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鬼

来源 :四川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公元199X年秋季的一天,大巴山区的萼山县发生了一件与“鬼”有关的奇事,令很多人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其中最为流行、最为可靠的一个版本,是这样描述的——
  滚龙坡半山腰,新修通的山区公路,一辆皮卡车靠边停下,司机下车去屙尿。同车还有两人,就在车上抽烟闲聊,心想只片刻工夫,司机就要回来的。哪知一支烟都抽完了,却不见回,伸头喊了两声,外面似有“哦哦”的回应,便又继续摆龙门阵。一晃半个小时过去了,却依然没回。于是下车一看,竟然没有人影。赶紧打他手机,通了,却无人接听。两人诧异不已,四面呼喊寻找。在五百米远的林中一块大石上,发现了司机的手机,但已是关机状态。两人大为惊骇,遂赶紧报警。警察和村民共出动了百多人连夜搜山,天亮之后终于找到了他。令人惊骇的是,此地距他下车的位置约有十多里远,那里荒无人烟,无路可通,且已是另外的一座山头。当时那司机表情呆滞,言语含混,完全表述不清自己为何来到了这里,怎样来到了这里。乡人们都说,这司机肯定是遭鬼“迷”了;而为何鬼要“迷”他,是因为他把尿屙在人家的坟头上了!
  这件奇事引起了萼山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钟阳的强烈兴趣。正为每天都是领导行踪、会议新闻等单调节目而烦恼的他,仿佛突然间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兴冲冲地赶到台长室汇报,要去拍摄一部与“鬼”有关的专题片。在他看来,大巴山区关于鬼魂的传说很多,尤其是偏远落后的乡村,“鬼闻”更是层出不穷。倘若这个片子做好了,一定很扯眼球,其轰动效应肯定能大大提高诞生不久的县电视台的声誉——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声誉。
  结果是热脸碰上了冷屁股,钟阳挨了台长一顿好训:“拍鬼片?硬是撞到鬼了哦!你娃想干啥?宣扬封建迷信?要我们都下课才安逸嗦?”钟阳辩解道:“领导,这也是一种民俗和文化啊,《聊斋》不就全是说鬼的么?还名著了呢!这个真的可以做成个专题……”台长用力摆手道:“好了好了莫说‘鬼话’了!啥叫文化?听县委、政府的话就是文化!晓得不?对了,说到专题,你手里不还有一个没完成的吗?”钟阳恍惚道:“啥,啥专题?”台长大声吼道:“你娃也遭鬼‘迷’到了嗦?宣传部下达的,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的专题!”钟阳“啊”了一声,随又叹道:“那,今年又该咋个做呢?”“咋个做?这是你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钟阳摇摇头,一脸茫然。台长语气柔和了一些:“你娃必须把这个专题片做好哈!政治任务第一嘛!”钟阳无奈地点点头,准备告辞而去。台长却丢给他一个文件夹,拿手指点道:“这是我亲自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你拿回去好好研究,看能否找到一个新颖的角度吧!”
  钟阳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回到自己办公室,呆坐了片刻,就又重抖精神,打开那文件夹,里面有县委宣传部发出的红头文件,就草草看了一遍。“年年都是那些套话,没有一点新意!”他咕哝着,挨个翻看。
  萼山县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苏维埃根据地的红色老区,随着经济社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特别重视“红色文化”的打造。“一红一绿”——“红”就是红军文化,“绿”就是生态旅游——是县里推出的兩张名片。作为“喉舌”的县电视台,自然少不了这方面的专题宣传;而作为电视台的第一笔杆子,钟阳自然回回都首当其冲——负责专题片的撰稿和总体策划。怎样整才能不落俗套,才有新意呢?钟阳觉得自己已经殚精竭虑、江郎才尽了。
  忽然,一本中间有折页的《萼山文史杂志》引起了他的注意。打开折页,原来是一篇与红军有关的文章。标题是:《8个红小鬼,8棵巴山松》;作者:忆红。
  钟阳仔细阅读着,慢慢地被感动了。
  文章说,当年红军在本地“扩红”,除了妇女独立营外,还有“红色童子团”,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儿童和少年,最大的不过16岁,最小的才9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小鬼”。他们手执红缨枪,在苏区内担任巡逻放哨、查看路条、传送情报等任务。在红军大部队撤离期间的一次激战中,他们也上了战场,结果被反动民团神兵包围,最后剩下的8个红小鬼英勇不屈,在滚龙坡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上,纵身跳下,壮烈牺牲。
  才十二三岁的娃娃呀!今天看来,那是还在父母身边撒娇顽皮的年龄!
