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昆仑山的神仙们把昆仑玉种在苗圃中,尽心呵护一千年就能分泌出一滴玉膏,然而玉非常难种,常常眼看快成膏时却忽然毁了,数百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昆仑山是中国和田玉的发源地,在我国古籍中就称昆仑山为“群玉之山”,《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的说法。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前,昆仑山的先民就发现了玉石。和田玉石七千余年的开发运输历史,逐步形成了一条沟通西域和内地的“玉石之路”,它远比人们熟知的“丝绸之路”早出现了几千年。
美玉之始流水村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了一部名为《山玉》的纪录片,影片中那气势恢宏的昆仑山、悬崖峭壁上的“运玉之路”,采玉人艰辛朴实的生活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后来我从朋友那里借来光碟,不知道细细品味了多少遍,每观赏一遍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从那时起,我就梦想有一天能置身于昆仑之中,跟着采玉人一起,亲身去感受这一切。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准备,我们一行七人终于踏上了探访采玉人的征程。
流水村是于田县阿恰乡一个最偏远的村落,它身居昆仑山深处,海拔2847米,居住着百余户维吾尔族村民。据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村子南边的克里雅河畔有一片刚探掘出的古墓地,出土了许多先民们使用过的陶器和山玉制成的工具。“流水”这个地名在现有的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地图上这个位置标定的地名是“喀什塔什”,维吾尔语意为玉石,据说在清代就有汉人到此开采玉石,“玉石”这个词由此被引入,当地的维吾尔村民由于发音的关系就把“玉石”叫成“流水”了。
流水村以东的阿拉玛斯河谷,早在清代起就有人在此开矿,古老的阿拉玛斯矿也叫戚家矿,这里开采的山玉洁白温润,是和田山玉的代表。美玉藏深山,自古就有墨客骚人对美玉向往期待,却因险峻的进山之路而怯步,使得这条从玉石的开采到运输延续了几千年的玉石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闯入我们眼帘的村子就如同远古时期的遗迹,被现代文明抛弃的角落,要是没有那些古朴悠闲的村民,很难看出它的生命力。尤其特别的是坐落在河畔的村委会与村落朴实的建筑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用卵石和水泥垒起的院落格外抢眼,四个角上高高耸起的锥形石柱子远看竟像一座教堂。
安矿长随他父亲从50年代就在阿拉玛斯一带开矿,至今已是拥有四个矿点的矿长。阿拉玛斯的山玉源源不断地开采和运输,使流水村这个小村落成了闻名遐迩的和田玉中转站,这也给当地人提供了一条谋生的路。村民除了种地放牧外,为玉石矿运输玉石成了他们经济上的重要来源。我们聘请的向导库尔班从十几岁起就成为了一名采玉人,驾驭着毛驴从阿拉玛斯矿到中转站运输一趟玉石要四天时间,虽说只有130元的收入,但对一个经济落后的偏远村落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昆仑无路玉有路
阿拉玛斯矿是离流水村最近的一个矿点,直线距离二十多公里,到达矿区要马不停蹄地走两天时间。晚上我们没睡几个小时就起来了,顶着满天的星辰开始收拾行装。天刚蒙蒙亮向导库尔班和另外两个驴工就牵着五头毛驴赶到了中转站。为了两天能到达目的地,安矿长让我们把所有的行装都放到三头毛驴身上,留下两头毛驴让体力不好的队员骑。
按照当地采玉人的行走速度,到阿拉玛斯河谷需要行走10个小时,途中只休息一次吃点东西补充能量。库尔班从小就在山里放羊和为玉石矿打工,在高海拔山间行走犹如走平地一般,虽说我们大都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也都有高海拔登山经历,但要跟上他们的步伐还是感到力不从心,没走多久我们便大汗淋漓,不得不减慢速度。
离开村子不久,我们就看到了一条采玉人几百年来踏出的小道,这也正是通往阿拉马斯矿的玉道,它一直沿着克里雅河的一条支流向东延伸。我们沿着这条玉道在山梁与河谷之间穿梭了两个小时后,河谷便越来越狭窄,千万年来河水的冲刷使得谷底两侧形成了几十米深的山涧,我们只能离开河道,爬上河谷右侧的山坡。这时的玉道只有一脚宽,上方是高耸的山脊,下方是上百米深的山涧。听库尔班讲,自从阿拉马斯开矿以来,运输玉石的毛驴从这里摔下去的不计其数。
