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饮食的“巧”文化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4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即我国传统的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穿针节”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除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形式多样的“乞巧”民俗外,自然也会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风俗和饮食文化。
  有关史籍显示,每到七夕之时,各地一般都要吃“巧食”,只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各朝代另有不同的食俗。最早时,人们逢七夕都以各种米豆一起煮粥而食,称之为“糜粥”,类似如今的八宝粥。到了魏朝之时,北方大部流行于七月七日食汤饼,晋代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黍为珍。今北人唯设饼,无复有糜也。”可见自魏时起,汤饼替代了糜粥。当代学者柳明烨在《漫话“汤饼”》一文中认为,七夕节是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在这天食用汤饼,“表达了封建历史时期劳动人民对这种男耕女织理想模式的肯定和美好爱情的向往。”汤饼,最初形似现今的片汤。
  唐朝时,人们七夕晚上除面对星空进行乞巧外,还举办宴席并食斫饼。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的《唐六典》中记述:“七月七日进斫饼”,同时规定这天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并将当晚的宴席称为“晒书会”。当时的斫饼实为切饼,将饼烙熟后切成几块,众人一同分而食之。宋朝时,民间在七夕夜又出现了摊食煎饼的习俗,吕元明所著《岁时杂记》和陈元靓所著的《皇朝岁时杂记》中对此俗都有所显示:“七夕,京师人家亦有造煎饼供牛女及食之者”。
  随着岁月的更替和饮食文化的发展,民间普遍于七夕之夜供奉牛、女二星之后食用“巧果”与“花瓜”了。“巧果”又名“七夕果”“乞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其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锅中溶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然后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并在与姐妹们一同乞巧时拿出来相互比看,相互赞赏。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称这种乞巧果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后来,民间艺人雕刻出专门用来做乞巧果的模子,将和好的面放入其中按紧,取出后上面有各种精美吉祥的图案花纹,常见的就有莲蓬、桃子、老虎、狮子、猫咪、猴子、公鸡、小猪、鸣蝉等,着实招人喜爱。不少人家还将这种乞巧果以红线绳串起来,下头缀上一点彩色穗子,挂在墙壁间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为装饰品或是零食。据说吃了这样的巧果,孩子们就心灵手巧了。而“花瓜”则是指雕成奇花异草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的瓜果。以这些各式各样的瓜果供奉牛女二星之后,人们一边食用花瓜与巧果,一边仰望星空,无不祈盼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现如今,我国很多地区的七夕食俗以饺子、馄饨、面条和油馃子等为主,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而各地的七夕饮食也存在着差异,显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在我国山东、河北的某些地方,这一天姑娘们要吃乞巧饭,而且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面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在河北雄县等地区,七夕之时除设瓜果祭祀外,还有个独特的宰杀公鸡习俗。秦廷秀、褚保熙所著的《雄县新志》记载:“七月七日,曝洗,云曝干而濯洁。是夕,闺人以茜鸡作乞巧会。”我们的先辈们觉得,在这牛郎织女相会的夜里,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在福建的一些地方,人们七月初一就开始泡巧菜、做巧工,将豆、麦盛放在有水的盘子上长成芽,初七这天做成巧芽汤食用。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作一些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总之,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大公报·文艺副刊》出了一年多,现在要将这第一年中属于创造的短篇小说提出来,选出若干篇,印成单行本供给读者更方便地阅览。这个工作的确该使认真的作者和读者两方面全都高兴。  这里篇数并不多,人数也不多,但是聚在一个小小的选集里也还结实饱满,拿到手里可以使人有充满喜悦的希望。  我们不怕读者读过了以后,这燃起的希望或者又会黯下变成失望。因为这失望竟许是不可免的,如果读者对创造界诚恳地抱着很大的理想,心
