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电影中近镜头的心智解读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媒体研究如果把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其他学科关于人面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研究融合进来,成果会更加显著。电影制作者、批评家和学者早已注意到叙事电影中人物脸部近镜头对于戏剧力量的重要性。同样,心理学家也意识到人脸对于人类社会交往的中心作用。文化研究与电影/媒体研究缺少互动,阻碍了学术进步。本文先阐释什么是认知文化研究,再分析叙事电影中面部表情的已有研究成果,最后分析叙事冲突人物面部表征的使用,即认知文学研究如何叙事中的面部呈现来解读人物心智和移情效果,最后结合实例来论证该理论的解释力和可行性。
  【关键词】认知文学研究;电影研究;叙事;面部呈现;心智解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认知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绿色话语建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ISUYY17。
  一、引言
  《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改编自托马斯·哈里斯同名小说的惊悚电影,由乔纳森·戴米执导,朱迪·福斯特、安东尼·霍普金斯等人主演。该片讲述了实习特工克拉丽斯(Clarice Starling)为了追寻杀人狂野牛比尔(Buffalo Bill)的线索,前往一所监狱访问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the Hannibal Lecter),汉尼拔给克拉丽斯提供了一些线索,最终克拉丽斯找到了野牛比尔,并将其击毙。其中,Starling形象:坚毅、单纯、真诚、天真。Lecter形象:神秘莫测、行为外向、能言善辩、创造力强。面部表情暗示:有深度、有智慧;威胁、神秘和怪诞。
  电影制作者、批评家和学者早已注意到叙事电影中人物脸部近镜头对于戏剧力量的重要性。同样,心理学家也知道人脸对于人类社会交往的中心作用。人脸识别一直是生物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计算机、数学、电子、自动化、虚拟现实、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学科都有广泛的研究,在公安刑侦、门禁系统、摄像监视系统及网络应用等方面也有着十分光明的应用前景。但人脸识别同时也被认为是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甚至人工智能领域最困难的研究课题之一。
  婴儿出生后几分钟之后就能注意到并且追踪脸部类表征(face-like representations)。Ben Austen认为成年人大脑在100个百万分之一秒内识别一张脸,一秒内辨别出两张脸属于同一人,不管两张脸的光线投射或者旋转度有多大的不同。面部表情是人类交际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第一,即使说这种表达有诚实和虚伪之分。Darwin提出人类的祖先在能够使用自然语言之前就能够使用面部表情传达威胁、问候或者屈从等内容。
  叙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真实图片表征的形式进行交流,那么运用大量的人脸近镜头也就不足为奇。叙事电影观众的基本活动之一就是心智读解(mind reading),并且做出回应(responding)。观众在叙事情景中解读虚构人物的意图、动机、欲望和行为,并且做出情感回应(期待、好奇、愤怒、敬佩、同情、反感等)。
  二、早期电影理论中的面部表征
  近镜头将“注意”这种心智活动看做客体,置于我们的认识世界之中,这种心智活动给艺术带来一种超越一般戏剧舞台的力量。在整个电影史上,近镜头都是主流,近年来其使用的频率在增大。David Bordwell认为电影使用近镜头呈现一种强化连续性特点,是当代好莱坞电影的基础风格。多媒介的电影叙事作品非常普遍,原因在于人类对他人的故事有很强的吸引力。情感的图片表达是电影的核心目标,因为人物的情感经历赋予电影以意义和价值。面部近镜头在情感表达方面非常重要:面部与嘴、眼睛、前额甚至鼻孔的运动、下巴的位置设定形成各种张力,给体现情感的语气带来数不胜数的细微差异(bring numberless shades into the feeling tone)。面部近镜头是一种表达人物心智状态(思想和情感)的强大的手段,有时候微妙,有时候明显。理解人物情感的變化,对于了解故事至关重要。观众须根据人物面部表情去捕捉人物情感变化,最终理解故事情节。面部为看得见的语言(visible speech)。演员肢体语言的表征在表达情感的细腻之处时比任何形式的描述都要精确。
  三、自然科学转向
  文化研究与电影/媒体研究缺少互动,阻碍了学术进步。很少有学者研究人类认知、情感和体验的观众群体(embodied spectatorship)之间的关系。很多电影理论家不愿提及人类心理与面部表情的关系,有的人做心理研究又不熟悉认知电影理论和媒体理论家的贡献。
