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来源 :浙江人大·公报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_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规划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5]54号)的有关要求,需要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根据省人大的有关工作部署,《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被确定为需要开展中期评估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本报告的评估期为2006年初至2007年底。
  《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浙政发[2006]76号)(以下简称《规划》)自2006年由省政府颁布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备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创业寓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认真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安排资金投入,制定政策措施,有效保障了《规划》的顺利实施。
  总体上看,“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全省人民。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加上社会发展周期长、变动慢,短期效果不明显,社会发展领域还存存不少薄弱环节,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及预计2010年完成情况分析
  
  《规划》针对“十一五”时期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设置了20个指标,其中7个约束性指标,13个预期性指标。根据近两年来全省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对《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的总体评价是:至2007年底,7个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大部分预期性指标达到阶段性目标;预计到2010年,包括全部约束性指标的大部分指标能如期完成,甚至提前完成,少数预期性指标的完成仍存在一定难度。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规划》要求“十一五”时期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为约束性指标。2006年和2007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87%和4.81%,均在目标控制之内。
  综合分析近年来人口增长变动趋势,可以认为目前我省已进入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稳定期,未来三年基本可以保持人口低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10年能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的目标。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为约束性指标。近两年,我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就业形势稳中趋好,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2006年和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51%和3.27%,预计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仍可控制在4%以内。由于今后两年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全省就业形势可以基本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可控制在4.2%以内,比《规划》目标低0.3个百分点左右。
  
  (三)五年新增城镇就业。《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增城镇就业达到300万人”的约束性目标。2006年和2007年,我省新增城镇就业分别这67万人和73.5万人,预计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今后两年,随着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全面实施,城镇就业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10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可达350万人。
  
  (四)非农从业人口比重。《规划》预计2010年我省“非农从业人口比重”达到80%。该指标2007年为79.9%。随着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将持续减少,预计2010年非农从业人口比重将达到80%的预期目标。
  
  (五)城市化水平。《规划》预计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60%。2005年我省城市化水平为56%,2007年为57.2%,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低于1995-2005年间年均2.34个百分点的发展速度。根据世界各国城市化经验,一个地区在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城市化速度将趋于平稳减缓。依据这一规律,若按当前速度发展,2010年要实现60%的城市化水平有一定难度,预计在59%左右。
  
  (六)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规划》预计,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近两年,全省科技投入大幅增长,两年平均增速达到32.4%,2007年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2%。提前完成规划目标。随着创新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科技创新环境将更趋优化,R&D投入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10年R&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望超过预期目标。
  
  (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规划》预计“十一五”期末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2006年和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36%和38%,预计2008年超过40%。按照年均增长2-3个百分点的速度,预计能按期实现规划目标。
  
  (八)每万人口人才资源。《规划》预计,2010年全省每万人口人才资源为1000人。近两年,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2007年人才总量已达600万人,每万人口人才资源为1186人,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九)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规划》预计,2010年我省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为2.02人。2006年和2007年我省执业(助理)医生总数分别为9.45万人和10万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分别为1.9人和1.98人。按照2010年我省5200万常住人口计算,在2008-2010年间只需新增执业(助理)医生数5040名,即可完成预期目标,预计能完成规划目标。
  
  (十)人均文化设施面积。《规划》提出,到2010年人均文化设施面积达2平方米。2005年浙江省人均文化设施面积约为1.31平方米,随着《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2005-2010)》的实施,“十一五”时期将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竣工投入使用,同时对农村公共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全省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预计2010年基本能实现目标。
  
  (十一)体育人口比重。《规划》预计2010年体育人口达到45%以上。“十一五”以来,我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依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进,大大改善了体育健身基础设施,但是体育人口比重提高不多,2007年体育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9.8%,比2005年仅提高1.5个百分点,按此速度测算,要实现预期目标难度较大。
  
  (十二)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期末我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00万人,为约束性指标。近两年,我省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至2007年底,已累计新增企业养老保险人 数199.12万人,参保总人数达到1076万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随着覆盖面的扩大,相比前两年,后三年参保人员增幅虽会有所减缓,但预计到2010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仍可达1300万人。超过预期目标。
  
