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新作《第七天》的作品特色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七天》是余华先生的最新力作,关于这部作品也引发了众多争议,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作品的叙述角度、与余华代表作《活着》进行对比这两大点,来分析《第七天》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同时论证这部作品的优势及相较其他作品的优点,认为其不失为余华先生笔下不同风格的一部优秀的代表作。
  【关键词】:鬼魂;视角;亡灵;社会;争议
  前言
  我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先生及其众多作品都为我们所熟知,如《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及《现实一种》等等,其作品甚至也改编成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并为大众所欣赏及称道。2013年,余华先生的新作《第七天》问世,这部作品是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的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讲述了一个名叫杨飞的主人公去世后的所见所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暴露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作品共分为七天,每一天为一独立章节,分别讲述了杨飞及其妻子之间、养父养母、生父生母、路遇其他不幸之人等等的小故事。在作品中,也保留了他一贯的现实风格,如殡仪馆中也是等级制度鲜明的、社会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等社会残酷面,但同时也杂糅着人间之爱,有毫无血缘的亲情关系、温馨又无奈的爱情以及在人去世之后那个世界中那种纯净、无邪、轻松、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大爱等。
  这部作品在上市之后引起了文学界的热议,评价也都褒贬不一。部分人认为这部作品主要记述了时下社会新闻事件,称其作品为“新闻串烧”、“平庸简报”或“段子杂文”等,认为其学术性、文学性大大降低,甚至不能称作一部小说作品,社会新闻性过于强,同时感情过于生硬、泛滥等。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其作品不落俗套,作品视角新颖,并深入当下,故事衔接巧妙并引人深思。以下我将对作品《第七天》的艺术特色进行浅要分析。
  一、作品的叙述视角
  作者在作品通篇都采用了一个鬼魂的视角来叙述,突破了余华先生以往的传统作品,这对他来说也算是一次新的尝试或者挑战,而这种新的视角也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所在。在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有众多作品以鬼魂为表现对象。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品中描写了众多如林四娘、公孙九娘、小狐仙等鬼魂形象,也多让人动容、感慨与同情。恰如《第七天》中杨飞、鼠妹等角色的设定。这些角色都隐含了深深的悲剧色彩与反讽的意味,都是从鬼混视角和感受出发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冷漠和丑恶。比如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主人公杨飞去殡仪馆的情景,发现原来连火化一个人都需要对他进行三六九等分别对待,这种以一个魂灵的视角描写出这种场景尤其让人觉得荒诞、无奈。而作品中这样的无奈比比皆是,如强拆的残酷、鼠妹的悲惨等。与此同时,作者也以鬼混的视角讲述了真情,如杨飞与其养父的感情、小情侣之间的爱情、鬼魂之间彼此的谦让与尊重等。这种强烈的反差充斥着小说的始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也更体现是一种荒诞的效果。这种人世间的险恶和变成鬼魂来到另一世界的和谐的描写,也更深刻的讽刺了社会中的现象,引人深思。这种以鬼魂视角描写的方式,也代表了死亡叙述的新维度。
  在《第七天》中,作者着重描写和表现了鬼魂的不同特质。首先作者肯定了人类的精神崇高与真善美的一面,如小说中伍超为了给女友鼠妹一个安身之所而甘愿卖肾最后死亡、主人公杨飞看到李青割腕自杀的新闻而忘记淘宝被大火吞噬而亡等,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深情在某种程度也缓和了社会新闻式的冷漠语言,而增添了些许的温情和希望;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揭示了这些温情的灵魂背后也有着精神的匮乏,如伍超卖肾的背后是一群被利欲熏心、丧失医德的黑心医生、李青的鬼魂在于杨飞交谈后以一句淡淡的“朋友为我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而分别等等,爱情的崇高被反讽消解了,作者在肯定崇高的同时也揭示了当下残忍冷酷的现实,人类被欲望驱使已忘记精神价值的追求,最终变为强者的横行霸道以及弱者的逆来顺受等等社会恶象,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余华的独特视角还体现在他笔下所描述的亡灵们的世界,也是我在阅读作品时感觉非常有画面感的,如他描述到:“在那个世界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樹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1]这段话让人感觉到平和、安逸和踏实,正如他笔下的亡灵们的世界,没有纷争没有不平等,和谐而生,超脱一切世俗的烦忧。余华在做门中运用了虚幻、飘渺的手法来体现这样一个和谐的世界,反衬着当今社会的残忍、冷血等等。既有虛幻和谐的亡灵世界、又有现实社会的残酷冷漠,虚实结合,互相交叉。魔幻和现实很好的结合为一体,这是一种虚实结合、以不同视角来体现当今社会问题及表现作者理想中的希望、期待,而不只是一种社会新闻、热门事件的“大杂烩”,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是不够客观的。《第七天》这部作品,是灌注了作者思想与情感的、可以启发读者深思的一部作品。
  二、与经典作品《活着》进行对比