  电影理论对心智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不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有的认知理论家提出了“自然科学转向”(naturalistic turn)。(翻译为“自然主义转向”不妥,易与文学创作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混淆。)David Bordwell:提出认知电影理论,对观众的活动进行自然主义研究,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框架: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Noel Carroll认为莱坞式电影的清晰化效果和情感力量的部分源泉是运用了顺应人类自然知觉、认知的元素。
  本文作者接受以上两者的观点,但是将naturalistic换为cognitive cultural approach,因为把焦点定在人类的生物学能力会将讨论引向不健康的自然物与文化物之间的辩论之中,而他们两者都是尊重文化在电影生产和接受中所起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很容易将自然主义方法与社会经济视角对立起来,而实际上,这两者经常互为所用。
  1.面部呈现与心智读解、移情
  电影近镜头研究有将近一百年历史,最近的研究转向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以辅助“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研究,旨在理解面部呈现技巧的功能。
  电影近镜头有很多用途,最明显的是可以传递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叙事电影关涉虚构人物,也关涉观众对于人物的态度和反应并借此与叙事作品进行互动。在《沉默的羔羊》整部电影中, Starling的面部表情(焦虑、关切、决心、甚至恐惧)给观众提供了理解她思想和情感的直接证据。面部表征给观众提供了重要线索,让观众可以训练解读心智、理解人物的能力。   2.面部呈现与视点结构
  这种理解通过在视点结构(point of view structures)的语境下使用近镜头得到加强。视点结构指的是在人物观察(characters looking)、视点镜头和人物反应(characters responding)三者之间不断变换的一系列镜头。当视点镜头之后出现的是关于人物反应的反向近镜头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脸部特征和反应,而且可以看到人物的反应对象(what the character is reaction to)。Noel Carroll认为视点结构不仅可以提供关于人物反应的精确信息,还可以提供这种反应对象的精确信息。Per Persson认为观众有能力通过人类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指示观察(deictic gaze)去解读这种视点结构。指示观察是指遵循他人的观察去获取他们所见到的事物的信息的这种倾向和能力。视点剪辑(point of view editing)是叙事渗入(narrative immersion)的基本元素,可以使观众将情感、信仰、目标和知识归结到人物身上。经历了这一步,观众可以通向联合(alliance)、移情和形成共鸣(identification)的过程。这些都是所以叙事艺术形式的核心内容。在《沉默的羔羊中》,观众应该效忠(allegiance)主人公Starling,与她的思心智活动保持一致性。其中的近镜头表征既传递情感和思想,又为观众的情感、欲望和判断提供了方向。
  3.移情场景(scene of empathy)
  在戏剧效果的高潮阶段,无论是表现快乐或是痛苦,场景的速度变缓,呈现给观众的是处于情感爆发点的演员面部特征的延时(extended)近镜头。面部表征促发的镜像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只是在叙事发展过程中受到认知的影响而得到调和(tempered)并成型(framed)。移情或者镜像反应的促成因素有多种:1)近镜头。注意力集中到脸部,认识实际脸部并且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这种效果也叫“注意力停留”(sustained attention),因为这种近镜头持续的时间比一般的镜头长。2)效忠。观众往往会对自己形成长久效忠关系的人物的脸部能做出反应,基于此,移情场景大多数时候出现在叙事电影的末段,因為那时观众对于自己偏爱的人物变得非常熟悉。3)心境。移情效果也依赖相关场景提供的心境。电影生产者通过音乐、声响、场景、处所服装、灯光等营造氛围以触发移情效果。
  四、实例分析
  1.以脸看冲突——《沉默的羔羊》
  Starling的三个主要对手:Dr.Chilton,Buffalo Bill,and Hannibal Lecter.通过三个人面部的近镜头刻画,可以建构出流氓的形象(villainy)。Chilton:a repulsive smiling face.心理学家区分了由衷的笑(felt smiles)和伪善的笑(false or masking smiles)。伪善的笑既包含常规的面部活动,还包括与隐藏情感有关的面部活动。Chilton的笑给观众带来的一种明显的负面印象,传达出的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反感。其笑容既可能是因为一种关于其意识到色欲的尴尬,也可能是一种自我满足。McNeil:face hunger(面部饥渴)——急于见到我们接触的人的面部。面具将这种饥渴感夸大,让观众在试图识别Lecter反应的过程中营造一种强烈的好奇感。这样一来,面具的使用不仅强调了Lecter的怪异,也深化了其神秘性,激起更多戏剧性问题。
