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实验证明,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知识的接收、整合、内化和创造,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形式化严重,学生参与度低,目标达成度不高等。根据学习共同体理论对小组合作学习加以调整和完善,有利于打破原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局限,将生物课堂带入更为广阔的境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生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38-1
近期,“基于高中生物课堂的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课题在我校开题。通过课题研究的展开,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和“学习共同体”有了新的认识,于是我打破了原有合作学习的局限,将生物课堂带入更为广阔的境界。
一、小组形式的变化——从单一的学习小组到多种形式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载体,而学习共同体也是以小组为单位,两者在小组组成上有联系,也有区别。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为了完成某一课堂学习任务而组建的四人一组或者六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笔者在现实教学中,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互补搭配,组合成固定的四人一小组的学习小组,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便于组间开展竞争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并围绕教师课上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讨论、交流。组内成员各自分工,有组长,有记分员等,但是形式比较单一,有时候在课堂上会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共同构成的以完成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形式更多样,可以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进行构建,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类似,形成固定的行政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和交流;可以以“课后小组结对互助学习”为载体进行构建,通过课后互助学习,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达到共同进步;也可以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构建,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促进小组学习能力深层次的发展。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需保持4~16周的持续性学习时间,这样能让共同体的成员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续地坚持下去。
可见,学习共同体通常是基于问题的或基于项目的学习,形式更多样,兼顾更全面。因此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组是对传统的小组的一种完善、补充和超越,它更全面,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它能培养个体和群体持续的学习能力。
二、参与者的变化——从个人表现到共同参与
笔者在生物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围绕所给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但是发现在课堂讨论中,往往不能保证学习的公平性和全员参与性,组内优秀的成员在讨论的过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相对弱势的成员还没有投入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解答,并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阐述给小组其他成员,导致相对弱势的成员或者有其他特长的学生在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度不够,没有话语权,他们只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不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可见,在原来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相对弱势的学生被边缘化、孤立化,其身份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者。但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情境,角色就会发生改变,有时是新手,有时是组长。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相互认识、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最终学习目标的变化——从完成单一学习任务到实现共同发展
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基础是“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被捆绑在一起,每一个参与者在共同的胜利中能体现个体价值,因此学生更有可能出于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价值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课为例,在传统小组合作学习之下,笔者按照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的形式开展教学,所设计的问题如: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3.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課堂上,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展示结果,但是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的思维量不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可能是零碎的、凌乱的,发展的能力也可能是简单的、低层次的。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围绕学生生活实际,课前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肉类价格要比蔬菜价格贵?二是一斤重的鸡大约需要30斤的鸡饲料,植物——鸡的能量传递率是1/30吗?三是平时生活中,我们都要吃菜,不吃肉吗?要求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相比较而言,这三个问题的思维量大,又由于问题来源于生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在一步一步分析问题的同时,亲历了知识获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的自主建构和有效生成,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相比较,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无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而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生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38-1
近期,“基于高中生物课堂的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课题在我校开题。通过课题研究的展开,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和“学习共同体”有了新的认识,于是我打破了原有合作学习的局限,将生物课堂带入更为广阔的境界。
一、小组形式的变化——从单一的学习小组到多种形式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载体,而学习共同体也是以小组为单位,两者在小组组成上有联系,也有区别。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为了完成某一课堂学习任务而组建的四人一组或者六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笔者在现实教学中,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互补搭配,组合成固定的四人一小组的学习小组,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便于组间开展竞争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并围绕教师课上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讨论、交流。组内成员各自分工,有组长,有记分员等,但是形式比较单一,有时候在课堂上会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共同构成的以完成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形式更多样,可以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进行构建,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类似,形成固定的行政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和交流;可以以“课后小组结对互助学习”为载体进行构建,通过课后互助学习,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达到共同进步;也可以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构建,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促进小组学习能力深层次的发展。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需保持4~16周的持续性学习时间,这样能让共同体的成员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续地坚持下去。
可见,学习共同体通常是基于问题的或基于项目的学习,形式更多样,兼顾更全面。因此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组是对传统的小组的一种完善、补充和超越,它更全面,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它能培养个体和群体持续的学习能力。
二、参与者的变化——从个人表现到共同参与
笔者在生物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围绕所给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但是发现在课堂讨论中,往往不能保证学习的公平性和全员参与性,组内优秀的成员在讨论的过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相对弱势的成员还没有投入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解答,并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阐述给小组其他成员,导致相对弱势的成员或者有其他特长的学生在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度不够,没有话语权,他们只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不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可见,在原来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相对弱势的学生被边缘化、孤立化,其身份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者。但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情境,角色就会发生改变,有时是新手,有时是组长。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相互认识、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最终学习目标的变化——从完成单一学习任务到实现共同发展
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基础是“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被捆绑在一起,每一个参与者在共同的胜利中能体现个体价值,因此学生更有可能出于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价值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课为例,在传统小组合作学习之下,笔者按照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的形式开展教学,所设计的问题如: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3.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課堂上,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展示结果,但是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的思维量不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可能是零碎的、凌乱的,发展的能力也可能是简单的、低层次的。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围绕学生生活实际,课前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肉类价格要比蔬菜价格贵?二是一斤重的鸡大约需要30斤的鸡饲料,植物——鸡的能量传递率是1/30吗?三是平时生活中,我们都要吃菜,不吃肉吗?要求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相比较而言,这三个问题的思维量大,又由于问题来源于生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在一步一步分析问题的同时,亲历了知识获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的自主建构和有效生成,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相比较,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无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而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