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珍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的上海,有这样一位海派画家,他是清末词宗的长子,秉承家学,诗词功力深厚;亦曾跟随赵叔孺学习治印之法;同时又是吴昌硕的得意弟子,精善丹青。时人称他诗、书、画“三绝”,此人便是海派名家况维琦。
  一、况维琦生平及家世
  况维琦,字又韩、幼韩,别字苕民。画室名“惠风移”。广西临桂(今桂林)人,为清末大词人况周颐之长子。别署小蕙风、凭霄。幼承庭训,广有涉猎。家学深厚,天资聪颖,擅画山水,诗词极工。寓居上海,早年曾在上海税务总公所文牍科短暂供职,后任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国文学系。著有《和小山词》《小蕙风诗词稿》《凭霄画语》、与其弟况小宋共编《蕙风宦遗印谱》等。①
  1929年,况维琦与朱古微、王一亭、郑孝胥、程子大、狄平子、吴湖帆、杨杏佛、赵安之、冯君木、康通一、赵尊岳、况小宋、曾农髯、叶恭绰、徐志摩、管一得、李毅士18人共同在上海组织成立“观海谈艺社”,以“研究绘画、书法、篆刻、诗文、词章”为宗旨。入社人数最多时有数十人。
  根据《申报》报道,况维琦还发起成立“艺文汇社”,承办各界委托代撰贺联、书画、篆刻等。书画有姚虞琴、钱太希等诸家。篆刻有陈巨来、况小宋等。桂兴主编的《民国书画山水卷》中刊出况维琦设色山水一幅(图1) 。②
  况维琦之父为况周颐,广西临桂人,曾居天柱峰下,初名周仪,以讳清宣统溥仪名改周颐,字夔笙,号蕙风、秀庵、秀道人、梦菱、阮庵、玉梅词人、癸生以及梅词隐、蕙风词隐等。生于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卒于民国15年(1926),享年66岁。后举家迁居上海,在上海文艺界备受推崇与尊敬。
  作为临桂词派的领军人物,况周颐与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并称“清季四大词人”,所著《蕙风词话》被誉为清末三大词话之一,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文艺批评家。临桂况氏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祖上为明代苏州知府况钟,自江西靖安迁至广西临柱定居。
  况周颐祖父况祥麟,嘉庆庚申恩科举人,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文学家、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况周颐之父况洵邑,贡生,历署河池州学学正、西林县学训导,钦授修职郎,赐封文林郎,钦加内阁中书衔,浩封奉政大夫;大伯况澍,武英殿协修《康熙字典》,福建司员郎,诰授奉直大夫;二伯况澄,官至河南按察使;三伯况淦,贡生,后钦加内阁中书衔。③
  况周颐育有三子两女,长子维琦、次子维璟、幼子维琛(幼年夭折)、长女维琚、二女维瑀。
  况维璟,字小宋,拜赵叔孺门下学习治印。擅篆书、精铁书篆刻,诗词继承家学。以诗词、篆刻出名。曾有诗称赞其才名“老苏文学能传子,小宋才名不让兄”,“不让兄”便是指其才华与兄长况维琦不分伯仲。在《申报》编辑部任职,一直为况维琦打理书画售卖之事,并且兼职刻印,为不少著名画家治印,如吴湖帆、陈巨来等。
  况维琚,字绵初,诗画皆精,是著名篆刻家、书画家陈巨来之妻。1928年1月《上海画报》刊登了其与陈巨来的合影,并有一幅她所作的山石图。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83年去世,享年81岁。
  况维瑀,字密文。工绘事,冯君木弟子,冯宾符之妻。1986年在《人民政协报>发表《一个心胸开阔的战士——深切怀念宾符》纪念其夫。
  可见临桂况氏确是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及至“况氏维字辈”更是以诗书传家、秉承家学。值得一提的是,况维琦的妻子钱贞若是浙江近代书法家、小学家钱罕之女,工书画,兼达诗词,多有作品刊登于《申报》上。
  二、况维琦师承关系
  况维琦幼年曾问业于怀宁姜颖生、道县何诗孙,学习绘画和书法,后拜入吴昌硕门下,亦曾追随赵叔孺学习治印之法,与张大干、陈运彰、陈巨来、吴湖帆过从甚密,艺术上则相互影响。正是况维琦发奋自强,加之得到四位高师指点,使其在上海文艺界声名鹊起,在绘画技法上日益精臻。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况维琦凭借其父亲的声名,为其艺术发展铺平了道路,在沪上画坛、诗坛如蛟龙得水,四位老师也都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人物。
  姜筠(1847 - 1919),字颖生,别号大雄山民。安徽怀宁人。1891年举人,官至礼部主事,工于丹青,山水专学王石谷,笔墨浓重。偶尔也描绘花卉。书法师苏轼,兼善篆刻。
  何维朴(1842 - 1922),字诗孙,晚号盘止,一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晚遂老人,湖南道县人。绍基孙。同治六年副贡,官内阁中书,清末任上海浚浦局总办。工书、画,晚寓上海盘梓山房,以此自给。画以山水著称,宗娄东四家,清远高妙。对于古画之鉴别尤精。
  赵叔孺(1874 - 1945),名时榈,初字献忱,号纫苌,别署二驽老人。浙江堇B县人。于秦汉古铜、玺印用力尤勤。书法早学颜体,后转师赵孟烦、赵之谦,终自成面目。篆刻尤长,宗秦汉玺印,古朴而浑穆。
