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外公陈林松,是我们村子里数一数二的木匠。
那年头刚吃饱了饭,塑料家具没普及,钢盆铁碗太奢侈,家家户户的桶碗瓢盆,或是由粗瓷煅烧,或者就是这一板一木箍造的。外公眼神不好,常戴着一个黑框老花镜,耳朵上别着一支或两支烟,手头上的锛子、绳墨来去如飞。拿起锛子的外公就像手握兵符的大将,那纷纷扬扬如霜似雪的木屑就是倾倒在外公足下的百万雄师。
他手艺太好,凡是木碗、木盆、木桶、木凳、木桌、木椅这些粗常用品,他精益求精,比别的木匠多了一点精神气,少了十分的浮躁念想,在十里八村把名扬。有人扛着从自家园子里砍下来的鲜活大松树,没去骨头没去筋,就晒在我外公家门口,提前预约下一个大水桶子,等年关杀猪时候,烫毛软皮用。也有人从尘封在楼阁上头的绝好木堆里,挑出几块色泽淡雅的杉柏,央我外公箍一个小脸盆,造一个大木盆,给在襁褓中的婴孩,洗漱沐浴用。
更常有人包一个红,提几个咸鸭蛋,请我外公到楼阁的楼阁上,起去长梯,把珍藏的松柏、铁杉一一罗列开来。这些好木头,在阳光下,嘤嘤作响,横看像几条铁,竖看像几块冰,仿佛有云雾笼罩,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这家主人点头哈腰,献上几支红梅烟,端上清明雨后茶,外公二话不说,拿起器具,埋头干活。此后几天,外公茶饭不在家,偶尔回来,外婆见他眼中布满血丝,身上到处是木头屑,习以为常也不管他,只任他提一桶红漆,拿一次绿漆,再从箱底里翻出一桶舍不得用的无色漆,去那楼阁的楼阁上,完成一项对于外公也对于那家主顾来说算是惊天伟业的工作。外婆叮嘱他早点回来睡觉,他风风火火,鼻子里发出恍若隔世的嗯、哦,答非所问。不久之后,这家主顾的老太爷或者老奶奶,通往天国之前,就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栖身之所。
按理说外公手艺精湛,本应该挣得盆满钵满,一家人也专靠着他的手艺度日,但外公有一个坏毛病,为人不讲究,费尽心力造好了一条长凳,一副寿材,主顾家给八角也好,给五块也罢,全不放在心上。那时候,一根雪糕两分钱,一斤上好的五花肉,有精有膘,有粗有细,也只要一块八角八。外公可不在意这些,他眼里心里脑子里,净是自己的天地。他一个脚踩污泥的农民,一个手提枯木的匠人,竟恍惚之中,充满了文士气。外婆常常数落他,指着他的鼻子骂,敲着锛头声叮叮,耳上夹着圆珠笔,别把自己当县令。这骂并非空穴来风,有时候外公的所作所为是该骂的。
春耕时候,小孩子吃田沿上的催种莓,疯玩一只只蝼蛄,整村的大人们都在播种。流了一天汗,干了一天活,外公在家里屁股坐不住,老毛病就犯了。他多半會到邻居公公家,喝一夜的酒,抽着风回来,误了第二天的农忙。外婆气得头上冒火,也无可奈何。农忙结束快过年的月份,他喝得更野更没天日。外婆千叮万嘱,因我们这地方绝不欠隔年的债,怕不吉利,给了他一笔还债的钱。他精神爽利地出门,踟蹰挪步而回,分不清东西南北,外婆问还了钱没有,他嗯嗯嗯地点头,又哦哦哦地摇头。不但是棉袄里子里的钱没了,戴在手上的那块小舅舅花大价钱买来的手表也不翼而飞。外婆本在烧火做饭,看着这一堆烂泥,抡起手中的木头就砸过来。外公也不躲,笑一笑,露出一口大黄牙。
再早几年,我和哥哥才三五岁,寄养在外公外婆家。那时候太婆、外婆,婆媳两个暂时放下了怨怒,携手并进做买卖。太婆酿米酒,打年糕,拉又白又细的白糖,外婆则蒸白面馒头、精肉包、芝麻糖包,在村里卖。我和哥哥排排坐在灶前,等着吃出锅的馒头包子。外公则挑着货郎担子,到街上,到巷子里,到田野茶园,到处卖。卖了一晌午下来,钱罐子里的钱不多也不少。外婆又起了一蒸笼,看钱数不对,质问起来。外公支支吾吾道,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村里人,哪好意思要钱呢!外婆连连叹气,第二天就罚外公烧火,自己出去卖了。
外公不在意钱财,他可有许多在意的东西呢!