  正在感叹,手下的摄像记者赵兵笑嘻嘻地进来了。这家伙虽缺少文化底蕴,但不缺少背景——是县里某高层的外孙子——且为人灵活圆滑,极会讨人喜欢。进门就扔了一包好烟给钟阳,嘻嘻笑道:“主任,拿去,熏熏灵感哦!”见钟阳打量着牌子,又解释道:“放心,不是索要的哈!记者的职业道德,咱大大的有哦!——话说回来,这又算个球啊!人家那些收红包的,就……”钟阳严肃地打断了他:“你娃管好各人就行!有啥事来?”赵兵立正敬礼,嘻嘻笑道:“老钟,我要求参加红军入川的专题组!很长脸哦!”钟阳沉吟道:“这个呀,恐怕要台长……”赵兵却打断了他,得意地说:“我就是才从台长那里来的呢,放心好了!”言外之意,人家台长都通过了,你这个主任就没话说了。钟阳果然没有话说,闷闷地抽了一大口烟。赵兵又嘻嘻笑道:“莫那么郁闷嘛!我晓得,你是找不到新角度新点子了哦,对吧?”钟阳瞪大了眼睛看着他。赵兵凑近钟阳,神秘地低声笑道:“周末了,我给你找个地方去耍,哦不,是采风,采风!保证会有灵感的哦!”“那,去哪里嘛?”“滚龙坡村!”
  2
  下了汽车,在山道上蜿蜒蛇行了一刻多钟,就到了。那是一座木穿斗结构、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的三合院。在树林掩映和夕阳残照之下,别有风味。
  滚龙坡村委会主任老刘,妇女主任桂花,还有一个身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都一脸烂笑,早在院坝外的石阶上恭敬迎候。
  一行人寒暄客气毕,就络绎进入正中的堂屋——那是老刘的家。其他那些住在偏房的老少爷们儿,都在围廊下看热闹,经久不息地咧嘴傻笑。
  堂屋里乌黑一片,只有火塘上方吊着的那一块块熏得很久的腊肉,在墙缝透进的光柱照耀之下,金黄发亮,煞是好看。
  虽还是秋天,这里却已偏冷。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围着一罐在柴火上咕咕直响、香气腾腾的腊肉,喝茶聊天,间或吞吞口水。   “钟主任哎,我们这里今后的发展,就要靠你们这些媒人——哦不,媒体人——大力帮助了哈!”老刘一边说,一边又热情地递过一支烟来。钟阳嘴里还衔着半支,摇手谢绝,却被他硬往手里塞。赵兵在一边大咧咧地说:“哎呀老刘,你这样一支一支地散,还不如给我们主任甩一包整的来哦!”钟阳瞪了他一眼。那桂花却很乖巧,立刻跑了出去,很快就拿了几包好烟回来,笑咪咪地分送给大家。钟阳也只好接了,问她道:“你抽不抽呢?”桂花笑道:“哪个女人也抽哦?不好看的!”老刘笑道:“她不抽,她喝!一会儿你就晓得啥叫酒坛女杰,啥叫久经(酒精)考验的革命干部了!”那个中山装男人也不抽,悄悄把烟递给老刘,老刘却又顺手甩给了钟阳:“给我们今天的贵客!”就指着中年人介绍道:“他是我们村的秀才,民办老师向一鸿,大笔杆子呢!”钟阳脑子忽然里一亮,就问道:“向老师,你的笔名是不是叫‘忆红’?”中年人兴奋地点头道:“是啊!钟主任连你都知道啊?”钟阳问:“你对红军史料很熟悉?”“是啊!”向一鸿感喟道,“我们滚龙乡当年全乡也不到三千人口,而参加红军的就有644人,这个比例实在令人惊叹啊!”
