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遗忘的角落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文坛中的“70后”作家构成了一个新的“势力”。他们的创作特点各异,却又有着显著的共性。曹寇的《塘村概略》可以说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同一些其他的“70后”作家作品一样,作品大部分着眼于无辜者如何成为杀人犯,以及杀人事件的偶然性与荒诞性[1]。在作品中,曹寇试图让人们从中窥视到社会角落中的真实,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而非用“青春叙事和温情忆旧垄断我们的视听[2]”。
  关键词:边缘;平庸之恶;《塘村概略》;现实
  1 灰色边缘
  曹寇在其创作谈中曾经提到,近几年网络发达进步的同时,文学写作价值也遭致嘲弄,最普遍的说法是“小说没有新闻精彩”。他希望通过《塘村概略》能够为中国小说“停留在故事层面,依托所谓的情节及其宏旨来支撑叙述”的这一“荒唐”做法带来些许的改变。
  二十二岁的女大学生葛珊珊被塘村愤怒的民众殴打致死,只因她被怀疑是人贩子。而她被怀疑,大多因为“是个生面孔,像个人贩子”、“太不像大学生”,并且近期发生了拐骗儿童的案件。在殴打她的人里面,首先就有被拐孩子的祖母。我们可以清楚明确的发现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文本中的事件同我们所在的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如暴恐事件与对少数民族的联想等等。作品通过一个近乎不可能发生却又极其合理的文本事件,可以联系到很多社会事件,可以说带有很强的“社会性”。
  《塘村概略》中叙述的这一案件到文章结尾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可以发现,曹寇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时事记录者”。关注“意外”之后的常态生活,回到暴力开始之前、庸常表象之外的灰暗地带,是他们开始写作的地方,当然,这也是文学的意义所在[3]。
  有人说,曹寇擅长写“边缘人”,曹寇自己是这样说的:“边缘人”本身是一个等级制下的词,很多人需要在等级中确立自己的优越感和幸福感。老实说,如果说我笔下的人物是所谓的边缘人,正在于他们是普通人。普通人正是沉默的大多数,被等级之上的人视为边缘,仅此而已[4]。
  曹寇关注作品事件中的当事人,关注他们的恐惧,关注他们无法逃离的荒诞离奇的命运。他记录行凶者,也记录受害人。他没有表达自己的立场,没有嘲笑讽刺,也没有圆滑的卖弄它们,他把人间的这些灰色都从缝隙中揪了出来,铺陈在阳光下,接受人的阅读与反思。
  2 平庸之恶
  汉娜·阿伦特在其《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中提出了“平庸之恶”概念,这里的“平庸”指的是思考的匮乏,而不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恶”指的是广义上的邪恶,或者干脆说是助纣为虐式的作恶,而不是一般职务行为或失德言行。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村里人并非大奸大恶之人,所作所为有时却更让人不寒而栗。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说法,“集体无意识”指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它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而“平庸之恶”是又人的本质表现,根植于人性之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人的盲目从众等种种方面造成了一种无意识的错誤,很多人利用周围的大集体来掩饰自己的无意识行为或个体的过错。
  生活在中国,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发现身边无处不在群体性的庸常,这也与我国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性相关联——中国人要比西方人更注重群居,这也造成了“集体无意识”能够更广泛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中;在我国的乡村甚至城镇,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同一片土壤。视野的狭隘、生活的平庸代代相传,还会有一部分变成人们的传统,扎根在当地人的生活中。
  或许我们无法令这一现象完全消失,但是我们必须要绷紧神经,警惕这潜伏在社会生活中的庸常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然,在个人警惕的同时,我们的社会法制、社会道德也需要一起努力,来避免群体性庸常可能带来的一些严重后果。
  3 人学思想
  曹寇在《塘村概略》中提到了很多人,他们或与行凶者有联系,或与受害人认识,整篇文章下来,可以画出那么一个简单的关系网。他关心的是熟悉的人的生活和命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小说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5]。
  人是生活的主人,是社会现实的主人,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生活,抓住了社会现实[6]。《塘村概略》中的种种人物都可以在社会现实中找到相对应、相类似的人群——这是最基层的人,最真实的性格。人太重要了,没有这个人,那么他的小说是不存在的[7]。但是人就是人,他不会是神,也不会是鬼,绝大多数时候他也不会是英雄。人的美好并非永恒,人的恶行也不意味着永远。
  他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但他比普通人更敏锐,他希望由具象的生存传达出人存在的普遍状态[8]。 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塘村概略》这篇作品中触碰曹寇写文之初注入文字的人学思想。
  许多“70后”作家都在书写着现实,力图还原现实的生活。《无边的现实主义》中曾讲——它既不是对世界原封不动的模仿,也不是乌托邦的幻想。它既不想解释世界,也不想改变世界。它暗示世界的缺陷并呼吁超越这个世界。相信这也是曹寇写《塘村概略》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 [3]张莉. “70后”新锐作家与“小城镇中国”[N]. 北京日报,2013-05-02018.
