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与宋词相比,我更喜欢宋词,词的表述比诗更有层次感并显得细腻而深沉,尤其是婉约词那种出自性灵的千回百转,缠绵悱恻的吟唱令人扼腕不已。在书法中其实也有婉约风格的作品和书家存在,近代的沈尹默,当代的刘一闻我想均属于此种类型。他们的特点是对传统的文化艺术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具有高超的书法表现技巧和对气息神韵的把握能力;能以精巧雅致的书写内容与形式对作品做情调化和个性化的处理,同时,他们还善于将古典艺术的精华融入于书法的现代表现之中。我对这类书家的作品一直予以极大的关注,可以说,在目前上海书坛中周斌是此类风格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书家之一。
几年前,我曾看过周斌写的楷书作品,源自于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的飘逸和杨凝式《韭花帖》的凝练、融汇在周斌笔端的是那分秀美和洒脱、精致和明亮,点画、结构、章法都别具匠心,自出一格,一点一拂,一勾一癗是那么地轻盈、那么地自然。观之,令人一咏三叹,回味无穷。结体布局充满了智慧的光采,是典型的文人书法作品。当然,周斌更为拿手的是他行草书作品,他善于将二王的秀美,米芾的爽捷,沈曾植的古拙加以糅合,用笔方圆兼具,结字取横势,行气贯纵势,并能穿插、移位和加以大小变化,极具观赏性。作品中的起承转合,一应自然,特别是对细部的表现与刻画十分到位,如勾癗的化实为虚,引带的若断若续,似连非连;落笔方位的顺应上势而展开,墨色的枯湿浓淡的自然变化;结字与章法中对虚空的准确把握与理解等等,都显现出周斌对书法技巧和书法神韵的高度理解,他将古代作品的精萃糅之于作品创作之中,力求以精品意识来创作每一件作品。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上海谢稚柳书法艺术提名奖”,受到了沪上书法界的高度赞扬和普遍关注。这都是归功于周斌的勤奋和悟性。我一直这样认为:王国维为什么要把艺术的最高境界定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因只有一个,“那人”不在你的视野范围里,不少人只知往前走往前看,却忘了回首,然而这一回首,靠的就是勤奋、功力和修为,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悟性,有的人一生用功用力,但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线条扎实,功力弥满,但左看右看,就是好像少了那么一分灵气和聪明,我想书法家最终是在这一点上分出高下的。为什么王羲之就是那么寥寥几笔的手札能流传千古,我们在感叹他笔墨功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能在书法中表现出一种自由精神和俊爽自然的风神而感到由衷的钦佩。所以,我正是从这一角度去看周斌,并认为他是一个悟性很高并十分聪颖的书家。对自己不苟且,对作品不苟且是出好作品的关键。像这次上海市青年书法展,周斌为了搞好这次创作,几次来到我家,拿出一大作品请我提提意见,我自然眼拙,所讲的未必切中要害。但他还说给周慧老师提意见,我想周老师一定给他提了不少意见,等到作品拿到书协的那天,我看了他的作品顿觉眼睛一亮,那是一张写在八尺黄绢上的草书,墨色浓浓淡淡,章法错落有致、气息流畅自然,我想这是一件在质量上非常上乘的作品。我被他这种极为投入的创作精神所感染。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青年书家在选择材料、提炼内容与形式,把握视觉感觉等方面,都已将属于古典范畴的婉约气息融入进现代的构成形式之中。我望着那舒缓而下的墨迹,颇感自己的情绪也在这蜿蜒的笔墨中,慢慢地舒展和延伸,沁入自己的思绪里,它使人想起李清照的词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种感觉颇有点咏物伤怀,撩人情思的味道。
事实上,在古典书法美学范畴里虽然没有对婉约书法形态作过十分明确的界定,但我想,那种流露在作品中的情调和精神的洒落,以及冲淡舒徐的意态,还有率意自然、不待安排的书写理念是构成婉约特色作品的核心所在。它强调那种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审美范式,给人以悠远飘逸的审美感受。书家下笔神融意闲、心手双畅,书写是水到渠成,感情是汩汩自然地流淌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眼光。
周斌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的副教授,中国画与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又在在职攻读文学博士学位,想当年,周斌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已把全部精力用在研究中国书法美学和及其相关的艺术学、文化学上了,所以,其文化视野极为开阔,对艺术问题有极高的感悟力和辨析力,他将这一切融之于教学之中,从中得出体会,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具有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同时还撰写了相关的著作,收获甚丰,正因如此,上海电视台还专门为他做了一个专题播放,当我在电视中看到他在书写时那种儒雅和洒脱的神采,我想这是当代青年书法家一个侧影,他们都在为振兴书法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而努力着。