人民公社那会儿,吃不饱饭,睡不着觉,外公因为认识几个字,在全村的文盲里脱颖而出,当了大队会计,挣得工分多,养活了太公、太婆一家人。公社也加大力度,决定对他重点培养。到了后期,外公的算盘滴溜溜,二一添作五,逢二进成十,噼噼啪啪,犹如一曲手与算盘配合得严丝合缝的音乐盛典,更是一支心外无物、账目与算珠共结连理的人间绝唱。那会儿的村大队书记林明吉,大小是官儿,见我外公算了一回账目,目瞪口呆,啧啧称奇,见人就说他陈家的小伙子识文断字,还使得一手极好的算珠子,将来就算当不上县长、当不上乡长、当不上像我这样威风八面的书记,也一定能混一口饭吃,养儿又养女。
多少年了,林明吉尸骨已寒,外公当了木匠,养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一个是我妈。我妈生了我和我哥,我们长到十一二岁时,常到外婆家吃饭打秋风,外婆骂我俩是饿死的鬼,心里这么想,嘴上也这么说。外公笑笑,露出一口被卷烟熏过、被糯米酒浇过,釉质精巧、色泽光鲜的大黄牙,对我们来者不拒。他老了,常颤巍巍地从床底下掏出那个当年被他耍得光滑可鉴,如今尘埃遍布的大算盘,放在我们面前,要我们学珠算。我们吃着碗里的饭,看着锅里的菜,实在没多少空闲停下来,听外公数来宝似的珠算口诀。我比我哥哥狠,咽下一口红烧肉,悠悠地说,外公,学校兴计算器呢,数字按进去,结果就出来,快得很。外婆乘势笑骂道,赶紧收起你的老古董来,两个儿子小时候,没少被你闹,如今又来闹外孙,老了老了就可厌。外公哑了口,仍旧颤巍巍地将那个算盘小心翼翼地放回床底下,就像放下了一段尘封的岁月,我听到外公的背影在叹息。
我有时候,也做一些不让外公叹息的事。
小学六年级,我到市里参加作文比赛,得了个名次,奖品是精装的《水浒传》。我回到家,像一只斗胜的公鸡,手举金光闪闪的奖状和名著,在外公外婆面前炫耀。外婆夸我好几句,说以后当了不大不小拿笔的官,可不能忘了在外婆家吃过饭。外公则盯着名著,我把这本大部头的书给了他,他欢呼雀跃,像个孩子。他的书房里,早已堆着三三两两的古白话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不必说,什么《说唐演义》《三遂平妖传》《三言二拍》《女仙外史》,应有尽有,唯独缺少了这本《水浒传》,难怪他这样高兴。他不仅高兴,也喜欢读。农忙结束,白露降下来,白茫茫的,村里到了夜里冷得很,没有棉被上不了床,有人烧起火盆取暖。外公是木匠,家里的火又旺又有炭,经烧。邻里常来烤火,大家对着朦胧暗淡的灯光,就请外公朗读一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或者“宴桃源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或者“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听众们点哪一回,外公就读哪一回,用腔调古涩的闽东方言,读出来的白话小说竟这样百转千回,如一掬秋水滑落指尖,似一汩清泉渐出松林,听众叹服,长长的冬夜,短了不少。
那年头刚吃饱了饭,塑料家具没普及,钢盆铁碗太奢侈,家家户户的桶碗瓢盆,或是由粗瓷煅烧,或者就是这一板一木箍造的。外公眼神不好,常戴着一个黑框老花镜,耳朵上别着一支或两支烟,手头上的锛子、绳墨来去如飞。拿起锛子的外公就像手握兵符的大将,那纷纷扬扬如霜似雪的木屑就是倾倒在外公足下的百万雄师。