  吴昌硕(1844 - 1927),著名篆刻家、书画家、词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晚号大聋,浙江安吉人。清未曾任江苏安东(今涟水)知县,一个月后弃官寓上海。篆刻融合皖、浙诸家,并以秦、汉玺印、封泥及陶瓦文字入印,雄浑苍劲,摆脱浙、皖吴昌硕诸家而创为一派。工书法,擅写“石鼓文”。30岁左右始作画,受任颐启发,吸收徐渭、朱耷诸家法,兼以篆书、狂草笔意入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其书画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况维琦的艺术特点
  况维琦是一位诗、书、画“三绝”的优秀艺术家。《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则写其山水“有尺幅千里之势”。况氏精研六法,尤善山水。早年宗法王石谷,后来山水受吴昌硕影响,风格变化明显。写意超脱,云淡风轻。
  况维琦的山水画,深受老师吴昌硕影响,所作多为“文人画”风格。所谓文人画,兴起于元代,也称“士大夫甲意画”,民国时期也有“士夫画派”之称,是我国传统的绘画风格流派之一,主要特征就是以画抒情,带有强烈的文人情趣。画作不以画技高低定良莠,是文人墨客假笔墨抒情怀的手段。吴昌硕则有“苦铁画气不画形”之说。通常以“雅俗”来判定文人画的优劣,书卷气浓则作品雅,这“雅俗”之間全在画家的水墨功夫和文化境界上。墨本和设色是写意画的表现手法,墨分五色,通过调节墨的浓淡干湿,控制墨在宣纸上的呈现效果;对于颜色的使用也是这样,通过对不同颜色的搭配或是浓淡变化,营造不同的艺术效果。文人画讲求诗画相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文人画的最高追求。诗画合璧,则是文人画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的体现。1935年《词学季刊>曾刊登况维琦为该刊所绘山水小帧一幅。笔法清秀,意境深远(图2)。   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记》 一书中,就说陈运彰是“当年上海十大小狂人之一”。而况周颐的儿子况又韩,是一个画家,经常与陈运彰合作,韩画画,陈题字,称为“双璧”。④文人之间或意气相投、或逢场应酬,创作出两人合作、多人合作的作品是常有之事。诗情画意,高洁素雅,是况维琦山水画的特点之一。
  况维琦在艺术创作上亦追求以俗入雅,保持文人画的精神不丢失,又做到作品能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他主攻山水,从现有画作图片可以看到,其有两种面貌,一种是细笔山水,设色多为艳丽,构图繁复,多参王石谷笔意;另一种山水则粗笔写意山水,意趣高远,构图简洁,设色明快。
  四、况维琦与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活跃在上海地区的画家。海派画家集中在清末民初的上海,因为地域之便,经济发达,成为东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城市。海派画家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拓了新的画风,这些画家性格迥异,画风多样,代表人物有“海上四任”、虚谷、吴昌硕等。
  而繁荣的上海,商业气息浓厚,为书画销售营造了优良的环境。当时民国政府极力提倡艺术,接连举办全国性艺术展览,艺术品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实业家、金融大鳄、政府官员、社会名流,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是艺术品的主要消费的高端人群;而中产阶级他们出于收藏、投资等各种需求购买书画,虽然他们的财力较弱,但是人数众多,是消费的中坚力量。
  海上画派艺术特点是在笔法墨法的应用上,设色明快艳丽,追求意境。习惯于借古喻今,借物寓意,讲究内涵充实。海派的艺术风格则符合了当时上海的“市井”生活,海派画作兼有商业价值和收藏价值。可以说海派是各画派中最具民众性和时代性的画派,因为海派的作品大多是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其审美认同度高,雅俗共赏。贴合百姓生活的创作,正是海派能够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作为吴昌硕的弟子,况维琦是海派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画家,同样词人出身的吴昌硕对况维琦的父亲十分敬重,也十分欣赏况维琦的才华,况维琦的诗词经常刊登在《申报》上。1930年由朱古微(朱孝臧)发起,联合上海文人、词人,欲编纂《清词钞>巨著,这是当年上海文化界一件极为轰动的大事记,并成立了《清词钞》编纂处,参与《清词钞》的编纂者有:朱古微、徐积余、金甸丞、董康、潘兰史、周梦坡、夏剑丞、易由甫、吴湖帆、陈彦通、陈鹤柴、易大庵、况又韩、刘翰怡、叶玉甫、黄公渚。《清词钞》旨在收录、整理有清以来各类词籍的大型清代词丛。况维琦是上海著名词人,自然不能缺席此丛书的编纂,只可惜后来因物力与财力不足的原因,《清词钞》未能编纂完成,成为中国诗坛一大憾事。