期刊
自命为“写书人”并没有夸耀的意思。跻身于大学校园中谋取衣食,借现代排版印刷技术之便,积十余年之功,归在我名下的方块铅字印刷符号算起来大约也有数百万个左右了。以“写书人”的名义说话也许并不为过。  “曾经沧海难为水”。由于混迹于写书的行列,便多少窥破了一些写书的堂奥,坦白说出来,也许有益于同学们。  写书人其实经常出错  在学生时代,把书看得很神圣,对著书人也很敬重。记得在中学的课堂上,面对一道解不
期刊
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妙的故事:一位美丽的公主迷失在了茂密的山林里,更不幸的是,她遭到了一只恶龙的突然袭击,即使她竭尽全力地拼命挣扎,也无法逃离魔爪。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一位名叫乔治的勇士及时赶到,经过激烈的较量,最终他战胜恶龙,成功把公主解救了出来。为了答谢乔治的救命之恩,公主将自己身边最贵重的物品——书籍送给了这位英雄。随着乔治挽救公主的传说逐渐传开,书籍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
期刊
为推进“书香湘西”建设,重点提升农村全民阅读比重,湖南湘西自治州突出重点农家书屋,借助新华书店等单位和社会力量,将农家书屋打造成为党建书屋,提高了农家书屋实用性,提升了农家书屋整体形象。  其中凤凰县菖蒲塘村和花垣县十八洞村农家书屋通过提质改造、加強管理和运行,农家书屋整体形象大为改观、实用性大大提高,成为当地学习党史、传承非遗、乡村教育的重要阵地。  农家书屋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堂  201
期刊
“书映百年伟业”好书荐读7月书单发布  “书映百年伟业”好书推荐由中宣部出版局主持发布。7月推荐书目为《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百年大党:走向最强大政党》《建党1921》《1937,延安对话》《靠山》《虎犊》《中国共产党历史歌典:歌声中的百年风华》《新时代奋斗者系列连环画》。  “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
期刊
韶山,是一片山峦绵亘的山冲,四周峰峦耸峙,林木葱茏,风景秀丽,相传舜南巡至此而奏“韶乐”以得名。毛泽东的故居就坐落在韶山落脉处的韶山嘴对面。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韶山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韶山是毛泽东早年开展革命斗争的地方,是当时中国农民运动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瞿秋白曾称毛泽东和彭湃一样是“农民运动的王”。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后又组织人民协会。1927年1月
期刊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我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随着载人飞船登上天和号核心舱进行长期驻留实验。这也是中国空间站迎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而随着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地球的空间轨道将只有中国的空间站在外太空运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一大步,也代表着我们追随美俄的航天步伐走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人向往太空的历史也许是从万户开始的。据说,万户是一个明代的官员,他为了
期刊
排朗读剧、上写作课、跟着唐诗宋词神州游……疫情期间有这样一群老年人,在花式阅读中安心度日。陪伴他们阅读的是银龄书院的创始人薛晓萍,尽管做了十几年的公益阅读推广,但在线上和老人们共读,对她来说还是头一遭。180多场线上阅读活动,让老人们找回了青春,也让她自己越活越有劲儿。  92岁奶奶读书会里当学生  “今天开始,我们将进行银龄书院暑期创意写作班的学习,第一讲是《诗词扩展编故事》,字数限50字以内。
期刊
暖暖的春日、炎炎的夏日、瑟瑟的秋日、凛凛的冬日,没有“吃鸡”,没有“王者”,古人们如何度过漫漫长日?答案自然是——就算没有今天的高科技,古人们也绝不会让自己闲着。  推枣磨  “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乾隆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秋日的图景——静美的秋庭,凉风袭来,落红满地,意趣甚浓。  可这诗中的意象又是“枣”,又是“儿童”的,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它究竟在说什么?其实,这
期刊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倚床夜读,翻开一卷浸润着古色古香的唐诗宋词,诗意动人的蛙鸣穿过清词丽句翩跹而来,如诉如歌,如擂如鼓,似近若远,此起彼落,让我恍若置身于故乡的荷塘之畔,蓦然中有一种“青草池塘独听蛙”的禅意。  蛙声是一阙纯净的乡音,清越空灵,任你千百遍倾听,都不会生厌。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盆池五首之一》中写道:“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曰:“青塘无店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