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也不断的向着一个个新的台阶迈进,建筑能耗在这样的背景下逐年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给国民经济的收入带来沉重的负担。建筑行业要想得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如果不注重节能也会造成发展上的桎梏,因此,建筑行业的全面节能是必须要进行的,而在建筑业中,建筑设计环节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环节。就建筑节能在建筑过程中的重要性做简要的分析,然后提出全面实行建筑节能的相关措施。属个人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节能构造设计;建筑设计;阐述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11-0198-01
  
  建筑节能概念在建筑过程中贯穿到建筑设计里的每一个环节,让建筑的节能寿命延长。建筑在选址、全局规划以及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经过严格的设计,通过选用节能材料、节能产品以及节能设备,达到节能的执行标准。让每一个公民从建筑之中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将建筑节能落实到每一个方面。
  1简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也在不断进行巨大的消耗,其中石油、煤以及天然气三大传统的非可再生能源已经频临枯竭,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逐渐把目光投向需要高成本的生物能,这其中包括:地热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等。我国的能源危机也在进一步加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有用的资源量低,储备资源严重不足。
  2)能源分布不均,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与农村商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供应严重不足,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能源输运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3)能源的利用度不高,很多能源仅作为一次性能源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在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比我国高出10%。
  4)煤炭资源还是作为能源利用的主体,在我国的能源利用中占到75%的比例。
  随着我国城市建筑的高速发展,而且大部分作为高耗能的建筑,因此,建筑耗能将继续增长,如果建筑设计与制造在节能方面继续执行现有的设计水平,那么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遗留下能源负担,将会花费更大的精力去治理,因此,节能建筑的构建势在必行。全面的节能建筑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资源的高消耗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这对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的环保意识都将会有重大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2真正贯彻落实全面的建筑节能设计
  1)选取合理的地址。建筑选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合理的建筑选址要根据科学的选址程序,根据选址地的自然因素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最后择优确定。建筑设计中,设计者要让建筑在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内保持适宜的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打好基础,同时又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
  2)采用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建筑选址完成以后,设计这就要对其的微气候特征进行研究。根据每一个建筑功能的需要,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的布局设计来完善现有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有力的环境。其主要的方法有:第一,在建筑物周围建植绿化带,这样既能挡住风沙,净化空气,也能够为建筑物遮挡一定的阳光,噪音经过绿化带也能降低分贝。第二,人为地制造自然环境,比如在建筑物设置一个游泳池或者小型的湖体,水的利用可以有效的调节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温度,收集雨水,降低风沙对建筑物的侵袭。
  3)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合理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应该能够有效的应对恶劣的黄精。这规划与设计中包括建筑物的布局,建筑物的整体形态,以及各部分的组合,在设计中还应考虑到风吹,日照以及风向的转换问题。日照和风向是针对冬季建筑物能否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足够的日照并比开封想这些问题而考虑的,在夏季的考虑因素中,要考虑到风向是否符合建筑物的门窗设计保持自然通风,在日照方面要防止阳光的辐射。然而,一座好的建筑物要考虑的因素远不止这些。建筑物还会受到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比如历史文化,风俗文化,城市规划、交通道路的设置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要想一个建筑在设计和规划时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权衡各方面的因素,找到他们之间的最优平衡点,做出最好的选择,为建筑物的构建做出最好的合理规划和设计。
  3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
  1)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作为整个建筑物与外界大气接触的重要部分,在设计中主要考虑的的节能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屋顶设计尽量采用坡式屋顶,自然降雨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排水,减少风对建筑物的阻力;第二,在屋顶的保温方面应该加强屋面的保温措施;第三,根据自然条件在屋顶设置保温隔热层(可以建造蓄水池,种植一些植被等等)。
  2)楼板层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其结构中空间,以及对楼板吊顶造型加以设计。如将循环水管布置在其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利用热水循环取暖。
  3)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根据有关的调查统计显示,在我国的建筑物耗能方面,有将近一半的能量是通过门窗散失的。因此,门窗的节能设计在整个建筑节能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解决好门窗的耗能问题对建筑整体节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大量的建筑设计中可以总结出:门窗的设计要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问题;很据各地的气候因素设计遮阳措施,比如冬暖夏热的地区应该把遮阳部分设置在外;根据地理位置,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尽量采用自然通风设计。
  4)选用合理的建筑节能材料。合理的建筑节能材料的使用是建筑节能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建筑材料要选用健康的,经济型的,具有节能功效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不断地在进行更新当中,大量的高科技建筑材料不断的研制出来,但是如果要起到好的效果,还是要求设计者以及建筑工程人员用心的选取。选取材料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多考虑一些节能材料,多考虑几个因素,以便更好的在节能建筑中使用。
  4建筑设计中实现建筑节能的基本条件
  1)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建筑节能。科学的施工技术对于建筑节能有很大的影响,工程实施的具体条件应该包括气候条件、建筑体系以及地区性的业主想法,然后设计出一套方案,经过工程试点,证明可靠实用,才能投入到建筑施工中。
  2)尽量选用投资少节能效率高的技术。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必须要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前期多半采用门窗封闭式的基本技术,其次就是安装控温阀,最后在屋顶可以安装一些节能的综合设备,比如太阳能储热设备等等。
  5结语
  全面的建筑节能促进能源的科学合理的利用,缓解我国的资源消耗问题。在实际的建筑工程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从整体的设计到施工的布局都要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为我国的建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永敏.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
  [2]韩春梅.设计工作中应重视建筑节能设计[J].山西建筑,2010,01.
  [3]沈婷婷.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
  [4]邹永敏.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
  [5]张元.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
其他文献
以油浸风冷式变压器为对象,叙述变压器故障的种类,异常现象,内部故障的检测及处理方法。
猪腹股沟阴囊疝主要是指肠管通过腹股沟管口落入到鞘膜腔内(即阴囊内),临床上一般是小公猪常见,且没有阉割或者已经阉割的小公猪都能够发生。往往是在出生时或者2月龄内发生,通
我国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后,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以及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基于Johansen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带有误差修正的双变量EGARC
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对现代公司法理论构建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现代企业理论中不完全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观点的梳理,探究公司法理论和制度对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回应,
企业文化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程度愈来愈高的国际背景下,源于西方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企
摘要领导干部应增强学习意识,增强民本意识,增强发展意识,增强执行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增强团结意识来提升自身素质,为人民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领导干部;素质;增强意识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2-0089-01    1增强学习意识    勤奋学习是领导干部增强党性、净化品行、当好表率、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提升境界、增强能力
引起猪发生急性死亡的原因较为复杂,并不是单一因素,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做好生猪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即使出
在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在实定法上被明确禁止,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方兴未艾。从行政诉讼调解的三方主体着手考察,其勃兴之动因在于:行政裁量权的广泛存在,使行政主体对调解事项具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动员的情况来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容。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引入国民经济动员理论.认为:国民经济动员是为维护国家安全而动员经济
摘要着重讨论标准化在高等院校工程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其方式、方法、步骤。研究采用标准化教学形式对工程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教学效果的改变,以及标准化教学形式教学存在的问题等内容。  关键词标准化;工程综合实践;教学;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11-0201-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战略方针的调整和用人单位对高等院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