进入阿拉玛斯河谷的直线距离不过十几公里,要翻过3560米的阿拉玛斯达坂。已是深秋的昆仑山,河谷两侧已经枯黄的芨芨草在凛冽的山风中瑟瑟摇摆。我们接近达坂时已是下午两点,连续五个多小时的行军使我们筋疲力尽,在寒风中却不敢有片刻停留。这个所谓的达坂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隘口,而是一座实实在在的高山,相对高度整整600米,这对我们这支已能量透支的队伍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经两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到达了达坂顶部。向南远眺,在阳光照射下鳞次栉比的雪山庄严素净,美得令人喘不过气来,脚下纵深的阿拉玛斯河在阳光的辉映下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向南展延。其实这是玉石之路上海拔最低的达坂,向导库尔班指着前方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告诉我们:“去海尼拉克矿的话,要翻越这座近6000米高的雪山,从村子到矿上至少还要走四天,接近雪山时毛驴也无法通行,所开采出来的玉石都是靠人力背下山来。”我望着远处的这座雪山,从事登山探险十几年我也登顶了许多高山,去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而与淳朴的昆仑采玉人相比,我的这些所谓的荣耀显得那样黯淡无华,真正的登山者正是那些为了生活而翻山越岭开辟玉石之路的人。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要想下到600米以下的阿拉玛斯河谷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对陡峭的山坡人根本没法骑驴不说,甚至驮在毛驴身上的行李也不时从驴脖子上滑落。到达河谷时太阳已经西斜,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沿着谷底河道行走,来回不停地过河。进入10月后气候变冷,阿拉玛斯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猛,但冰冷浑浊的河水中夹带着很多泥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河道的一个拐弯处,湍急的河水形成了一个大涡流,几头小毛驴刚一下水就没到了肚皮,任凭怎样抽打都不肯过河,一头毛驴干脆就卧倒在水中不肯起来,幸好几个队员迅速卸下我们的行李,不然这趟行程只有付之东流了。
天黑前我们穿过了阿拉玛斯河谷,视线豁然开阔,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大片平地和几处废弃的地窝子,据库尔班说,这就是当年玉石矿的驿站,这也是我们这次的大本营。我们急忙开始检查浸水的食品袋。值得庆幸的是,除了馕、茶叶、药品外,其余的副食品都密封得很好。在海拔3600多米的营地,晚上气温降到了零下,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高海拔行军我感到有些疲惫,但一想到明天就能到达阿拉玛斯矿,就兴奋得久久不能入睡。
雪山上的阿拉玛斯玉矿
清晨,湿冷的空气中弥漫着幽幽雾气仿若仙境,我们匆忙吃了点东西就跟着向导轻装向阿拉玛斯玉矿前行。我们艰难地在云雾中穿梭攀登了三个多小时还没有踏上雪山,那一刻,仰望近在咫尺的雪山才真正体会到采玉人的艰辛。中午两点我们终于穿过一片乱石岗,在山下一块平地上看到了用石头垒起的几间没有顶的窝棚,在其周围泥泞的地面上到处都散落着丢弃的玉石矿渣。这里海拔4210米,要想到达雪山上的玉矿至少还要攀登一个多小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和库尔班商量后选择了最近的11号矿。
每年的10月到来年的5月是昆仑山的冰封期,在这个季节开矿的人都已将一年来开采的玉料运下山去。我们离开采玉人的住地已无路可寻,通往11号矿的山坡上堆满了放炮崩下来的大小不等的乱石。海拔越来越高,石头上覆盖的积雪也越来越厚,似乎脚下是一片平坦的雪坡,但当你一脚踏下去就有可能被卡在石头缝里。途中我们还碰见了几个流水村的维吾尔人,他们住在矿洞下的简易窝棚里,不顾严寒和高山缺氧,每天在山坡上不停地刨挖着,试图从矿渣的底层到捡上个世纪开矿人丢弃的玉石。据记载,阿拉玛斯矿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人开采,解放后于田县在1957年成立玉石矿,当年玉石资源丰富,开采筛选的都是上等的大块玉料,小块和品质稍差的都当废料丢在山坡上。
11号玉矿海拔4560米,在一处陡峭的悬崖下,我们借助绳索才爬了上去。11号矿有两个矿洞,每个洞都有两米多高,三四米宽,由于矿洞内外温差的关系,洞口处都结了一层薄冰。为了防止矿洞积水,每个掘玉巷道都是向上开凿的,而每个矿洞只有一个巷道,都根据玉脉的走向开凿。我们在洞里用头灯细细观察,洁白的玉脉清晰可见,用小锤随处都能敲下玉石来。