  赵叔孺、冯君木尤为推崇他的艺术,在当时极力提携况维琦,是其在文艺界发展的领路人。1927年3月9日,赵叔孺、冯君木、陈宝琛、王一亭、陈布雷于《申报>为况维琦代定润例。代定润例是民国书画界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画坛已经成名的画家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帮助那些尚未成名的画家设定价格,减小他们卖画的阻力,类似今日的产品代言一般,能够获得代定资格的一般都是被名家看好的后起之秀。也正是自1927年起,况维琦开始以《申报》为广告平台,出售他的画作。当年刊登的润例为:堂幅三尺4元,四尺6元,五尺8元,六尺12元,扇面2元;⑤1931年,况维琦重新订了润例:堂幅三尺4元,四尺6元,八尺为10元,成扇面3元,朱古微、程子大、钱太罕题句,每人加润6元。⑥据现有资料可知,况维琦自1931年至1945年,在上海共举办个人书画展6次。都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巩固和发展了况维琦在上海画坛的地位。1930年民国政府选其两件作品参加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1934年9月21日《申报》刊登一则消息,应瑞士政府及日内瓦市邀请,民国政府在日内瓦举办中国绘画展览,参展画家多达百余人,齐白石、黄宾虹、赵叔孺、冯超然、高剑父、张大干、张泽、徐世昌、李雄才、方人定、吴湖帆等南北画家都有作品参展,况维琦的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与诸名家一同展出。日内瓦绘画展后,况维琦再次修改润例:堂幅三尺4元,四尺6元,五尺10元,着色桂林山水扇面每件6元。⑦由此推断,应该他的作品获得藏家认可,促使他提升了扇面和五尺堂幅的润格。
  五、《秋江图》艺术赏析
  况维琦的《秋江图>为北京市文物公司旧藏,创作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 《秋江图》拟云林子笔意,画面构图采用平远式,景物简洁,笔法冷隽,洒脱清秀,以淡色浅绛设色法,描绘云淡风轻之感。倪瓒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为后人所追逐,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倪瓒的画而定雅俗(图3)。
  画面近景为疏林坡岸,高士携杖信步,松柏挺拔,红叶似锦,尽显秋色;画面中部以大面积留白作为江水,营造咫尺千里的视觉冲击,江心一叶扁舟,给人一种孤寒萧瑟的感觉;远景则是临岸房屋,远山浩渺。画面整体意境荒寒空灵,平淡超逸,通过极其简洁的画面,抒发文人所追求的淡雅高洁的名士风骨(图4)。
  画面左上空白处提款:“知闲先生法家正之,丙子仲春况维琦。”钤“况维琦印”白文印及“好丽廑”白文印。“况维琦印”为其弟况小宋所刻(图5)。
  况维琦是民国时期海上画派著名的画家,亦是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出身世家,让况维琦拥有更多资源,使其在艺术圈的地位平步青云,自身奋发图强更是成功的关键。况维琦不愧是诗书画“三绝”的优秀艺术家。
  注释:
  ①陆丹林主编《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波文书局,1978年10月。
  ②桂兴主编《民国书画5(山水卷)》,成都时代出版社,2015年6月。
  ③况周颐家世生平考,河池学院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④黄树雄《潮汕文库·研究系列》,潮人旧书,2016年。
  ⑤况维琦《况又韩之山水》,《申报》,1927年第5期。
  ⑥况维琦《况又韩着色山水》,《申报》,1951年5月2日。
  ⑦况维琦《况又韩着色山水减润》,《申报》,1955年5月10日。
  (责任编辑:李红娟)
其他文献
在近现代画坛上被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张大千(1899-1983),可说是一位全能画家,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画,无所不精。然而,张大千最爱画的就是仕女了。据说张大千在中学时,便经常在课堂上偷画美人作为消遣;到了30多岁,即已遍习唐寅、仇英、陈洪绶、改琦、顾洛、任伯年等明、清诸家的仕女画风;42岁起赴敦煌临摹壁画之后,其人物画功力更上一层楼。在他笔下,无论是古装仕女,抑或经过他理想化的时装
期刊
1992年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地区的玲珑公园西墙外,发现了一座四周带有壁画的唐代墓葬。可惜的是墓葬早期已被盗掘,随葬器物早已不知所终。幸运的是在塌陷的墓室四周,遗留下了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精美壁画,尤其是北壁上牡丹芦雁图壁画,被认为是我国北方现存唐墓壁画中最为重要的发现。它是以大幅的牡丹花为中心,并在左右两侧配有两只栩栩如生、相互呼應的鸬鹚乌,以及花草中两只灵动的蝴蝶所组成的生动画面。而根据墓
期刊
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术全面成熟期及第一个辉煌时代,相对于刚刚发轫的唐朝,其可谓跨越式发展。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从官府到私人,皆重视刻书,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产业,实现了商业化,出现了大批刻书作坊。镂刻区域广泛,各行政区皆有,并出现了浙江、福建、四川三大刻书中心。在此背景下,宋刻书成了中国典籍史上光彩夺目的存在。其内容丰富,囊括经史子集。版式美观大方,字体雅致,确立了中国刻印书籍的基本面貌,此后近千年无