如果将周斌作品放置于全国书坛上看,应该说其个性语汇是十分强烈的,具有其自身独到的价值。当然,今天中国的书坛,大江南北,名家如林,好手辈出,北雄南秀这一具有地理概念的风格化定位也逐渐在淡化,每个人都在取长补短。以周斌这样的天分,相信他一定会虚心吸取各家各派之长,为己所用,到那时,他的作品将更上台阶,因为,在他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加之年轻,只有三十八岁,相信他的前途一定是很光明灿烂的。
几年前,我曾看过周斌写的楷书作品,源自于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的飘逸和杨凝式《韭花帖》的凝练、融汇在周斌笔端的是那分秀美和洒脱、精致和明亮,点画、结构、章法都别具匠心,自出一格,一点一拂,一勾一癗是那么地轻盈、那么地自然。观之,令人一咏三叹,回味无穷。结体布局充满了智慧的光采,是典型的文人书法作品。当然,周斌更为拿手的是他行草书作品,他善于将二王的秀美,米芾的爽捷,沈曾植的古拙加以糅合,用笔方圆兼具,结字取横势,行气贯纵势,并能穿插、移位和加以大小变化,极具观赏性。作品中的起承转合,一应自然,特别是对细部的表现与刻画十分到位,如勾癗的化实为虚,引带的若断若续,似连非连;落笔方位的顺应上势而展开,墨色的枯湿浓淡的自然变化;结字与章法中对虚空的准确把握与理解等等,都显现出周斌对书法技巧和书法神韵的高度理解,他将古代作品的精萃糅之于作品创作之中,力求以精品意识来创作每一件作品。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上海谢稚柳书法艺术提名奖”,受到了沪上书法界的高度赞扬和普遍关注。这都是归功于周斌的勤奋和悟性。我一直这样认为:王国维为什么要把艺术的最高境界定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因只有一个,“那人”不在你的视野范围里,不少人只知往前走往前看,却忘了回首,然而这一回首,靠的就是勤奋、功力和修为,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悟性,有的人一生用功用力,但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线条扎实,功力弥满,但左看右看,就是好像少了那么一分灵气和聪明,我想书法家最终是在这一点上分出高下的。为什么王羲之就是那么寥寥几笔的手札能流传千古,我们在感叹他笔墨功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能在书法中表现出一种自由精神和俊爽自然的风神而感到由衷的钦佩。所以,我正是从这一角度去看周斌,并认为他是一个悟性很高并十分聪颖的书家。对自己不苟且,对作品不苟且是出好作品的关键。像这次上海市青年书法展,周斌为了搞好这次创作,几次来到我家,拿出一大作品请我提提意见,我自然眼拙,所讲的未必切中要害。但他还说给周慧老师提意见,我想周老师一定给他提了不少意见,等到作品拿到书协的那天,我看了他的作品顿觉眼睛一亮,那是一张写在八尺黄绢上的草书,墨色浓浓淡淡,章法错落有致、气息流畅自然,我想这是一件在质量上非常上乘的作品。我被他这种极为投入的创作精神所感染。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青年书家在选择材料、提炼内容与形式,把握视觉感觉等方面,都已将属于古典范畴的婉约气息融入进现代的构成形式之中。我望着那舒缓而下的墨迹,颇感自己的情绪也在这蜿蜒的笔墨中,慢慢地舒展和延伸,沁入自己的思绪里,它使人想起李清照的词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种感觉颇有点咏物伤怀,撩人情思的味道。
事实上,在古典书法美学范畴里虽然没有对婉约书法形态作过十分明确的界定,但我想,那种流露在作品中的情调和精神的洒落,以及冲淡舒徐的意态,还有率意自然、不待安排的书写理念是构成婉约特色作品的核心所在。它强调那种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审美范式,给人以悠远飘逸的审美感受。书家下笔神融意闲、心手双畅,书写是水到渠成,感情是汩汩自然地流淌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眼光。
周斌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的副教授,中国画与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又在在职攻读文学博士学位,想当年,周斌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已把全部精力用在研究中国书法美学和及其相关的艺术学、文化学上了,所以,其文化视野极为开阔,对艺术问题有极高的感悟力和辨析力,他将这一切融之于教学之中,从中得出体会,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具有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同时还撰写了相关的著作,收获甚丰,正因如此,上海电视台还专门为他做了一个专题播放,当我在电视中看到他在书写时那种儒雅和洒脱的神采,我想这是当代青年书法家一个侧影,他们都在为振兴书法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而努力着。
如果将周斌作品放置于全国书坛上看,应该说其个性语汇是十分强烈的,具有其自身独到的价值。当然,今天中国的书坛,大江南北,名家如林,好手辈出,北雄南秀这一具有地理概念的风格化定位也逐渐在淡化,每个人都在取长补短。以周斌这样的天分,相信他一定会虚心吸取各家各派之长,为己所用,到那时,他的作品将更上台阶,因为,在他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加之年轻,只有三十八岁,相信他的前途一定是很光明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