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发展并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教育者对教学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为教学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因此,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更重视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引路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例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用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不小的帮助。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2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新流畅,有的情深意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课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课件利用它直观、形象、富有变化和动感的画面,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内容。《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总理的感人场面。播放课件:夜幕中,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幼,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油然而升,再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容易入情入境了。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地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真切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进入到整篇文章的学习,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4创设情境,陶冶情感,升华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联系课文最后一段,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求异畅想,促进升华。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化难为易,促进理解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观察事物不够全面。运用传统的教学技术对他们施教,不但花费的时间、精力多而且效果不佳。教师凭借现代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爷爷说的话,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以下几步引导学生理解:①出示闪烁的星星分布图,把满天的星星分成几组,并在每一组星星图框内写上各自的名称,使学生一目了然。②指导学生在星空图上找到“北斗星”,点击把七颗星连起来形成勺子形,并出示勺子实图,形象地说明了比喻句及北斗星名字的由来,然后根据句意轻易地找到“北极星”。只要教师轻轻一按,那北斗星就绕着北极星有规律地旋转起来,令学生们惊叹不已。③利用动态演示“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以上三点将抽象的天文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生动地再现出来,深入浅出,轻易地化解了难点。
  6课外延伸,发散思维,导引创新,拓展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宝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①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熊猫的信息,举行“大熊猫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②写一封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③画一幅展现大熊猫风采的图画;④创作或填写保护大熊猫的歌曲,其中的一项作业。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能非常自然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基础知识与社会信息的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发现的结合,实现教育思想与手段的完全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材教法,2006(8)
  2小学语文教学,2007(4)
  3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0)
其他文献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  1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
期刊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当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可指导生活。数学融入生活,如鱼得水。  1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生活经验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1借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学习数学。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所以,作文在语文知识中具有一定难度。从目前学生现状看,有很多小学生怕作文,不喜欢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
期刊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数学教学法上有句名言:“理
期刊
【摘 要】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怎样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有效学习这一科目的重点所在。本文从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自觉有效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优化课堂教学,使得英语教学真正有实效性等方面阐述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 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目标 重要性 兴趣 学习习惯 优化课堂教学 效果检测    新版英语教学
期刊
在学习历史学的阶段里,我认识了几点:  第一,学生对历史学首先要达到一定兴趣爱好,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教育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我们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知识的授学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我们学生的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  第二,历史学能调动我们学生的内驱力、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期刊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  2教学理念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本节课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创设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
期刊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语文教学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收效甚大。那么,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  1创设学习情境:多媒体导入激趣,找到切入点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
期刊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世界,信息技术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期刊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的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动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  1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