他手艺太好,凡是木碗、木盆、木桶、木凳、木桌、木椅这些粗常用品,他精益求精,比别的木匠多了一点精神气,少了十分的浮躁念想,在十里八村把名扬。有人扛着从自家园子里砍下来的鲜活大松树,没去骨头没去筋,就晒在我外公家门口,提前预约下一个大水桶子,等年关杀猪时候,烫毛软皮用。也有人从尘封在楼阁上头的绝好木堆里,挑出几块色泽淡雅的杉柏,央我外公箍一个小脸盆,造一个大木盆,给在襁褓中的婴孩,洗漱沐浴用。
更常有人包一个红,提几个咸鸭蛋,请我外公到楼阁的楼阁上,起去长梯,把珍藏的松柏、铁杉一一罗列开来。这些好木头,在阳光下,嘤嘤作响,横看像几条铁,竖看像几块冰,仿佛有云雾笼罩,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这家主人点头哈腰,献上几支红梅烟,端上清明雨后茶,外公二话不说,拿起器具,埋头干活。此后几天,外公茶饭不在家,偶尔回来,外婆见他眼中布满血丝,身上到处是木头屑,习以为常也不管他,只任他提一桶红漆,拿一次绿漆,再从箱底里翻出一桶舍不得用的无色漆,去那楼阁的楼阁上,完成一项对于外公也对于那家主顾来说算是惊天伟业的工作。外婆叮嘱他早点回来睡觉,他风风火火,鼻子里发出恍若隔世的嗯、哦,答非所问。不久之后,这家主顾的老太爷或者老奶奶,通往天国之前,就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栖身之所。
按理说外公手艺精湛,本应该挣得盆满钵满,一家人也专靠着他的手艺度日,但外公有一个坏毛病,为人不讲究,费尽心力造好了一条长凳,一副寿材,主顾家给八角也好,给五块也罢,全不放在心上。那时候,一根雪糕两分钱,一斤上好的五花肉,有精有膘,有粗有细,也只要一块八角八。外公可不在意这些,他眼里心里脑子里,净是自己的天地。他一个脚踩污泥的农民,一个手提枯木的匠人,竟恍惚之中,充满了文士气。外婆常常数落他,指着他的鼻子骂,敲着锛头声叮叮,耳上夹着圆珠笔,别把自己当县令。这骂并非空穴来风,有时候外公的所作所为是该骂的。
春耕时候,小孩子吃田沿上的催种莓,疯玩一只只蝼蛄,整村的大人们都在播种。流了一天汗,干了一天活,外公在家里屁股坐不住,老毛病就犯了。他多半會到邻居公公家,喝一夜的酒,抽着风回来,误了第二天的农忙。外婆气得头上冒火,也无可奈何。农忙结束快过年的月份,他喝得更野更没天日。外婆千叮万嘱,因我们这地方绝不欠隔年的债,怕不吉利,给了他一笔还债的钱。他精神爽利地出门,踟蹰挪步而回,分不清东西南北,外婆问还了钱没有,他嗯嗯嗯地点头,又哦哦哦地摇头。不但是棉袄里子里的钱没了,戴在手上的那块小舅舅花大价钱买来的手表也不翼而飞。外婆本在烧火做饭,看着这一堆烂泥,抡起手中的木头就砸过来。外公也不躲,笑一笑,露出一口大黄牙。
再早几年,我和哥哥才三五岁,寄养在外公外婆家。那时候太婆、外婆,婆媳两个暂时放下了怨怒,携手并进做买卖。太婆酿米酒,打年糕,拉又白又细的白糖,外婆则蒸白面馒头、精肉包、芝麻糖包,在村里卖。我和哥哥排排坐在灶前,等着吃出锅的馒头包子。外公则挑着货郎担子,到街上,到巷子里,到田野茶园,到处卖。卖了一晌午下来,钱罐子里的钱不多也不少。外婆又起了一蒸笼,看钱数不对,质问起来。外公支支吾吾道,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村里人,哪好意思要钱呢!外婆连连叹气,第二天就罚外公烧火,自己出去卖了。
外公不在意钱财,他可有许多在意的东西呢!
