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课题编号:2012HD——06
摘要: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在新时期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日显局限,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打破现有的教学组合形式,针对素描、色彩、构成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重组,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新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造型基础训练;色彩基础训练;材料工艺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基础课教学模式现状
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通常包括素描、色彩、构成等三大板块,而教学模式多是采取临摹与写生,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从而使得基础课教学成为为提高技术而深入刻画,为逼真而画的现状。当然,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的培养可增强学生在艺术设计当中的艺术表现力,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总结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具有其局限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物体形态表象的描摹,对形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物体的表面,缺乏理性分析,从而丧失思维了主动性和自主创造力。然而,这种主动性创意思维的缺失对于一个今后即将走上艺术设计道路的从业者或是设计师来说是致命的。
此外,传统基础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彼此孤立的教学现状也是相当普遍,导致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修完基础课程后,不能具备综合运用素面、色彩、构成知识的能力,我们常常发现,这些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在面对某一设计课题时往往一筹莫展,不知从而下手。综上所述,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已不能较好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传统基础课教学模式存在的客观局限,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可通过以下方面进行尝试性改革与重组。
二、探索基础课教学新模式
基础课教学新模式是将原有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进行打散,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整合重组,每个“专题”教学的完成过程要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依次具体划为造型基础训练、色彩基础训练和材料工艺训练三部分。
(一)造型基础训练造型基础训练主要是围绕造型和空间的构成结构进行分析和描绘,让学生在画面上揭示物体的结构特征、空间的位置、光影关系以及平面投影和立体透视的关系,并且要注意构图的完整性和视觉美感,引导学生将认识和艺术感知相结合,表达物体的形状、结构、明暗和空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造型结构、空间结构、尺度比例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图形的语言对物体和空间进行分析和表述,提升学生的视觉审美、技术图解和表述能力,从而为创新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针对学生设计思维及方法运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分析、思维和表述的能力,使其理性分析能力和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为下续课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色彩基础训练色彩基础训练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表现物体和景物的能力;物体及景物的色彩平、立面分解与归纳重构。在色彩基础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色彩的物理性质与感官的心理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反应,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观察与描绘技能,还要具备多角度多视点的理解能力,取得对各种环境中的物体色彩属性和空间色调的整体认识,开发学生的分析、理解、创造的心智思维;使学生能有机地联系所学专业,实现色彩写生描绘与色彩设计的技能,最终达到为专业设计课程前的基础演练目标。第二部分的课程内容为:色彩的解读;色立体;色彩的心理知觉。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色彩原理的基本知识进行图形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一系列实验与练习中体验色彩变化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一阶段的训练要使学生能够从人对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的原理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相结合的法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抽象思维,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的可变换性,对色彩进行以基本元素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组合、配量并创造出理想、新颖与审美的设计色彩。
(三)材料工艺训练材料工艺训练是学生在掌握了上述的造型能力、色彩运用能力的基础之上,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材料特性、掌握工艺技能,为下一步的设计实践做准备的训练课程。其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材料感知”和“工艺体验”。此项训练主要是围绕着材料与造型、工艺与技术进行体验研究,用课题设计的形式将上述内容融合于课程之中,进行制作和训练。要求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并揭示出造型与材料、工艺与结构以及表面处理的特征。让学生学习一些材料知识和工具使用方法,掌握一些专业基本技能。通过课程内容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常用材料、工艺方法、材料结构以及表面处理具有艺术感知的能力,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的内容为“材料实验”、“材料应用艺术与技术”,主要围绕着材料与造型形态,材料应用技术进行技能和思维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材料与造型、与工艺、与结构、与表面处理的关系,揭示物体的形态特征,并注意在作业中是否体现了自身的体验,作品是否体现了完整性和视觉美感。第二部分的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部分材料知识和工具使用基础后,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让学生具有专业的眼光,能够艺术性的运用常规材料、工艺方法、材料结构以及表面处理的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对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组,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艺术设计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要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起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基础课教学成效的最优化。
