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难仅用一个词去清楚地描绘年终总决赛,正如伦敦这座城,多元和包容中,却又透着矛盾与排他。你热爱她,你说,她亲民,在岁末的冬日,她带来暖暖温情:你厌恶她,你说,她徒有其表,英国人骨子里的固执和散漫从未消失;你漠视她,你说,与温布尔登相比,她不过是个舶来品。无论态度几何,有一点毋庸置疑,在那一周,她是网坛当仁不让的焦点。
这一年,英国人可谓过足了网球瘾。在经历了温网和奥运两次草场之旅后,年终,在城市的另一头,他们再度迎来和高级别网球赛事亲密接触的机会。
“这真的是总决赛?”
总决赛的比赛场馆——O2体育馆,坐落于动人的泰晤士河畔。球员们每天坐船往返于酒店和赛场之间,尽品河之韵味。在O2体育馆往南仅3英里处,就是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本初子午线从这里穿过,东、西半球以此为界。若非要给伦敦总决赛烙上一个宏大的印记,人们可以大胆地说,瞧,它在世界的中心。
静静流淌的泰晤士河,万众瞩目的世界中心,总决赛似乎带着点儿这些年人人都爱沾上几分的“文艺清新”气质。可惜,高傲的英国人总能颠覆你的想象。
走出离球场最近的地铁站北格林威治站,立刻就能望见球场上方的“千禧园顶”。可别以为是它设计惊艳或气势磅礴才让你一眼发现,而是那像一把大伞一样的顶篷,看上去正如伞的材质,弱不禁风,似乎随时会倒。从场馆内耸出的几根黄色柱子,则更令人疑惑:这是还未建设完全的建筑工地吗?于是,笔者们有足够的底气相信,球员、ATP官员或是国外观众对旗忠网球中心“白玉兰”球场的盛赞,绝非是恭维。
由于O2最早是为演唱会而生,如今也常是各大歌手的开唱地,因此,在地铁站去场馆的途中,能看见包括Bon Jovi、Michael Jackson在内的诸多明星照片。然而,网球时刻,赛场外的宣传也只是一些选手图片。和奥运前夕没有太多的报道一样,英国人一贯的作风即是如此。
接下来的一切可能令人有些崩溃。开赛前两天,球员陆续抵达伦敦并召开赛前新闻发布会。由于发布会前领取采访证件需要时间,笔者特意提前了40分钟。根据ATP邮件信息,证件在场馆入口处领取,可入口并无任何领证窗口,只有一个指示牌提示“新闻中心”的方向,但那是在场馆内部。果然,新闻中心入口处的保安无情地把笔者拦下,可他并不知情领证具体位置,只是告诉说,“可能是在另外一边。”在笔者绕完大半圈球场无果又回到入口处后,恰好遇见一位已经领完证件的记者,方知是在入口外30米处临时搭建的棚内。
笔者怎么都没有想到,在总决赛这样的高端赛事中,会有不起眼的临时建筑存在。加之领证时的等候,到达发布厅时,已经距计划时间过去了六分钟!若非费德勒迟到了10分钟,笔者可能因此错过这场发布会。
在新闻中心,笔者再次体会到了总决赛“屌丝”。新闻中心不过是个较之领证处而言更大的棚而已,地板更是脆弱,即便是穿平底鞋,也能清楚地听到脚下的“吱吱”声。与旗忠网球中心那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完备硬件相比,真是相去甚远。
“嘿!我离费德勒只有一米!”
