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画像石中“翘袖折腰”舞姿的美学价值探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u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翘袖折腰”作为汉代舞蹈中的典型舞姿,贯穿了整个汉代舞蹈的发展,在汉代舞蹈中占据重要地位。“翘袖折腰”舞姿不但反映出汉时人们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且对后世舞蹈风格、审美意蕴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翘袖折腰”舞姿进行概述,对徐州乐舞汉画像石中“翘袖折腰”舞姿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翘袖折腰”舞姿所体现美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探究徐州汉画像石中“翘袖折腰”舞姿的美学价值。
  【關键词】徐州汉画像石;“翘袖折腰”舞姿;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一、“翘袖折腰”舞姿概述
  “汉代舞蹈承袭的主要是楚舞,以楚舞为其渊源。”[1]楚舞大多具有长袖、细腰的形态特征,轻盈飘逸、浪漫自由的风格特征,及舞乐结合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楚舞的高度发展为汉代舞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高祖刘邦尤爱“楚声”,在他的推崇之下,当时宫廷楚声风靡,楚舞盛行。《西京杂记》中有载:“汉高祖宠姬戚夫人多才多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2]何为“翘袖折腰”,“翘袖折腰之舞”即为“长袖舞”?袁禾老师在《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一书中有明确界定,“翘袖折腰自然不是一个舞蹈的名字,而是以腰、袖的各种动势为基本语素的舞类。”[3]王克芬老师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一书中写到“所谓’翘袖折腰’之舞,不是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4]因此,将其直接定义为“袖舞”或“翘袖折腰舞”是不准确的。此处“折腰”非我们通常所见的向后下腰或简单的弯曲旁腰,而是腰肢向左或向右倾折近九十度角;与此同时,舞人面朝前,两臂张开,通过甩袖向折腰方向(图1)或向折腰相反方向(图2)延伸,两袖自然下垂,形成“折腰翘袖”之态。
  二、徐州汉画像石中“翘袖折腰”舞姿的美学特征
  “翘袖折腰”舞姿美学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汉代舞蹈艺术对“楚舞”的继承与发展,纤腰、长袖是“楚舞”的特色,轻盈、飘逸是“楚舞”的风格基调,折腰、舞袖是“楚舞”的动作语汇,“楚舞”在中国古代舞蹈中极具代表性,对汉代舞蹈乃至现今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其形态风格奠定了中国古代女性舞蹈基本的形态规范。其次是受汉代“以大为美”审美文化形态的影响,汉代是集大成时代,是尚大的时代,汉代乐舞艺术通过生拙飞动、宏放大气的外在形式来表现充实丰盈、蓬勃奔放的精神内涵。“翘袖折腰”舞姿的动作特征在其舞袖及细腰之上。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袖舞形象很多,有前俯后仰的形态,有拧腰腆胯的形态,有冲向斜前的形态,但左倾右折“翘袖折腰”的舞姿形态较少。其中徐州栖山汉墓出图的车马·六博·乐舞汉画像石(图3),画面左侧刻有楼阁,楼上坐有二人对弈,楼下有侍者,楼阁旁刻有一对门阙,门阙前有配剑的阙吏迎宾,右侧下方刻有车马出行的画面,右侧上方有两组人物,一组是乐舞表演,另一组是庖厨。画面中的两舞人,一人向右旁折腰,一人向左旁折腰,身体面向正后,往后回头,舞人顺势双袖平甩,呈现翘袖之态。
  汉画像石中的“翘袖折腰”舞姿不仅体现了高难的技巧性,而且还蕴含了“物人合一”的艺术特性。《汉赋》中有载:“振飞縠以舞长袖,袅细腰以务抑扬。”[5]由此可见,长袖、细腰是汉代舞蹈的典型形态之一。“袖”是作为舞者肢体的延伸,舞者通过手臂发力带动“袖”体舞动,从而达到轻、柔、长、飘的舞蹈美感,同时也利用袖的流动感表达舞者的思想情感,“袖”的巧妙运用,使服饰与舞者肢体动作紧密结合,展现了“物人合一”的时代特色。此外,“袖”的舞动与“腰”的发力是相辅相成的,“袖”的延伸需要以“腰”为轴牵引身体动态,舞袖幅度的大小,受双臂及折腰程度的影响。“翘袖折腰”舞姿通过舞者腰肢的旁折,左、右贯穿的身体形态和平飞的两袖,将横线构图手法得以体现,通过折腰的形式,突出“细腰”之美,再加上“袖的”柔和,更充分表现了女性温柔秀丽、风姿卓越的“S”形体态特征,“腰”与“袖”的协调搭配,更形成了局部曲线美与整体飘逸、轻柔、大气的舞蹈审美特征。
  三、徐州汉画像石中“翘袖折腰”舞姿所具有的美学价值
  首先,源于汉代先民们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先民们对自己生命起源的假设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徐州汉画像石中,多出现龙、凤、虎等珍禽异兽的形象,它们体现的是汉代先民对“天”的崇拜及对“飞”的理想。人们生前无法飞升,便将希望寄托于死后的灵魂之上,“翘袖折腰”舞姿中,以“袖”来象征“鸟翼”,以“翼”来实现飞的理想,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汉画像石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引灵升天能力的形象。其次,从静态性审美形象的层面去思考,“翘袖折腰”舞姿体现了汉代先民对生命价值追求的精神意识,蕴含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维,其以“象”表“意”,将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识形态相结合,突出“翘”与“折”两个动作的主体性,同时体现“袖”与“腰”的象征性。