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物”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825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字的形、义来源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本文从字形和文献两方面入手考察了“物”字的本义,并说明了其引申脉络。
  关键词:物 本义 派生
  
  一、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物”字的形、义来源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且看前人的解释:
  (一)《说文解字·牛部》:“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二)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物》:“物亦牛名……勿牛即物牛之省。”
  (三)陆宗达《训诂简论》:“物从旗帜的本义引申为颜色。”
  (四)《汉语大词典》:杂色牛。《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爾牲则具。”
  (五)《汉语大字典》:杂色牛。王国维《释物》:“卜辞云:‘丁酉卜,即贞,后祖乙古十牛。四月。’又云:‘贞,后祖乙古物。四月。’……前云‘古十牛’,后云‘古物’,则‘物’亦牛名。”“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由‘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
  (六)《王力古汉语字典》也认为其本义当为杂色牛,并引《诗经》为例。
  (七)《辞海》:《列子·黄帝》:“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
  此外还有人提出“物”的本义为拉犁的牛。认为“勿”的本义是“犁田”,那么“犁田的牛”就应该在“勿”上加“牛”字,即“物”字。
  综上所述,关于“物”字的本义共有四种解释:①万物。②杂色牛。③旗帜。④犁田的牛。
  二、“物”的本义
  一般来说,考察一个字的本义,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字形,古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的角度研究本义的,这是由汉字本身的性质——表意文字决定的;二是文献证据,这就要求把造字意图和本义区分清楚。本义是指有文献可查的最初的意义。但是,如果凭这两条还不能确定一个字的本义,则还需要借助引申义,也就是说要看这个本义是否能够统帅它的引申义。本文即以此为标准来分析“物”字的本义。
  “物”字从牛,从勿。不管它是形声还是会意,它的本义都应当与“牛”字或“勿”字有关。由此可知,许慎对“物”字本义的说法不可解。“牛”字的本义不必多说。“勿”字《说文解字·勿部》:“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凡勿之属皆从勿。𣃦,勿或从㫃。”段注:“九旗之一也。州里当作大夫士。”由此可知,“勿”的本义是九旗之一,即大夫士所用的旗帜。又段注:“经传多作物,盖𣃦之讹也。”有文献为证:《周礼·春官·司常》:“赞司马颁旗物。王建大常。诸侯建旂。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这里用“物”字代“勿”指旗帜。但“物”的本义并非“旗帜”,若为此义要“牛”字何用?
  “物”的本义当为“杂色牛”。古代旗帜有九种,每面旗帜都以不同的图画为标志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这九种旗帜各有自己的名称。《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及国之大阅,赞司马颁旗物。王建大常,诸侯建旂,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旟,县鄙建旐,道车载旞,斿车载旌,皆画其象焉。”其中“杂帛”为“物”,也就是说“物”即“勿”是杂色旗。同样,在古代社会,由于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关系甚为密切,因此人民将牛细分为很多种,并且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名称。《说文解字·牛部》:“牡,畜父也。从牛土声。”“特,牛父也。从牛寺声。”“牲,牛完全。从牛生声。”等。同时,牛也可按颜色分类,如:牻,白黑杂毛牛;犥,牛黄白色也;牷,牛纯色。那“物”字就指杂色牛。因为“勿”本义为杂色旗,后来要为杂色牛这一事物造字,就采用了“勿”字杂色之义,再加上“牛”字,即造成“物”字,表示杂色牛之义。甲骨卜辞也能说明这一点:在甲骨卜辞中经常有“勿”字与牲畜连用的现象,如:勿马、勿牡、勿牝、勿牛等。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释物》中提到:“卜辞云:‘丁酉卜,即贞,后祖乙古十牛。四月。’又云:‘贞,后祖乙古物。四月。’……前云‘古十牛’,后云‘古物’,则‘物’亦牛名。”“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由‘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这是字形上的证据。
  文献证据主要有《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爾牲则具。”《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只不过“物”字杂色牛之义在文献中使用较少。
  三、“物”本义的繁衍派生
  “勿”字本义为“州里所建旗”,后常被借为否定代词。虽然为“勿”字本义造𣃦,但此字不常用,“经传多作物,盖𣃦之讹也。”因此文献中的旗帜义都用“物”字来表示。一是由于“物”字之形本与“勿”有关,二是由于人们的习惯用法,“物”也就有了“旗帜”的意思。在早期文献中“物”的常用义是“旗帜”,而非本义。所以“物”的引申义多是从“旗帜”这一意义发展而来的。