切莫就因伦敦总决赛硬件的“不给力”给它“差评”,有时,“平民”反而成就了“亲民”。
在O2体育馆,球迷与球员的距离很近,不算场边的家属或明星专座,离球场最近的座位属于普通网球迷。下层看台的上方才是包厢,这一点在国内的网球赛事中不可想象。不管是上海大师赛,还是中网公开赛,离球场最近的座位是大片包厢,这些包厢只在热门场次才可能满座,而真球迷却在高空的“山顶”上观看比赛,不失为讽刺。可以说,O2体育馆把最好的位置留给了那些真正热爱网球的人们。
另外,与温布尔登严苛的购票方式和火爆的销售程度不同,只要资金允许,基本每个球迷都能买到球票,无需翘首以盼幸运女神的垂青,又或是寄希望于自己是“富二代”。
O2场馆集演唱、娱乐、体育功能于一身的特点尽管让它不可能纯为网球服务,可也正因此,临时出现的训练场成了又一个“死忠”球迷近距离欣赏球员的地方。三片训练场地均在检票口之外,这意味着,球迷们并非一定要购买球票才能见到自己钟情的球员,只需有精力来到球场即可。但在很多赛事中,即便只是想看球员训练,都需要购买一张外场门票。
很多只在国内看过球的粉丝总对国外有没有“黄牛”感到好奇。答案是,几乎没有。在这里,更多的是真球迷间的“交易”。在没票的情况下,你依然可以去赛场门口碰碰运气,或许就会遇到恰好多一张票的球迷。此次总决赛期间,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为了网球从瑞士来伦敦的球迷,在没有德约和波特罗半决赛门票的情况下,去了赛场。好不容易遇到一位有多票欲转让的球迷,却是她已经有了的晚场球票。但幸运的是,那位转让球票的女人在犹豫一分钟后,最终把自己原本准备看的日场球票转给了她,自己也获得了更多时间来转让掉那张因朋友无法前来而空缺的晚场票。而那位瑞士前来的球迷,甚至是以低于原价约20镑的价格得到了球票。这或许是外国球迷可爱的地方,没有提价,没有营销,有的只是同为球迷的将心比心。
这样的可爱和温情,蔓延在02球场每一个角落。在波特罗与蒂普萨勒维奇比赛后,阿根廷人将在场边观赛的同胞好友、英超球星阿奎罗请上球场,两人打了网球,又将网球当足球踢,现场球迷都看“嗨”了。德约科维奇在半决赛结束后,向在场的所有记者赠送巧克力,感谢记者一年的辛苦奔波。他从发布厅的桌子后走出来,走进记者之间,走到每个人面前,挨个赠送。有记者甚至感动得不舍得马上吃,拿回到办公座位上,包好,再小心放好。每天赛事结束离开时,新闻中心门口的保安总会跟你道别,并说“明天见”。
“此曲只应天上有”
英国人爱网球,是出了名的。每年温网需要在前一年年底前就寄出的购票申请表、赛事期间通宵的排队长龙、亨曼山上自得其乐的球迷,都证明着这疯狂的爱。
此次伦敦总决赛,逾26万人次涌入球场观看。组委会丝毫不担心把费德勒或是穆雷的比赛放在下午,因为他们知道,那些球迷们会不惜逃课翘班来看比赛。然而,总决赛也有它的尴尬。双打在前、单打在后,一大部分球迷都会姗姗来迟,甚至是决赛,在费德勒和德约登场之前,赛场最多只坐满了六成。球票方面,直到比赛开始前的周末,周一周二仍然有几百张余票未售出。这在温布尔登,是不可能的事。
为什么英国人那么爱网球,却在两项赛事的表现上有着差别?一些两项赛事都看过的球迷给出的答案或许可以参考。“笔者今年60多了,在笔者读书的那个时候,笔者们就看温网了口”的确,温布尔登伴随着很多人成长,是现代网球史上第一项赛事,拥有着130多年的历史,是所有球员心中的朝圣之地。“笔者今年没去温网,不然可没钱来总决赛,来一次还要考虑火车和酒店费用。”言下之意,ATP总决赛只是温网的“备胎”。一周赛事结束,告别O2球场的那一刻,笔者似乎有些懂得了,为何英国人不像对待温网那样对总决赛趋之若鹜。因为在离开时,并没有过多的伤感,因为它只是初来乍到,并未成为英国人的习惯,并未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信仰。
然而,于尚未踏上过四大满贯土地的球迷而言,ATP伦敦总决赛已足够令人兴奋。观众席上黯淡的灯光,反衬出中央的赛场,只有球员在明亮处,只有他们是焦点。半决赛和决赛的两个夜晚,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回球,亦是总决赛这一舞台带来的饕餐盛宴,能够亲眼见证,如梦如画。
这一年,英国人可谓过足了网球瘾。在经历了温网和奥运两次草场之旅后,年终,在城市的另一头,他们再度迎来和高级别网球赛事亲密接触的机会。
“这真的是总决赛?”