  (十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规划》要求,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率达90%,参保率达85%以上,为约束性指标。至2007年,新农合制度已经覆盖了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实现100%的覆盖率,参保人数达3000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9.6%,两个指标都已经完成规划目标。
  
  (十四)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规划》预计,2010年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尤其是“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加快,农民安全饮用水问题得到较好解决,2007年我省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89.67%,较好完成目标。
  
  (十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之比。《规划》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之比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十一五”以来,尽管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入一个相对较快增长期,2006年和2007年实际增幅分别达到9.3%和8.2%,但仍落后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有所扩大,2006、2007年两者之比为2.49。比2005年扩大了0.04。预计“十一五”末实现规划目标有一定难度。
  
  (十六)基尼系数。《规划》预期2010年我省基尼系数低于0.4。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315和0.3535,其中城镇基尼系数比上年高0.0098,农村基尼系数下降了0,0072。新一届政府在“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中提出“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今后一段时间通过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将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有效缩减贫富差距,预计2010年能实现目标。
  
  (十七)每万人口律师数。《规划》预计到2010年我省“每万人口律师数”达到2人左右,五年中年均约需增加0.15人。截至2007年底,我省有执业律师6550人,每万人口律师数为1.29人,年均增加约0.05人,远低于0.15人的目标要求。考虑到目前我省每年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进入律师队伍的人数不超过500人,预计到2010年全省律师数约为8050人,每万人口律师数预计只能达到1.55人,低于《规划》预期目标。
  
  (十八)森林覆盖率。《规划》要求“十一五”时期我省森林覆盖率保持60%。近两年,我省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继续得到保持,2006年和2007年均为60.5%。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今后全省生态保护力度将不断加大,预计2010年森林覆盖率指标能完成目标。
  
  (十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划》要求,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控制目标是50.5万吨和73.1万吨,分别比2005年减少15.1%和15%。“十一五”以来,我省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污染减排工作,2007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为56.4万吨和79.7万吨,预计2008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为54.1万吨和77.1万吨,三年累计降幅分别为9.1%和10.4%,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60.1%和69%。要完成《规划》目标,明后两年我省每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削减量分别需要达到1.8万吨和2万吨,减排任务虽然艰巨,但由于污染减排任务是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为确保目标的完成,全省上下已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减排责任、落实减排措施、健全减排制度等方面着手,推进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随着环保基础设施、脱硫工程和企业污染治理等一批减排重点项目的实施,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能完成减排任务。
  
  (二十)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根据《规划》要求,“十一五”期末我省“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和“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两项指标的预期目标分别是0.39和2.6。近两年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逐年下降,2007年“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和“工矿商贸从业人员lO万人死亡率”分别为0.4和2.82,已基本接近规划目标。随着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预计到2010年该指标能实现预期目标。
  
  二、主要任务实施情况评估
  
  《规划》对“十一五”时期我省的社会发展提出了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大社会保护力度和完善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四大主要任务,并梳理了社会发展领域的20项重点工程。《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各项重点工作扎实开展,主要任务顺利推进,基本完成《规划》确定的阶段性任务。
  
