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TLAB对8字S型无碳小车的设计

来源 :机械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669842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中无碳小车的要求,提出并设计一种绿色的行驶方法,以重力势能带动小车进行8字S型轨迹的运动.为实现避障功能,选用凸轮推杆机构来控制小车前进方向,凸轮采用MATLAB模拟仿真进行设计,从而完成小车按照规定路线行驶的任务.因赛道轨迹为8字S形状,赛道总行程较大,所以此方案设计对齿轮传动进行设计优化,采用二级齿轮传动,缩小中心距的同时保证传动比,从而增大小车行程.且二级齿轮采用对称布置,避免小车因配重不均而侧翻.
其他文献
针对一种随产品短时工作发生断裂的滑油箱箍带,对可能造成其断裂的各项因素进行系统排查与分析,最终确定滑油箱箍带断裂的原因为:滑油箱支架O形定位孔中心位置尺寸超差,导致箍带在装配状态下受到偏拉力.工作过程中,在振动等外部应力综合作用下,受偏拉力的箍带在最大应力处产生初始裂纹并最终扩展断裂.后续通过采用数控设备代替摇臂钻及夹具执行钻孔并锪窝工序,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产品加工尺寸超差问题,且产品加工后进行100%检验,有效保证交付产品的使用安全可靠性.
目前市场上的风扇,大部分采用单层扇叶结构的控制系统.文中针对一种具有双层扇叶的风扇进行了控制系统设计,以SC92F7422单片机为核心,温湿度传感器和人体感应为辅助,通过电路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实现智能风扇的运行.设计研究表明,智能风扇能够根据人体感应及温湿度传感,利用其双层扇叶的优势,实现送风模式更加强劲柔和,系统稳定可靠,满足需求.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但传统中大型跨座式交通系统建设成本较高,推广和应用受限.新型轻量化铰接式跨座式单轨系统建设运营成本低,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空间.为分析列车故障工况动力学性能,分别建立列车在爆胎,垂向减振器、横向减振器失效情况下的列车动力学模型,验证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学性能,并分析故障工况的列车合理限速.计算结果表明:爆胎工况下直线车辆运行速度不超过40 km/h,曲线半径大于200 m时列车运行速度建议小于40 km/h,曲线半径大于200 m时,列车运行速度不大于30 km/h.单一减振器失
盾构机是集机电液一体化的大型地下施工设备,是目前隧道施工重要的工具.防扭块的设计是为了防止盾体因一些客观因素发生小范围的扭转.通过对盾体扭转过程的受力分析,为有限元分析提供输入的变量参数数值,结合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与实际防扭块断裂的情况,得出防扭块断裂的具体原因,以此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改进后的结构的可靠性.
介绍了亚麻应用价值和亚麻类割晒机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麻业发展制约因素,并阐述了国内对亚麻割晒机需求情况,从而设计一款新型的割晒机必要性,并简单介绍了工作原理、设计参数以及结构设计方案.
文中根据搬运小车在国内的使用情况和发展前景,确定升降式多功能搬运装卸车的总体方案,同时对升降式多功能搬运装卸车的折叠与实现货物的搬运功能操作进行说明.同时还描述了对液压缸的选型及对主要零部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确定其应力、位移最值及其在零件上的分布情况,最后阐述了升降式多功能搬运装卸车的市场前景.
焊装车间总拼线为车身骨架与侧围合装形成白车身的自动线体.该线体存在关键工艺,设备复杂,合拼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文中从总拼定位系统出发,分析工艺构造、定位方式等影响车身精度的因素,结合尺寸链分析,给出了总拼线体定位优选方案.
针对不锈钢材质的薄壁齿形垫环类零件结构刚性差、车削振动、形位公差不易保证等难题,提出一种突破传统车床夹持工件的思路和模式,采用工件内孔定位,依靠工装摩擦力夹持工件端面进行车削的全新方法.实现车床一次装夹状态下完成全部工序,减少多次翻身装夹找正的误差,保证了实物质量并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顺利解决了不锈钢材质的薄壁齿形密封装置类产品车削难题.
全面综述了国内外激光熔覆技术制备马氏体不锈钢涂层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激光熔覆技术及激光工艺参数、热处理参数、强化元素和添加物等因素对激光熔覆制备410、420、431、17-4PH马氏体不锈钢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激光熔覆制备马氏体不锈钢涂层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目前,随着高速高精加工的发展,使得提高机床测量精度已势在必行.针对触发式测头高速测量时发现的滞后时间问题,提出了一种补偿方法.根据高速I-O板卡反馈的时间戳信息,插值计算精确到微秒级的位置值;并缓存触碰前轴的反馈脉冲增量进行补偿.实验发现:补偿前随着进给速度增大,位置偏差增大,约0.05~0.35 mm,对应滞后时间为8~10个插补周期;补偿后偏差接近0,对应不到1个周期,从而显著降低了测头测量滞后时间,提高了机床测量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