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在教学中实施这一课程理念,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要进行多样的尝试与探索,穿插法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穿插法是一种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具体教学情境,围绕教学主线,恰当地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影音、活动等,以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时,它能轻松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教学节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效果,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一种有效手段。
余映潮老师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时,就专门提到了“穿插引进”手法,这是一种优化课文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手法,指配合课文教学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它既是一种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并且指出,在阅读课堂上,有穿插就有起伏,有穿插就有波澜,有穿插就有扩展,有穿插就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有穿插就有新的吸引力。
一、诱导式穿插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在上课开始时,我通常在导入部分会采用诱导式穿插,通过插入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阅读文本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立即改变松弛状态,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新课学习中。
如在教丰子恺先生写的《竹影》一文时,上课开始,我用多媒体展示儿童涂鸦:“我家的墙壁──女儿的杰作。”(见图1)因为照片中是我自己女儿所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学生看了这张照片,立马可以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童真童趣,从而老师因势利导问学生回忆是否也曾到处留下过这样的作品?还记得当时你们的爸爸妈妈允许你们这样做吗?这样很快唤起他们童年时相似的回忆,带领学生追随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品味一段难忘的童年生活。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文本的学习。
二、助读式穿插
助读式穿插手法就是用浅近的、生动的、精短的课文分析文章,引导、辅导学生的课堂阅读;或用与课文内容、形式相近的资料降低课文学习的难度。这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教学手法。(余映潮《致语文老师》P94)
学生因为知识面的有限和人生阅历的缺乏,在阅读文本时,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这时老师想通过直接讲述来解答学生的困惑难度很大,往往事倍功半。此时不妨绕个弯子,运用助读式穿插,通过与之相关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疑难的理解。
如《竹影》写孩子们在月光下画竹影,听爸爸讲解中国画知识,得到了一次艺术体验的故事,在课文导读部分提出“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对于这一说法,学生要理解还是很困难的,老师也不可能通过讲解文学、美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深入的阐释。这时,不妨巧妙的运用一下穿插,让学生化难为易的去感知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于是,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丰子恺的漫画《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见图2),同时穿插介绍了阿宝回忆的漫画创作情景:当时妈妈为我洗好脚,穿好袜子,让我自己去穿鞋子。鞋子在凳脚边。我看到凳子光着四只脚怪难看的,便把自己的鞋子给它穿上,又把妹妹的一双新鞋也给凳子穿了,站起身来一看,真有趣!不由得叫起来:“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这一叫惊动了妈妈,她边喊边跑过来:“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眼看着她要来破坏我的“杰作”了,我便努力设法保护现场。忽见爸爸向她使个眼色,叫她先别过来。爸爸很快拿起纸和笔,好似拍照一般,一下子把眼前的景象“摄”入他的速写簿。这幅速写画后来成为父亲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创作实例中,学生水到渠成的感知并初步理解了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童稚活动中的蕴含着艺术和美。
三、 联读式穿插
联读式穿插是从某篇诗文扩展开去,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市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专题研讨,或集中感受某位作者,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知识。(余映潮《致语文老师》P94)通过联读式穿插,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了容量,从而落实新课标中“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真核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如在学习琦君的《春酒》一文时,我给学生穿插了萧乾的《枣核》一文阅读。琦君的“春酒”温柔敦厚、细腻温婉,饱含了童年的美好回忆、对母亲的深情、乡邻的淳朴,更流淌着的是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了能让学生更好体会这位定居美国,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琦君的细腻情怀,我穿插介绍了萧乾的《枣核》。
《枣核》通过几枚枣核,举重若轻,将游子之心与故乡之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文中作者的朋友,为了表达思乡而行动:栽杨柳树,种睡莲;亲手建造“北海”;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未做)。以小见大,作者的朋友说自己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里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通过两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海外华人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不可磨灭的民族情怀。
四、调控式穿插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一事物高度有意注意最长只能维持20分钟,之后注意力会下降。这时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一些教学手段来缓解一下学生注意力的疲劳,激起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此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穿插一些幽默、故事、活动等,能缓解学生学习疲劳,松弛学生绷紧的神经,产生一种愉悦情绪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究,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让整堂课充满活力。
在教授《核舟记》一文时,上课讲到核舟的“船头”部分时,学生已有些疲倦,此时我适时地穿插了一个佛印与东坡的故事:有一次,苏东坡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不露声色。苏东坡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没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就对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立即对道:"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 佛印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一起享用。