期刊
丹佛艺术博物馆(Denver Art Museum)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丹佛艺术博物馆的收藏涵盖了非洲艺术、建筑和设计、美洲古代艺术、亚洲艺术、1900年以前的欧洲和美国艺术、拉丁美洲的艺术、海洋艺术、现当代艺术、摄影、纺织艺术和时尚、北美原住民艺术和美国西部艺术共计12个主要门类。博物馆的收藏为当地居民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而“纺织艺术和时尚”藏品门类中的一套20世纪早期蓝
期刊
李传新表现江南风光的山水画,拥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形成了带有作者自身识别标签的画风。在山水画摹古之风大肆流行的今天,他的画一改荒寒萧瑟,冷峻清郁的避世哲学,展现出一派就在我们身边,而不轻易为人所发现的朴实美景,有着浓郁的当代田园生活气息,是画家追寻自己内心的世外桃源的心迹流露。他的画总能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脱俗,雅致雋永,意趣天成的感受。生活在江南的他受地域文脉的影响,以及对一方水土的眷恋,把自己的感
期刊
尚玉之风,千古一同,南宋时亦然,对玉器的尊崇更在金器之上。追求时尚、讲究品位的社会风尚,使得玉器成为帝王将相、士夫富贾的珍爱之物。  青白玉莲苞形瓶 南宋  浙江衢州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史绳祖墓出土,衢州博物馆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南宋的玉器走向世俗化。南宋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商业贸易发达,手工业兴盛。新兴市民阶层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民间碾玉作坊和买卖玉器的店铺林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
期刊
明末清初,正当新旧王朝更替的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已不见郁勃的生命力,恋古与创新相互激荡。此时,幸有王铎振臂一呼,以其雄强豪迈的书风一洗当时书坛萎靡不振的风气,以卓荦不羁的超凡之才、自信勤奋的探索精神,创造出“风樯阵马、笔走龙蛇”气势夺人的新书风。其个性解放与艺术风格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发展变法的主要思想,对当时的书法起到了重要意义,也为当时书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和生机,对明末清初以及后来的书坛
期刊
我们知道,故宫博物院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官旧藏,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许多人去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那你去过故宫的珍宝馆吗?  北京故宫珍宝馆1958年开馆,是故宫博物院重要的常年开馆的陈列馆之一。与钟表馆一道以展示清代宫廷文物珍玩为主,并同书画、陶瓷、青铜、工艺等各馆共同组成故宫陈列体系,与古建筑原状群展示相互辉映。
期刊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5号大道上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遥遥相对。  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它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SaintPetersburg)的列宁格勒美术馆(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也称冬宫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共收藏有30
期刊
中古汉人从席地坐改为垂足坐,这种民族重大礼俗的演化过程极其缓慢,起始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过渡期,直至唐宋才最终完成,历时800余年。  坐姿的演变,乃由多种因素促成,其中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高型坐具的使用。西域胡床的传入,竺国佛座的泊来,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目前所见,古代高型坐具史料,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西部和中原地区,而地处东北的高句丽的相关文物材料,或许受限于零散和交流的不畅,尚未被古代家具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