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冷库(氨制冷系统)当前的安全现状,分析了氨制冷系统中存在的危害因素,提出了安全管理建议。
关键词:冷库;氨制冷系统;危害因素;安全管理
1.我国冷库当前的现状
企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安全工程”就随之启动,作为一个企业,如果安全不存在了,那还有什么效益可言?对冷藏企业来讲,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加强学习、了解、掌握、运用与制冷行业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各项标准。在生产过程中,设备、设施或者技术工艺含有内在、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诸如人员伤亡、设备或设施损坏等事故的安全技术,人们称之为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冷库,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储藏。冷库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冷库的规模得到了不断发展。2008年1月14日,中国仓储协会秘书长孙杰指出,目前我国的许多冷库是由其他建筑用途仓库改建而成,在改建过程中,由于普通仓库在功能设计和建筑结构方面与冷库的规范要求差别很大,因此设计缺陷和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冷库的技术装备水平在近两年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冷库设备的维护难度和安全管理也更加复杂,更加重要。
近几年新建的冷库中,比较重视安全防护,在运行中也加强了现场安全管理,日常运行的安全状况较为稳定;而有些冷库则因年久失修、设备陈旧,对安全的重视和管理力度不够,或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其安全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个别的还十分严峻。总体来看,冷库规模是在不断发展,而各冷库的安全状况也参差不齐。
近年来通过媒体报道的冷库火灾、氨泄露、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屡见不鲜,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我们必须重视安全、宣传安全和落实安全,不能等到出了事故的时候才去想安全,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是安全工作的重要准则。
安全生产对于企业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也是一项硬性指标,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和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各级政府及部门应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责。
2.冷库危害因素分析(以氨制冷为例)
2.1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2.1.1中毒
氨是一种有毒化学品,它对皮肤组织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中的水分,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主要对动物或人体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吸收至血液,而导致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以下情况下可能发生氨气泄漏:压力容器未定期检验,安全附件不齐全或附件有故障;设备、管道、附件、连接管道的阀门等严重腐蚀;充氨过程或操作出现失误;容器爆炸、爆裂;设备质量不合格;自然灾害;液氨储罐物理爆炸,管道爆裂;系统安全装置失灵等。
2.1.2爆炸
贮氨器属II类压力容器,存在超压爆炸的危险。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当压力容器破裂时,气体膨胀所释放的能量可使容器进一步开裂,并使容器所裂成的碎片以较高的速度向四周飞散,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以下几种原因均可能引起液氨储罐发生物理性爆炸:液氨储罐强度设计、结构设计、选材、防腐不合理,也易引起储罐发生物理爆炸;贮氨器放置场所不符合要求,靠近热源、火源或炎热天阳光直射等,环境温度突然升高,会使贮氨器局部受热而超压引发爆炸;管道、阀门选用不当或质量有问题,也会引发爆炸事故发生;内、外介质腐蚀造成壁厚减薄,外壁受大气的腐蚀作用,内壁受氨的长期腐蚀。
以下原因会引起化学性爆炸:氨泄露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浓度达到混爆极限,遇明火、静电火花、高热能等引起燃烧爆炸。
2.1.3火灾
氨气为可燃物质,一旦泄漏就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极易引发火灾事故。氨管道等保温材料聚氨脂具有可燃性,这些物质遇到点火源都可能引起火灾,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若电气设备接地不良、过载、短路、散热不良、安装使用不当等,均会引发电气火灾。电焊时,因弧焊的高温及焊机和线路发生故障,或因线路老化、超负荷工作、电缆接头过热、熔渣飞溅等均能构成火源,当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时,也会引起火灾甚至爆炸。
2.1.4触电
制冷中用到大量的电气设备,包括变配电设备、动力和照明线路、照明电器等,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设备本身故障,潮湿的作业环境,以及作业人员违反电气安全操作规程或缺乏安全用电常识等原因,在无防触电保护措施情况下,人体触及带电部位都可能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
2.1.5灼烫
氨为腐蚀品,使用过程中接触到人体,会引起化学灼伤。如操作过程中,作业人员未佩戴防护用品,吸入呼吸道,会引起呼吸道粘膜损伤;若直接接触皮肤或溅入眼内,则会引起皮肤和眼睛灼伤。
2.1.6机械伤害
制冷压缩机、泵等机械设备外露传动、转动部分,如果没有防护装置或防护装置失灵,由于人的失误就会发生挤、碰、绞伤等机械伤害。
2.1.7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操作巡检过程需要进行高处作业,若平台、护栏、钢梯、脚手架等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锈蚀、维护不及时,工人在操作过程中麻痹大意,都有可能导致作业人员高空坠落;作业过程中存在交叉作业,如有物体从高处落下,有可能砸到地面人员,存在物体打击的危险。若电工、机械维修人员,进行高处安装、检修等作业时,如果脚下没有实物支撑,也容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高位货架货物装卸操作不当也可能造成高处坠落。 2.1.8坍塌
