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例说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剩——粥、剩——饭、剩——菜汤!”用南通方言吟来,有着独特的韵味。
  这是一长期从事语言研究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沉潜反覆”[1]、“因声求气”[2]时爱用的例子。在南通话中,入声的“粥”与阳去的“饭”,一短一长、一抑一扬,配合起来,抑扬疾徐顿挫,极为和谐。新派南通话已诵不出这样的苍凉、抗坠。
  诚然,“沉潜反覆”、“因声求气”并非什么新鲜话题。“情动而辞发”[3],“从声音证入”[4]有助于理会文章的“行气遣辞”[5]。理会了“行气遣辞”,有助于懂得文章的“命意立格”,懂得文章的体势神味,懂得文章的神妙。这一切又需要反复深入探求之。如是言说,桐城姚鼐倡导过,寿镜吾翁躬行过,前辈先生“拿来”过。然而,随着大量非语文、反语文活动侵入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不再书声朗朗,我们的“感受”“体验”不再具有穿透的力度,我们跳动的心儿亦不能静默而涵泳。如是气象,使得“沉潜反覆”“因声求气”大有旧话重提的必要了。笔者仅以教学中的几个实例,从声韵的选择、节奏的安排、虚词的配置三个方面,谈谈“因声求气”对于准确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有一处方言讹读:“‘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阵”念成“层”,是北方人的发音特点,作为江南富阳人的郁达夫很清楚。那么推敲起音韵来,何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呢?沉潜涵泳,从意义层面看,“阵”讲的是时间的延续,“层”表现的是程度的覆加。随着秋雨的到来,秋凉的程度在逐渐加深,这显然与全文“清、静、悲凉”的写景基调是一致的。从语音看,“阵”的声调本为阳去,现代北京话是由高而降的51调值,读来干脆、短促,而“层”则不同,35的阳平调值,声音由低而高攀升,显得高扬、悠长。这悠扬的声调与“雨后斜桥影里”站着的“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微叹”是相吻合的。作者称北方的“秋雨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中国的秋的深味”、“到底”的感受,只有在故都能体味到,因而“缓慢悠闲”的微叹,是“到底”的感受的外在表现之一,是作者最深沉的内心慨叹,——如“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个世纪30年代初的郁达夫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在主流话语下,他离开如火如荼的左翼文艺运动,做闲云野鹤,显名士风流,只能是个消极的“他者”(为社会公则反对,为社会所否定)。在自我认同与整体认同混为一谈的世界观里,中国知识分子们常常是痛苦的,而人道主义趋势又赋予个体以至尊的内在价值,他们只有在放逐中才能找到自我认同,于是郁达夫放逐了自我。但郁达夫毕竟是个中国知识分子,他不愿也不会离经叛道得太远,二律悖反的矛盾煎熬着他,感于秋,“情动而辞发”,喷薄欲出的内心激荡和“欲说还休”的深沉、内敛、克制,便恰到好处地凝聚在这“微叹”中了。
  推敲音韵领会思想感情的例子还有,如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中有两处句式调整:一、“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即“开落的莲花”;二、“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亦即“向晚的青石街道”。这里句式的调整,反映的是音韵选择的过程。“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落”与“过”韵母相同,第一节两句压韵,使得音节和谐。“花”,阴平,声音饱满响亮;“落”,去声,声音短促。从音乐旋律看,后者与第一节奠定的低沉舒徐的基调、创设的优美深婉的意境吻合。同时它还赋予诗歌以渐进性的动态美感,我们仿佛感受到思妇红颜日渐消退、心力日渐憔悴的过程。与此相反,“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向晚”以饱和的音响收煞,除了压韵和同样有丰富的渐进性、暗示性外,也使等待的心情显得跌宕起伏。它是由寂寞而封闭的中间环节,是“紧掩”的因,也是心由等待而归于失落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波澜。饱和的音响、微微扬起的声调,切合了这样的起伏。
  吟诵、比较、揣摩,才能领会作者选择音韵对于思想情感表达的奥义。单音节词的声韵的玩味有助于表达思想感情,而整个句子节奏的安排也不能忽视。仍以《错误》为例,第一节两行诗,一短一长低二格排列。短促的句子,暗示着过客匆匆;长句暗示思念、等待之长。“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那”与“如”两个单音节词一抑一扬,异音相从,互为呼应,抗坠和谐;且“那”与“如”形成两个较长的停顿,其后各跟着一个构成排比的较紧密、较短促的停顿,这样疾徐顿挫有致,音响效果绵长。仿佛季节漫长,等侯亦漫长,日复一日,时间在流,无声的,悠远的。等待中的主人公的处境、心境如何,诗句给人以广阔的联想空间,有丰富的暗示性。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也有这样的音响效果,甚至鲁迅的杂文中亦不乏这样的精妙。