  (一)农村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一五”以来,各级各部门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体育、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领域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民健康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07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90元,9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了住院统筹兼顾门诊小额报销制度,农民受益面达到45%以上。全面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全省累计完成健康体检2416万人,占参保农民的80%。通过调整和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布局结构,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率先完成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任务后,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新六件”(B超、X光机、心电图、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配备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全面启动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和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目前已累计培训基层卫技人员3万余名。以公共财政为保障,按照农村常住居民每人每年15元以上的标准,为农民提供3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农村教育均衡化取得新进展。船陕推进教育均衡化步伐,圆满完成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深入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全面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全面开展“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民创业就业能力明显提高,累计培训农民655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187万人。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第一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圆满完成,到2007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配套推进“万里清水河道”、“乡村康庄”、“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 2007年底,有70%的行政村建成了形式多样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建成6500个小康体育村,全省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99.5%和95%,组织开展了送戏、送电影、送书等文化下乡“三万”工程,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有力。2006年省政府出台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基本消除了地域、户籍、行业等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全面推行城乡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五统一”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实行进城农民工凭身份证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享受城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服务的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切实加强,做到即征即保,到2007年底,共有297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或养老金的达109万人。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杭州、宁波、嘉兴、绍兴等地区已开始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已有10.09万人参加新农保。
  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较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公共服务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全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全面推进“四个强省”等战略的实施,全力构筑区域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育强省建设领先全国。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5.4%,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不断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政策,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7.5%。积极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发展快速。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连续7年基本保持在1:1的水平,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重点实训基地建设。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重点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已经推荐21个本科高校的56个专业参加教育部的国家级人才培养二类特色专业申报。
  ——科技强省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2007年底,2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方案已经制订并经省政府批准印发。“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加快。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已建有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4家,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26家,建设运行进展总体良好。
  ——卫生强省建设提升群众健康水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全省疾控机构和传染病院竣工72个,在建44个。公共卫生信息报告体系不断加强,全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疫情网上直报。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医疗服务价格得到有效控制,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住院和门诊费用清单制、医疗服务价格实现网上实时监管和公示制度。
  ——公共文化体系初步建成。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浙江美术馆、杭州大剧院、杭州历史博物馆、宁波美术馆、舟山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力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多项指标全国领先。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浙江幻灯制片厂、省电影总公司等改革进展顺利,艺术院团通过改革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省国保单位总数已达132处,居全国第五位。旅游市场快速发展,2007年我省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四位。体育强省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体育全面开展。
  ——人口和人才工作积极推进。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两年累计发放奖扶金1.82亿元。针对重点地区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初步得到遏制。2008年起全面实施免费婚检、孕前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实施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至2007年底,共选拔省“151人才工程”各类培养人员4479名。大力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载体,全省共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家、工作站70家,目前在站博士后750名。选派科技人员、教师、卫技人员到欠发达地区任职、支教,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社区工作。
  经过各方努力,虽然“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发展“短腿”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但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三)社会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各级各部门围绕“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的总体部署,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强化管理,较好地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采取多项措施扩大就业空间,初步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三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5万人。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规范劳动用工行为,2007年全省劳动合同签订率这92.12%。加大就业援助政策扶持力度,到2007年底,帮助33.31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省已消除“零就业家庭”2.67万户,实现了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的目标,全省有5.02万户农村低保家庭获得了就业援助,5.03万名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实施范围已扩大到各类企业及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07年底已覆盖50%的市县,参保人数达到150万人。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目前我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180元,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集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一体,以社会帮扶、慈善救济为补充,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物价上涨补贴机制。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4.28%和98.83%。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社区依托“星光老年之家”建设,建立了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社会公共安全显著改善。制定了48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制定了124个省级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避灾工程”建设试点,全省共投入近2亿元,共建立避灾场 所3500多个,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可容纳受灾群众近160万人。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升,对社会治安的认可度达到97.89%。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连续四年实现事故总量、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个“零增长”。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全省乡镇连锁超市覆盖面100%,行政村放心店覆盖面100%,2007年我省药品抽检合格率达97.8%。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总体水质达到Ⅰ-Ⅲ类的达到67.2%,60.8%的断面满足水域功能要求。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研究制定了覆盖全省八大水系源头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政策。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全力以赴落实减排任务。“811”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圆满完成,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整治任务基本完成。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了3.1万吨和6.3万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全面完成133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66%,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初步得到控制。
  在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的形势下,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安全问题还有待解决。
  