对于使用的设备设施,如果出现地基不稳、设计有缺陷、施工有缺陷、受外力作用、超负荷、自然灾害如地震、飓风等,会造成结构坍塌。货架的材料不合格、焊接质量低、基础不牢、重心高、超载以及外力作用等可能造成坍塌事故。
2.2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2.2.1噪声
冷库噪声主要来源于压缩机、氨泵、排风机等机械噪音和变压器的电磁噪音,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头疼、恶心、失眠、心悸、听力下降及神经衰弱等症状。长期反复作用会造成听觉器官损害,内耳发生器质性改变,导致噪声性耳聋。当噪声超过生产控制系统报警信号的声音时,淹没了报警信号,则容易导致事故。当噪声超过规定标准时,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听觉损伤,并对神经、心脏、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引起烦躁不安,而且妨碍听力和干扰语言,从而成为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的隐患。
2.2.2低温
液氨汽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热能,造成局部低温,液氨泄漏及设备管道保温层损坏等,人接触到有可能造成冷冻伤害。冷库内处于低温环境,在没有穿戴防寒用品具情况下进入冷库作业都可能造成冷伤。
3冷库安全管理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企业要充分认识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规范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冷库设计规范》《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等行之有效的技术规范执行。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死角;制定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救援装备。企业只有重视和做好冷库日常运行的安全管理,才能确保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才能确保所存食品的质量安全,才能确保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到实处。
3.2强化责任,重在实效
企业应建立健全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并采用切实可行的行政办法和经济手段层层落实责任制,使他们恪守岗位、各尽其职、自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形成合力。以此为支撑,努力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达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3.3定期检查,跟踪整改
企业各部门与人员,要通过制度化的安全检查,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抓好隐患整改,并做好跟踪落实。围绕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及时消除影响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的不稳定因素,切实把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全面提升责任意识和工作实效,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平稳。
3.4搞好宣教,提高素质
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个员工。因此,如何认真地树立起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企业负责人及每一个员工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安全管理,这就要求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必须要有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知识素养和安全责任感。要达到此目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并充分利用好每年的安全宣传生产月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就必须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环境。
3.5加大投入,注重实效
安全投入是确保企业生产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也是企业必须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企业要严格依据相关法规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测、检验,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注重劳动保护用品的检测与定期更新,对特种人员进行定期的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科学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积极主动地开展安全标准化及达标工作,严格进行安全生产运行控制,定期进行应急事故演练,做到动态管理,持续改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按照法规要求,定期进行安全评价,通过科学、系统地安全评价和再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存在的危险源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根据评价单位提出的经济、合理、科学性的安全对策,采取得力的措施,加大安全投入,确保一方平安。
4.结束语
企业安全,人是根本,质量是命脉,设备是基础。面对日益科学化、现代化的企业,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
参考文献:
[1]中国制冷学会,全国商业冷藏科技情报站.“2000年中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冷藏链配套装备展示会”论文集[C].2000.