  正说间,门外有人高声问道:“刘村长,客人都到了么?”桂花拍手道:“三娃子到了!”却被老刘白了一眼:“啥三娃子哦?是刘总!人家现在都身家过亿了!”又低声对钟阳介绍:“这娃是我们村出去打工最有出息的,现在后山滚龙寺的旅游开发,就是他投资在整呢!”随后,身着西装、肚子微腆的矮胖子刘总出现在门口,哈哈笑着,给大家抱拳一拱:“不好意思迟到了,县委书记县长召见……各位,请了!”
  于是,一群人又从堂屋里出来,往后山——刘三娃子老总的开发场地走去。
  上得山顶,果然有一堵灰墙,和半边山门,都爬满藤蔓青苔,别有一番沧桑。只有山门上悬挂的“滚龙寺”黑色匾额,倒还有些鲜亮。老刘说,此匾是前不久在一户农家的猪圈里发现的,洗净后重新刷了土漆;向老师介绍,此寺原来香火甚旺,六十年前毁于一场大火;那矮胖刘总站在高处,指点着半山腰机器轰鸣的工地,眉飞色舞,高谈阔论。宣称,他要把这个最高点的所有地面附着物全部推掉,重建滾龙寺,成为川东北第一家最高最大禅林。
  钟阳默默地环视了一圈,目光定在了那半边山门上。明显被烟火舔舐过的木柱上,刻有字体遒劲、大小不一的红军标语,在落款“红九军政治部宣”的旁边,还有几个歪歪扭扭的小字:“红色童子团牛娃又宣”,让他有些忍俊不禁。很明显是出自当年一个叫“牛娃”的童子团小鬼之手,一个“又”字,足见其调皮和可爱。他沉吟了一下,问向一鸿道:“那些红小鬼,8个小英雄,他们,就是从这里跳下去的么?”
  向一鸿被他突然一问,竟有些反应不过来似的,顺口回道:“就是,就是……钟主任你看嘛,好陡!猴子都不敢去的。”
  钟阳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伸头看去,果然陡峭如削,深不见底,令人晕眩。
  “难道,就没有一个活的么?狼牙山五壮士不就还有……”赵兵狐疑地问道。
  “这个哪能有活的哦?”向一鸿弱弱地反驳道,“跳下去连尸体都找不到的!”
  突然,刘村长爆出一声大吼:“龟儿莽老头儿!咋又爬那么球高?快点给我退回去!”
  钟阳和众人齐齐看去,见十多米以外的悬崖边,竟站着一个衣衫破旧、手扶拐杖的老人,张着缺牙的嘴巴,傻傻地看着他们。听到老刘那气急败坏的大喊,他似乎不满地咕哝着什么,还拿手杖指点着众人和山门。老刘夸张地挥挥拳头,做出一副要立即扑将过去的凶恶的样子,那老头才转过身,悻悻离去,动作既笨拙而又稳当,片刻间就消失在丛林中不见了。
  桂花见大家愣愣的样子,就解释道:“这个老头儿是我们村的一个五保户,没有后人,靠村里和乡邻养着。他是个寡子,就是哑巴,不会说话,傻乎乎的,还有些倔呢……”
  钟阳不解地问:“这里这么高啊,他都那么大岁数了,还来这里干嘛?”
  “就是搞球不懂!”老刘抢答道,“一年四季,有事没事,他都爱来这顶上晃悠!”
  赵兵也有些好奇:“咋不到敬老院去呢?”
  桂花说:“他不愿去啊!我们动员了好几次了都不行,总不能把他绑起去呀!”
  “他有名字吗?”钟阳问。
  “他也是我们刘家这个大族的,没球得大名,只有小名,老辈子都喊他刘莽子!”老刘回忆道,“说他当年遭神兵施了法术,就成了跛子、莽子!”
  “就是啊!”桂花补充道,“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恼火得很呢!”
