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8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一直以来深受世界各国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影响既丰富了本土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也拓展了艺术创作的思维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容易使艺术家们陷入失去中国本土性的泥潭之中。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各类艺术思潮、流派层出不穷。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在这时代大潮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有的文化品格,是笔者在艺术创作中持续思考的课题。本文以空间互动装置作品《归棋》创作的体会为切入点,试图从时代精神、传统文化、自然世界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代艺术创作的植根性问题。

一、时代精神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动力


  纵观人类艺术的发展进程,可以说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独特的时代精神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孕育特有的艺术品貌。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中,置身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人们不断地面临着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变化。与此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无限膨胀以及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都在持续冲击着人们固有的生活、思维模式。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固然会使人们的生活日趋便捷,却也会给人的精神带来种种前所未有的问题。如表面上时空距离的趋近,带来人与人之间实际情感交流的日渐疏远;充斥物欲的社会,使人精神浮躁;喧嚣趋利的市场经济大潮,令人更易迷失自我等等。
  《归棋》即是笔者置身于这一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中,从艺术的角度对当代人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拷问:在喧嚣的时代里,人的心灵应该回归何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是唐代白居易对心灵回归的深层解读。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行进在“来”与“归”的旅程中。心灵回归,是无数生命的渴求与向往。归山隐林,棋中得乐,也是无数智者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归棋》是回归本心之棋,观者在作品前相对而坐,便可一同感受回归本心的安然与宁静。

二、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创作的灵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注入丰富的精神内涵,而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文化品格的当代艺术创作,一定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浸润。可以说,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创作的灵魂。
  《归棋》的创作植根于中国禅宗的回归思想,即将自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寂静中体悟本来清净的平常心。“言有穷而意无尽”,空灵、平淡、朴实的禅学宗风,对中国历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如唐宋名家白居易、王维、苏东坡等名家的作品均蕴含禅意,心物合一,超越了“看山是山”,最终又回归到“看山是山”的超然境界。


上:刘哲 《归棋》 空间互动装置(折叠组合式) 180cm×85cm×35cm 沙子、种子(菩提子) 2015年下:《归棋》在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展出的互动现场





  从材料、色彩以及作品整体氛围的营造上,《归棋》的创作都在向着空灵素雅的禅意靠拢,试图呈现“禅”的美学特质与精神内涵。而在作品整体结构上,笔者在创作时抽取了佛教寺庙建筑的基本元素:以大雄宝殿和宝鼎为中心要素,选取山门、钟楼、鼓楼、法堂、观音殿等元素,通过传统的中轴对称式设计,呈现庄严肃穆之美。棋盘中布置的十八颗棋子,共同演绎着客观世界、人的感官世界,以及感官世界作用于客观世界所形成的另一层次的客观世界。三者相互作用变化,又互成因果的因缘和合关系,使参与者在按照互动规则行棋交流之时,烦恼心回归清净心,是为互动圆满。

三、自然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古往今来,表现自然的力量、赞颂自然于人类社会之巨大意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胜枚举。神奇广博的自然界,不仅是美的源泉,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美国哲学家梭罗曾写下这样的语句:“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忙碌的现代社会,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生活,使得回归自然成为很多人的向往与追求。
  《归棋》使用大自然最本真的材料——沙子作为主要创作材料,寓意生命的诞生与回归。所有生命均由沙石中来,又由此归去。棋子则犹如生命的结晶。天然的植物种子化作一颗颗棋子,在手工刻制的棋盘上,演绎着人与自然的交融,同时也诠释着棋中的哲学。参与者通过互动体验,共同感受自然带来的清新与喜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今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化形态和艺术创作的丰富性早已今非昔比。在中国这样一个有著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灿烂民族文化的国度里,艺术的创作大有进步的空间与资源。中国的当代艺术,必须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并吸取多元文化的精华,以鲜活、独特的艺术品格唤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实现心灵的慰藉。只有这样的当代艺术作品,才能意蕴深远、充满生机。
  (刘哲/深圳画院)
其他文献
近二十年来,我国艺术管理专业蓬勃发展,各大高校,尤其是艺术类专业院校不断开设艺术管理相关专业.艺术管理专业虽然源自西方,但其在我国新时代美育发展的现实情形下,展现出了
[摘要] 科举出身的赵世骏(1863—1927)虽然以末代帝师陈宝琛(1848—1935)为师,但未受“馆阁体”(又称“台阁体”)流弊所裹挟。他始终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之上,书法创作根植而又超脱于帖学,且不涉碑学,对金石碑版书法只是抱以雅玩心态,书风宗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呈现清丽婉媚之面貌。  [关键词] 赵世骏 陈宝琛 帖学 碑学 楷书  清朝末年,“馆阁体”之弊日益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摘要] 书籍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是书籍的包装与设计。本文围绕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实验探索、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等方面论述书籍设计教学中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的结合。高等教育中的书籍设计教学,既要为书籍设计市场培养艺术创意设计师,又要培养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而“艺工同治”便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关键词] 书籍设计 “艺工同治” 教学探索  高等
[摘要] 广允寺是我国南传佛教名刹,其傣汉文化交融的艺风既迥异于缅甸、泰国等地的壁画风格,也有别于汉、藏佛教壁画的形式样貌。在研究分析中,笔者试图探寻与广允寺相同、相近的壁画案例和影响其造型样式的谱系和粉本,通过对广允寺周边南传佛教地区的佛寺的田野考察,以及对云南省内外更为广阔的汉传佛教壁画的考察,力图廓清广允寺壁画风格的特质及其与云南省以外地区佛教艺术的相关联系。  [关键词] 广允寺壁画 风格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大学教材)自2014年7月第一次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迄今已经过去七年.截至2020年,这本普及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图书已经重印了八次.在举步维艰的
期刊
20世纪以来,围绕新与旧、中与西、民族性与时代性等诸多问题展开的论争影响了山水画本体之变革.山水画创作作为对中国传统精神与审美的表达,进入现代情境后,明显受到多种思想
米歇尔·沃格穆特生于德国纽伦堡,以阿尔布雷特·丢勒之师的身份闻名于世.[1]沃格穆特是一位多产的画家和木刻家,其作品从纽伦堡广泛销售到各地并留存至今.然而和丢勒完全不
期刊
[摘要] “考古学理论与艺术考古”课程希望指导艺术院校史论类研究生以拉丁美洲史和中、南美洲考古专题为切入点,系统掌握现代考古学经典与前沿理论知识,从而令传统上侧重于历史、语言的文献史料研究路径实现一种新的关键转向。该课程的支撑材料为拉丁美洲考古的相关收获。借此着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差异极大的认识跨度和背景条件下提升对各类艺术遗存的发现和解释能力,逐步形成独立于传统历史学之外的专业化研究新思维。同
2020年11月23日至12月8日,“大美之艺·厚德之行——2020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双年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了学校美术学类173位教师共330余件作品,是检阅和展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