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真”的探知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4910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主义艺术用来指从十九世纪末到大约一九七零年代的大部分的艺术作品,源流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的印象主义。它兴起的背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笼罩在神秘下的宗教也褪去了光环,现代哲学家尼采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上帝死了!”于是人的世界再生了,“人类作为‘万物的尺度’或‘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已成为不言而喻的常识。”另外,造成现代与传统艺术之间裂开缝隙的还有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基督教和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正义’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西方人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柱,都如在炮火中被摧毁的万物一般而被摧毁了。”当知识分子最后认清了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中充斥的谎言和欺骗之后,又没有一种信仰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力量,于是就投身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并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传统文化及艺术,他们试图去探寻一种新的出路,并从中传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切腹体验。但这种找不到出路的精神苦闷,有学者指出,“带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两个走向:一是走向自我,一是走向形式。”那么我们首先就从这两个走向中去寻找现代艺术的“真”。
  一、走向自我
  以自我为中心,个人逐渐走向对自我意志和自我价值的崇拜。表现在艺术上则是以自己强烈的感情及真实的个人经验为依托去进行创作,“艺术家在外部世界面前闭上了眼睛,而把视线转向自己灵魂中的风景画”(噶谢特语)。并且是建立在对古典主义反叛上的创作。因为西方古典艺术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这种创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在世界大战的炮火中存活了,而需要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与当下的世界对等。在这些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创作的现代艺术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以灵魂作画的现代画家爱德华·蒙克,“艺术于他,只是表达个人忧郁和不安的内心体验的另一种语言工具而已。这成为他创作的原动力所在。”他的作品《呐喊》被看做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画面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站在桥上张着口尖叫般的人,他双手紧贴着脸颊,瞪着惊恐般的眼睛,脸色惨白如同骷髅,远处是海湾和落日景象,天空像翻滚的血浪。蒙克在谈及自己的画时说:“当时我和两个朋友在散步,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的光舌。朋友们向前走着,我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听到了自然强烈的尖叫声。”画面上这些变形的人物形象以及动荡的线条、刺激性的色彩并不见于现实,他们来自蒙克内心的真实感觉,在这虚幻的时空中,观众走进蒙克的内心,感受到他的痛苦与不安。艺术的真实最终在观众与蒙克的内心感应中得到了实现。
  尽管现代诗人韩波吟出:“不复有诸神!不复有诸神!人就是国王!人就是上帝!”但是走向自我用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中绝不是贬义词。他们强调主观真实是建立在客观对象上的主观真实,只不过这个客观对象更多的是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和经验,但是这些情感经验不正是现实的产物吗?因此走向自我也是间接的走向现实。蒙克还有一幅画作就能充分证明,自我也是会随着现实在变,这幅画是《病中的孩子》,画很简单明了,一个病重的女孩侧靠在床上,眼神迷惘疲倦却又充满期待,压抑的昏暗背景,还有哀伤至极的母亲垂头坐在床边。这是蒙克极相似的生活经历,母亲在他五岁时因病去世,两个姐姐在他13岁那年相继离世,接着父亲去世,哥哥去世,而他小时候也曾染上剥夺了母亲姐姐生命的肺病。蒙克画中那个生病的孩子是所有他爱着的人的缩影。这幅画自1885年起每十年蒙克就会再画一次,直到1927年最后一幅时,还是那个病重的女孩,但是“她的下颌却微微扬了起来;她的眼神也不再是迷惘和懦弱。这仿佛预示着经历了30年的净化后,艺术家内心的悲怆之泉才脱去苦味。”现实变了,自我的心境也变了,画也因此变得不那么悲伤。随着现实改变而改变自我,因此,走向自我,是走向真实的自我,现代艺术的“真”是自我的“真实”。
  二、走向形式
  跟古典艺术注重内容相比,现代艺术是比较崇尚形式的,但这并不是单纯的反叛,现实的世界已经让艺术家们无法找到真实,他们只能钻到自己建构的形式中去找精神的支点,并不断地探索着。现代绘画之父塞尚认为自然中的每件物体都与球体、圆锥体、圆柱体极其相似。他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为新时代艺术提供了一种观看及表达的方法。他认为艺术“不是对瞬间的留影,也不是情节或事件的再现,而是严密协调地组织起来的不可摧毁的‘真实’。”这其实是他向传统艺术提出的一个关于“真”的话题,“如何客观的对待世界?”可见走向形式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形式中包含着艺术家对世界的观点和对自己的认识,这正是艺术真实的体现,只是一时间我们难以适应和发觉。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幅立体主义作品,它的诞生宣告了现代绘画全面彻底革命的开始。文学性的情节已完全被纯造型的因素淹没,画中左边的三个少女没有表情,也没有传统绘画中女人的形体美,完全由锐利的线条组成的几何图形构成。右边两个更是面目狰狞,五个人的头、鼻子、眼睛同时以正面或侧面的不同角度出现。画的取材其实是亞威农街上一家妓院里的女人,但是它展现出来的却是用自身的形和色构造的毕加索眼里的女人们。在人们的视觉往往满足古典绘画那种静止的表面时,毕加索用这种空间和形体都扭曲的组织画面的形式告诉人们“世界要比我们粗看之下丰富的多。我们还必须更耐心、更智慧的去‘看’”。