  众人都摇头叹息。随后,集体向下撤退。
  晚饭时候,钟阳果然领教到了“酒精”考验的革命干部桂花的厉害。客人用的是小杯子,一杯一杯地喝,她却端着一个土瓷大碗,将每个人小杯的白酒都倒进碗里,然后仰脖一口吞下,少说也有三两!集体一起敬了不说,她还要挨个单独敬,每次一小杯,毫不含糊,看得钟阳呆了,醉了。
  他感到有些尿胀,就觑空溜了出去。外面太黑,他找不到厕所,就在稍远的一个黑角落里,哗哗起来。
  突然,他感到头皮一阵发寒,本能地扭过头去,竟被吓得一声惊叫——
  旁边,一个黑影歪斜着身子跪在一座坟头前,不住地磕着头;同时用手抓起地面的沙土,一把把地往嘴里直喂!
  听到惊叫声,黑影猛地转过身来,两只眼睛直愣愣地看着钟阳;他大张的嘴角边,还有泥沙在无声地落下。
  他不是别人,正是下午出现在山顶的哑巴老头儿——刘莽子!
  片刻,那刘莽子似乎突然清醒了似的,一口吐掉嘴里的泥沙,扶着拐杖站了起来,用手指指钟阳胸前挂着的相机,又往上指指。
  钟阳顺着看去,却是漆黑一片。但大概看得出来,他所指的方向,就是下午去的那滚龙寺山顶。
  3
  回到台里后,钟阳忽然想到,完全可以来一次探秘式的拍摄,就叫“追寻红色记忆”。而这个“追寻”的过程本身,说不定就是一部很好看的且主题思想绝对正确的纪录片。他计划把萼山县在世的老红军,以及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统统来个抢救式采访拍摄。再在这海量的素材中,加以提炼,去粗取精,产生一部角度新颖、主题重大的红色大片。   台长这回很爽快,一拍桌子,满口赞同。
  秋高气爽的一个晴天,他们携带着台里目前最好的设备,车身上贴着“追寻红色记忆”的醒目标志,很拉风地驰奔被誉为“红军第一乡”的花红乡,采访全县在世年龄最大的老红军赵成林。
  银发飘飘的赵成林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出屋子,笑呵呵地坐到摄像机对面备好的一把藤椅上。他的重孙子说,好久都没看到祖爷爷这么高兴过了呢。从长焦镜头里的侧逆光和苍茫远山的背景看去,老人精神矍铄,气概不凡。
  “请问赵老,您今年高寿啊?”钟阳亲自采访,语调亲切。
  “高?还瘦?”老人偏着脑袋倾听,摇手笑道,“高也不算高了——老了,就长缩了嘛!瘦呢?也还不瘦,娃儿们经常给我整好吃的,还火腿肠啥的……当年打仗,能吃到个火烧洋芋,那就很巴适的了!可惜我各人,牙口不球好了!”
  钟阳微笑着点点头,继续发问:“那您当初,是怎样参加红军的啊?”
  老人没听清楚,将目光转向旁边的家人。那重孙子就把钟阳的问题大声重复了一遍,又提醒钟阳道:“钟记者,你大声些哈!他耳朵不好——当年就遭炮声震半聋了!”
  老人听明白了,也大声说道:“是咋参加的?哈哈!没球得法呀,不参加红军,回去就要挨东家打呀!逼起我……”
  一旁的家人赶紧打断:“祖爷爷,莫那么说哦!要这样说:你是反抗黑暗追求光明,自愿加入的哦……”
  钟阳来了兴趣,问家人道:“难道他不是自愿,是强迫的?”
  赵成林突然情绪激动地大喊道:“哪个说的是强迫的?乱球说嘛!解放军,哦不,红军,穷人自己的队伍嘛,我们都是自愿加入的……”
  钟阳肃然起敬,大声喊问:“那您具体讲一下这个过程,好吗?”