摘要: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在新时期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日显局限,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打破现有的教学组合形式,针对素描、色彩、构成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重组,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新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造型基础训练;色彩基础训练;材料工艺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基础课教学模式现状
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通常包括素描、色彩、构成等三大板块,而教学模式多是采取临摹与写生,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技巧。从而使得基础课教学成为为提高技术而深入刻画,为逼真而画的现状。当然,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的培养可增强学生在艺术设计当中的艺术表现力,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总结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具有其局限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物体形态表象的描摹,对形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物体的表面,缺乏理性分析,从而丧失思维了主动性和自主创造力。然而,这种主动性创意思维的缺失对于一个今后即将走上艺术设计道路的从业者或是设计师来说是致命的。
此外,传统基础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彼此孤立的教学现状也是相当普遍,导致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修完基础课程后,不能具备综合运用素面、色彩、构成知识的能力,我们常常发现,这些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在面对某一设计课题时往往一筹莫展,不知从而下手。综上所述,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已不能较好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传统基础课教学模式存在的客观局限,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可通过以下方面进行尝试性改革与重组。
二、探索基础课教学新模式
基础课教学新模式是将原有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进行打散,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整合重组,每个“专题”教学的完成过程要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依次具体划为造型基础训练、色彩基础训练和材料工艺训练三部分。
(一)造型基础训练造型基础训练主要是围绕造型和空间的构成结构进行分析和描绘,让学生在画面上揭示物体的结构特征、空间的位置、光影关系以及平面投影和立体透视的关系,并且要注意构图的完整性和视觉美感,引导学生将认识和艺术感知相结合,表达物体的形状、结构、明暗和空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造型结构、空间结构、尺度比例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图形的语言对物体和空间进行分析和表述,提升学生的视觉审美、技术图解和表述能力,从而为创新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针对学生设计思维及方法运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分析、思维和表述的能力,使其理性分析能力和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为下续课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色彩基础训练色彩基础训练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表现物体和景物的能力;物体及景物的色彩平、立面分解与归纳重构。在色彩基础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色彩的物理性质与感官的心理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反应,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观察与描绘技能,还要具备多角度多视点的理解能力,取得对各种环境中的物体色彩属性和空间色调的整体认识,开发学生的分析、理解、创造的心智思维;使学生能有机地联系所学专业,实现色彩写生描绘与色彩设计的技能,最终达到为专业设计课程前的基础演练目标。第二部分的课程内容为:色彩的解读;色立体;色彩的心理知觉。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色彩原理的基本知识进行图形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一系列实验与练习中体验色彩变化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一阶段的训练要使学生能够从人对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的原理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相结合的法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抽象思维,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的可变换性,对色彩进行以基本元素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组合、配量并创造出理想、新颖与审美的设计色彩。
(三)材料工艺训练材料工艺训练是学生在掌握了上述的造型能力、色彩运用能力的基础之上,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材料特性、掌握工艺技能,为下一步的设计实践做准备的训练课程。其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材料感知”和“工艺体验”。此项训练主要是围绕着材料与造型、工艺与技术进行体验研究,用课题设计的形式将上述内容融合于课程之中,进行制作和训练。要求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并揭示出造型与材料、工艺与结构以及表面处理的特征。让学生学习一些材料知识和工具使用方法,掌握一些专业基本技能。通过课程内容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常用材料、工艺方法、材料结构以及表面处理具有艺术感知的能力,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的内容为“材料实验”、“材料应用艺术与技术”,主要围绕着材料与造型形态,材料应用技术进行技能和思维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材料与造型、与工艺、与结构、与表面处理的关系,揭示物体的形态特征,并注意在作业中是否体现了自身的体验,作品是否体现了完整性和视觉美感。第二部分的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部分材料知识和工具使用基础后,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让学生具有专业的眼光,能够艺术性的运用常规材料、工艺方法、材料结构以及表面处理的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对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组,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艺术设计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要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起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基础课教学成效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