[2]王显政,等.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3]张延松,等.安全评价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潘杰.浅谈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J].成功(教育版),2008,(11):227.
关键词:冷库;氨制冷系统;危害因素;安全管理
1.我国冷库当前的现状
企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安全工程”就随之启动,作为一个企业,如果安全不存在了,那还有什么效益可言?对冷藏企业来讲,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加强学习、了解、掌握、运用与制冷行业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各项标准。在生产过程中,设备、设施或者技术工艺含有内在、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诸如人员伤亡、设备或设施损坏等事故的安全技术,人们称之为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冷库,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储藏。冷库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冷库的规模得到了不断发展。2008年1月14日,中国仓储协会秘书长孙杰指出,目前我国的许多冷库是由其他建筑用途仓库改建而成,在改建过程中,由于普通仓库在功能设计和建筑结构方面与冷库的规范要求差别很大,因此设计缺陷和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冷库的技术装备水平在近两年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冷库设备的维护难度和安全管理也更加复杂,更加重要。
近几年新建的冷库中,比较重视安全防护,在运行中也加强了现场安全管理,日常运行的安全状况较为稳定;而有些冷库则因年久失修、设备陈旧,对安全的重视和管理力度不够,或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其安全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个别的还十分严峻。总体来看,冷库规模是在不断发展,而各冷库的安全状况也参差不齐。
近年来通过媒体报道的冷库火灾、氨泄露、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屡见不鲜,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我们必须重视安全、宣传安全和落实安全,不能等到出了事故的时候才去想安全,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是安全工作的重要准则。
安全生产对于企业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也是一项硬性指标,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和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各级政府及部门应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责。
2.冷库危害因素分析(以氨制冷为例)
2.1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2.1.1中毒
氨是一种有毒化学品,它对皮肤组织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中的水分,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主要对动物或人体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吸收至血液,而导致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以下情况下可能发生氨气泄漏:压力容器未定期检验,安全附件不齐全或附件有故障;设备、管道、附件、连接管道的阀门等严重腐蚀;充氨过程或操作出现失误;容器爆炸、爆裂;设备质量不合格;自然灾害;液氨储罐物理爆炸,管道爆裂;系统安全装置失灵等。
2.1.2爆炸
贮氨器属II类压力容器,存在超压爆炸的危险。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当压力容器破裂时,气体膨胀所释放的能量可使容器进一步开裂,并使容器所裂成的碎片以较高的速度向四周飞散,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以下几种原因均可能引起液氨储罐发生物理性爆炸:液氨储罐强度设计、结构设计、选材、防腐不合理,也易引起储罐发生物理爆炸;贮氨器放置场所不符合要求,靠近热源、火源或炎热天阳光直射等,环境温度突然升高,会使贮氨器局部受热而超压引发爆炸;管道、阀门选用不当或质量有问题,也会引发爆炸事故发生;内、外介质腐蚀造成壁厚减薄,外壁受大气的腐蚀作用,内壁受氨的长期腐蚀。
以下原因会引起化学性爆炸:氨泄露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浓度达到混爆极限,遇明火、静电火花、高热能等引起燃烧爆炸。
2.1.3火灾
氨气为可燃物质,一旦泄漏就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极易引发火灾事故。氨管道等保温材料聚氨脂具有可燃性,这些物质遇到点火源都可能引起火灾,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若电气设备接地不良、过载、短路、散热不良、安装使用不当等,均会引发电气火灾。电焊时,因弧焊的高温及焊机和线路发生故障,或因线路老化、超负荷工作、电缆接头过热、熔渣飞溅等均能构成火源,当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时,也会引起火灾甚至爆炸。
2.1.4触电
制冷中用到大量的电气设备,包括变配电设备、动力和照明线路、照明电器等,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设备本身故障,潮湿的作业环境,以及作业人员违反电气安全操作规程或缺乏安全用电常识等原因,在无防触电保护措施情况下,人体触及带电部位都可能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
2.1.5灼烫
氨为腐蚀品,使用过程中接触到人体,会引起化学灼伤。如操作过程中,作业人员未佩戴防护用品,吸入呼吸道,会引起呼吸道粘膜损伤;若直接接触皮肤或溅入眼内,则会引起皮肤和眼睛灼伤。
2.1.6机械伤害
制冷压缩机、泵等机械设备外露传动、转动部分,如果没有防护装置或防护装置失灵,由于人的失误就会发生挤、碰、绞伤等机械伤害。
2.1.7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操作巡检过程需要进行高处作业,若平台、护栏、钢梯、脚手架等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锈蚀、维护不及时,工人在操作过程中麻痹大意,都有可能导致作业人员高空坠落;作业过程中存在交叉作业,如有物体从高处落下,有可能砸到地面人员,存在物体打击的危险。若电工、机械维修人员,进行高处安装、检修等作业时,如果脚下没有实物支撑,也容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高位货架货物装卸操作不当也可能造成高处坠落。 2.1.8坍塌