  赵成林喝了一口茶,清清嗓子,饶有兴趣地讲述了他参加红军的过程。
  原来,当年的年轻小伙赵成林,因家庭贫困,靠给财主东家当长工过活。“闹红”的时候,他正赶着马车给东家送货进城,半路上遇到了红军。红军很礼貌,但車子被他们征用了。当时他一想,与其空手回去遭东家打骂,不如干脆跟红军走了算了!于是就这样自愿加入了红军,当了通讯员和号兵。因为在大面山阻击战中受了重伤,后来就没跟上大部队,成了“流落红军”。前几年才被有关部门查实,享受到相应的国家政策待遇。
  “还乡团回来了,到处搜、杀我们这些人。我在老山上的几个山洞里头,躲了整整一年半,差点成了野人!”老人愤愤骂道,“那些龟儿子,歹毒呀!他们把谢家湾一个小娃儿,才十一二岁,童子团的,用削尖的竹子顶端从屁眼儿里捅进去,再把竹子一放,人就被弹到空中,摇来摇去的。那血,顺着竹子长流不停啊!人叫了整整一天一夜,才活活死去!他们把这叫‘坐秋千’……”
  钟阳眼睛有些湿润,却又赶紧问道:“您说的是‘红色童子团’吧?听说,滚龙坡山顶,就有8个童子团跳崖牺牲了的?”
  老人顿了顿,摇手道:“没有那回事哦!跳崖的是有,笋子梁就有12个红军不愿投降,一起跳下去了的……你们电视上就宣传过的呢!”
  “没有童子团跳崖的事?”钟阳惊讶不已。
  “肯定没有!要有,未必我还不晓得?”老人坚定地摇着头,银须飘飘。
  “那您,知道一个叫‘牛娃’的团员么?他……”
  钟阳正想再问,手机响了,是台长的指示:“马上回来!有一个台湾的访亲团到萼山县走访,县委宣传部要求我们全程陪同,做好宣传!记住,政治第一哈!”
  4
  其实这个台湾访亲团的成员,大部分是当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祖籍就在川东北的老兵们(但并未对外点明)。其中一个头发全白的老者,也姓钟,亲切地称钟阳为“小家门”的,却没有其他那些人的兴奋和激动,一路上虽也在四处打量,感叹唏嘘,但似乎心事重重,寡言少语。
  这一天,按照行程安排,车队来到了滚龙坡村。
  滚龙寺在建工地上一派繁忙,机器轰鸣,尘土飞扬。
  工地已被打围,本已禁止外人进出。但因此番来客非同寻常,开发商——就是那个矮胖的刘三娃总——早得到了宣传部通知,专门开了一道小门供探亲团进出。“热烈欢迎祖国的同胞、海外的亲人光临指导哈!”他西装革履,笑容满面,用高音喇叭大声喊着,同时在喇叭上鼓掌,“嘭嘭”直响。刘村长和桂花等村干部们,也殷勤地鼓掌欢迎着。
  钟阳注意到,他的“老家门”白发钟先生,神色变得更加凝重,不断抬头向山顶张望。
  忽然,入口处井然的秩序被打乱了:有人想强行进入。
  钟阳正指挥刘兵拍摄远景,定睛一看,那人不是别人,又是那个刘莽子!
  刘莽子被几个强壮的保安几乎两脚离地地架了出去,只得站在场外,挥舞拐杖怒吼着,却无人理睬,最后悻悻离去。
  钟阳暗暗观察,发现钟老先生看刘莽子的的神态,十分专注,并若有所思。
  一行人络绎蛇行,到得山顶。
  那段古寺老墙已经被推掉了一半,周围还标画了很多白线。只有那半边山门还孤独地矗立着,沉默面对新的命运。
  钟阳注意到,白发老钟几乎跑遍了整个山顶,上下四方到处打量,最后,他抚摸着门柱,弯腰查看着上面的字迹,默默无语,表情复杂。
  钟阳走了过去,试探地问道:“钟老先生,老家门,您来过这里的吗?”
  “是啊!”钟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随又改口道,“哦不不,是听说,听说过这里的……当年这里,可是有过一场大仗的啊!”
  钟阳点点头,指点着门柱上的“牛娃又宣”几个字,问道:“这个牛娃,您也听说过?他就是红色童子团的吧?”
