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4C3-PVP纳米片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_yan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修饰的碳化钽(Ta4C3)纳米片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合成并表征Ta4C3-PVP纳米片。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DA-MB-231细胞对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Ta4C3-PVP纳米片的摄取情况。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a4C3-PVP纳米片对MDA-MB-231细胞的毒性。将MDA-MB-2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Ta4C3-PVP组、单纯照射组和Ta4C3-PVP+照射组,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改变,酶标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DNA双链断裂(DSBs)分子标志物γH2AX焦点形成及有丝分裂灾难形成。

结果

成功合成Ta4C3-PVP纳米片,呈薄片形貌,水动力直径和厚度分别约为143.93和1.35 nm。FITC标记的Ta4C3-PVP被MDA-MB-231细胞摄取后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Ta4C3-PVP纳米片在浓度高达400 μg/ml时,对MDA-MB-231细胞无明显毒性。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50和100 μg/ml Ta4C3-PVP预处理使受照MDA-MB-231细胞的存活曲线分别较单纯照射组下移,且呈浓度依赖性,低、高浓度Ta4C3-PVP预处理的放射增敏比(SERD0)分别为1.21和1.45。Ta4C3-PVP+照射组于照射后2和12 h细胞内ROS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q=20.01、7.193,P< 0.05),于照射后1、4和8 h Ta4C3-PVP+照射组含≥5个γH2AX焦点的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q=36.78、14.87、8.217,P< 0.05),Ta4C3-PVP+照射组于照射后24和48 h的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q=14.02、7.015,P< 0.05),Ta4C3-PVP+照射组于照射后72 h的有丝分裂灾难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q=16.33,P< 0.05)。

结论

Ta4C3-PVP纳米片通过提高辐射诱导的ROS水平增强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其他文献
患者女,53岁。上腹部疼痛不适20 d。腹部CT示胰腺体部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大小约8 mm×6 mm,边界清晰。行腹腔镜下"胰体尾+脾脏"切除,术中胰腺体尾部触及直径约1 cm肿块。低倍镜下肿瘤境界尚清,周围穿插少量胰腺腺泡及胰岛,中央区导管扩张,被覆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无异型性。间质梭形细胞密集增生,细胞短梭状,胞质稀疏。免疫表型:间质梭形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均强
期刊
期刊
沙砾性假痛风或白垩性假痛风是一种焦磷酸钙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内纤维软骨或透明软骨及其周围滑膜、韧带、肌腱和关节囊的总称,是临床极少发生的一种罕见病例,尤其在颞下颌。该文就该病的临床特点、分型、影像及发病诱因、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讨论。
期刊
目的调查云南省部分地区大米和玉米放射性核素水平,充实云南地区食品放射性水平基线数据,评估其对居民产生的健康风险。方法依据国家标准《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高纯锗γ能谱分析通用方法》《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总则》《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对云南省20个县(区)大米和玉米样品进行放射性核素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大米样品中238U、232Th、226Ra、40K和
目的探索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前后血清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活性的变化以及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血清犬尿氨酸(Kyn)及Kyn∶色氨酸(Trp)比值评估早期NSCLC患者SBRT治疗前后IDO的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BRT治疗的30例早期NSCLC患者,利用高效液相
目的通过建立本医疗机构胸部CT辐射剂量参考水平与警示值,并以此指导本院进行胸部CT扫描方案与检查流程的优化,控制CT受检者所受剂量水平。方法连续调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进行胸部CT扫描的205 511例受检者资料,根据检查时间将受检者分为改进前和改进后两组。改进前组为2018年度进行胸部CT检查的受检者,共90 507例,改进后组为2019年度进行检
期刊
当今电离辐射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探索有效的防护策略是放射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及时使用辐射防护剂是减少电离辐射对机体正常组织损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大量基于清除自由基、增强DNA损伤修复、诱导辐照组织缺氧及旁效应阻滞等机制的新型辐射防护剂逐渐被开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的多种辐射防护剂及其潜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探索新型电离辐射医学防护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目的探讨术后辅助放疗对N2期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6年间收录的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化疗或术后辅助放化疗的N2期1 20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其中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化疗的有627例(手术+化疗组),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放化疗的有581例(手术+放化疗组)。分析并比较术后辅助放疗对N2期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
组蛋白修饰在细胞DNA损伤修复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组蛋白修饰可以在参与招募DNA损伤修复因子、创建染色质开放结构和建立组蛋白抑制性标记等方面影响细胞对辐射的应答。同时,调控组蛋白修饰方式可以影响DNA损伤修复的过程,进而影响辐射敏感性。本文就组蛋白修饰影响DNA损伤修复过程与辐射敏感性的机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