对于使用的设备设施,如果出现地基不稳、设计有缺陷、施工有缺陷、受外力作用、超负荷、自然灾害如地震、飓风等,会造成结构坍塌。货架的材料不合格、焊接质量低、基础不牢、重心高、超载以及外力作用等可能造成坍塌事故。
2.2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2.2.1噪声
冷库噪声主要来源于压缩机、氨泵、排风机等机械噪音和变压器的电磁噪音,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头疼、恶心、失眠、心悸、听力下降及神经衰弱等症状。长期反复作用会造成听觉器官损害,内耳发生器质性改变,导致噪声性耳聋。当噪声超过生产控制系统报警信号的声音时,淹没了报警信号,则容易导致事故。当噪声超过规定标准时,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听觉损伤,并对神经、心脏、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引起烦躁不安,而且妨碍听力和干扰语言,从而成为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的隐患。
2.2.2低温
液氨汽化时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热能,造成局部低温,液氨泄漏及设备管道保温层损坏等,人接触到有可能造成冷冻伤害。冷库内处于低温环境,在没有穿戴防寒用品具情况下进入冷库作业都可能造成冷伤。
3冷库安全管理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企业要充分认识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规范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冷库设计规范》《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等行之有效的技术规范执行。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死角;制定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救援装备。企业只有重视和做好冷库日常运行的安全管理,才能确保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才能确保所存食品的质量安全,才能确保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到实处。
3.2强化责任,重在实效
企业应建立健全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并采用切实可行的行政办法和经济手段层层落实责任制,使他们恪守岗位、各尽其职、自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形成合力。以此为支撑,努力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达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3.3定期检查,跟踪整改
企业各部门与人员,要通过制度化的安全检查,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抓好隐患整改,并做好跟踪落实。围绕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及时消除影响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的不稳定因素,切实把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全面提升责任意识和工作实效,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平稳。
3.4搞好宣教,提高素质
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个员工。因此,如何认真地树立起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企业负责人及每一个员工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安全管理,这就要求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必须要有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知识素养和安全责任感。要达到此目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并充分利用好每年的安全宣传生产月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就必须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环境。
3.5加大投入,注重实效
安全投入是确保企业生产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也是企业必须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企业要严格依据相关法规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测、检验,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注重劳动保护用品的检测与定期更新,对特种人员进行定期的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科学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积极主动地开展安全标准化及达标工作,严格进行安全生产运行控制,定期进行应急事故演练,做到动态管理,持续改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按照法规要求,定期进行安全评价,通过科学、系统地安全评价和再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存在的危险源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根据评价单位提出的经济、合理、科学性的安全对策,采取得力的措施,加大安全投入,确保一方平安。
4.结束语
企业安全,人是根本,质量是命脉,设备是基础。面对日益科学化、现代化的企业,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
参考文献:
[1]中国制冷学会,全国商业冷藏科技情报站.“2000年中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冷藏链配套装备展示会”论文集[C].2000.
[2]王显政,等.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3]张延松,等.安全评价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潘杰.浅谈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J].成功(教育版),2008,(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