  钟老先生下意识地点点头又摇摇头,感慨道:“其实,他们都不是军人,而是孩子,孩子啊……哦,也是听说,听说。”
  “是啊,听说,”钟阳故意加重了“听说”的语气,“他们当年,就是从这山顶上跳下去了的?”   “这个啊?”钟老先生语气肯定地回答道,“据我所知,恐怕没有……”
  “那他们?”
  “这个呀,如果没找到尸体,我认为应该算失踪,失踪!”钟老先生停顿了一下,又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有些失态,小家门,你可别多心哦!”
  钟阳理解地点着头,转身回看。
  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重建滚龙古寺,开发绿色景区”的大红标语,十分醒目。
  5
  探亲团走后,钟阳又重回“追红”专题,继续挨个抢救拍摄。
  几天后的一个早上,剧组准备到偏远的笋子乡,去实地拍摄当年12烈士英勇跳崖的地方。正要上车,一个身穿宾馆职业装的姑娘跑过来交给钟阳一封信,说自己是县委招待所的,有人托她们转交。
  钟阳迫不及待撕开了信封,展开信纸。那一行行工整的繁体小楷,说明了写信人不同平常的身份和修养。不看落款,钟阳就知道,这就是白发钟老先生写的——
  “尊敬的钟阳主任,小家门:
  您好!
  有些话不好跟你当面交流,就写了此信。事实上,我当年就参加过围剿红军,当时还是排长。这次去的滚龙坡山顶,就是当年的一个战场。我们在那里遭遇到意外的顽强阻击,红军凭借天险,最后还使用了滚木雷石,我们攻了一整天,都难推进半步。后来民团神兵抓来一名本地村民,但是个哑巴,他们叫做“寡子”(其他人都跑光了的),殴打威胁,命他带路,才接近了山顶的滚龙寺。这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阻击我们的根本就不是正规军队,而是一群娃娃兵,红色童子团的。我们几次喊话叫他们投降,他们完全不理,就这样僵持了三天。估计他们也没有吃的了,我们就故意在下面杀猪做饭,大吃大喝,他们也不理。第三天的晚上,我们说最后期限到了,投降就有吃的,还保命,他们还是不理。我们就放火烧了那寺庙,大火半夜才熄。这时我们接到命令,就撤离了。但民团和神兵依然留下,继续包围搜索。这些人十分残忍,‘坐秋千、’‘活剥皮’、‘万人坑’大肆报复,把全县变成了一个大坟场!估计童子团,都被活活烧死了!这不是一次正常的军人作战,我一辈子都很纠结!我们的罪孽,实在太重!这次回来,我是满怀愧疚,但又不敢有所表示。所以拜托家门你,替我在那山顶,给那些孩子们,多烧点纸钱吧!
  另:那天那个跛脚老人,我感觉,就像是当年神兵抓来的那个哑巴?”
  钟阳看罢,热血喷涌,大喊道:“调头,去滚龙坡!”
  赵兵提醒道:“主任,路线是台长确定了的哦,要不要请示一下?”
  “请示?哼!”钟阳说,“请示就搞球不成了!走!”
  6
  滚龙坡山顶,几条粗壮的长绳被固定在那尚还牢固的半边山门上。钟阳用力试了试,放心地点点头。
  刘三娃总,和村主任老刘们,忐忑不安地看着,欲言又止。
  赵兵腰里拴着绳子,手执固定好的掌中宝轻便摄像机,往崖下看了看,嗫嚅道:“老钟,不是我不敢下去,而是,台长那里……”
  “你不去我去!”钟阳生气地去夺摄像机,拴绳子,大声说,“必须下岩实地寻找,看到底有没有尸骨,我们才有资格做出真实报道!懂不懂?”
  老刘和桂花对视了一眼,也劝道:“这么多年都没有哪个下去过哦,太危险了啊!”
  忽然钟阳的手机响了,是台长严厉的语气:“哪个叫你去拍岩下的?不要命了?出了事哪个负责?”