  [2] 曹寇. 创作谈:用一条狗看另一条的眼神[J].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3,03:62.
  [4] [5]苏娅. “中间代”的成长逻辑[N]. 第一财经日报,2012-03-07C03.
  [6] 李红霞. “文学是人学”观念的复兴——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侧面[J]. 文艺理论研究,2011,03:108-113.
  [7] 曹寇. 我的小说观(创作谈)[J]. 西湖,2006,02:26.
  [8] 张莉. 作为生活本身的常态与意外[N]. 文艺报,2013-06-14003.
  作者简介:付马佳莹(1993.04-),女,回族,研一在读,江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2)
其他文献
摘 要: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使用汉字字形结构分析方法,在对“涂”字字形和本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涂”的词义系统的梳理,分析了“涂”的意义演变线索,并分别考查“涂”、“途”和“塗”这三个字的词义分工。“涂”的“道路”义是从“涂”的本义“水名”引申出来的,此义在今已写作“途”;“塗”的本义在古为“泥”,在今“塗”和“涂”合并为“涂”。“途”、“塗”是由“涂”分化而来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述智能化音乐教学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出发,主要论述了智能化音乐教育手段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智能化音乐教学的基本组成、应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利用智能化进行音乐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智能化音乐教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学  智能化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全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打造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智慧、高效的教育服务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工作记忆与二语写作的关系,选取江西某高校大二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被试,分别参加操作广度测试与说明文写作测试,结果表明:1、工作记忆与写作的总体水平、准确度没有相关性,与流利度的部分指标相关,与句法复杂度中度相关;2、准确度与流利度可能存在竞争效应,准确度与句法复杂度存在竞争效应,但是流利度与句法复杂度不存在竞争效应。  关键词:工作记忆;二语作文产出  1 引言  工作記忆的概念是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信息化也必将导致教育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作为教学的四要素之一,其专业发展备受关注。本研究重点探究了新疆双语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专业发展遇到的一些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疆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  1 引言  新疆双语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双语教育的关键,他们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双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一些与教师形象不相符的事件也经常被曝出,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形象。文章从注重仪容仪表、改善言谈举止、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宽容心态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维护教师职业良好形象的途径。  关键词: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宽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围城》中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结合目的论相关原则,对相应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目的论和文化负载词进行介绍,然后,对《围城》中国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最后,结合目的论,文章对《围城》译本中处理不同类别中国文化负载词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进行分类及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交流与交流日益普遍和频繁。对于全
期刊
摘 要:《青黄》是格非早期小说的代表作。通过对《青黄》的分析,本文指出,格非早期小说在叙事上有一种流变性,存在着叙事空缺和主题多义的性质,而预言、梦境、时间等元素的运用一直延至其后来的小说中。  关键词:格非;青黄;叙事;多义;梦境  德国文论家姚斯认为,“期待视野” 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1], 是 “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
期刊
由中外舞蹈交流,让我想到胖胖的芬兰舞蹈教师安娜;从安娜轻盈、洒脱的舞动和中芬舞蹈体验之后,引发我的思考:适合高中生的舞蹈形式是什么?是程式化的舞蹈教学?还是随性自由的抽象现代?  《胶州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民间个场歌舞,当地人称为“跑秧歌”。据传这种歌舞在胶县流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有一首打油诗反映了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子放下碗”,“听见
期刊
摘 要:近来读钱锺书先生编的《宋诗选注》,发现里面有不少忧心民瘼,感叹疾苦的诗作,在此选一篇《织妇叹》作简单分析。本诗作者为戴复古,他出生贫寒,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四处游历,这一过程中他见识到了不少民间疾苦。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选他三首诗,其中《织妇叹》和《庚子荐饥》写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是可管中窥豹之作。本文以戴复古的《织妇叹》为例,透视南宋的纸醉金迷之下掩藏着多少底层人民的血和泪。 
期刊
摘 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张贤亮的一部作品,作者思索人生哲理并关注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境况和感受。有许多专家学者已经从各种角度对知识分子章永璘进行分析。笔者打算从男女形象切入点来阐释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张贤亮;章永璘;黄香久  1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解读  但丁曾经说过:“我这部作品的意义不是简单的……第一种含义是按照文字上的意义;第二种意义是照文字所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