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南充市财政局坚持项目推动战略,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加大农业投入的有利机遇,强化工作举措,优化财政支农方式,扎实推进重大支农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项目建成后,积极创新管护方式,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效能,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也突显出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南充市重大支农项目建设管护现状
各县(市、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后管护模式。
1.成功探索“大林模式”。顺庆区在现代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协会组织、规模发展”,有效破解了丘区农民“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五无”难题,成功探索出“大林模式”。以石香炉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成立于2007年,占地50余亩,现有成员18户,存栏蛋鸡12万只,年获纯利近200万元,户均达10万元左右,同时,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发展蛋鸡养殖。财政投入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合作社建舍补助、改善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形成资产产权归合作社所有。在管护方面,由合作社通过成员大会商议、表决,业主共同出资投劳,统一维修管护。该模式既增强了养殖户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努力推动“龙兴”模式。西充县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合组织,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以四川龙兴公司为例,该公司创建于2006年,占地2000余亩,总投资1.1亿元,公司集种养和加工于一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功创建“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以西充锦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在常林、凤鸣、中岭三个乡镇建育肥猪场7个,年可出栏优质育肥猪10万头,采取“统一提供猪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开展防疫、统一进行销售”的“五统一”方式,积极鼓励农民入园养殖,目前已有农户105户入园,户均年纯收入达8万元。政府重大支农项目投入资金形成资产的建后管护,在业主租赁期间,合同约定资产产权属公司所有,资产管护工作由公司负责。合同约定租赁期满,若公司继续租用土地,管理权限和管护权不变,若租赁关系不存在,则该部分资产通过合法程序将产权移交村组集体和农民个人,根据当时情况制定具体管护方案,以确保项目资产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3.创新发展“联户五卡”机制。阆中市在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过程中,按照民办公助方式,创新发展“联户五卡”机制,通过建立产权登记卡、任务明白卡、资金筹集卡、投劳记载卡和国补资金卡,让农民群众有明白权、做明白事、筹明白钱、投明白工、有明白账,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项目建成后,为确保建成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先后出台了《阆中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办法》和《阆中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资金管理办法》,由阆中市人民政府颁发产权证书,将建后工程产权落实到受益农户或联户。市财政每年落实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项目工程建后管护奖补。各项目村成立了专门的用水协会,坚持以工程养工程,开展综合经营,在收取的水费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工程管护费用。项目乡镇、村和片区水利水保站对项目建后管理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评比,考核结果作为奖补资金兑现的依据。“联户五卡”制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小农水”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项目建后资产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资产权属不清。在支农项目实施中,对项目建成的公益性资产,如田间道路、排灌沟渠、山坪塘、泵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大部分地方没有明确划定权属,管护制度也不完善,导致项目建成后,管护主体不明,管护责任不清,管护难度较大。
(二)管护意识淡薄。由于当前一些支农项目建成时间较短,损毁程度还不严重,因此,部分群众和项目主管部门对建后管护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当前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农村人口不足1/3,且大多为老人和小孩,文化素质不高,对支农项目建后管护意识较淡薄,缺乏管护责任心。
(三)管护资金投入不足。项目管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数地方都未安排专项管护资金,也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筹措渠道。对一些小型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所需资金仅能依靠村组或农户自行解决;而对较大型工程的修缮,由于所需资金相对较多,仅靠村组或农户难以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强化建后管护责任意识。一是要坚持“民建、民管、民受益”原则,以民办公助方式实施重大支农项目,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兑现项目资金,充分体现农民群众主体地位,调动群众参与决策、筹资、建设、管护的积极性。二是在编报项目实施方案时,要把管护内容纳入其中,对项目实施区域要科学规划设计,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建后管护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要加大对支农项目建后管护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在项目乡镇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制作板报等方式,让项目建后管护的相关政策、制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农民群众对项目资产管护的责任意识。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群众对项目资产的维权意识。
(二)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建后管护资金投入。解决重大支农项目建后管护问题,资金投入是关键所在,要拓宽管护资金筹措渠道,建议采取专账核算、专户管理方式,在县级财政设立重大支农项目建后管护基金,基金包括:①进一步完善农民“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制度,将农民自筹管护资金纳入基金账户统一管理;②从项目资金中按一定比例适当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建后管护基金;③市、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部分资金专项用于重大支农项目建后管护工作。
(三)发挥地方政府职能,明确项目建后管护主体。一是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政府职能,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管护,出台支农项目建后管护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健全项目工程建后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制定工程建后管护制度和管护细则,成立管护队伍,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原则,明晰设施所有权,对项目建设后形成的资产量化到农户、村组集体或者专合组织。四是积极探索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产权流转方式,明确项目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特别是跨村(社)或跨乡(镇)的公益设施,应由村组或县、乡(镇)政府组织管理。
(四)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增强项目建后监管力度。一是要充分发挥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作用,市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以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要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项目建设完成后,要制定项目后期管护奖惩和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建后管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管护工作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三是强化对项目的绩效考评工作,定期对项目区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将项目建后管护工作与以后年度安排项目资金挂钩,对管护差的乡镇停止继续安排项目资金。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财政局农业科)