总决赛的比赛场馆——O2体育馆,坐落于动人的泰晤士河畔。球员们每天坐船往返于酒店和赛场之间,尽品河之韵味。在O2体育馆往南仅3英里处,就是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本初子午线从这里穿过,东、西半球以此为界。若非要给伦敦总决赛烙上一个宏大的印记,人们可以大胆地说,瞧,它在世界的中心。
静静流淌的泰晤士河,万众瞩目的世界中心,总决赛似乎带着点儿这些年人人都爱沾上几分的“文艺清新”气质。可惜,高傲的英国人总能颠覆你的想象。
走出离球场最近的地铁站北格林威治站,立刻就能望见球场上方的“千禧园顶”。可别以为是它设计惊艳或气势磅礴才让你一眼发现,而是那像一把大伞一样的顶篷,看上去正如伞的材质,弱不禁风,似乎随时会倒。从场馆内耸出的几根黄色柱子,则更令人疑惑:这是还未建设完全的建筑工地吗?于是,笔者们有足够的底气相信,球员、ATP官员或是国外观众对旗忠网球中心“白玉兰”球场的盛赞,绝非是恭维。
由于O2最早是为演唱会而生,如今也常是各大歌手的开唱地,因此,在地铁站去场馆的途中,能看见包括Bon Jovi、Michael Jackson在内的诸多明星照片。然而,网球时刻,赛场外的宣传也只是一些选手图片。和奥运前夕没有太多的报道一样,英国人一贯的作风即是如此。
接下来的一切可能令人有些崩溃。开赛前两天,球员陆续抵达伦敦并召开赛前新闻发布会。由于发布会前领取采访证件需要时间,笔者特意提前了40分钟。根据ATP邮件信息,证件在场馆入口处领取,可入口并无任何领证窗口,只有一个指示牌提示“新闻中心”的方向,但那是在场馆内部。果然,新闻中心入口处的保安无情地把笔者拦下,可他并不知情领证具体位置,只是告诉说,“可能是在另外一边。”在笔者绕完大半圈球场无果又回到入口处后,恰好遇见一位已经领完证件的记者,方知是在入口外30米处临时搭建的棚内。
笔者怎么都没有想到,在总决赛这样的高端赛事中,会有不起眼的临时建筑存在。加之领证时的等候,到达发布厅时,已经距计划时间过去了六分钟!若非费德勒迟到了10分钟,笔者可能因此错过这场发布会。
在新闻中心,笔者再次体会到了总决赛“屌丝”。新闻中心不过是个较之领证处而言更大的棚而已,地板更是脆弱,即便是穿平底鞋,也能清楚地听到脚下的“吱吱”声。与旗忠网球中心那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完备硬件相比,真是相去甚远。
“嘿!我离费德勒只有一米!”