  这部电影心理层面的戏剧性集中在Lecter与Starling的脸部互动。Starling的表情特点:无邪、诚挚、脆弱、表情性强。Lecter的表情特点:除开为数不多的几处令人恐惧的丑陋表情,大多数时候毫无表情。他的脸本身就是一种面具,将其核心的神秘性保存下来。脸部既是一种表情交际的处所,又是一种欺骗的工具。有时,脸部被面具或者阴影全部或者部分遮蔽起来。在Lecter这个例子上,观众根本看不出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观众对于Starling形成一种“效忠”(allegiance)关系,她与Lecter的对话就具备很多悬念。Lecter有可能将她轰走,也可能伤害她,这是他本性使然。然而他选择帮助Starling,让她成功抓获Buffalo Bill,并且成为一名正式的FBI探员。
  2.面部表征推动叙事——《归来》
  《归来》是2014年张艺谋导演拍摄的剧情文艺电影,主要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故事。文革结束后,被划为右派的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却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喻,因患病已然不再认识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诞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
  影片开始部分,男主人公陆焉识清癯俊秀,面戴黑框眼镜,修剪过的发型凌乱不堪,眉宇之间难掩傲气,构建出典型的受文革迫害的上海旧知识分子形象。女主人公冯婉喻相貌端庄,落落大方,一位人民教师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眼神忧心忡忡,似有所思,呈现出一位深爱自己丈夫,无时无刻不在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的内心世界。
  女儿陆丹丹眼神干净,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流露出对实现自己芭蕾舞梦想的急切和对这个右派家庭出身的愤懑和抱怨。这一家三口的脸部表情内容丰富,充满戏剧性,在观影开始给观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为后来的剧情发展埋下伏笔。女儿因恼怒右派出身阻碍自己事业发展,竟举报父亲,出逃的陆焉识再返狱中,致使焉识和婉瑜难以相聚。文革结束后,焉识得以昭雪回家,可一切都物是人非,婉瑜因年老和心理重创,不识故人,焉识面对眼前的一切充满惊愕和失望。
  在影片的这一部分,前后时间跨度大,人物妆容对比明显,十几年前的意气风发、风流倜傥,如今的老态颓唐、步履蹒跚;当初的焦虑、仓皇,如今的安宁、祥和。此处巨大的时间跨度加上人物的表情特写,产生强烈的移情效果。一切都变了,而不变的是守候和等待,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共鸣以及对男主人公的同情。至此,观众和主人公之间稳定的效忠关系形成。
  面对变故,陆焉识该如何选择?刚入家门时,看到妻子一脸茫然,甚至是排斥和冷漠,眼前一切和自己多年所盼落差巨大,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惊讶、难以置信和失望。此时,如果观众对于男主人公形成一种效忠关系,他和妻子的关系就具备很多悬念,如他会伤心地转身离开这个家庭吗?还是会重拾信心去照顾、感化妻子来唤醒她的记忆?然而他选择后者,他给妻子读旧信、看旧照片、弹以前的曲子,这种默默守候不问回报的行为达到观众的预期,触发观众的泪点,达到戏剧效果的高潮阶段。
  影片最后,男女主人公的脸部表情平静、满足,虽然最终妻子仍未认出丈夫,但两人都实践了一生的承诺,诠释了爱的主题。该片设计精良,故事、灯光、场景、音乐无一不显示出文艺片中的最高标准,而人物脸部表情表现到位,是以面部呈现来读解心智和建构移情效果的很好例证。
  五、结语
  首先,认知文学研究可以包含认知文化的研究方法,历史和政治这类文化因素应该成为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其次,面部表情与认知研究紧密关联,叙事电影中的人物表情有丰富的情感内容,可以从戏剧冲突、移情、想象以及张力等多个维度予以研究。最后,人脸识别属于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范畴,也是当前热点研究话题,其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认知诗学研究。比如:可以专门关注小说人物的面部表情描写,以探寻表情背后蕴含的情感意义和效果。
  【参考文献】
  [1]Davis,Threse.ThFaceontheScreen:Death,Recognition,and Spectatorship.Bristol:Intellect,2004.
