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发展并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教育者对教学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为教学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因此,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更重视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引路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例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用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不小的帮助。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2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新流畅,有的情深意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课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课件利用它直观、形象、富有变化和动感的画面,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内容。《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总理的感人场面。播放课件:夜幕中,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幼,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油然而升,再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容易入情入境了。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地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真切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进入到整篇文章的学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4创设情境,陶冶情感,升华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联系课文最后一段,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求异畅想,促进升华。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化难为易,促进理解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观察事物不够全面。运用传统的教学技术对他们施教,不但花费的时间、精力多而且效果不佳。教师凭借现代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爷爷说的话,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以下几步引导学生理解:①出示闪烁的星星分布图,把满天的星星分成几组,并在每一组星星图框内写上各自的名称,使学生一目了然。②指导学生在星空图上找到“北斗星”,点击把七颗星连起来形成勺子形,并出示勺子实图,形象地说明了比喻句及北斗星名字的由来,然后根据句意轻易地找到“北极星”。只要教师轻轻一按,那北斗星就绕着北极星有规律地旋转起来,令学生们惊叹不已。③利用动态演示“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以上三点将抽象的天文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生动地再现出来,深入浅出,轻易地化解了难点。
6课外延伸,发散思维,导引创新,拓展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宝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①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熊猫的信息,举行“大熊猫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②写一封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③画一幅展现大熊猫风采的图画;④创作或填写保护大熊猫的歌曲,其中的一项作业。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能非常自然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基础知识与社会信息的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发现的结合,实现教育思想与手段的完全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材教法,2006(8)
2小学语文教学,2007(4)
3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0)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因此,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更重视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引路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例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用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不小的帮助。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2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新流畅,有的情深意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课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课件利用它直观、形象、富有变化和动感的画面,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内容。《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总理的感人场面。播放课件:夜幕中,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幼,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油然而升,再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容易入情入境了。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地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真切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进入到整篇文章的学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4创设情境,陶冶情感,升华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联系课文最后一段,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求异畅想,促进升华。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化难为易,促进理解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观察事物不够全面。运用传统的教学技术对他们施教,不但花费的时间、精力多而且效果不佳。教师凭借现代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爷爷说的话,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以下几步引导学生理解:①出示闪烁的星星分布图,把满天的星星分成几组,并在每一组星星图框内写上各自的名称,使学生一目了然。②指导学生在星空图上找到“北斗星”,点击把七颗星连起来形成勺子形,并出示勺子实图,形象地说明了比喻句及北斗星名字的由来,然后根据句意轻易地找到“北极星”。只要教师轻轻一按,那北斗星就绕着北极星有规律地旋转起来,令学生们惊叹不已。③利用动态演示“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以上三点将抽象的天文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生动地再现出来,深入浅出,轻易地化解了难点。
6课外延伸,发散思维,导引创新,拓展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宝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①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熊猫的信息,举行“大熊猫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②写一封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③画一幅展现大熊猫风采的图画;④创作或填写保护大熊猫的歌曲,其中的一项作业。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能非常自然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基础知识与社会信息的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发现的结合,实现教育思想与手段的完全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材教法,2006(8)
2小学语文教学,2007(4)
3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