  (四)社会发展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十一五”以来,全省加快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推进,为实现全省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建立。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积极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社会领域。2007年,新增财力用于民生的比重达到70.3%。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按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为农民提供3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为参合农民提供两年一次每次10元的免费健康体检,所需经费全部由公共财政保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从2007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9亿元用于补助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省事业单位分类认定全部完成,1600多家生产经营类和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已批复改制。大力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出台了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深化职称考评试点和评聘改革,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办法,促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平稳转换。
  ——社会发展工作机制建设扎实推进。坚持社会形势分析例会制度,省政府日益重视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工作,从2006年开始省政府提出要一年两次听取关于社会发展的形势报告,以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开展一年一次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工作,及时更新评价方法,努力做到科学、客观。
  
  三、《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面临的挑战
  
  《规划》实施两年来,总体进展顺利,但也要看到《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的实施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全面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仍存在一定的压力。
  
  (一)解决社会发展中一些主要矛盾的任务还较艰巨。尽管“十一五”以来我省社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社会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落差。一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有待加快。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地区间、城乡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进一步推进。二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还有待深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还需要努力加以解决。三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二)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规划实施的难度。“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来,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规划的实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是物价过快上涨对人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2007年以来我省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较快上涨,尤其是以食品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较大,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加重。随着农资价格进入新一轮上涨通道,农民增收的成本压力加大,实现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目标难度将进一步增加。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产生一定影响。受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近来我省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生产放缓,亏损面扩大,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处境堪忧。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它们的生存和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全省就业形势的稳定,影响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财政能力的提高,进而对社会发展的有效需求产生影响。
  
  (三)社会发展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有待加强。“十一五”时期我省对规划工作高度重视,在社会发展领域制订的规划数量之多前所未有,除了编制实施《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外,在社会发展领域还同时编制实施了文化、教育、体育、社会保障、旅游、妇女儿童、残疾人等数十个专项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强化了社会发展战略政策的落实。与此同时,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规划定位问题。作为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发展规划,既不同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规划的定位,又不同于教育、卫生、体育等具体专项规划的定位,在规划体系中既要做好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衔接,又要做好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定位较难把握。二是统筹协调问题。社会发展所涉范围广、领域宽,社会发展规划虽然确定为“十一五”时期全省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但由于各部门对规划的认识程度不一,工作力度不同,要做好社会发展规划与相关的数十个规划的统筹协调工作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工作难度较大。
  
  四、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各项社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各级政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举措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总体形势比较有利,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可以如期完成。对下一步的实施工作和改进规划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维持现有指标的原定目标的建议。通过综合评估,我们认为《规划》设置的指标体系基本符合科学、合理的要求。虽然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有部分指标完成预定目标有一定难度。但大部分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利益的 约束性指标预计可如期甚至提前完成,少部分指标如体育人口比重、每万人口律师数、城市化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等指标虽暂时落后,但通过各级各部门在后三年的努力,以及新一届政府相关政策举措的出台和落实,仍有望达到或接近规划目标。因此,建议维持现有指标的原定目标。
  
  (二)关于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建议。随着各级政府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日益重视,《规划》的下一步实施将迎来十分有利的宏观环境,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继续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要求,是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新阶段我省社会发展的核心要求和工作重点,更是下一阶段全面实现《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公民权益依法保障”等行动计划为抓手,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2、着力提升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我省社会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在欠发达地区,能否顺利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是关键。要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总量和比重,着力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技术培训、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使公共财政最大程度地惠及全省人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3、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社会发展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能否破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深入和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要围绕《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深化社会发展体制各项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改革措施保障《规划》的组织实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拓展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形成社会领域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形成全社会协同参与的社会发展格局。
  4、密切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省经济领域遇到的一些困难,会给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增加了《规划》实施的难度。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企业走出困境、渡过难关,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要进一步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努力解决好就业、社保、住房等重点民生问题,切实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帮助农民进一步增加工资性收入。切实保障市场供给,特别要抓好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威品油等重要商品的组织调运工作,努力维护物价稳定。同时,社会发展要积极发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为企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实现经济与社会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
  