责任编辑:洪峰
一、南充市重大支农项目建设管护现状
各县(市、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后管护模式。
1.成功探索“大林模式”。顺庆区在现代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协会组织、规模发展”,有效破解了丘区农民“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五无”难题,成功探索出“大林模式”。以石香炉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成立于2007年,占地50余亩,现有成员18户,存栏蛋鸡12万只,年获纯利近200万元,户均达10万元左右,同时,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发展蛋鸡养殖。财政投入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合作社建舍补助、改善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形成资产产权归合作社所有。在管护方面,由合作社通过成员大会商议、表决,业主共同出资投劳,统一维修管护。该模式既增强了养殖户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努力推动“龙兴”模式。西充县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合组织,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以四川龙兴公司为例,该公司创建于2006年,占地2000余亩,总投资1.1亿元,公司集种养和加工于一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功创建“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以西充锦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在常林、凤鸣、中岭三个乡镇建育肥猪场7个,年可出栏优质育肥猪10万头,采取“统一提供猪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开展防疫、统一进行销售”的“五统一”方式,积极鼓励农民入园养殖,目前已有农户105户入园,户均年纯收入达8万元。政府重大支农项目投入资金形成资产的建后管护,在业主租赁期间,合同约定资产产权属公司所有,资产管护工作由公司负责。合同约定租赁期满,若公司继续租用土地,管理权限和管护权不变,若租赁关系不存在,则该部分资产通过合法程序将产权移交村组集体和农民个人,根据当时情况制定具体管护方案,以确保项目资产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3.创新发展“联户五卡”机制。阆中市在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过程中,按照民办公助方式,创新发展“联户五卡”机制,通过建立产权登记卡、任务明白卡、资金筹集卡、投劳记载卡和国补资金卡,让农民群众有明白权、做明白事、筹明白钱、投明白工、有明白账,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项目建成后,为确保建成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先后出台了《阆中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办法》和《阆中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资金管理办法》,由阆中市人民政府颁发产权证书,将建后工程产权落实到受益农户或联户。市财政每年落实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项目工程建后管护奖补。各项目村成立了专门的用水协会,坚持以工程养工程,开展综合经营,在收取的水费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工程管护费用。项目乡镇、村和片区水利水保站对项目建后管理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评比,考核结果作为奖补资金兑现的依据。“联户五卡”制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小农水”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项目建后资产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资产权属不清。在支农项目实施中,对项目建成的公益性资产,如田间道路、排灌沟渠、山坪塘、泵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大部分地方没有明确划定权属,管护制度也不完善,导致项目建成后,管护主体不明,管护责任不清,管护难度较大。
(二)管护意识淡薄。由于当前一些支农项目建成时间较短,损毁程度还不严重,因此,部分群众和项目主管部门对建后管护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当前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农村人口不足1/3,且大多为老人和小孩,文化素质不高,对支农项目建后管护意识较淡薄,缺乏管护责任心。
(三)管护资金投入不足。项目管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数地方都未安排专项管护资金,也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筹措渠道。对一些小型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所需资金仅能依靠村组或农户自行解决;而对较大型工程的修缮,由于所需资金相对较多,仅靠村组或农户难以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强化建后管护责任意识。一是要坚持“民建、民管、民受益”原则,以民办公助方式实施重大支农项目,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兑现项目资金,充分体现农民群众主体地位,调动群众参与决策、筹资、建设、管护的积极性。二是在编报项目实施方案时,要把管护内容纳入其中,对项目实施区域要科学规划设计,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建后管护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要加大对支农项目建后管护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在项目乡镇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制作板报等方式,让项目建后管护的相关政策、制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农民群众对项目资产管护的责任意识。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群众对项目资产的维权意识。
(二)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建后管护资金投入。解决重大支农项目建后管护问题,资金投入是关键所在,要拓宽管护资金筹措渠道,建议采取专账核算、专户管理方式,在县级财政设立重大支农项目建后管护基金,基金包括:①进一步完善农民“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制度,将农民自筹管护资金纳入基金账户统一管理;②从项目资金中按一定比例适当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建后管护基金;③市、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部分资金专项用于重大支农项目建后管护工作。
(三)发挥地方政府职能,明确项目建后管护主体。一是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政府职能,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管护,出台支农项目建后管护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健全项目工程建后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制定工程建后管护制度和管护细则,成立管护队伍,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原则,明晰设施所有权,对项目建设后形成的资产量化到农户、村组集体或者专合组织。四是积极探索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产权流转方式,明确项目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特别是跨村(社)或跨乡(镇)的公益设施,应由村组或县、乡(镇)政府组织管理。
(四)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增强项目建后监管力度。一是要充分发挥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作用,市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以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要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项目建设完成后,要制定项目后期管护奖惩和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建后管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管护工作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三是强化对项目的绩效考评工作,定期对项目区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将项目建后管护工作与以后年度安排项目资金挂钩,对管护差的乡镇停止继续安排项目资金。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财政局农业科)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