  在余华新作《第七天》发布后,不少人表示出对作品的质疑,认为《第七天》是余华耗费七年而创作的一部失败的作品,作品语言缺乏真情实感,故事空洞,只是众多社会新闻的拼凑叠加等等;但另一部分读者则认为《第七天》中表达出对精神的关怀,以独特角度反映出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等等。面对褒贬不一的评论,余华表示:“假如要说出一部最能够代表我全部风格的小说,只能是这一部,因为从我八十年的作品一直到现在作品里的因素都包含进去了。”“我已经写了三十年的小说,如果没有文学的意义,我不会动手。”[2]他的这段话不仅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更是对《第七天》的一种公开辩护。正如《第七天》与余华先生之前引起轰动的作品《活着》相比,既有相似处又有相异之点,也可以说是余华先生的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延续与成长。
  《活着》和《第七天》最大的相同点,也是余华一贯以来的风格,即描写死亡,如《活着》中有庆的死、凤霞的死、巧珍的死等等,又如《第七天》中李青的死、鼠妹的死等等,都是讲述故事人物的死亡;同时都是以主人公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如《活着》中的福贵和《第七天》中的杨飞。但有关于死亡的表述和推进故事的方式却有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不同。在《活着》中,作者虽然写了福贵的众多亲人的悲惨离世,然而它所表现的主题则是福贵的一生,突出福贵的生活轨迹,标榜的主题是“活着”,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七天》承继了《活着》部分的叙事风格,但更多的是一种反叛和转型。正如与《活着》的主题“艰难活着”相反的是《第七天》的主题则是“安息”,作品名称之所以是“第七天”,恰是呼应了《旧约·创世纪》中的安息日,余华曾说:“我写《第七天》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把现实世界作为倒影来写的,其实我的重点不在现实世界,是在死亡的世界。我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实世界里的事件只是小说的背景,死无葬身之地才是小说的叙述支撑。”[3]此外,与《活着》不同的一点在于《第七天》已经突破了对个体生命的悲悯呼告转而上升到了对集体伦理的文化反思, 作品中不仅对个人境遇境遇进行关照,更多的是以小见大,以一个鬼魂的视角观察着社会现状,犀利的指出社会现实问题,以至有部分读者认为《第七天》这部作品过于新闻化、热点化。
  三、作品评价褒贬不一
  在余华的小说《第七天》问世以来,一直都争议不断,部分批评者认为作品《第七天》只是对社会新闻的混杂、是报刊摘要和串烧,缺少文学性,作品粗糙和机械化,缺乏生活基础和语言平淡无诗意等等。而好评者不认为作品只是新闻的剪辑和拼贴,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小说对于现在与未来的真诚,“对当代社会的批判与揭橥,对小人物生命存在的关注,折射出余华文学世界的鲁迅传统,聚焦式的‘死亡书写’蕴藉着作家‘向死而生’的精神勇决和悲悯宽容的神性关怀”,小说的语言平淡而富有诗性,冷漠中流溢出温情……无可置否,《第七天》称得上是余华目前最好的小说之一。在褒贬不同的热议中,我认为应客观辩证的看待这部作品,既不可以称其为新闻的摘要汇总,也不完全是无法超越的一部伟大巨著。作品虽有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但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并不仅局限于此,让读者可以从事件背后看到新闻背后的故事,引人深思。
  结语
  余华的《第七天》虽然问世后争论不断,褒贬不一,但客观来说,作品特色是很鲜明的。它的叙述角度不同于其他作品,而是以一個刚死亡、甚至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死亡了鬼魂杨飞的视角来描述整个故事,使读者可以站在一个新的立场上来重新审视社会问题以及人與人间的感情。同时作品中提到了社会中的很多当下的社会问题,这也是争执最多、意义最大的一方面,但这恰恰也是《第七天》的一个作品特色,作者不仅是对这些社会事件的单纯描述,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反映社会问题时同时提出了问题背后的无奈、残酷和挣扎,以及展现了死亡后“亡灵们的世界”的纯洁无暇、和谐无纷争的状态,这也是作者提出的理想世界的样子,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索,取其精华,这也正是我们对待文学作品最应有的态度。
  注释:
  [1] 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225页
  [2]《余华长篇小说< 第七天> 学术研讨会纪要》,《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 期
  [3]《余华长篇小说< 第七天> 学术研讨会纪要》,《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 期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中国动画电影实现了初步繁荣,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提升。中国动画电影在叙事内涵、叙事角色塑造和叙事选材上具有了明显进步,但是因为在叙事方面核心内质的缺乏,在西方表现手法借鉴方面不成熟,中国动画电影在叙事艺术上依然有很多需要积极探寻的地方。从古老的中华元素中能够汲取素材,在西方动画电影中借鉴艺术表现手法,中国动画电影必将走向光明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叙事艺术;对
期刊
【摘要】:红木家具不仅观赏性好而且耐用,可长期置于家中,很多人喜欢购买红木家具放置于家中,一是用来摆设装饰房间,其次就是为了以后红木家具的增值。那么对于平常红木家具的保养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关键词】:红木家具;保养;擦拭  由红木制作的高档实木家具,经过了多年历史的沿革,如今已具有了许多特色优点,主要有:  一、功能合理 红木家具不如一般现代家具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吗?这是一般人的认识误区。
期刊