切莫就因伦敦总决赛硬件的“不给力”给它“差评”,有时,“平民”反而成就了“亲民”。
在O2体育馆,球迷与球员的距离很近,不算场边的家属或明星专座,离球场最近的座位属于普通网球迷。下层看台的上方才是包厢,这一点在国内的网球赛事中不可想象。不管是上海大师赛,还是中网公开赛,离球场最近的座位是大片包厢,这些包厢只在热门场次才可能满座,而真球迷却在高空的“山顶”上观看比赛,不失为讽刺。可以说,O2体育馆把最好的位置留给了那些真正热爱网球的人们。
另外,与温布尔登严苛的购票方式和火爆的销售程度不同,只要资金允许,基本每个球迷都能买到球票,无需翘首以盼幸运女神的垂青,又或是寄希望于自己是“富二代”。
O2场馆集演唱、娱乐、体育功能于一身的特点尽管让它不可能纯为网球服务,可也正因此,临时出现的训练场成了又一个“死忠”球迷近距离欣赏球员的地方。三片训练场地均在检票口之外,这意味着,球迷们并非一定要购买球票才能见到自己钟情的球员,只需有精力来到球场即可。但在很多赛事中,即便只是想看球员训练,都需要购买一张外场门票。
很多只在国内看过球的粉丝总对国外有没有“黄牛”感到好奇。答案是,几乎没有。在这里,更多的是真球迷间的“交易”。在没票的情况下,你依然可以去赛场门口碰碰运气,或许就会遇到恰好多一张票的球迷。此次总决赛期间,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为了网球从瑞士来伦敦的球迷,在没有德约和波特罗半决赛门票的情况下,去了赛场。好不容易遇到一位有多票欲转让的球迷,却是她已经有了的晚场球票。但幸运的是,那位转让球票的女人在犹豫一分钟后,最终把自己原本准备看的日场球票转给了她,自己也获得了更多时间来转让掉那张因朋友无法前来而空缺的晚场票。而那位瑞士前来的球迷,甚至是以低于原价约20镑的价格得到了球票。这或许是外国球迷可爱的地方,没有提价,没有营销,有的只是同为球迷的将心比心。
这样的可爱和温情,蔓延在02球场每一个角落。在波特罗与蒂普萨勒维奇比赛后,阿根廷人将在场边观赛的同胞好友、英超球星阿奎罗请上球场,两人打了网球,又将网球当足球踢,现场球迷都看“嗨”了。德约科维奇在半决赛结束后,向在场的所有记者赠送巧克力,感谢记者一年的辛苦奔波。他从发布厅的桌子后走出来,走进记者之间,走到每个人面前,挨个赠送。有记者甚至感动得不舍得马上吃,拿回到办公座位上,包好,再小心放好。每天赛事结束离开时,新闻中心门口的保安总会跟你道别,并说“明天见”。
“此曲只应天上有”
英国人爱网球,是出了名的。每年温网需要在前一年年底前就寄出的购票申请表、赛事期间通宵的排队长龙、亨曼山上自得其乐的球迷,都证明着这疯狂的爱。
此次伦敦总决赛,逾26万人次涌入球场观看。组委会丝毫不担心把费德勒或是穆雷的比赛放在下午,因为他们知道,那些球迷们会不惜逃课翘班来看比赛。然而,总决赛也有它的尴尬。双打在前、单打在后,一大部分球迷都会姗姗来迟,甚至是决赛,在费德勒和德约登场之前,赛场最多只坐满了六成。球票方面,直到比赛开始前的周末,周一周二仍然有几百张余票未售出。这在温布尔登,是不可能的事。
为什么英国人那么爱网球,却在两项赛事的表现上有着差别?一些两项赛事都看过的球迷给出的答案或许可以参考。“笔者今年60多了,在笔者读书的那个时候,笔者们就看温网了口”的确,温布尔登伴随着很多人成长,是现代网球史上第一项赛事,拥有着130多年的历史,是所有球员心中的朝圣之地。“笔者今年没去温网,不然可没钱来总决赛,来一次还要考虑火车和酒店费用。”言下之意,ATP总决赛只是温网的“备胎”。一周赛事结束,告别O2球场的那一刻,笔者似乎有些懂得了,为何英国人不像对待温网那样对总决赛趋之若鹜。因为在离开时,并没有过多的伤感,因为它只是初来乍到,并未成为英国人的习惯,并未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信仰。
然而,于尚未踏上过四大满贯土地的球迷而言,ATP伦敦总决赛已足够令人兴奋。观众席上黯淡的灯光,反衬出中央的赛场,只有球员在明亮处,只有他们是焦点。半决赛和决赛的两个夜晚,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回球,亦是总决赛这一舞台带来的饕餐盛宴,能够亲眼见证,如梦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