这个故事学生一听就乐了,我就借此故事引导学生感知两人之间的友好关系,而故事中佛印作为和尚,却“喜欢吃鱼饮酒”正好加深了学生对佛印“放浪形骸,不拘礼教”这一人物性格的认识。这个故事的穿插,不仅有利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继续下文的学习。
责任编辑 邱 丽
余映潮老师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时,就专门提到了“穿插引进”手法,这是一种优化课文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手法,指配合课文教学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它既是一种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并且指出,在阅读课堂上,有穿插就有起伏,有穿插就有波澜,有穿插就有扩展,有穿插就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有穿插就有新的吸引力。
一、诱导式穿插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在上课开始时,我通常在导入部分会采用诱导式穿插,通过插入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阅读文本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立即改变松弛状态,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新课学习中。
如在教丰子恺先生写的《竹影》一文时,上课开始,我用多媒体展示儿童涂鸦:“我家的墙壁──女儿的杰作。”(见图1)因为照片中是我自己女儿所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学生看了这张照片,立马可以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童真童趣,从而老师因势利导问学生回忆是否也曾到处留下过这样的作品?还记得当时你们的爸爸妈妈允许你们这样做吗?这样很快唤起他们童年时相似的回忆,带领学生追随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品味一段难忘的童年生活。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文本的学习。
二、助读式穿插
助读式穿插手法就是用浅近的、生动的、精短的课文分析文章,引导、辅导学生的课堂阅读;或用与课文内容、形式相近的资料降低课文学习的难度。这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教学手法。(余映潮《致语文老师》P94)
学生因为知识面的有限和人生阅历的缺乏,在阅读文本时,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这时老师想通过直接讲述来解答学生的困惑难度很大,往往事倍功半。此时不妨绕个弯子,运用助读式穿插,通过与之相关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完成对疑难的理解。
如《竹影》写孩子们在月光下画竹影,听爸爸讲解中国画知识,得到了一次艺术体验的故事,在课文导读部分提出“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对于这一说法,学生要理解还是很困难的,老师也不可能通过讲解文学、美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深入的阐释。这时,不妨巧妙的运用一下穿插,让学生化难为易的去感知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于是,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丰子恺的漫画《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见图2),同时穿插介绍了阿宝回忆的漫画创作情景:当时妈妈为我洗好脚,穿好袜子,让我自己去穿鞋子。鞋子在凳脚边。我看到凳子光着四只脚怪难看的,便把自己的鞋子给它穿上,又把妹妹的一双新鞋也给凳子穿了,站起身来一看,真有趣!不由得叫起来:“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这一叫惊动了妈妈,她边喊边跑过来:“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眼看着她要来破坏我的“杰作”了,我便努力设法保护现场。忽见爸爸向她使个眼色,叫她先别过来。爸爸很快拿起纸和笔,好似拍照一般,一下子把眼前的景象“摄”入他的速写簿。这幅速写画后来成为父亲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创作实例中,学生水到渠成的感知并初步理解了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童稚活动中的蕴含着艺术和美。
三、 联读式穿插
联读式穿插是从某篇诗文扩展开去,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市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专题研讨,或集中感受某位作者,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知识。(余映潮《致语文老师》P94)通过联读式穿插,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了容量,从而落实新课标中“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真核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如在学习琦君的《春酒》一文时,我给学生穿插了萧乾的《枣核》一文阅读。琦君的“春酒”温柔敦厚、细腻温婉,饱含了童年的美好回忆、对母亲的深情、乡邻的淳朴,更流淌着的是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了能让学生更好体会这位定居美国,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琦君的细腻情怀,我穿插介绍了萧乾的《枣核》。
《枣核》通过几枚枣核,举重若轻,将游子之心与故乡之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文中作者的朋友,为了表达思乡而行动:栽杨柳树,种睡莲;亲手建造“北海”;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未做)。以小见大,作者的朋友说自己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里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通过两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海外华人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不可磨灭的民族情怀。
四、调控式穿插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一事物高度有意注意最长只能维持20分钟,之后注意力会下降。这时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一些教学手段来缓解一下学生注意力的疲劳,激起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此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穿插一些幽默、故事、活动等,能缓解学生学习疲劳,松弛学生绷紧的神经,产生一种愉悦情绪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究,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让整堂课充满活力。
在教授《核舟记》一文时,上课讲到核舟的“船头”部分时,学生已有些疲倦,此时我适时地穿插了一个佛印与东坡的故事:有一次,苏东坡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不露声色。苏东坡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没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就对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立即对道:"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 佛印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一起享用。
这个故事学生一听就乐了,我就借此故事引导学生感知两人之间的友好关系,而故事中佛印作为和尚,却“喜欢吃鱼饮酒”正好加深了学生对佛印“放浪形骸,不拘礼教”这一人物性格的认识。这个故事的穿插,不仅有利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继续下文的学习。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