  钟阳回头瞪了赵兵一眼,赵兵辩解道:“莫怪我!我还不是好心,怕你出事……”
  钟阳不再说话,抬脚就要向岩下滑去。
  突然有人大喊:“钟主任,不要下去!不要!”
  众人定睛一看,是民办教师向一鸿,一边气喘吁吁从小路往顶上爬来,一边挥手制止,很快就到了钟阳面前。他喘气未定,说:“我本来病了在家,听说你们要冒险下岩,就赶紧赶来的……”又转头征询地看了看老刘他们,顿了顿,郑重地说道:“这岩下,根本就没有尸骨!”
  “为什么?”钟阳盯着向一鸿,平静地问——其实他的内心,已早有疑惑。
  “这个,”向一鸿脸红了,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因为,跳崖这个事,是我,还有村委会,根据传说,共同虚构的。惭愧啊惭愧……”
  “是因为要搞开发?”钟阳冷冷地扫视着众人,语气凝重,自问自答道,“所以就炒作?!”
  老劉、桂花等不敢对接他的目光,都红了脸,低下头。
  赵兵也惶恐地转过头去。
  钟阳解下绳子,面对脚下苍茫的群山,长叹了一口气。
  他的眼睛突然一亮:不远处的树林边,那个刘莽子不知何时出现在那里,嘴里“哇哇”叫着,不断地对他招手。
  钟阳预感到将有重大情况出现,不顾道路危险,连攀带爬赶了过去。赵兵和其他人,也随后赶去。
  这里的地形十分诡异奇特。那刘莽子待众人到齐,就示意大家跟着他走,七弯八拐之后,来到一个地方,他上前几步,拨开一丛茅草和灌木,立刻,一个狭窄黝黑的天坑洞口,赫然出现在眼前!
  老刘惊叹道:“我的天!我们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了,都不晓得有这个洞!”
  桂花也摇头:“这么险的地方,平时鬼大哥才来哦!”
  钟阳仔细打量了一阵,说:“那我们就进去吧!有电筒吗?”
  “有!”刘三娃总立马掏出了一把,“我们随身都带着的!还有打火机!”
  老刘说:“这么多现成的巴茅草,还可以扎火把!”
  赵兵拍拍手中的摄像机:“有我这机头大灯,足够了!”
  于是,大家躬身缩腰,全部钻进天坑。
  天坑里面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漆黑一片。
  一种神秘而又严肃的气氛在暗暗酝酿着,蔓延着。大家都不发一声,默默地搜寻前行。
  “快看!这儿有字!”突然,不知谁在大喊,打破了死一般的沉静。
  立刻,手电筒和打火机都聚焦到一处。赵兵打开摄像机的大灯,在黑暗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强烈和耀眼。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凹凸不平的洞壁上,果然有几行歪歪扭扭的字,很显然是用尖利的东西,十分费力地刻上去的——“烧死饿死都不投降!童子团牛娃宣。”   红色童子团!原来他们到了这里!
  众人都惊讶地张大了嘴,默然无声。
  桂花发出一声惊叫,她的脚下被什么东西给绊住了。灯光照去,大家又惊呆了!
  那是一具体型不大但很完整的人体骨骼,显然死者不是成年人;干枯的手掌里,还紧握着一团已经风干并碳化的、黑糊糊的东西。老刘蹲下去,用手指把那东西捻碎,闻闻,舔舔,眼泪一下子冒了出来,低声说道:“这是青苔!他们最后吃的,就是洞里的青苔!”
  在这具尸骨的洞壁上,同样的字迹刻着:“赵二娃,14岁。”
  随后,大家陆续发现了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多具人骨。仔细一数,不多不少,刚好8具!每一具的旁边,都刻有各人的名字:“彭富贵,13岁;王老幺,12岁;肖大权,15岁……”
  稍远,最后一具尸骨的身量显得要大一些,他靠墙而倒,那干枯的手掌里,还紧握着一只已经锈迹斑斑的梭镖。他旁边的岩壁上,同样刻着:“团长牛娃,16山。”字迹很浅,刻字者显然已经无力了。
  赵兵拍摄完毕,悄悄擦了一下眼角,低声问:“这个‘山’,是啥意思啊?”
