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先进文化贵在先进
文化泛指人类在其历史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通常所称的文化则是人类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精神文明同义的先进文化,更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赋予文化以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一切符合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文化都属于先进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先进文化、主流理论真正深入到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成为自觉的思想要求和行为规范。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发展,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和错误思想交相混杂,优秀文化传统和封建迷信影响着不同人,歪理学说冒用科学的名义不时泛起。因此,我们必须分清正确与谬误、科学与迷信,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抑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 文化浪潮中的大学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盛行的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它排斥个体价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笼罩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神圣光环,雷峰精神、大公无私,是每个年青人努力追求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是,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脚步迈进八十年代的门槛后,这些神圣光环的鲜亮色彩,便被现实的困惑逐渐冲洗得暗淡无光了。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多元化的社会矛盾日益由隐性状态转向显性并公开化了,这使大学生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困惑、怀疑甚至否定,继而产生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如果说这种转型在八十年代末的大学生群体中业已完成,那么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大学生,则进一步凸现了。这种“务实价值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无可厚非。但是,隐藏在这种“关注自我”的背后,却是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倾向。
一是人生理想的失重。共产主义理想在这种功利性追求中受到严重的削弱,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一旦被一种功利性的物质欲望的追求所取代时,理想主义就变成了实用主义。目前,不少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现实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理想的失重,名利的升温,就会淡漠精神,藐视奉献,就必然会变成“低级趣味”的,碌碌无为的庸俗之辈。
二是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思想较重。随着改革开放和一些不正确思想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待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产生了许多变化,表现在:只顾自己的利益、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只认“老乡”、“朋友”,在选举、评优等工作中时时有表现:个人享乐主义现象严重,遵循“今朝有酒今朝醉”、“潇洒走一回”的及时享乐原则。这都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
三是拜金主义的兴起。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越来越崇拜富贵,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四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在学习期间,不注重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过多的经商赚钱。当前大学生中这种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五是价值偶像的错位。“追星族”、“追款族”几乎满校皆是,但对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却敬而远之。
六是对优良传统的冷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大学生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他们对忆苦思甜、饮水思源、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等嗤之以鼻,嘲讽有加,而对追求时髦、频频聚餐、乱倒饭菜等现象却丝毫不感觉出破费甚至浪费的成分。当代大学生的“贵族”心理越来越严重。
文化是历史创造的积淀,也是历史联系的纽带,它具有塑造人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功能,为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手段和工具。
大学生一进入校门,就接触到中外文化。强烈的主体意识,是大学生们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关注社会变化,而逆反心理又使他们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理论和现实。因此,大学生对现实的人生不满足于上代人给予的理论,但理论性欠缺又使他们极易陷入自我的迷宫,引起价值取向的变化。
三、加强高校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培育创新人才结合起来;与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德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德育课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可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仅靠德育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有关专业课中,亦可融入道德教育。
“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要使社会道德规范为学生所接受,除教化外,还需要践履,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等都是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检验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的正确性,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需要,促进大学生们的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转化。我们可以围绕重大时间、重要纪念日对有关社会道德进行教育。围绕某个主题,组织学生对有关社会道德现象展开讨论,或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报告,通过那些问题的探讨,可以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积极发挥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推进理论学习。经常举办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弘扬人文精神,通过不断的人文知识介绍,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情操。此外强占阵地,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的宣传教育阵地,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加大投入,加快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同时加大校园网的管理力度和水平,加强防范措施,提高防范技术保障,有效防止非法内容和不健康信息进行传播。二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个体意志力,是学生能够自觉预防,抵制“网上垃圾”的污染。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思想教育网站建设。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驾御网络媒体的技术能力和自律力;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地把握校园文化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把各种工作落到实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一定要用社会的意识形态来引导校园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主流文化在校园的主导地位。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能否使这一由高层知识群体形成的文化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代表,对推动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作为青年知识分子,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把握着较高的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重视培养和吸收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从而确保优秀青年紧密团结靠拢在党组织的周围,不断壮大高校党的队伍,提高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地位的有力保证。