  除了声韵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外,虚词的配置也有助于表达思想感情。《项脊轩志》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体察虚词的语气,可以感悟作者所寄托的情感。如: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例(1)“凡”是对“始”和“已”的总括,显见大家庭衰败的景象已不是一朝一夕,配上语气助词“矣”,不能释怀之感慨溢于言表。
  例(2)中 的“已”是时间副词,表明“亭亭如盖”的情态已然形成;回想种树人和种树时的情形,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句末的“矣”就有了深沉的情味。可谓悲从中来,不能断绝。两句话表面上都是客观叙述,但文字的后面却有万千波澜,如果忽视了这些虚词所表现的“性情”,就很难体察到这里的情感,而要准确体察这里的情感,反复诵读,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在诵读中体悟,便是最佳选择了。吟味虚词,理会情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个很好的例子,这里不再赘述。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干杯未醉嗬……”,“微笑”着,一面吟诵,一面“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寿先生自然是为体悟到其中的体势神味而陶醉着,鲁迅先生显然也是明白其中的壶奥的,只不过它不适合于小学生罢了。
  形式为宾,内容为主。写作从情感出发,因而“情动而辞发”;阅读“披文以入情”,故“从声音证入”,因声求气。
  
  注释:
  [1]方东树《仪卫轩文集·书惜抱先生墓志铭后》
  [2)张裕钊《与吴质甫书》
  [3]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4]姚鼐《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
  [5]同上
  
  (徐晓岚,江苏省南通中学)
其他文献
包壳是将软质封面经摆壳后包住硬质纸板四边。其操作顺序是先包天头、地脚两边,经塞角后再包前口两边(如图11),保证四面包边都能与纸板和中径黏合牢固。
在矩阵的向量函数和矩阵的Kronecker积的基础上定义了矩阵的部分向量函数,利用Moore-Penrose的有关知识给出了矩阵方程的Hankel矩阵解的结构和性质.
四川是农业资源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中籼稻常年产量排全国第四位,油菜籽产量排全国第二位,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和油菜籽生产大省:水稻和油菜籽生产在四川省粮食增
为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对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7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并发症32例,发生率41.02%.其中:术后感染4
一、内江市国有粮食企业基本情况截止2013年6月.全市保留有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14户,其中:市直属企业1户.五县(区)下属企业13户:银行信用等级AA级以上企业4户.A级企业7户.未评定信用
近年来,四川省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围绕企业“规模小、资产散、盈利低”的难题,着力于创新思路,攻坚破难,指导企业树立、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
国有粮食企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栽体,是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市场与价格基本稳定的得力抓手。本文概述了张家港市国有粮企改革的历程、主要做法。分析了改革中遇到的
成都方言中有一类特殊的结构,ABB/从B式重叠形式。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其中的ABB式形容词结构并从其构成方式规则性、语义表达的生动性以及语法功能的特殊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和
摘 要:本文举出山西榆次方言中的六个常用词语,说明其读音来源、可能有的本字及演变过程。  关键词:山西榆次方言读音本字    榆次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晋中市,东与寿阳县交界,南与太谷县接壤,西与清徐县毗邻,西北与太原市相连。下面就榆次方言中几个常用词进行考证:  飏[ia]:扔、抛。如:  (1)快把这些烂东西飏了哇。  (2)我把香蕉皮飏的甚地方呀?  《说文·风部》:“飏,风所飞扬也。”《玉篇·风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企业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从取消统购统销到“四分开一完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直至完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基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