  钟阳完全明白了,就是这个牛娃,用梭镖给所有饿死的团员刻下了名字;而刻到他自己时,他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力量——那个“岁”字,只刻了上面的一半,他就溘然而逝!
  在牛娃尸骨的上方,隐约有光线透入。
  钟阳他们爬行到那里,发现已跟地面相接,但上面被木头和杂物覆盖。几个男人使劲全力,终于推开了一个狭小的入口。
  他们奋力爬出地面,赫然发现,原来这里,就是当年被大火焚毁的滚龙寺原址!
  四周是陡峭如削、蒼茫雄浑却沉默无语的群山。
  起风了。随即,冰凉的雨滴落在树上,草上,和脸上。
  钟阳无语地仰天长叹,之后,他转过身,面对脚下那个同样沉默无语的天坑,情不自禁地跪了下去。
  7
  公元20XX年,滚龙坡顶,纪念红军入川70周年暨“八英碑”落成典礼,红旗招展,唢呐齐鸣。8米高的、花岗石材质的“红色童子团八英碑”,矗立在一道644步阶梯的人造天梯顶端,跟建在半山腰的、金碧辉煌的新滚龙寺相比,虽然朴实,却显得更加高大。碑身上,有复制天坑里的“烧死饿死都不投降!童子团牛娃宣”大字,而底座8面,各刻一个童子团员的名字和年龄,同样也是复制的。而这个创意,是钟阳力排众议后定下的。建碑初期,很多人的建议都是——请上级领导题字。
  钟阳听到主持人高喊“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钟阳同志致辞”,就走上前去,掏出秘书事先拟好的讲稿,刚照读了几句,忽然从新滚龙寺里传来一阵密集而又巨大的鞭炮声,引得众人都转头去看,纷纷议论着,说是香港某地产大鳄一行,专程还愿感恩,上香去的。
  钟阳的声音被完全淹没。
  鞭炮声还在继续。
  只有四周那苍茫雄浑的群山,依然沉静无语。
  钟阳凝视着远方。那一座座群山,幻化成了一座座无字的丰碑,沉默而又永恒。
其他文献
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7-2017年物流领域ESI高被引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并结合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别对物流领域ESI高被引论文的年代分布、国家分布、
期刊
当整个世界还在固守着男女有别的成见时,在创业的世界里,这种看似坚不可摧的事实却正在大面积坍塌.投身创业大潮的女性越来越多,参与“2016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评选的
建筑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建筑电气工程安装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不同的电气设备实践应用中能够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实现了建筑电气设备讯性能优化.在此背景下
面对泛黄的老照片,我们在感喟过往岁月的艰辛时,也不禁慨叹:无论什么时代,若有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又有什么事情做不到,什么困難不能克服?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的。当时的中国,由于实行“大跃进”经济政策造成诸多失误,又连续三年遭遇了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困境。1960年,全国需要原油1000多万吨,缺
一  搭乘一列绿皮火车,耿志海坐在靠窗的位置。窗外的电杆、田野、山冈,在他眼中一晃而过接着一晃而过。绿皮火车久违的气息、稍纵即逝的风景,对他而言倒也适合对一段往事的追忆。但他眼前刚出现女兵许喃的影子,他們还没站在渔溪文化馆小广场上的哈哈镜前,环绕车窗四周的斑驳光影还是将他重新拉回到现实中。火车小桌板的对面坐了个额头长出个指肚大小蓝痣的青年,盯着他发直的眼神,不用看他也知道,对面的青年对他身边一个女
期刊
现当代人类文化危机与生存危机的不断加深唤起了各个领域思想家对社会文化的思考与批判.反观中国哲学,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然存在对当下社会的批判精神,道家庄子的思想就
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迎来发展的高峰期,而且开始朝着智能化弱电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建筑电气施工管理过程中,弱电系统能否合理运用直接影响到建筑服
一、甘肃省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甘肃省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滞后,一方面是因为我山区小学远离乡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给年轻教师的调入和教师的信息获取带来极大
6月19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中国纺织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交流大会举行媒体交流会。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