社会主义文化是主导,但不是唯一。纵观人类的文化进化史,可以发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创新,都不可能在某种单一文化中进行。文化的创新只能携带着不同文化信息的多元文化碰撞、摩擦和融合中才能发生。在15世纪以后的西方,如果没有古希腊文化的付出和基督教文化的碰撞,就不可能出现16世纪到18世纪长达200年之久的文化创新。在中国文化进化史上,如果没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唐代出现的儒、道、释三家文化的创新性融合,就不可能出现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和唐文明的鼎盛,面临着诸多选择的大学生,应该抓住重点,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不被移风易俗所羁绊,兼收并蓄,引领新文化,创新新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文化泛指人类在其历史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通常所称的文化则是人类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精神文明同义的先进文化,更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赋予文化以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一切符合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文化都属于先进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先进文化、主流理论真正深入到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成为自觉的思想要求和行为规范。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发展,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和错误思想交相混杂,优秀文化传统和封建迷信影响着不同人,歪理学说冒用科学的名义不时泛起。因此,我们必须分清正确与谬误、科学与迷信,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抑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 文化浪潮中的大学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盛行的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它排斥个体价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笼罩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神圣光环,雷峰精神、大公无私,是每个年青人努力追求的崇高思想境界。但是,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脚步迈进八十年代的门槛后,这些神圣光环的鲜亮色彩,便被现实的困惑逐渐冲洗得暗淡无光了。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多元化的社会矛盾日益由隐性状态转向显性并公开化了,这使大学生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困惑、怀疑甚至否定,继而产生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如果说这种转型在八十年代末的大学生群体中业已完成,那么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大学生,则进一步凸现了。这种“务实价值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无可厚非。但是,隐藏在这种“关注自我”的背后,却是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倾向。
一是人生理想的失重。共产主义理想在这种功利性追求中受到严重的削弱,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一旦被一种功利性的物质欲望的追求所取代时,理想主义就变成了实用主义。目前,不少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现实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理想的失重,名利的升温,就会淡漠精神,藐视奉献,就必然会变成“低级趣味”的,碌碌无为的庸俗之辈。
二是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思想较重。随着改革开放和一些不正确思想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待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产生了许多变化,表现在:只顾自己的利益、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只认“老乡”、“朋友”,在选举、评优等工作中时时有表现:个人享乐主义现象严重,遵循“今朝有酒今朝醉”、“潇洒走一回”的及时享乐原则。这都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
三是拜金主义的兴起。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越来越崇拜富贵,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四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在学习期间,不注重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过多的经商赚钱。当前大学生中这种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五是价值偶像的错位。“追星族”、“追款族”几乎满校皆是,但对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却敬而远之。
六是对优良传统的冷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大学生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他们对忆苦思甜、饮水思源、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等嗤之以鼻,嘲讽有加,而对追求时髦、频频聚餐、乱倒饭菜等现象却丝毫不感觉出破费甚至浪费的成分。当代大学生的“贵族”心理越来越严重。
文化是历史创造的积淀,也是历史联系的纽带,它具有塑造人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功能,为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手段和工具。
大学生一进入校门,就接触到中外文化。强烈的主体意识,是大学生们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关注社会变化,而逆反心理又使他们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理论和现实。因此,大学生对现实的人生不满足于上代人给予的理论,但理论性欠缺又使他们极易陷入自我的迷宫,引起价值取向的变化。
三、加强高校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培育创新人才结合起来;与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德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德育课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可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仅靠德育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有关专业课中,亦可融入道德教育。
“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要使社会道德规范为学生所接受,除教化外,还需要践履,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等都是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检验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的正确性,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需要,促进大学生们的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转化。我们可以围绕重大时间、重要纪念日对有关社会道德进行教育。围绕某个主题,组织学生对有关社会道德现象展开讨论,或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报告,通过那些问题的探讨,可以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积极发挥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推进理论学习。经常举办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弘扬人文精神,通过不断的人文知识介绍,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情操。此外强占阵地,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的宣传教育阵地,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加大投入,加快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同时加大校园网的管理力度和水平,加强防范措施,提高防范技术保障,有效防止非法内容和不健康信息进行传播。二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个体意志力,是学生能够自觉预防,抵制“网上垃圾”的污染。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思想教育网站建设。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驾御网络媒体的技术能力和自律力;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地把握校园文化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把各种工作落到实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一定要用社会的意识形态来引导校园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主流文化在校园的主导地位。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能否使这一由高层知识群体形成的文化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代表,对推动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作为青年知识分子,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把握着较高的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重视培养和吸收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从而确保优秀青年紧密团结靠拢在党组织的周围,不断壮大高校党的队伍,提高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地位的有力保证。
社会主义文化是主导,但不是唯一。纵观人类的文化进化史,可以发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创新,都不可能在某种单一文化中进行。文化的创新只能携带着不同文化信息的多元文化碰撞、摩擦和融合中才能发生。在15世纪以后的西方,如果没有古希腊文化的付出和基督教文化的碰撞,就不可能出现16世纪到18世纪长达200年之久的文化创新。在中国文化进化史上,如果没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唐代出现的儒、道、释三家文化的创新性融合,就不可能出现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和唐文明的鼎盛,面临着诸多选择的大学生,应该抓住重点,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不被移风易俗所羁绊,兼收并蓄,引领新文化,创新新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