1 引 言  大学是每个人向往的地方,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活里,学会公寓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公寓家具则是众多高校容易忽略的一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家具造型层次不齐,设计单一、空间乏味、缺乏时尚感,这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总体目标相互违背,童同样高速发展的教育配套设施发展不成正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公寓不在是一个简单睡觉的地方,更多的是学习、生活,交际,甚至是创新讨论、知识交流的重要场所,这就要
期刊
【摘要】: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结合带有中国元素的传统图案,并且能准确的运用这些传统图案的元素,赋予它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不但能传承下去,而且能提高商品文化和商品的价值。包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有着文化与商品相融合的特性。中国传统图案也被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而且越来越适应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对传统图案的论述和形式美方面的分析,挖掘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需要满足精神层面,与普通主题公园相比,体验性的军事主题公园的逐渐融入人们的视野。 目前,我国军事训练基地虽然较多,但缺乏主题,单一类型,布局简单,缺乏专业设计等问题。因此,军事发展主题公园的建设具有满足公众精神的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军事主题公园和军事拓展等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定义军事拓展主题公园的概念和内容。通过景观设计学、可持续发展原理、景观生态学、景观
期刊
【摘要】:油画人物的创作是主要是由造型、色彩以及构图等其它要素所组成,其并非是对现实的描述,而是对于实际生活的再次创作。油画人物创作的艺术表现是创作人员经过油画将自身的情感转变成极具感染力的一幅作品。  【关键词】:油画人物;艺术创作;表现  1 前言  艺术与生活并不完全相同,然而却在时刻的体现着实际的生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艺术被人们区分成非常多的类别,例如:电影、戏曲以及书法等等,然而各式各
期刊
【摘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工具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颠覆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基础性应用推动着各行业的技术更新。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电视、广播等领域被数字媒体技术突破,表现形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等广泛传播,吸引到大量受众。本文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以探讨和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突破。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期刊
【摘要】:晋祠圣母殿侍女像雕塑中蕴含着一种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价值指导下的造型模式化的女性形象;而向京的女性雕塑中也给人一种蕴含特殊精神情感的女性雕像的感觉,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变化,这是中国女性雕塑在思想文化中人性释放。  【关键词】:女性;人性;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向京;女性雕塑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该圣母殿侍女像制作于北宋元佑年间,主体像圣母邑姜,身披蟒袍,头戴凤冠,气宇不凡端坐于凤椅上,雍容华
期刊
【摘要】:民间剪纸,它的图案繁多,群众参与广泛,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最完整的體现出传统思维的设计特点。而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应用民间剪纸艺术,不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得到了丰富,还可以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又能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开辟一种新的道路。该文主要通过对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分析,找出民间剪纸在景观设计上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民间剪纸;景观设计;应用  前言:  剪纸艺术发源于民间,是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提出的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整一”的美感,“数与美”的阐述,“神学中的美”等艺术理论,加之我对本书和奥古斯丁的思想的学习和理解,并进一步以自身创作为出发点,深入的探讨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书中指出这种方式的表达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观看,它隐含了一种新的艺术心态,为艺术创作和自身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指的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奥古斯丁;整一;数与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