阿拉玛斯矿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戚家坑,据说北京故宫三万多件玉器中许多玉石料都出于此坑。我们站在11号矿洞口仰望对面的雪山,云雾缭绕的山顶有一个铁架子,库尔班告诉我们那就是戚家坑,海拔高度起码在5000米以上。据说戚家坑的巷道是向下开凿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冰雪融化灌入了洞中,现在的戚家坑成了名副其实的冰坑。戚家坑掘玉巷道到底有多深?玉脉有多长?是否还能出上等的白玉?如今已无人知晓。
美玉之始流水村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了一部名为《山玉》的纪录片,影片中那气势恢宏的昆仑山、悬崖峭壁上的“运玉之路”,采玉人艰辛朴实的生活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后来我从朋友那里借来光碟,不知道细细品味了多少遍,每观赏一遍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从那时起,我就梦想有一天能置身于昆仑之中,跟着采玉人一起,亲身去感受这一切。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准备,我们一行七人终于踏上了探访采玉人的征程。
流水村是于田县阿恰乡一个最偏远的村落,它身居昆仑山深处,海拔2847米,居住着百余户维吾尔族村民。据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村子南边的克里雅河畔有一片刚探掘出的古墓地,出土了许多先民们使用过的陶器和山玉制成的工具。“流水”这个地名在现有的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地图上这个位置标定的地名是“喀什塔什”,维吾尔语意为玉石,据说在清代就有汉人到此开采玉石,“玉石”这个词由此被引入,当地的维吾尔村民由于发音的关系就把“玉石”叫成“流水”了。
流水村以东的阿拉玛斯河谷,早在清代起就有人在此开矿,古老的阿拉玛斯矿也叫戚家矿,这里开采的山玉洁白温润,是和田山玉的代表。美玉藏深山,自古就有墨客骚人对美玉向往期待,却因险峻的进山之路而怯步,使得这条从玉石的开采到运输延续了几千年的玉石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闯入我们眼帘的村子就如同远古时期的遗迹,被现代文明抛弃的角落,要是没有那些古朴悠闲的村民,很难看出它的生命力。尤其特别的是坐落在河畔的村委会与村落朴实的建筑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用卵石和水泥垒起的院落格外抢眼,四个角上高高耸起的锥形石柱子远看竟像一座教堂。
安矿长随他父亲从50年代就在阿拉玛斯一带开矿,至今已是拥有四个矿点的矿长。阿拉玛斯的山玉源源不断地开采和运输,使流水村这个小村落成了闻名遐迩的和田玉中转站,这也给当地人提供了一条谋生的路。村民除了种地放牧外,为玉石矿运输玉石成了他们经济上的重要来源。我们聘请的向导库尔班从十几岁起就成为了一名采玉人,驾驭着毛驴从阿拉玛斯矿到中转站运输一趟玉石要四天时间,虽说只有130元的收入,但对一个经济落后的偏远村落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昆仑无路玉有路
阿拉玛斯矿是离流水村最近的一个矿点,直线距离二十多公里,到达矿区要马不停蹄地走两天时间。晚上我们没睡几个小时就起来了,顶着满天的星辰开始收拾行装。天刚蒙蒙亮向导库尔班和另外两个驴工就牵着五头毛驴赶到了中转站。为了两天能到达目的地,安矿长让我们把所有的行装都放到三头毛驴身上,留下两头毛驴让体力不好的队员骑。
按照当地采玉人的行走速度,到阿拉玛斯河谷需要行走10个小时,途中只休息一次吃点东西补充能量。库尔班从小就在山里放羊和为玉石矿打工,在高海拔山间行走犹如走平地一般,虽说我们大都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也都有高海拔登山经历,但要跟上他们的步伐还是感到力不从心,没走多久我们便大汗淋漓,不得不减慢速度。
离开村子不久,我们就看到了一条采玉人几百年来踏出的小道,这也正是通往阿拉马斯矿的玉道,它一直沿着克里雅河的一条支流向东延伸。我们沿着这条玉道在山梁与河谷之间穿梭了两个小时后,河谷便越来越狭窄,千万年来河水的冲刷使得谷底两侧形成了几十米深的山涧,我们只能离开河道,爬上河谷右侧的山坡。这时的玉道只有一脚宽,上方是高耸的山脊,下方是上百米深的山涧。听库尔班讲,自从阿拉马斯开矿以来,运输玉石的毛驴从这里摔下去的不计其数。