  (三)关于改进社会发展规划工作的建议。编制《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我省在构筑完整的具有浙江特色的社会发展体系过程中的一次探索,总体上体现了进一步理清社会发展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统盘谋划和推进全省社会发展工作的原则,组织管理和实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要认识到,由于是第一次编制和实施,难免存在各种不足,需要在“十一五”后半期的实施过程中和下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1、确立社会发展规划统领全省社会发展工作的地位。由于社会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要统筹协调推进社会发展工作,需要有一个相对综合的规划来统盘安排社会发展领域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此,在今后的规划编制过程中,首先要进一步确立社会发展规划对全省社会发展领域各专项规划的指导地位,各社会发展部门制定的专项规划要以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各个规划之间的衔接,提高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要细化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要与各级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充分结合,强化考核力度,增强规划的约束性。第三要强化规划对项目投资的约束,完善“规划带项目”的管理机制,今后政府投资的社会建设项目原则上要以社会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为依据,通过规划约束项目立项,逐步实现投资调控由项目审批向规划审批转变。
  2、建立规划的评估与调整机制。规划的评估与及时调整是保障规划实施效果的重要措施,要尽快建立健全规划评估与调整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规范化的评估机制,在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开展中期评估与后评估,及时发现运行中出现的偏差和规划实施中的问题,适时调控规划目标和任务。创新规划评估方法,多采用第三方评估、开放式评估、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提高评估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建立健全规划调整机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科学论证,提出调整的意见建议,经有关决策部门审批后进行相应调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提高调整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统计监测工作。完善的社会发展统计制度,是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评估的重要依据。要加快完善社会发展统计监测制度,加强统计数据采集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为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估提供有力支撑。
其他文献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宁波市已组织过二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2000年11月和2001年11月),其间,我们对部分考生和任课老师就考试的科目设置、考试时间安排、考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国际微合金化奥氏体热机械处理会议于1981年8月17~19日在美国匹兹堡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家、人数和论文篇数如表所示.会中发表的论文将在会议录中全文发表,预定 International
活塞环是内燃机中重要的摩擦元件之一,它的耐磨性、气密性、润滑和传热作用等直接影喻着发动机的功率、油耗和修理周期。目前国外汽车的活塞环使用寿命可以达20万公里以上,
一、特点此焊机具有一次给定合适焊接规范的储存/再现功能,焊前预调焊接规范的功能,CO_2/MAG焊一元化控制,对合适规范和焊机故障进行监控与显示的性能,操作极为简便,是一种
2006年11 月,两大贵族运动,汇丰冠军杯高尔夫比赛和网球大师杯再次齐聚上海,网球天王费德勒和高尔夫老虎伍兹的碰头,让见惯了大场面的上海人也激动不已。笑得最开心的人里边,一定少不了将logo 放在赛场背景板上的那些奢侈品巨头。汇丰杯上的赞助商别克、Johnnie Walker,网球大师杯赞助商奔驰都投入了巨资,接待重量级客人,让他们玩得开心。这是他们惯用的手法。    4天卖出5个亿    付出
结构钢熔模铸件在机械性能试验或断口检查时常常出现冰糖断口,这对铸件的性能影响很大,尤其使试样或铸件的塑性和冲击韧性大为降低。有的工厂由于出现冰糖断口,造成了大批铸
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学术委员会金属耐磨材料第一届学术会议于1981年12月1~6日在常州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共116人.特殊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嘉禾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会
这里不只是迪拜最好的所在,而是整个中东最好的位置。迪拜的海岸线全长72公里,而单朱美拉棕榈岛就有78.6公里长的海岸线。因此,朱美拉棕榈岛项目相当于在海上重新建造了一个
在30-102毫米连续式轧管机上轧制钢管时,长芯棒要承受钢管的压力和在纵、横截面内拉伸应力所引起的纵向摩擦力的作用。此外,处在毛管内的芯棒表面被加热到750℃以上。在芯棒
CO_2等自动电弧焊接需要CP(恒压)特性的焊接电源;TIG焊接和手工焊接则需要DP(下降)特性焊接电源。如图1所示:本文介绍的多用自动焊机是用一个焊接变压器来获得两种外特性(CP