  [2]Douglas,Mary.Purity and Danger.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6.[3]Hogan,Patrick Colm.Cognitive Science,Literature,and the Arts:A Guide for Humanists.New York:Routledge,2003.
  作者简介:尹秋子,(199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认知诗学和叙事学,导师:熊沐清。
其他文献
【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旨在保护善意第三人、维护动态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的制度,2011年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1条明确将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夫妻单方私售共有房屋的纠纷处理中。即在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房屋的情况下,第三人若出于善意,并支付合理对价,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手续,即可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夫妻中不知情的另一方不得诉请追回。该规定的意义在于实现与物权法接轨、统一裁判依据、维护
期刊
【摘要】我党第十六届中国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发展的今天,生产力更新换代,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社会结构复杂,因此对于社会的和谐要求是方方面面的,而这其中经济领域的和谐对于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针对性,先瞻性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法;市场规制  一、经济法的使命与和谐社会概说  和谐社会作为人们共同追
期刊
【摘要】今年四月,省党校民干班的一个课题组对遵义余庆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调研的对象为搬迁对象,包括未搬迁的和已搬迁的农户。调研方法是集体问卷作答与个别访谈相结合。涉及的乡镇有——兴义市南盘江镇、威宁县海拉镇、三穗县瓦寨镇、风岗县王寨镇,桐梓县新站镇,加上余庆县的五个乡镇(白泥、龙溪、大乌江、松烟和构皮滩)共计十个乡镇,提取样品近500份(其中未搬迁的386份、已搬迁的10
期刊
【摘要】玉米病虫害种类众多,主要病害有病毒病、大斑病、青枯病等;主要虫害有红蜘蛛、玉米螟、蚜虫等。现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要点  一、主要病害  1.玉米病毒病  (一)症状。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
期刊
【摘要】推进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模式,需要从审判体制方面和落实人民法院庭审机制方面共同入手。在制度因素方面,注重理顺公、检、法三机相互间的制约关系、建立严防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制度、推进落实省级以下人、财、物省级统管具体措施、落实法官独立办案和责任追究机制以及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的范围;在涉及刑事庭审实质化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强完善证人直接出庭作证、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及重视
期刊
【摘要】股权众筹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打破了融资渠道少、成本高的限制,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创造了新活力。但是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的天然网络属性及定位决定了其在现行监管体制下的合法性存疑,相关制约性制度的阙如,也使股权众筹行为带来了诸多法律风险。建立我国股权众筹监管的制度框架,实际上就是要权衡并配置投资者、融资者、股权众筹平台三方主体的权利义务,所以可以从三方主体出发,分析其法律风险并借鉴域外经
期刊
【摘要】各地旅游业迅速发展,如何促进乐山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运用“钻石体系”模型分析乐山旅游产业的优劣势,提出抓住“成绵乐高铁”建成的新机遇,释放高铁正面的同城效应、乘数效应、聚集效应、形象效应,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进而促进乐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钻石模型;乐山旅游业;竞争力  本文系科研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编号:LYC1
期刊
【摘要】申诉是一种救济程序,我国向来注重实体问题,而忽略程序问题,所以申诉本身遇到的困境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有工作的关键在第一审程序,因为一审是基础,只有在一审把好证据关、事实关;同时二审要把好法律关、政策关,真正让案件裁判结果实现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  【关键词】刑事申诉;困境出路;巡回法庭;刑事诉讼法  社会公众认为刑事申诉人一般都是有些偏执甚至有些死板,爱钻牛角尖的一类人;
期刊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译者开始借用计算机来帮助其完成翻译任务,计算机辅助翻译成为当今翻译时代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通过对当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简要介绍,联系实际浅谈几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实现计算机辅助翻译能最大限度达到与译员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优势;局限  一、现阶段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翻译工具  现阶段根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初级译者,也就是大多数学生以
期刊
【摘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当时西欧资本主义低端生产环境的大背景。在此,马克思指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但使工人变成了畸形,这一说法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现状的严厉声讨。正确把握马克思异化理论,并在当代语境下理解它,是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思想来源;当代价值  自从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以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成为马克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