进入阿拉玛斯河谷的直线距离不过十几公里,要翻过3560米的阿拉玛斯达坂。已是深秋的昆仑山,河谷两侧已经枯黄的芨芨草在凛冽的山风中瑟瑟摇摆。我们接近达坂时已是下午两点,连续五个多小时的行军使我们筋疲力尽,在寒风中却不敢有片刻停留。这个所谓的达坂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隘口,而是一座实实在在的高山,相对高度整整600米,这对我们这支已能量透支的队伍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经两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到达了达坂顶部。向南远眺,在阳光照射下鳞次栉比的雪山庄严素净,美得令人喘不过气来,脚下纵深的阿拉玛斯河在阳光的辉映下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向南展延。其实这是玉石之路上海拔最低的达坂,向导库尔班指着前方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告诉我们:“去海尼拉克矿的话,要翻越这座近6000米高的雪山,从村子到矿上至少还要走四天,接近雪山时毛驴也无法通行,所开采出来的玉石都是靠人力背下山来。”我望着远处的这座雪山,从事登山探险十几年我也登顶了许多高山,去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而与淳朴的昆仑采玉人相比,我的这些所谓的荣耀显得那样黯淡无华,真正的登山者正是那些为了生活而翻山越岭开辟玉石之路的人。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要想下到600米以下的阿拉玛斯河谷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对陡峭的山坡人根本没法骑驴不说,甚至驮在毛驴身上的行李也不时从驴脖子上滑落。到达河谷时太阳已经西斜,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沿着谷底河道行走,来回不停地过河。进入10月后气候变冷,阿拉玛斯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猛,但冰冷浑浊的河水中夹带着很多泥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河道的一个拐弯处,湍急的河水形成了一个大涡流,几头小毛驴刚一下水就没到了肚皮,任凭怎样抽打都不肯过河,一头毛驴干脆就卧倒在水中不肯起来,幸好几个队员迅速卸下我们的行李,不然这趟行程只有付之东流了。
天黑前我们穿过了阿拉玛斯河谷,视线豁然开阔,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大片平地和几处废弃的地窝子,据库尔班说,这就是当年玉石矿的驿站,这也是我们这次的大本营。我们急忙开始检查浸水的食品袋。值得庆幸的是,除了馕、茶叶、药品外,其余的副食品都密封得很好。在海拔3600多米的营地,晚上气温降到了零下,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高海拔行军我感到有些疲惫,但一想到明天就能到达阿拉玛斯矿,就兴奋得久久不能入睡。
雪山上的阿拉玛斯玉矿
清晨,湿冷的空气中弥漫着幽幽雾气仿若仙境,我们匆忙吃了点东西就跟着向导轻装向阿拉玛斯玉矿前行。我们艰难地在云雾中穿梭攀登了三个多小时还没有踏上雪山,那一刻,仰望近在咫尺的雪山才真正体会到采玉人的艰辛。中午两点我们终于穿过一片乱石岗,在山下一块平地上看到了用石头垒起的几间没有顶的窝棚,在其周围泥泞的地面上到处都散落着丢弃的玉石矿渣。这里海拔4210米,要想到达雪山上的玉矿至少还要攀登一个多小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和库尔班商量后选择了最近的11号矿。
每年的10月到来年的5月是昆仑山的冰封期,在这个季节开矿的人都已将一年来开采的玉料运下山去。我们离开采玉人的住地已无路可寻,通往11号矿的山坡上堆满了放炮崩下来的大小不等的乱石。海拔越来越高,石头上覆盖的积雪也越来越厚,似乎脚下是一片平坦的雪坡,但当你一脚踏下去就有可能被卡在石头缝里。途中我们还碰见了几个流水村的维吾尔人,他们住在矿洞下的简易窝棚里,不顾严寒和高山缺氧,每天在山坡上不停地刨挖着,试图从矿渣的底层到捡上个世纪开矿人丢弃的玉石。据记载,阿拉玛斯矿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人开采,解放后于田县在1957年成立玉石矿,当年玉石资源丰富,开采筛选的都是上等的大块玉料,小块和品质稍差的都当废料丢在山坡上。
11号玉矿海拔4560米,在一处陡峭的悬崖下,我们借助绳索才爬了上去。11号矿有两个矿洞,每个洞都有两米多高,三四米宽,由于矿洞内外温差的关系,洞口处都结了一层薄冰。为了防止矿洞积水,每个掘玉巷道都是向上开凿的,而每个矿洞只有一个巷道,都根据玉脉的走向开凿。我们在洞里用头灯细细观察,洁白的玉脉清晰可见,用小锤随处都能敲下玉石来。
阿拉玛斯矿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戚家坑,据说北京故宫三万多件玉器中许多玉石料都出于此坑。我们站在11号矿洞口仰望对面的雪山,云雾缭绕的山顶有一个铁架子,库尔班告诉我们那就是戚家坑,海拔高度起码在5000米以上。据说戚家坑的巷道是向下开凿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冰雪融化灌入了洞中,现在的戚家坑成了名副其实的冰坑。戚家坑掘玉巷道到底有多深?玉脉有多长?是否还能出上等的白玉?如今已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