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ma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异的体育考试成绩是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三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创造出来。身体素质是保证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基础,运动技术是基本条件,而心理素质是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重要保证,健康体魄的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学校体育是这一责任的主渠道,其中体育教育是中心环节。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关心的是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随着人们自身认识的变化,对健康有了全新的概念,不是体质好、四肢发达的简单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并认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这就十分清楚的把健康作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指标相统一的现代观念呈现给人类。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树立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基本活动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
  1.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与增强学生体质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可塑性强,为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体质健康基础,不仅是他们在学生阶段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也是他们终身健康的需要。尽管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打下的体质健康基础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但基础的好坏却又与未来的心理和体质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和体质健康知识以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制定并实施在体质锻炼中所遵循的各项体育卫生要求措施,用以帮助与指导进行科学的、合理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强健康的目的。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和心理的认识水平,提高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了解与体育锻炼确切相关的营养、卫生、安全防范、药物等方面的知识,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水平包括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主要是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状态、行为反应品质、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自律能力与自我心理素质、调解能力等。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生动、和谐友善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温馨和情感的喜悦。如在“体育园地”上课时,园地除发挥优育主渠道的功能外,其本身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活动中有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增强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利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校风校纪的逐渐好转。“体育园地”里五颜六色的器械和和谐协调的设计、疏落有致的布局、怡人的氛围、活泼优雅的动作都能给学生以优美的陶冶,让学生们自力更生参加建“园”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吃苦耐劳、自己动手的精神,充分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保持充沛的精力,更有利于各科文化知识的学习。
  3.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才是现实生活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即有个体练习又要有与集体相配合的练习活动,即有接受别人的保护与帮助,又有主动保护与帮助别人的责任,即有个体的的自我竞争又有与他人或其他团体的比赛活动。我们经常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无精打采、生活悲观、不求进取。通过体育活动,使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与联系,能更好的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团结交往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要求贯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和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从而得到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的有用人才。
  收稿日期:2009-02-21
其他文献
【摘要】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协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三个机制的法制化是促进公权与私权平衡协调的关键。  【关键词】公权;私权;和谐社会;措施    改革开放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治安、住房、安全生产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行政违法、司法不
期刊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广大同行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教学生活化已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理想课堂。但让思想品德课堂不仅活起来,而且活得有效,却是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践,我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提倡课堂生活化必须处理好“人机关系”,使多媒体为教学服务 听过一节课,幻灯片内容可谓是一一俱全,应有尽有。但孰不知课件幻灯片过多,内容过
期刊
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和体会,在此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  1. 引导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我比较
期刊
1. 应该注重生物试验教学的原因 我们知道生物探究试验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生物试验活动或模拟生物家的试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生物的知识还可以体验生物的过程,了解生物的方法,受到生物价值观的熏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可见探究试验在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过程中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
期刊
【摘要】语感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概念。但语感和语感教学问题一直是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促进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特别是正在逐步兴起的语感教学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如果,不弄清什么是“语感”,又怎么培养“语感”,也就是说教学会失去方向感,具体的教学行为会缺乏指向性。  【关键词】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风格感    Shallow talk the lang
期刊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想开始的。”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因此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想象,对培养创新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1. 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丰富表象积累,进行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我们
期刊
后进生时刻围绕着初中的教学,后进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后进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后进生学习和进步。因此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教师恰当地设计实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笔者就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强化上浅谈几点体会。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现代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成功,必然是在良好的教学情景下展开的,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更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处于协调的兴奋状态.
期刊
探究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推出后,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探究性教学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因自身科学素养的限制及对《标准》理解的偏差,对探究学习产生了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许多貌似热闹、自主的探究,实则流于形式。下面我谈谈本人对探究性学习的几点理解,以供各位同行探讨。  1. 选中探究学习的内容 有效的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只用一种探
期刊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新型的语文教师应如何来进行作文教学,来改变学生厌写、怕写的现状,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了这个问题:  作文是语文的窗户。语文成绩的好坏,通过作文来透视。可见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更不可忽视。在新课程下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呢?  1.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