  还有一幅能彰显现代艺术走向形式却不是单纯为了形式的作品,就是毕加索最著名的大型壁画作品《格尔尼卡》,画的背景是西班牙内战的白热化时期,城市格尔尼卡被德国纳粹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疯狂轰炸,2000多名无辜者因此丧生。但画中没有对具体事件情节的描述,只有混乱坍塌痛苦和死亡的意象。画面中间一匹象征着苦难的西班牙马,发出了悲惨的嘶鸣声,它的身下是死去的士兵,士兵手里的断箭旁边却盛开一朵摇曳的鲜花,画面中还有怀抱婴儿仰天哭泣的母亲、面目狰狞的公牛、从窗户中探出头来的妇女,手里拿着一盏微弱的油灯、高举双手呼喊的人和摊开双手无奈的人,以及照在所有一切物体之上的闪亮的电灯。画面直观的感受就是错综复杂,分裂破碎,像一场噩梦,但是它永远提醒着人们对自身黑暗面的警惕与反思。   走向形式,也是因为艺术家们发现了形式的价值,“康定斯基津津乐道色彩可以不通过具体物象,像音乐波一样渗入人的灵魂”,“他能在黄色中体觉到一种上升的感觉,犹如小号激越的升调,在蓝色中幻视到一种深沉的下降,在绿色中谛听到弱音化的小提琴声,在红色中听到隆隆的击鼓声……”。抽象的形式被艺术家们视为与灵魂直接接触的语言,中间再也不需要主题来当中介。而能与灵魂接触的形式,必然是透出艺术真实的形式,因此现代艺术的“真”也是形式的“真实”。
  由上可见,走向自我与走向形式是现代艺术的“真”的主要实现方式,但现代艺术的“真”还伴随着走向生活与走向现实。从现代绘画的先驱就开始发现,伟大的艺术品并不一定要借助古希腊神话、英雄人物等崇高主题,他们已经开始发掘潜藏于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德加画在木桶里洗澡的女孩,毕沙罗画田野中捡柴的乡村少女。而走向现实更是一直伴随着现代艺术始终,例如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暗喻着画家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蒙克的《青春期》,则是表现了少女对性的觉醒和恐惧,这些无疑都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所思所想。
  然而再好的事物,当它一味的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下去的时候,也会落入概念化、教条化的窠臼。现代艺术的本质最终被形式化的阴影遮蔽了,于是一种提倡艺术回归自然,从自我走向他人,关注现实的生存环境和状态,积极改造社会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发展起来了,但实则仍然延用了一些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语言,丹尼尔·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所遵循的发展路线也就是现代主义合乎逻辑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既然同出一家,也便不再多言,容我们再次总结现代艺术的“真”是通过“走向自我”和“走向形式”两种主要途径得以实现,走向生活与走向现实则是一直贯穿其中,形影不离。
  【参考文献】
  [1]吴勇立,姚继冰.通向“救赎”的真理之路──青年本雅明的艺术—真理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
  [2]張亮.国外阿多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模式[J].哲学动态,2001(03).
  [3](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著.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著.美学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期刊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阅读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所有知识的学习都要通过阅读来达到,只有把所学的内容读懂、读透,才能从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知识。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尤为重
弗勒·考尔斯的眼光弗勒·考尔斯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编辑和作家,她的一生与她编辑的《flair(眼光)》杂志一样熠熠生辉,而她居住的房间正反映了她那灵感四射的头脑。估计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
我国古代就有“蒙以养正”(《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阶段是蒙昧无知的阶段,需要用正道来培养他的思想,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蒙学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起到
在蒙克的作品里,尽情的渲染了他的思想,也就是对死亡与疾病的恐惧、对生存产生的不安以及对爱情的渴望与迷恋等,在蒙克的作品里都有着生动的表现.尤其是在其作品《呐喊》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张岱对孔子“周”与“比”的准确解释    《论语·为政》篇里有一句话:“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历代的学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有的解释为君子能团结大多数人而不偏袒私党;小人偏袒私党而不能团结大多数人。“周,合也。”也就是团结的意思。“比”就是勾结、偏袒,拉拢一小撮。这些解释,足够让我们能理解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明末著名学者张
如何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是现在小学英语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生,他们没有实际的接触英语对话阅读的环境,所以课堂的40分钟就变成他们接触英语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