]1
摘要: 自黑格尔以来,艺术终结的论调始终不绝于耳。然而,舒斯特曼比较乐观地认为,如今“艺术的终结”的美学现状只不过显示了一种旧有的哲学框架的衰落,一种身体和精神两分、艺术和生活两分模式的崩溃和不合时宜。正像其著作《生活即审美》副题“艺术终结后的审美选择”所提示的那样,舒斯特曼认为,对于今天的审美选择来说,审美复兴最有前途的选择应该是发现并扩大艺术的领域,使得审美经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并最终朝向艺术
摘要 倪瓒绘画以幽远简淡为宗,多借枯索之物寄情寓意,画风疏远萧散,荒寒静寂。这种洋溢于幅面之间饱含着深沉内蕴的意境与情思,正是其据儒、依老、逃禅精神本源的折射和映照。  关键词 倪瓒 荒寒 精神本源    元季四家之一的倪瓒,其绘画时常在宁静的氛围中,透露着一种冷寂清幽、萧疏荒寒的气息,古木孤亭、淡云微拖,一派凄清的景象。在他的视野中,绚烂的世界凝固成如冰的墨色,雍容富丽的色彩被汰尽,剩下的只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