  词义派生的过程大致是:九旗的区别,有的是画以图像,而杂色旗“物”没有图像,只以绛白两色相杂为特点,即以颜色区别于同类,所以“物”引申训“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类,又有“类”义。推而广之,万物之辨在于其色,因此“物”又引申出“万物”之义。在古代,旗帜是地位和作战的重要标志,在地区区分不同颜色的旗帜,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位,在战场上,看旗帜的不同含义可知进退,即“相旗”。所以“物”又有了动词义“观察”,用来指相各种事物。另外“物”又可指事,事和物往往是不分的。后来,大概在先秦之后“物”又有了一个特指义“精怪”。由此可知,“物”字主要有如下几个义项:
  (一)旗帜
  (1)通帛为旜,杂帛为物。(《周礼·春官·司常》)郑玄注:“通帛为大赤,从周正色,无饰;杂帛者,以帛素饰两侧。”
  (2)赞司马颁旗物。(《周礼·春官·司常》)——此处“旗物”为同义连用。
  (二)颜色
  (3)以五云之物辨吉凶。(《周礼·春官·保章氏》)郑玄注:“物,色也。”
  (4)用牷物。(《周礼·犬人》)郑玄注:“物,色也。”
  (三)类
  (5)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驽马一物。(《周礼·夏官·校人》)郑玄注:“谓以一类相从也。”
  (6)事有其物,物有其容。(《左传·昭公九年》)杜预注:“物,类也。”
  (四)万物
  (7)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8)诚者物之终始。(《礼记·中庸》)郑玄注:“物,万物也。”
  (五)观察
  (9)凡军事,物马而颁之。(《周礼·夏官·校人》)郑玄注:“物马,齐其力。”
  (10)物土方。(《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杜预注:“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
  (六)事
  (11)建一官而三物成。(《左传·襄公三年》)杜预注:“物,事也。”
  (12)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物犹事也。”
  (七)精怪
  (13)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司马贞索隐:“服之三十日,当见鬼物也。”
  (14)有物曰蛇。(《汉书·郊祀志》)颜注云:“物谓鬼神也。”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3]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4]王贵元.“物”字本义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7,(2).
  [5]王月婷.“勿”与“物”意义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1).
  (焦红梅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050091)
其他文献
本文由作者在撰写《李先念传》和《李先念年谱》的过程中,查阅了中央档案馆有关资料整理而成。文中所列的时间,均为国务院办公室讨论通过的时间,或为国务院批复云南省报告的时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学士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唱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三国这一英雄汇萃的时代的神游。确实,自南北朝起,中华大地对于三国的崇拜便从未停息,文
本文以作者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对体操难度动作选择应遵循的原则、选择的技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诸方面加以探讨。以期提高人们对此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这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伤害案。当事人双方因一时的情绪激动而引发斗殴。案发后,双方为了讨回他们自认为天经地义的“公道”而剑拔弩张。在此危情时刻,检察官洞察秋毫,及时介入,平和
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局),有关中央企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部署要求,精简申报
在现实世界中,色彩无形,只能依赖于具体有形的实物而存在。颜色作为一种视觉现象,人们对它的感知是通过它所依附的实物而获得的。所以对颜色进行把握时,人们最初是借助具体的实物去描述。分析汉语中基本的颜色词字形,就会发现这些词语本义都是指具有这些颜色的实物。在最初阶段,“以物呈色”是汉语颜色词的显著特点。而且,在一定阶段内,存在着“名实不分”的现象。  汉民族用语词表达概念时,总是习惯于通过自己身边的具体
【正】 犹他爵士的卡尔·马龙一天下午在街头散步,碰到一位球迷过来打招呼:“嘿,卡尔!我从早上到现在没听新闻,转会有什么进展?又有谁成百万富翁了?”球迷指的是NBA各支
2001年9月24~26日,全省2001年度地州市志办公室主任会议和云南省地方志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昆明召开。全省16个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主任(或主持工作的副主任)、省地方志
基层检察院政工干部处在检察政治工作的第一线,是本单位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可以说,基层检察院政工干部在基层检察建设中地位重要、岗位光荣、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