再者,从动势层面去分析“翘袖折腰”舞姿,则更强调了人在审美活动中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相互融合,从本质上说,它可以达到动态性“心物融合”的境界。舞人运用袖的飞动感帮助自己形成身体上的舞姿,使袖与人体结合起来,而不是单一依靠人体本身,其既有外在舞袖与折腰相结合,奔放大气的飞动之美,又有内在精神内涵与意识形态相统一,虚实相生的审美情趣。从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翘袖折腰”舞姿由力量、运动及速度构成的气势美,无论是由外部形态表现内在力量的,或是展现其运动形态,都体现了汉代舞蹈的大气飞动之美。最后,“翘袖折腰”舞姿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对后世舞蹈艺术发展的启示。“手足并重”、“足蹈盘鼓”是汉代女乐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翘袖折腰”舞姿不仅出现在袖舞题材的汉画像石中,也多出现于建鼓舞、盘鼓舞及百戏等表演形式中。当代“翘袖折腰”舞姿的呈现方式以汉唐古典舞作品为主,如汉唐经典剧目《踏歌》,舞者纤腰、细身,作品中多次出现“翘袖折腰”的舞姿形态(如图4),编导以拧腰、松胯、松膝作为基本体态,在作品动作的编排中突出古典美,在袖的运用上以行云如流水的舒袖为主,以抛袖作为动作的突转,在动作转换的过程中有幅度较大的重心移动,以形成失重之势,从而将端庄典雅、曼妙俏丽的女性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结语
  徐州汉画像石中“翘袖折腰”舞姿体现了一种“飘逸灵动”的审美观、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及“死后升仙”的宗教观等。它不仅在汉代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对当代舞蹈的再创作及风格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柳雅青.荆楚舞蹈[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
  [2]孙颖.中国汉代舞蹈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3]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孟影,女,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乐舞。
其他文献
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是音乐的一体两面,都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隗宝,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和艺术风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时而相辅相成,时而相互矛盾
【正】 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和趋势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一是传统的国际贸易已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投资的发展,一国或一企业单纯
【正】 一、现状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社会各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从厦门市农村的现实情况看,各种层次、各种成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日益壮大,形成
【正】 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如何加快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变,无论是对搞好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还是对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一、我省农村股份合作制发展现状我省最初引入股份合作制的是乡镇企业.1978年,晋江市陈埭等地农民就通过‘以资带劳或以劳带资’方式兴办一批带有合作经济性质的股份制企业.由于
【正】 语文教学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大至"满汉全席""宫廷佳肴",须能精做细雕;小至"家常便饭""地方风味",得急就速成。这着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传承下去的支撑点主要在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文化所赋予的强大精神动力下,社会得以进
【正】 当前,随着农业政策、农业投入等相关措施的逐步“出台”,科教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日益显露。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信贷作为“科教兴农”社会系统工程的重要的子系
对凝胶纺聚乙烯醇纤维的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该纤维断面为原形,结构均匀,力学性能好,水溶温度可根据应用需要由原料和生产过程控制.对聚乙烯醇水溶纤维在与其他纤维
尼雅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精绝国的所在地,是西北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一个枢纽。1901年英人斯坦因在向导的帮助下,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片黄沙覆盖的沙海中,首次发现了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