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0
现阶段,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他们往往理论与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时常与岗位不相适应,在此有必要在教育中培养他们融入企业文化的教育,让他们早日进入角色。
一、融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融入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融入企业文化方式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groupmeeting”(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3、消除“6O分万岁”思想,培养“零缺陷”意识
企业文化中常有一句口号“质量即是生命”,“零缺陷”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与质量密不可分,一个细微的差错,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中职教育是为企业一线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其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牢固的“零缺陷”意识,追求工作质量的精益求精。
4、减少理想主义色彩,培养求真务实精神
“求实”可以说是企业精神的表述中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确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务实的作风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虽然这两个字也常出现在一些学校的校训中,但在校学生对它却很难有切身的体会。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又与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相对隔绝,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情怀。这种理想主义却常常演变为脱离企业实际的孤芳自赏的思维方式。如设计的产品虽然看似完美,但却因成本太高,市场无法接受;又如制定的工艺方案完全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忽视了企业实际运作实施的可行性。这种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因此我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在传授技术、训练技能的同时,还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运作,多给学生提供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减少理想主义色彩,才能使中职毕业生真正适应岗位的要求。
现阶段,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他们往往理论与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时常与岗位不相适应,在此有必要在教育中培养他们融入企业文化的教育,让他们早日进入角色。
一、融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融入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融入企业文化方式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groupmeeting”(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3、消除“6O分万岁”思想,培养“零缺陷”意识
企业文化中常有一句口号“质量即是生命”,“零缺陷”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与质量密不可分,一个细微的差错,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中职教育是为企业一线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其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牢固的“零缺陷”意识,追求工作质量的精益求精。
4、减少理想主义色彩,培养求真务实精神
“求实”可以说是企业精神的表述中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确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务实的作风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虽然这两个字也常出现在一些学校的校训中,但在校学生对它却很难有切身的体会。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又与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相对隔绝,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情怀。这种理想主义却常常演变为脱离企业实际的孤芳自赏的思维方式。如设计的产品虽然看似完美,但却因成本太高,市场无法接受;又如制定的工艺方案完全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忽视了企业实际运作实施的可行性。这种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因此我们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在传授技术、训练技能的同时,还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运作,多给学生提供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减少理想主义色彩,才能使中职毕业生真正适应岗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