人民公社那会儿,吃不饱饭,睡不着觉,外公因为认识几个字,在全村的文盲里脱颖而出,当了大队会计,挣得工分多,养活了太公、太婆一家人。公社也加大力度,决定对他重点培养。到了后期,外公的算盘滴溜溜,二一添作五,逢二进成十,噼噼啪啪,犹如一曲手与算盘配合得严丝合缝的音乐盛典,更是一支心外无物、账目与算珠共结连理的人间绝唱。那会儿的村大队书记林明吉,大小是官儿,见我外公算了一回账目,目瞪口呆,啧啧称奇,见人就说他陈家的小伙子识文断字,还使得一手极好的算珠子,将来就算当不上县长、当不上乡长、当不上像我这样威风八面的书记,也一定能混一口饭吃,养儿又养女。
多少年了,林明吉尸骨已寒,外公当了木匠,养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一个是我妈。我妈生了我和我哥,我们长到十一二岁时,常到外婆家吃饭打秋风,外婆骂我俩是饿死的鬼,心里这么想,嘴上也这么说。外公笑笑,露出一口被卷烟熏过、被糯米酒浇过,釉质精巧、色泽光鲜的大黄牙,对我们来者不拒。他老了,常颤巍巍地从床底下掏出那个当年被他耍得光滑可鉴,如今尘埃遍布的大算盘,放在我们面前,要我们学珠算。我们吃着碗里的饭,看着锅里的菜,实在没多少空闲停下来,听外公数来宝似的珠算口诀。我比我哥哥狠,咽下一口红烧肉,悠悠地说,外公,学校兴计算器呢,数字按进去,结果就出来,快得很。外婆乘势笑骂道,赶紧收起你的老古董来,两个儿子小时候,没少被你闹,如今又来闹外孙,老了老了就可厌。外公哑了口,仍旧颤巍巍地将那个算盘小心翼翼地放回床底下,就像放下了一段尘封的岁月,我听到外公的背影在叹息。
我有时候,也做一些不让外公叹息的事。
小学六年级,我到市里参加作文比赛,得了个名次,奖品是精装的《水浒传》。我回到家,像一只斗胜的公鸡,手举金光闪闪的奖状和名著,在外公外婆面前炫耀。外婆夸我好几句,说以后当了不大不小拿笔的官,可不能忘了在外婆家吃过饭。外公则盯着名著,我把这本大部头的书给了他,他欢呼雀跃,像个孩子。他的书房里,早已堆着三三两两的古白话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不必说,什么《说唐演义》《三遂平妖传》《三言二拍》《女仙外史》,应有尽有,唯独缺少了这本《水浒传》,难怪他这样高兴。他不仅高兴,也喜欢读。农忙结束,白露降下来,白茫茫的,村里到了夜里冷得很,没有棉被上不了床,有人烧起火盆取暖。外公是木匠,家里的火又旺又有炭,经烧。邻里常来烤火,大家对着朦胧暗淡的灯光,就请外公朗读一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或者“宴桃源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或者“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听众们点哪一回,外公就读哪一回,用腔调古涩的闽东方言,读出来的白话小说竟这样百转千回,如一掬秋水滑落指尖,似一汩清泉渐出松林,听众叹服,长长的冬夜,短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